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秋記事』
「煎秋」是秋老虎顯威的節氣,由於田水熱燙足以燙死泥鰍,所以又被農家稱做「煎鰍」。煎秋季的氣候熱比盛暑還熱,雖是短短數天而已,卻讓人畜和水族不勝其熱,紛紛避之唯恐不及。
煎秋來臨的早晨,陽光燦爛遠照,但空氣中已有乾熱的感覺。九點不到四周溫度直線上升,迨至午飯一過其熱難擋。水中的魚族紛紛逆游而上,想在熱燙時間之前,找到一個蔭涼深闊的水域避難。一些逃避不及者,牠們只好浮水待斃。此時,貪嘴的鷺鷥和烏秋不知躲到哪裡去了?縱然到處魚躍潑辣也看不見牠們的蹤跡。放眼所見僅是人們,將那熱昏或熱死的魚兒,一桶一桶的往家裏送。
民國45年,我從台北轉回山村就讀小學。剛辦完轉學手續不久,遇到生平第一遭的「煎秋」季節。看見鄰居大大小小都提著容器往郊外跑,回來則滿裝著魚蝦和土虱鯽魚。人聲吵雜喧嚷,個個臉上掛滿笑容。一位好心老人勸我跟她走,於是我就提個小水桶,跟她後頭前去撿魚。
尚未到達目的地,遠遠的就已見稻田裏水溝邊或池塘畔,處處人群聚集躬身撿拾昏死的魚類。老人教我撿拾水底之魚,因為浮出水面多半死亡已久。我謹記她的方法儘挑水底之魚,很快就滿滿一桶,我只好先提回家再來。
當我提著一桶魚回到家中,母親看了大吃一驚,說甚麼她也要和我一起去撿。母子各提一只大魚簍趕赴現場,我們往人少地方去撿。這時母親發現一個水漥子許多魚,它比個手勢招我過去。母子倆拼命的抓魚入簍,不久魚簍都裝滿著漁獲。今天收獲已多得不得了,所以就此打住回家了。
這次煎秋短短三天,我們收獲五十餘斤的泥鰍、土虱、鯽魚和鯰魚。那年代冰箱尚未問世,我們將魚獲用大灶鍋烘焙乾躁,然後裝入陶甕中儲藏。斯時舊台幣換新台幣不久,市面混亂菜荒接踵而至,我們就賴這些魚乾渡過菜荒時期。
烘焙乾燥的魚乾,最常見的吃法將它放入碗內,放點豬油薑片醬油與蔭鼓同蒸,起鍋滴點醋或米酒味道絕佳。有時候將它與九層塔或紫蘇同炒,起鍋後滴點香油也很下飯。那時我們是租姨婆家的廂房暫住,姨婆是位美食家。她有一招私房菜譜:將魚乾用陶鍋燻蒸,一層魚乾一層梅乾菜,如有五花肉墊上一層更好。
燻蒸魚乾上蒸時澆上薄醋,起鍋後滴香油或烏醋稍燜後上桌。揭開鍋蓋立即飄來一股悶香,端起飯來扒個數口,再挾一筷魚乾或梅乾菜入嘴,滋味之佳連舌頭都會被它溶化。初次吃這道菜我儘挾魚肉入口,但見姨婆只挾梅乾菜吃以為她疼我們。後來我挾梅乾菜試吃,這才發現燻蒸後的精華全被梅乾菜吸收。回頭來想挾梅乾菜,早就被大人搶光矣。
眼下秋老虎季候將至,但已無鰍可煎,回憶過往不勝懷念。在我印象裏,自那回的大煎秋之後,至六十年代才再度重演。據說規模不如前回大,可惜我人在國外,故爾未能躬逢其盛遺憾之至。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