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似乎愛喝咖啡上了癮,走在路上,總可以看到有人手拿著一杯「星巴克」,心情不好總會喝杯咖啡來解解當下情緒,熬夜讀書也會想泡杯咖啡來提振精神,或許某種程度上是種時尚的象徵吧?! 卡布奇諾、拿鐵、摩卡和藍山,咖啡種類繁多複雜,我們不難從奶泡的多寡或咖啡的香味來推測,它的神秘風味變化多端,讓許多人為之迷倒。
如果說咖啡讓人迷醉,中國式的咖啡「茶-TEA」卻讓人神往。茶是世界上僅次於水,飲用人數最多的飲品,茶是中國的「國飲」,從最早的藥用功能,慢慢演變成日常飲料,至今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漢代,茶被視為皇室貴族的「養生妙藥」,同時也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日常飲品。至唐代,民間群起仿效皇宮貴族的飲茶習慣,飲茶的風氣便流行了起來。到了宋元時代,茶更成為中國人的生活必需品;於此,「茶」與「柴米油鹽醬醋」並列為「開門七件事」之一。到了明、清時期,茶藝風氣尤其盛行,而現代人的飲茶方式,大約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奠定的。而烏龍茶更是自一百多年前即聞名世界,象徵「無酒精的香檳」,深受全球市場的喜愛。
唐朝的陸羽撰寫《茶經》是為世界上第一部茶書,分三卷共十章,分別談論茶的起源、製茶工具、製茶過程、品茶器具、煮茶方法、品茗鑑賞、茶葉的歷史、產地及茶的粗略等等,對後世茶藝之影響甚鉅,有關『茶』的書籍大多競相引據;宋朝則有蔡襄著有《茶綠》,彌補了茶經中若干不足之處。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說明了茶的色、香、味、貯藏方法、炙法、研法、篩法、 觀察茶湯的程度、茶盞的溫法、及點茶等;下篇則論及茶器,包括茶焙、茶籠、砧、椎、茶挾、茶盞、茶筅、湯瓶等等;宋朝趙佶(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依據宋朝時尚扼要探討,與蔡襄所著之茶錄並列。內容包括茶樹的種植方法、採茶的時期及方式、蒸茶的程度、榨茶的方法、鑑別茶品的方法、及茶器的特性與功能等等,其中對團茶的煮法談論非常詳盡。
素有「東方美人」之稱的烏龍茶,其「烏龍」兩字含義混沌豐富,名稱由來自原產地就染上各種傳奇色彩。它指的可以是茶樹品種,如台灣當家的青心烏龍;但嚴格地說是專指「半發酵茶」的特稱,半發酵茶貴在採摘適度成熟的茶菁,經過適度的發酵,使其內含物質充分轉化,形成千姿百態的迷人香氣與滋味。關於「東方美人」名稱的由來,作者有個有趣的敘述,過去白毫烏龍價格高昂,三箱總重四十五公斤的白毫烏龍就可以換一棟樓房,這麼昂貴的飲品或許只能賣給大英帝國的女王;女王陛下在水晶杯子裡沖泡,看白毫一心一葉的嫩芽,隨著熱氣蒸騰在水中舞躍,不覺龍心大悅,命名為「東方美人」。
而比起咖啡在烘焙與沖泡時的講究,茶葉的選擇更可以說是一門大學問,每一步都得斤斤計較,從茶葉的種植、栽培、採摘、發酵等過程,買茶時所需的察言觀色、泡飲茶時的步驟和訣竅等等。
作者以「解放福爾摩沙烏龍茶」作為引言,將此書分成五個章節脈絡進行敘述解說。第一章敘述了茶與台灣的淵源,它是如何被引進並開始了與台灣的不解之緣。第二章則介紹了烏龍的品種、節氣與時令、半發酵茶的採摘與製造-茶菁。第三章講的是茶葉的外型,比賽茶的裁判、選手和作品。第四章仔細介紹了台灣各地有名的茶葉產區及其品種,像是坪林的文山包種茶、木柵鐵觀音、鹿谷的凍頂、屏東港口茶等。最後,告訴你如何買好茶、泡好茶、以及健康飲茶。
買茶葉首先要看外型,把茶乾捧在手上,對著明亮的光線檢視。無論條型或球型茶,顏色應鮮活,有砂綠白霜,像青蛙皮那樣才好;注意是否隱存紅邊,紅邊是發酵適度的訊號。冬茶顏色翠綠,春茶則墨綠,可略辨別產季;還要注意手感,拿在手上抖動要覺得有點份量,太輕者滋味淡薄,太重者易苦澀。再來捧著茶乾深呼吸三次,如果茶香持續,甚至愈來愈強烈,便是好茶。試泡亦是一大學問,先看茶湯湯色,再聞香氣。
茶葉由於品種、製程和產季的區別,會有不同的表現。包種茶多以青心烏龍製程,重視香氣的清純;烏龍則應香與味並陳。青心烏龍會呈現蘭花、桂花和特殊的品種香-「種仔旗」;金萱有桂花香,上品更有股牛奶糖香;翠玉則表現出玉蘭花香;正宗鐵觀音自有其獨有的「觀音韻」,並流露出熟果香氣;至於白毫烏龍,極品有著蜂蜜香和特殊的氣味。
本書作者講茶、評茶,立志恢復「福爾摩沙茶」傳統,跑遍全台灣的茶區,從台灣茶的歷史、台灣茶人的甘苦,到作茶的技術、比賽茶及高山茶的弊端、如何選茶、品茶,以及各茶區的異同等作了完整的評述。如果你有充分的時間仔細閱讀,並思考這本書的內容,或許也可以成為「茶葉達人」唷!
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為了「咖啡因」而癡狂呢?巴黎的左岸因為露天咖啡座而聞名世界,到法國總免不了要造訪雙叟咖啡館,更因電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而增添其知名度。有人沉迷在咖啡的神秘氣息,試圖在咖啡香裡忘卻生活瑣事的煩心;也有人醉心於茶的清心氣息,似乎可以藉此躲避塵世的紛擾,讓心沉澱而重新思考;我崇拜咖啡的濃郁香氣,是一種慵懶而悠閒的生活步調,也愛茶的純粹簡單,理性而不隨俗的超脫。台灣也有個「左岸」呢,就在台北縣的八里,雖然咖啡館也不少,但其實我們也可以為台灣的「左岸」塑造另一種人文氣息,把「飲茶」文化發揚成新時代的國際時尚風潮。
如果說咖啡讓人迷醉,中國式的咖啡「茶-TEA」卻讓人神往。茶是世界上僅次於水,飲用人數最多的飲品,茶是中國的「國飲」,從最早的藥用功能,慢慢演變成日常飲料,至今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漢代,茶被視為皇室貴族的「養生妙藥」,同時也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日常飲品。至唐代,民間群起仿效皇宮貴族的飲茶習慣,飲茶的風氣便流行了起來。到了宋元時代,茶更成為中國人的生活必需品;於此,「茶」與「柴米油鹽醬醋」並列為「開門七件事」之一。到了明、清時期,茶藝風氣尤其盛行,而現代人的飲茶方式,大約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奠定的。而烏龍茶更是自一百多年前即聞名世界,象徵「無酒精的香檳」,深受全球市場的喜愛。
唐朝的陸羽撰寫《茶經》是為世界上第一部茶書,分三卷共十章,分別談論茶的起源、製茶工具、製茶過程、品茶器具、煮茶方法、品茗鑑賞、茶葉的歷史、產地及茶的粗略等等,對後世茶藝之影響甚鉅,有關『茶』的書籍大多競相引據;宋朝則有蔡襄著有《茶綠》,彌補了茶經中若干不足之處。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說明了茶的色、香、味、貯藏方法、炙法、研法、篩法、 觀察茶湯的程度、茶盞的溫法、及點茶等;下篇則論及茶器,包括茶焙、茶籠、砧、椎、茶挾、茶盞、茶筅、湯瓶等等;宋朝趙佶(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依據宋朝時尚扼要探討,與蔡襄所著之茶錄並列。內容包括茶樹的種植方法、採茶的時期及方式、蒸茶的程度、榨茶的方法、鑑別茶品的方法、及茶器的特性與功能等等,其中對團茶的煮法談論非常詳盡。
素有「東方美人」之稱的烏龍茶,其「烏龍」兩字含義混沌豐富,名稱由來自原產地就染上各種傳奇色彩。它指的可以是茶樹品種,如台灣當家的青心烏龍;但嚴格地說是專指「半發酵茶」的特稱,半發酵茶貴在採摘適度成熟的茶菁,經過適度的發酵,使其內含物質充分轉化,形成千姿百態的迷人香氣與滋味。關於「東方美人」名稱的由來,作者有個有趣的敘述,過去白毫烏龍價格高昂,三箱總重四十五公斤的白毫烏龍就可以換一棟樓房,這麼昂貴的飲品或許只能賣給大英帝國的女王;女王陛下在水晶杯子裡沖泡,看白毫一心一葉的嫩芽,隨著熱氣蒸騰在水中舞躍,不覺龍心大悅,命名為「東方美人」。
而比起咖啡在烘焙與沖泡時的講究,茶葉的選擇更可以說是一門大學問,每一步都得斤斤計較,從茶葉的種植、栽培、採摘、發酵等過程,買茶時所需的察言觀色、泡飲茶時的步驟和訣竅等等。
作者以「解放福爾摩沙烏龍茶」作為引言,將此書分成五個章節脈絡進行敘述解說。第一章敘述了茶與台灣的淵源,它是如何被引進並開始了與台灣的不解之緣。第二章則介紹了烏龍的品種、節氣與時令、半發酵茶的採摘與製造-茶菁。第三章講的是茶葉的外型,比賽茶的裁判、選手和作品。第四章仔細介紹了台灣各地有名的茶葉產區及其品種,像是坪林的文山包種茶、木柵鐵觀音、鹿谷的凍頂、屏東港口茶等。最後,告訴你如何買好茶、泡好茶、以及健康飲茶。
買茶葉首先要看外型,把茶乾捧在手上,對著明亮的光線檢視。無論條型或球型茶,顏色應鮮活,有砂綠白霜,像青蛙皮那樣才好;注意是否隱存紅邊,紅邊是發酵適度的訊號。冬茶顏色翠綠,春茶則墨綠,可略辨別產季;還要注意手感,拿在手上抖動要覺得有點份量,太輕者滋味淡薄,太重者易苦澀。再來捧著茶乾深呼吸三次,如果茶香持續,甚至愈來愈強烈,便是好茶。試泡亦是一大學問,先看茶湯湯色,再聞香氣。
茶葉由於品種、製程和產季的區別,會有不同的表現。包種茶多以青心烏龍製程,重視香氣的清純;烏龍則應香與味並陳。青心烏龍會呈現蘭花、桂花和特殊的品種香-「種仔旗」;金萱有桂花香,上品更有股牛奶糖香;翠玉則表現出玉蘭花香;正宗鐵觀音自有其獨有的「觀音韻」,並流露出熟果香氣;至於白毫烏龍,極品有著蜂蜜香和特殊的氣味。
本書作者講茶、評茶,立志恢復「福爾摩沙茶」傳統,跑遍全台灣的茶區,從台灣茶的歷史、台灣茶人的甘苦,到作茶的技術、比賽茶及高山茶的弊端、如何選茶、品茶,以及各茶區的異同等作了完整的評述。如果你有充分的時間仔細閱讀,並思考這本書的內容,或許也可以成為「茶葉達人」唷!
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為了「咖啡因」而癡狂呢?巴黎的左岸因為露天咖啡座而聞名世界,到法國總免不了要造訪雙叟咖啡館,更因電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而增添其知名度。有人沉迷在咖啡的神秘氣息,試圖在咖啡香裡忘卻生活瑣事的煩心;也有人醉心於茶的清心氣息,似乎可以藉此躲避塵世的紛擾,讓心沉澱而重新思考;我崇拜咖啡的濃郁香氣,是一種慵懶而悠閒的生活步調,也愛茶的純粹簡單,理性而不隨俗的超脫。台灣也有個「左岸」呢,就在台北縣的八里,雖然咖啡館也不少,但其實我們也可以為台灣的「左岸」塑造另一種人文氣息,把「飲茶」文化發揚成新時代的國際時尚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