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總會看到這樣的電視廣告,某個小朋友(戴著眼鏡打個領結,小洋裝,站得很直)字正腔圓地朗誦著英文,在一個寂靜燈光昏暗的舞台上,過於標準(其實是死板,就像我們那段時間惡意嘲笑對岸的連爺爺您回來了!)精準地操演著小孩子天真無邪的精準對白,我總是為了那帶著某種大人世界病態的控制感到不寒而慄。雖然那背後代表的是良好的教育,未來更好的出路,老娘或老子白花花的銀子堆砌栽培和放眼未來(更多錢)的遠見,彷彿是個全球化中台灣幼苗向上提升的美麗願景。
媒體在此時通常也會公佈了台灣在亞洲英文程度的排名(恐怕也是某項例行性的調查報告吧!)。今年我們掉到了第八名,新聞標題這樣洩氣的說著。官員或學者說,泰國會贏我們是因為他們在搞觀光,搞這種三教九流齊聚一堂的事情總得會繞幾句英文(英文可是國際語言!),不過有些國家就真的是用心在提升英文程度,例如對照南韓這個樣樣都在逐漸崛起的國家,台灣人應該要好好加油了,那些學者或官員們說到最後總是很例行性地加了這樣一句多說無益但也無害的話。
兩三年後,我和C坐在一間有著落地窗的咖啡館,逆著光看,可以發現整片玻璃上面都是用抹布隨意擦過的水痕污漬,而不是用魔術靈加報紙仔細擦拭到你誤以為能穿透過去般的乾淨,我好奇的是,如果不想把玻璃擦乾淨幹啥花大錢買了這麼大一片的玻璃?另外,這明明是一處以咖啡為號召的地方,菜單卻混雜了各家之大成,從三商巧福的牛肉麵,夜市的炸薯條、章魚燒以及台灣人最愛的小火鍋,我有點受傷地想著這不是一間兼具人文和理想的慵懶咖啡館嗎?老闆可能本來是個月入數十萬的工程師,因為無法忘懷對咖啡館的熱情憧憬,毅然決然地拋下一切,結果卻是這樣的不三不四或是帶點複合式。
此時,C突然閉上了眼睛,她說你也閉上眼睛聽聽,我在嘈雜的黑暗之中努力地搜尋各種現場聲音的來源,中年人抱怨水果太寒酸的咆哮聲(中年人多半是從澳洲回來的客人)?小孩哭鬧父母大聲叫罵的聲音?等等!我說。其實最大聲的是一種置外於我們習慣的那些發音的講話方式,其實那就像在學校午休裡突然傳出的嘻笑聲,那樣的明顯;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才發現咖啡館僅有我和C以及對面桌子一名背對我們的東方女子和臉孔被棒球帽擋住整個臉的黑人。女子一頭修長黑直的秀髮,把任何對她臉孔臆測的可能都掩蓋住了,她究竟是ABC、台灣人、中國人、日本人亦或是新加坡人全然是個謎,不過…..「不過她的英文倒是講得很大聲!很像體育館內那種嘶喊到整個空間都回盪飽和的聲響」C漫不經心地用攪了攪飲料接著說「那個外國人的講話音量其實還好,就像個正常人在咖啡館該有的音量,但是那個女的卻好像在演講,」對啊!那不該是此時此刻該有的抑揚頓挫,要是她講的是台語我一定會產生某種嫌惡不安的情緒,但是因為那是英語,所以我的耳朵竟然像被動了手腳似的,自動調低了音量。
後來我看了一部叫做《超級公民》電影,整支片子的脈線是順著男主角蔡振男河洛話的旁白,這是多麼美麗的腔調,悲傷中帶有某種堅毅,隱約中不難聽出那種曾經消逝的熱情;不過在現實生活裡河洛話幾乎成了荒繆可笑的代名詞,綜藝節目裡主持人揶揄來賓的台灣國語,廣告片段中刻意誇大的台語腔調,語言本身並不應該貴賤,可是現在你所操持的語言幾乎可以借代為身分階級的象徵,某位學長曾經這樣說,我第一次遇到陌生人都是講國語,因為要是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台語,人家不知道會怎麼想你。
還記得「LP事件」吧!那則新聞之後台灣人對於生殖器的描述終於獲得了救贖,除了「小弟弟」或「那個地方」種種含糊不輕的暗示性詞彙外,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大喇喇地說你的LP、他的LP甚至是自己的LP,為什麼被視為不潔的生殖器官會突然鹹魚翻身地直接回到公共場合的對話裡,答案十分簡單,是英文讓陰莖變高貴了,英文讓攬啪的淫穢感完全不見,留下乾淨無暇的LP。在那次朝野大濫仗式的辯論攻防戰中,常會有人說你如果覺得攬啪好聽就回家對你小孩講,老實說,我認為攬啪本身的確是被認為污穢的,但那是人為的失誤。
因為,所有在地化的語言文字正逐漸面臨著衰老甚至瀕死的危機。在一場有關大學通識教育的研討會上,有位校長突然在一項討論中提起了台灣學生的英文程度是如何的低落,這個話題反而讓原本有些悶的會場熱絡了起來,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著來甄試的研究生連這個單字也不會英文程度真是糟糕,與會的校長們突然對台灣如何跟國際接軌感到憂心如焚。我記得那時成功大學的某位教授突然起身發言,他認為台灣值得憂心的地方是對於語言的認知,他覺得台灣人學英文的目的十分短視近利,除了錢還是錢;他認為台灣人的問題在於過度把語言當成工具了,而忽視了語言背後連結的文化意涵。
文化的本質在於過往生活經驗的累積,語言則是反映了文化的符號整體總結,從文言文到現今回到原始圖文並行的網路文體,從不斷衍生出來的新詞彙,從不同語言互相激盪出來的火花都證明了看似雜亂無章的語言系統的確都包含著某些人們潛藏在過往時空的記憶。
台灣人的悲哀是什麼?
媒體在此時通常也會公佈了台灣在亞洲英文程度的排名(恐怕也是某項例行性的調查報告吧!)。今年我們掉到了第八名,新聞標題這樣洩氣的說著。官員或學者說,泰國會贏我們是因為他們在搞觀光,搞這種三教九流齊聚一堂的事情總得會繞幾句英文(英文可是國際語言!),不過有些國家就真的是用心在提升英文程度,例如對照南韓這個樣樣都在逐漸崛起的國家,台灣人應該要好好加油了,那些學者或官員們說到最後總是很例行性地加了這樣一句多說無益但也無害的話。
兩三年後,我和C坐在一間有著落地窗的咖啡館,逆著光看,可以發現整片玻璃上面都是用抹布隨意擦過的水痕污漬,而不是用魔術靈加報紙仔細擦拭到你誤以為能穿透過去般的乾淨,我好奇的是,如果不想把玻璃擦乾淨幹啥花大錢買了這麼大一片的玻璃?另外,這明明是一處以咖啡為號召的地方,菜單卻混雜了各家之大成,從三商巧福的牛肉麵,夜市的炸薯條、章魚燒以及台灣人最愛的小火鍋,我有點受傷地想著這不是一間兼具人文和理想的慵懶咖啡館嗎?老闆可能本來是個月入數十萬的工程師,因為無法忘懷對咖啡館的熱情憧憬,毅然決然地拋下一切,結果卻是這樣的不三不四或是帶點複合式。
此時,C突然閉上了眼睛,她說你也閉上眼睛聽聽,我在嘈雜的黑暗之中努力地搜尋各種現場聲音的來源,中年人抱怨水果太寒酸的咆哮聲(中年人多半是從澳洲回來的客人)?小孩哭鬧父母大聲叫罵的聲音?等等!我說。其實最大聲的是一種置外於我們習慣的那些發音的講話方式,其實那就像在學校午休裡突然傳出的嘻笑聲,那樣的明顯;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才發現咖啡館僅有我和C以及對面桌子一名背對我們的東方女子和臉孔被棒球帽擋住整個臉的黑人。女子一頭修長黑直的秀髮,把任何對她臉孔臆測的可能都掩蓋住了,她究竟是ABC、台灣人、中國人、日本人亦或是新加坡人全然是個謎,不過…..「不過她的英文倒是講得很大聲!很像體育館內那種嘶喊到整個空間都回盪飽和的聲響」C漫不經心地用攪了攪飲料接著說「那個外國人的講話音量其實還好,就像個正常人在咖啡館該有的音量,但是那個女的卻好像在演講,」對啊!那不該是此時此刻該有的抑揚頓挫,要是她講的是台語我一定會產生某種嫌惡不安的情緒,但是因為那是英語,所以我的耳朵竟然像被動了手腳似的,自動調低了音量。
後來我看了一部叫做《超級公民》電影,整支片子的脈線是順著男主角蔡振男河洛話的旁白,這是多麼美麗的腔調,悲傷中帶有某種堅毅,隱約中不難聽出那種曾經消逝的熱情;不過在現實生活裡河洛話幾乎成了荒繆可笑的代名詞,綜藝節目裡主持人揶揄來賓的台灣國語,廣告片段中刻意誇大的台語腔調,語言本身並不應該貴賤,可是現在你所操持的語言幾乎可以借代為身分階級的象徵,某位學長曾經這樣說,我第一次遇到陌生人都是講國語,因為要是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台語,人家不知道會怎麼想你。
還記得「LP事件」吧!那則新聞之後台灣人對於生殖器的描述終於獲得了救贖,除了「小弟弟」或「那個地方」種種含糊不輕的暗示性詞彙外,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大喇喇地說你的LP、他的LP甚至是自己的LP,為什麼被視為不潔的生殖器官會突然鹹魚翻身地直接回到公共場合的對話裡,答案十分簡單,是英文讓陰莖變高貴了,英文讓攬啪的淫穢感完全不見,留下乾淨無暇的LP。在那次朝野大濫仗式的辯論攻防戰中,常會有人說你如果覺得攬啪好聽就回家對你小孩講,老實說,我認為攬啪本身的確是被認為污穢的,但那是人為的失誤。
因為,所有在地化的語言文字正逐漸面臨著衰老甚至瀕死的危機。在一場有關大學通識教育的研討會上,有位校長突然在一項討論中提起了台灣學生的英文程度是如何的低落,這個話題反而讓原本有些悶的會場熱絡了起來,大家七嘴八舌地說著來甄試的研究生連這個單字也不會英文程度真是糟糕,與會的校長們突然對台灣如何跟國際接軌感到憂心如焚。我記得那時成功大學的某位教授突然起身發言,他認為台灣值得憂心的地方是對於語言的認知,他覺得台灣人學英文的目的十分短視近利,除了錢還是錢;他認為台灣人的問題在於過度把語言當成工具了,而忽視了語言背後連結的文化意涵。
文化的本質在於過往生活經驗的累積,語言則是反映了文化的符號整體總結,從文言文到現今回到原始圖文並行的網路文體,從不斷衍生出來的新詞彙,從不同語言互相激盪出來的火花都證明了看似雜亂無章的語言系統的確都包含著某些人們潛藏在過往時空的記憶。
台灣人的悲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