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食物戀」這本書的緣份是一種冥冥中的強烈連繫,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在翻中國時報時,眼角餘光瞄到的它的簡介,大略看過,並沒有給予太多注意。再次聽到有關「食物戀」的消息,是同住的二姊在讀報時,看到了一篇「狗母花菜湯」文章時,大聲嚷著:「這裡有一篇在寫澎湖的狗母花菜湯的文章,就是媽媽最愛的湯啦!是澎湖人寫的,不知道明天會不會有別的菜。」「哦!之前好像有看過說,好像是出了一本『食物戀』的書。」我讀著網路上的文章,小聲的回應著。
原本也許就是這樣了吧!不會有任何後續的發展,但不知怎麼的,這本書對於家人似乎有著某種程度的魔力,某日上班時刻,線上的msn傳來小弟的問候,我傳了一個我正在忙的訊息給他,於是他就留下了一個網址給我,要我有空去看看。等我中午休息時間,點入網址,入目的竟是博客來網站上介紹「食物戀」這本書的網頁,看著那本書的封面,忽然間有一種感動在心中浮動著,在溫暖的感動實質化的同時,訂購的動作已不知不覺在指間中完成。
當在7-11商店取回這本書時,適逢假日,一口氣就讀完了整本書,有一種與有榮焉的驕傲與感動無處宣洩。正巧一個高中時期的同學在msn上,於是傳了個訊息給他,便聊開了,將我滿滿的感動傾訴於他,也不管他懂了多少,下線時,只覺得有種充實的快樂。之後這本書在二姊與小弟間流浪了一段時間,當我第二次仔細閱讀此本文圖並茂的書時,仍是有種同鄉人的親切感,總是有著許許多多的記憶片斷在浮現,忽遠忽近的影像,於是就提筆記下。
也許因作者曾在山水住了一段時間,所以總覺得她在書寫與山水有關的故事時,格外的吸引人。而她所拍的那鍋「豬母水湯」看來真是令人食指大動,那種豐盛和鮮的感覺是文意與圖片給我的感覺,看著看著,忽然就肚子餓了起來,想起了媽媽的家常菜。而那裡面母親的身影,不知不覺與每次回家老媽總張羅著為我煮的那鍋「臭肚仔魚湯」的背影重疊了,原來每一個澎湖的媽媽呀,總會在那遊子回家時煮上一鍋孩子們愛喝的湯等著。而那鍋湯呀!不但是暖著回家的孩子的胃,同時還暖著孩子的心吧!
「黑糖炒章魚 」是一種永遠不變的美味了,最喜歡吃那被母親打的QQ脆脆的章魚腳和含著「膏」的章魚頭,只可惜近年來因海洋生態的破壞,母親也曾跟我提起近年來,一個潮汐也不見得照得到十隻章魚,更別說是像童年時所見的那麼大隻的了。說起了市價的昂貴,我還曾戲謔的要母親把夜照來的章魚拿去賣,沒想到母親竟淡淡的回了一句:「生吃都不夠了,哪還能曬乾。」是啊,老爸可也是個老饕呢!
而作者說得章魚喜歡的食物「大狗仔」螃蟹,其實也是小時候的一種美味。小時候,「大狗仔」是唯一一種不怕會被夾到的螃蟹,與母親一同去捉「大狗仔」總是能豐收。回家後,只見母親把「大狗仔」洗淨,用甕把「大狗仔」用鹽醃了起來,放在陰涼處(有冰箱後就放冷藏),等約過了五至一星期,醃過的「大狗仔」配稀飯,是一種人間美味,大弟到現在還常常提起,那些吃「大狗仔」配糜的日子呢!
「大蛤包飯」是一種很久遠的記憶了,如果不是在這本書看到,還一直以為那種東西是只有在兄、弟、姊、妹間才有的共同記憶,因為除了家人外,跟別人提起「大蛤包飯」的美味,通常得到的只有一臉的茫然,彷彿,我說得是外星語。然而,也是看完「食物戀」之後,才知道「大蛤包飯」的製作過程是如此的麻煩,也才了解,小時候,每次清明節時,在廚房忙碌的母親有多辛苦;以及老爸一直堅持不管生活有多困苦總要做「大蛤包飯」的那種慎終追遠的心意了。
作者的那碗「米粉湯」,相較起來,家裡是少吃的,鮮魚在家裡總是下麵線的居多。但是那味甜甜鹹鹹的「金瓜炒米粉」是常吃的,尤其在金瓜收成時,奶奶總是不忘炒上一盤金瓜米粉,祭祭大家的五臟六腑廟。大姊出外多年,最念念不忘的就是老奶奶的金瓜炒米粉了。總在金瓜收成的夏天,說要回家去吃吃老人家自己種的金瓜,去嚐嚐老人家親自炒的金瓜米粉。算澎湖名產的「金瓜炒米粉」,在最受奶奶寵愛的大姊心中,含有濃濃的鄉愁和濃濃的寵愛的。
從小,自認識「紅魚仔」、「臭肉魚」的時候起,似乎不用人說,就已知道刺胿是是種可以吃的魚,但是知道原來刺胿皮也能吃時,那時的我已讀國三了。只記得那晚母親在廚房殺了很久的刺胿,久到讓我直覺要去幫忙,等到進了廚房才看到母親正在處理那些被燙壞的刺胿皮。向母親問起時,她只說:「聽馬公的人在講,刺胿皮馬埃呷咧,我的試,看要怎麼用啦!不過這黏涕涕,可能方法不對啦,明日去問人看抹按怎用。」之後,就常常見到母親坐在小板凳上,一邊看八點檔,一邊拔刺胿皮的身影,而飯桌上偶爾會出現那刺胿皮的生魚片,刺胿皮生魚片的滋味,是種有著母親汗水和著的幸福味。
「蘆黍米篩漏」是不曾吃過的,母親的米篩漏與作者的食材都一樣,就是少了蘆黍一味,看了蘆黍的收成是如此的不易時,才知道為什麼記憶中家裡只種收成過一次蘆黍,因為那時姑姑們還在家,有較多幫手。之後,只有去幫鄰居收成過,但只要在蘆黍收成時,蘆黍飯是會吃上好一陣子的,之後接下來的是蕃薯簽飯吃到來年的蕃薯收成了。家裡的小孩對蕃薯的印象也許比蘆黍多些,愛與恨也多些吧!
「狗蝦炸和紫菜炸」真的如作者所言是年節的應景食物吧,即使是紫菜的收成季節,也不曾在桌上見過紫菜炸,總是過年過節才吃的到,年歲漸長,可能是家中小孩不喜歡吃炸的食物(等拜完冷了不好吃),所以也就少見紫菜炸這食物了,到是蝦子炸後來的幾年還偶爾吃到。
「炸棗」那真是童年最常吃到的零食了,雖然不常有(那是人家娶媳婦才會給,跟嫁女兒要還「糕仔桃」一般),但日子好的時候,總也有同時一、兩家娶媳婦,母親總會把過多的炸棗凍起來,等要去工作時,在電鍋溫上兩個大的炸棗,當我們五個小蘿蔔頭的點心。不然就溫五個小的,一人一個。有時台灣的叔叔姑姑們要爸爸寄去解鄉愁,那我們就只能巴望著看村裡有沒有別家人娶媳婦或嫁女兒了,糕仔桃在那時也是不錯的點心的。後來,給炸棗的習俗漸漸少了,但爸爸還是常常去麵包店請師父做炸棗,寄給叔叔和姑姑們,至於我們要吃呀,得去找那些姑叔家坐坐。愛好自由的我們是少吃的了,只有母親偶爾會在過年前,要父親去做炸棗,給過年回家的我們解解饞。
「臭肉鮭」是一種用臭肉魚醃製的食物,在作者口中很好吃的配菜,對我們家的小孩也許會是一種夢魘。因為背景不同吧。小時候,每當臭肉魚在收成時,家裡桌上每天一定會出現臭肉魚這道菜,有時連煮法也沒變過,當終於吃完冰箱的臭肉魚時,老奶奶的醃的臭肉鮭就會上場了,一直吃到隔年,家中唯一的肉,大概都會是臭肉鮭,有時會有紅魚仔出現。然而這兩樣魚,最後我成為們家的小孩心中永遠的痛,所以當家中環境變較好後,就再也沒吃過了。
「狗母花菜湯」,在家中是一道有趣的菜呢。為什麼有趣,那是因為媽媽是很愛吃狗母這種魚的,其中又最愛吃狗母菜花湯。但爸爸是不吃狗母這種魚的,從飯桌上就看的出這種局勢,但只要媽媽以開玩笑的口吻說「你爸爸不愛呷狗母,今日又呷狗母,伊一定在想,呀是沒錢厚你買菜?」這時就會看到老爸把筷子往狗母夾去,以行動證明,他不是不愛吃的,但之後,就不見他再夾過。也許是因為媽媽愛吃吧!所以偶爾不吃魚是可以忍受的。那個愛吃肉又木訥的老爸總是在只有狗母魚這道肉時少吃一碗飯。
「蘆黍糊」是不常吃的,會出現蘆黍糊呀,那代表我們家五個小毛頭有人病著,不是要吃的清淡些,就是胃口不好,只能吃糜(粥)和蘆黍糊,不是因為病著所以對盧黍糊帶有不好的記憶,而是母親總會哄著要我趁熱吃,那熱燙燙的糊,從口中一路滾到胃,那食道呀一路被燙著,總是覺得不舒服。從小也沒吃慣熱食,沒人會催著飯要趁熱吃,小孩子總也是野到肚子餓才來吃飯,半冷不熱的,剛好入口。
「紫菜湯」是年年吃的,最常吃的煮法是紫菜蛋花湯,家裡的小孩愛吃蛋,什麼煮蛋都會吃光光。通常紫菜不是野生的,大多是南邊厝邊叔公伊自己種的,收成的時候,都會要我們去採他們已收成的竹竿上的小紫菜條,大的長的大多已收成去賣了。小竹竿上的採了一部份也是叔公們收去,約一半是給採的人拿回家去的。小時候紫菜收成時,家裡的小孩也總是個人拎起奶奶特別每人編的小籃子,拿張小板凳去叔公家採紫菜,那個時節,桌上會出現紫菜湯是常有的事,偶爾奶奶心血來潮也會炒盤紫菜米粉給我們當點心。
「雞母狗仔」是年年冬至的重頭戲,那是母親與奶奶在忙著搓圓仔和做菜擀(糯米做的,有點像大號的水餃)時,我們五個蘿蔔頭的工作,看誰捏的雞母狗仔漂亮,就有可能拿去敬佛祖,那是件神聖偉大的事,不過我的手不夠巧,捏出來的不是太醜,最後被母親拿去搓湯圓了,就是煮來自已吃,上色玩玩的,不上供桌拜佛祖和祖先的。大多時候都是手巧的二姊所捏的雞母狗仔被媽媽看上的,有時沒有好的貨色,媽媽就會自己捏了。其實那是種過程溫馨有趣,結果不重要的勞作。
其實書中也出現了許多沒吃過的食物,也許是不同鄉村的不同風情吧!對於作者那種對鄉土親情的執著,有著許多感動,自古食就是民生大事,而用許多不同情感料理出來的食物呀,多了作者所付予他的生命,也因為這樣的情感,讓我有機會想起曾經的幸福。
原本也許就是這樣了吧!不會有任何後續的發展,但不知怎麼的,這本書對於家人似乎有著某種程度的魔力,某日上班時刻,線上的msn傳來小弟的問候,我傳了一個我正在忙的訊息給他,於是他就留下了一個網址給我,要我有空去看看。等我中午休息時間,點入網址,入目的竟是博客來網站上介紹「食物戀」這本書的網頁,看著那本書的封面,忽然間有一種感動在心中浮動著,在溫暖的感動實質化的同時,訂購的動作已不知不覺在指間中完成。
當在7-11商店取回這本書時,適逢假日,一口氣就讀完了整本書,有一種與有榮焉的驕傲與感動無處宣洩。正巧一個高中時期的同學在msn上,於是傳了個訊息給他,便聊開了,將我滿滿的感動傾訴於他,也不管他懂了多少,下線時,只覺得有種充實的快樂。之後這本書在二姊與小弟間流浪了一段時間,當我第二次仔細閱讀此本文圖並茂的書時,仍是有種同鄉人的親切感,總是有著許許多多的記憶片斷在浮現,忽遠忽近的影像,於是就提筆記下。
也許因作者曾在山水住了一段時間,所以總覺得她在書寫與山水有關的故事時,格外的吸引人。而她所拍的那鍋「豬母水湯」看來真是令人食指大動,那種豐盛和鮮的感覺是文意與圖片給我的感覺,看著看著,忽然就肚子餓了起來,想起了媽媽的家常菜。而那裡面母親的身影,不知不覺與每次回家老媽總張羅著為我煮的那鍋「臭肚仔魚湯」的背影重疊了,原來每一個澎湖的媽媽呀,總會在那遊子回家時煮上一鍋孩子們愛喝的湯等著。而那鍋湯呀!不但是暖著回家的孩子的胃,同時還暖著孩子的心吧!
「黑糖炒章魚 」是一種永遠不變的美味了,最喜歡吃那被母親打的QQ脆脆的章魚腳和含著「膏」的章魚頭,只可惜近年來因海洋生態的破壞,母親也曾跟我提起近年來,一個潮汐也不見得照得到十隻章魚,更別說是像童年時所見的那麼大隻的了。說起了市價的昂貴,我還曾戲謔的要母親把夜照來的章魚拿去賣,沒想到母親竟淡淡的回了一句:「生吃都不夠了,哪還能曬乾。」是啊,老爸可也是個老饕呢!
而作者說得章魚喜歡的食物「大狗仔」螃蟹,其實也是小時候的一種美味。小時候,「大狗仔」是唯一一種不怕會被夾到的螃蟹,與母親一同去捉「大狗仔」總是能豐收。回家後,只見母親把「大狗仔」洗淨,用甕把「大狗仔」用鹽醃了起來,放在陰涼處(有冰箱後就放冷藏),等約過了五至一星期,醃過的「大狗仔」配稀飯,是一種人間美味,大弟到現在還常常提起,那些吃「大狗仔」配糜的日子呢!
「大蛤包飯」是一種很久遠的記憶了,如果不是在這本書看到,還一直以為那種東西是只有在兄、弟、姊、妹間才有的共同記憶,因為除了家人外,跟別人提起「大蛤包飯」的美味,通常得到的只有一臉的茫然,彷彿,我說得是外星語。然而,也是看完「食物戀」之後,才知道「大蛤包飯」的製作過程是如此的麻煩,也才了解,小時候,每次清明節時,在廚房忙碌的母親有多辛苦;以及老爸一直堅持不管生活有多困苦總要做「大蛤包飯」的那種慎終追遠的心意了。
作者的那碗「米粉湯」,相較起來,家裡是少吃的,鮮魚在家裡總是下麵線的居多。但是那味甜甜鹹鹹的「金瓜炒米粉」是常吃的,尤其在金瓜收成時,奶奶總是不忘炒上一盤金瓜米粉,祭祭大家的五臟六腑廟。大姊出外多年,最念念不忘的就是老奶奶的金瓜炒米粉了。總在金瓜收成的夏天,說要回家去吃吃老人家自己種的金瓜,去嚐嚐老人家親自炒的金瓜米粉。算澎湖名產的「金瓜炒米粉」,在最受奶奶寵愛的大姊心中,含有濃濃的鄉愁和濃濃的寵愛的。
從小,自認識「紅魚仔」、「臭肉魚」的時候起,似乎不用人說,就已知道刺胿是是種可以吃的魚,但是知道原來刺胿皮也能吃時,那時的我已讀國三了。只記得那晚母親在廚房殺了很久的刺胿,久到讓我直覺要去幫忙,等到進了廚房才看到母親正在處理那些被燙壞的刺胿皮。向母親問起時,她只說:「聽馬公的人在講,刺胿皮馬埃呷咧,我的試,看要怎麼用啦!不過這黏涕涕,可能方法不對啦,明日去問人看抹按怎用。」之後,就常常見到母親坐在小板凳上,一邊看八點檔,一邊拔刺胿皮的身影,而飯桌上偶爾會出現那刺胿皮的生魚片,刺胿皮生魚片的滋味,是種有著母親汗水和著的幸福味。
「蘆黍米篩漏」是不曾吃過的,母親的米篩漏與作者的食材都一樣,就是少了蘆黍一味,看了蘆黍的收成是如此的不易時,才知道為什麼記憶中家裡只種收成過一次蘆黍,因為那時姑姑們還在家,有較多幫手。之後,只有去幫鄰居收成過,但只要在蘆黍收成時,蘆黍飯是會吃上好一陣子的,之後接下來的是蕃薯簽飯吃到來年的蕃薯收成了。家裡的小孩對蕃薯的印象也許比蘆黍多些,愛與恨也多些吧!
「狗蝦炸和紫菜炸」真的如作者所言是年節的應景食物吧,即使是紫菜的收成季節,也不曾在桌上見過紫菜炸,總是過年過節才吃的到,年歲漸長,可能是家中小孩不喜歡吃炸的食物(等拜完冷了不好吃),所以也就少見紫菜炸這食物了,到是蝦子炸後來的幾年還偶爾吃到。
「炸棗」那真是童年最常吃到的零食了,雖然不常有(那是人家娶媳婦才會給,跟嫁女兒要還「糕仔桃」一般),但日子好的時候,總也有同時一、兩家娶媳婦,母親總會把過多的炸棗凍起來,等要去工作時,在電鍋溫上兩個大的炸棗,當我們五個小蘿蔔頭的點心。不然就溫五個小的,一人一個。有時台灣的叔叔姑姑們要爸爸寄去解鄉愁,那我們就只能巴望著看村裡有沒有別家人娶媳婦或嫁女兒了,糕仔桃在那時也是不錯的點心的。後來,給炸棗的習俗漸漸少了,但爸爸還是常常去麵包店請師父做炸棗,寄給叔叔和姑姑們,至於我們要吃呀,得去找那些姑叔家坐坐。愛好自由的我們是少吃的了,只有母親偶爾會在過年前,要父親去做炸棗,給過年回家的我們解解饞。
「臭肉鮭」是一種用臭肉魚醃製的食物,在作者口中很好吃的配菜,對我們家的小孩也許會是一種夢魘。因為背景不同吧。小時候,每當臭肉魚在收成時,家裡桌上每天一定會出現臭肉魚這道菜,有時連煮法也沒變過,當終於吃完冰箱的臭肉魚時,老奶奶的醃的臭肉鮭就會上場了,一直吃到隔年,家中唯一的肉,大概都會是臭肉鮭,有時會有紅魚仔出現。然而這兩樣魚,最後我成為們家的小孩心中永遠的痛,所以當家中環境變較好後,就再也沒吃過了。
「狗母花菜湯」,在家中是一道有趣的菜呢。為什麼有趣,那是因為媽媽是很愛吃狗母這種魚的,其中又最愛吃狗母菜花湯。但爸爸是不吃狗母這種魚的,從飯桌上就看的出這種局勢,但只要媽媽以開玩笑的口吻說「你爸爸不愛呷狗母,今日又呷狗母,伊一定在想,呀是沒錢厚你買菜?」這時就會看到老爸把筷子往狗母夾去,以行動證明,他不是不愛吃的,但之後,就不見他再夾過。也許是因為媽媽愛吃吧!所以偶爾不吃魚是可以忍受的。那個愛吃肉又木訥的老爸總是在只有狗母魚這道肉時少吃一碗飯。
「蘆黍糊」是不常吃的,會出現蘆黍糊呀,那代表我們家五個小毛頭有人病著,不是要吃的清淡些,就是胃口不好,只能吃糜(粥)和蘆黍糊,不是因為病著所以對盧黍糊帶有不好的記憶,而是母親總會哄著要我趁熱吃,那熱燙燙的糊,從口中一路滾到胃,那食道呀一路被燙著,總是覺得不舒服。從小也沒吃慣熱食,沒人會催著飯要趁熱吃,小孩子總也是野到肚子餓才來吃飯,半冷不熱的,剛好入口。
「紫菜湯」是年年吃的,最常吃的煮法是紫菜蛋花湯,家裡的小孩愛吃蛋,什麼煮蛋都會吃光光。通常紫菜不是野生的,大多是南邊厝邊叔公伊自己種的,收成的時候,都會要我們去採他們已收成的竹竿上的小紫菜條,大的長的大多已收成去賣了。小竹竿上的採了一部份也是叔公們收去,約一半是給採的人拿回家去的。小時候紫菜收成時,家裡的小孩也總是個人拎起奶奶特別每人編的小籃子,拿張小板凳去叔公家採紫菜,那個時節,桌上會出現紫菜湯是常有的事,偶爾奶奶心血來潮也會炒盤紫菜米粉給我們當點心。
「雞母狗仔」是年年冬至的重頭戲,那是母親與奶奶在忙著搓圓仔和做菜擀(糯米做的,有點像大號的水餃)時,我們五個蘿蔔頭的工作,看誰捏的雞母狗仔漂亮,就有可能拿去敬佛祖,那是件神聖偉大的事,不過我的手不夠巧,捏出來的不是太醜,最後被母親拿去搓湯圓了,就是煮來自已吃,上色玩玩的,不上供桌拜佛祖和祖先的。大多時候都是手巧的二姊所捏的雞母狗仔被媽媽看上的,有時沒有好的貨色,媽媽就會自己捏了。其實那是種過程溫馨有趣,結果不重要的勞作。
其實書中也出現了許多沒吃過的食物,也許是不同鄉村的不同風情吧!對於作者那種對鄉土親情的執著,有著許多感動,自古食就是民生大事,而用許多不同情感料理出來的食物呀,多了作者所付予他的生命,也因為這樣的情感,讓我有機會想起曾經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