那把刀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打從有了孩子以後,父母最牽掛的不外乎課業和成績,對求學中的青少年來說,那是一個卸不下的重擔──學習應該是件很快樂的事,為什麼到頭來會變得如此沉重,甚至以抵抗的方式拉扯親子間原有的親密關係。之前不是有一母親因孩子無故翹課 ,而趕至學校勸說,沒想到母親會以極為激烈的手段要求孩子服從。見到這一幕,該名高中少年卻發瘋似的狂吼──他的忿怒和恐懼,瞬間爆發出來。到底是這孩子畢竟未成年,心中有許多待解的困惑需要師長給予指導,在自尊心的驅使下,他不能接受的是母親拿刀自殘的畫面深深傷了她自己也傷了孩子的心。孩子無心課業,一定有原因。在找出原因前,是否該把道理先放在一邊,聽聽孩子的心聲。

  這名就讀明星高中的男學生,自小就很聰明,功課表現一向很優異,直到他上了高中後才有了變化。他人生裡有很多第一次的經驗:第一次在外租房子一個人住,打理自己的生活起居、第一次交女朋友、第一次染髮、第一次穿耳洞、第一次翹課、第一次嘗到不喜歡唸書……對他來說,那些都是寶貴的學習;但在學校他第一次感到自己的不開心是如此的真實。在其他同學身上,他們只是努力做個認真且上進的好學生,可是他更在意的是當他面對壓力時,怎麼家人都不能給他支持──種種壓抑的情緒就這麼潛藏在某個角落,它愈來愈灰色,愈來愈不像這所學校學生該有的表現。自信心變得很低落,加上成績不盡理想,他很想逃離這個不可愛的環境,即便是別人口中的明星高中,那又如何。

  父母的關心演變成期待,而這期待令人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除了學校的事以外 難道就不能談點別的嗎?在團體之中排名變得很現實和功利,大家都以分數來認定你這個人的好壞。若沒有適當調適好自己的心情,很快地上課會很吃力,因為不能輕鬆學習,成效自然會變差。面對人生的挫敗,這只是開始。父母給予孩子的,不應把全部責任推給校方,而是貼近孩子的立場,以鼓勵取代責難。孩子的優秀需要被引導, 一昧以分數斷定孩子的未來,實在有欠公允。每個孩子都是潛能無限的,父母雖不比在校的老師專精於某一科別,但啟發孩子的潛能,應不困難──重要的是有沒有心? 不要老是把大道理當作藉口,以為可以讓孩子聽話,其實你是在拒絕他。

  愛容易說,卻不容易做。對青少年,他們需要的是信任和自由。當孩子懶得理父母時,就該反省是否過於嚴厲和不通人情?學校只是學習的一小部份,家庭才是青少年人格養成的關鍵。孩子的言行和處事的能力,大部份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抗壓性變低,不是孩子的錯,父母應一同尋求改進。與孩子一起成長,感受他的苦與樂, 孩子會更願意談心事──任何事在孩子看來都是大事。他們的憂愁很多時候反應了當下的現況。管教孩子需要的是權柄,那都需要從小地方著手。孩子考多少分,讀多少書才算優秀?父母也該擬份計畫書,看看到底為了孩子做了多少,他需要的協助?             

呵呵呵......
這個時期的青少年 是最會出事的一個階段 除了同儕的影響外
外面的物慾世界更是轉變的開端 尤其是孤身在外 更容易走岔路
這則新聞我也看了 他父親也前去安撫 結果他也置之不理
他的問題在哪 不說出來 父母很難理解 有時候愛的教育下的孩子
真是抗壓性不足 不能說 不能罵 只會耍脾氣 要求父母要如何如何
自己不懂得反省 和體諒父母的用心 人心就一念
雖然他母親的自殘不足取 相對的 當下做孩子的除了震撼與憤怒之外
他又該如何面對一個為子而不惜以血相諫的平凡母親的內心傷悲呢
要是他懂 他就該約束自己 面對自己 把情緒放下 與家人多溝通
一切自然可迎刃而解 在自我認知上確立一個方向之後 會好轉的
這個階段過去之後 人格也將逐漸成熟 會開始去顧慮他人的感受
我也是這樣過來的 不過 我沒離家外讀 也曾經每天被藤條挨打
而討厭待在A班 當時自認為可以自動自發的唸書 幹麻要被鞭打
雖然成績中等 不也熬過來了 何況 現在的老師還敢打學生嗎
大家都該好好的想想 最重要的是了解彼此的想法和學習的心去面對 不管是父母或孩子 以愛為出發點的信念都是對的....
所羅門王 寫:  任何事在孩子看來都是大事。他們的憂愁很多時候反應了當下的現況。管教孩子需要的是權柄,那都需要從小地方著手。孩子考多少分,讀多少書才算優秀?父母也該擬份計畫書,看看到底為了孩子做了多少,他需要的協助?             
現在的孩子,得到太多,但是失去更多。我突然想起一種比喻:你給兔子吃牛排,兔子也不會覺得很幸福。《那把刀》的提名蠻好,既是工具也是殺器。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李家同《讓鐘聲再度響起》這本書起來,在此推薦好書閱讀囉,也期待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來迎接孩子,我期待我們能有更多的樹木來迎接孩子,取代用數字來迎接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