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死没有仇敌
在题目这句话之外, 叶芝在其另外一首诗中写道:是人类创造了死。诚然。死的意义还在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断地得到拓展。在远古时代,人们对死的理解就像里尔克所说的:“我亲近的人是什么,是久久不肯离去的客人。”一只猴子的死去,活着的猴子也许是认为客人终于走了,是值得庆祝的事。庄子是最理解他们的,他妻子死的时侯也是又唱又跳,开心得要命。但是作为客人本身却不是容易打发的,毕竟在别人家做客,时时可以得到尊敬,万事不用愁,白吃白住——我们从来没有给过自然什么,却贪得无餍地希望自自然得到一切。还感慨:夫天地者,万代之逆旅;夫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有权力的君主还期望长生不老而不惜劳民伤财。甚于什么佛啊道啊,纷如沓来,此起彼伏,一时好不热闹!
暂且不理会苍蝇蚊子和其他植物对人类创造的死的看法是否一致,我们的母亲,在我们轻率地脱离安全但稍嫌狭窄的子宫,妄图拥有一整片天空的时候就殚精竭虑地要让我们懂得过去的时代和现在这个时代的人类对死的解释。如果你胆敢任性地把母亲的经验之谈当作耳边风的话,大自然很容易便会给你略施惩戒以作证明,也许是让一条比较深沉的河流、也许是留给脾气暴躁的狂风暴雨寒流、更有可能交由一枚钉子或呆板的楼层楼梯去完成。因为在这个伟大而残酷的自然,不是你拥有天空,而是天空拥有你。如同所有奢求自由的人们,最后往往沦为自由的奴隶。但是你大可以自以为是地切断和天空千丝万缕的联系,很简单,停止呼吸,让泥土覆盖着:冰冷、孤独,你再也回不到母亲那温暖并随时有营养供给、可以一边听着轻柔的摇篮曲、感觉亲人的爱抚、看纷扰繁杂的尘嚣人来人往、一边满足地沉睡的温暖的子宫了。
看来死是最难驾驭的,尽管由我们所造,但它已经渐渐地变了质,甚至到了想危害到我们进军自然的计划!
大家看了我的阐述后便很有理由把死当成人类的公敌。我们的祖先早在还是猴子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利用团体的力量来抗拒死亡,逼得命运女神拉刻西斯不断延长我们的生命之线。人类经过亿万年的进化、繁衍,已俨然成为自然的主宰,遍布在地球的每个角落。但是人与人的距离越近,心却越来越远。譬如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夜晚,几个快要冻死的人遇到一起,大家决定一起去拾柴火来温暖冰冷的僵躯。这时大家都很团结。但是等身体暖和起来以后,有的人怕家里人担心想快点回家,有的人想去打点野兽来充饥,有点人却不断地猜测别人身上有多少钱。饱暖思淫欲一点不错。根据马斯洛个人需求理论,人在满足低层愿望后,就会自动追求实现更高的个人价值。这样说也许太难懂,还把人类形容得太高尚,人在不安全的时候会因焦虑、恐惧而结成联盟共同抵抗个人力量不能抵抗的敌对势力;而在安全的时候,便又觉得别人对于自己是可有可无的,自然就使得人心向背。于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故人常望贵人厚,几个贵人怜故人;只得锦上添花,哪来雪中送炭;苍蝇集秽,蝼蚁集膻,鹁鸽子旺边飞……如果单凭对与错来解释,仁义与穷胸极恶都没有错,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只是仁义者的想法刚好满足了他人的愿望,而穷凶极恶者的要求则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但当将问题提升到人类的高度时,就涉及到道德或塞朴·耶努所谓的“广义的责任感”、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安全,而这一切都仅仅缘于人们最熟悉但又不在意的一个词:同情。
亚当·斯密给它的定义是,同情可能被用以泛指我们人与人之间任何激情上的共鸣。简明来讲,就是同样的感情或通感。常言道:“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或者从下里巴人、阳河薤露、阳春白雪到引商刻羽、杂以流徵,都说明人的心灵是可以相通的。对于死:“死在我们死时不能带给我们任何痛苦,但在我们活着时却要倍受它的折磨。”正由于全社会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更增加了大家对死的排斥性。别人的死往往能弹奏我们体内最脆弱的神经。地球的人都记得2004年那一场百年难得一遇的大灾难,印度洋大海啸,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难、流离失所。那时,世界上其他的人虽然都非常安全,但都不禁同时陷入灾民所感受到的痛苦和死亡的阴霾之中。同情让想象力极尽挥扬,仿佛让你身置其境,而不由自主地为灾民捐款捐物,希望他们尽早摆脱苦难;灾民由于我们的同情而从中得到安慰,这就是同情增加快乐减轻悲痛的效用。这种效用会因距离和他人所受的灾难大小种类的不同而在我们运用它的时候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离。今年开学时,我校外运专业的易养同学因急性肾炎住院,濒危待援。易养是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对他的了解更为详尽,所以虽然他个人所受的灾难比印度洋大海啸灾难要小得多,但给我们带来的情感上的震荡却更为猛烈,因为我们的同情更容易让我们置身于他所受的苦难当中。
死是幸福的剧毒剂,却威慑着人类的非正义,虽在折磨和伤害着别人,但却捍卫和保护了社会。萨尔美曾说:“对生命的爱是避免死亡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归根到底,死是不可抗拒的,这就是真理,但大多数人都戴着惠特曼讲的“这些寻求真理的人每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光学望远镜,不是用肉眼而是通过此媒介来观察世界。”我们除了死,没有任何仇敌,我们都是“人”,每个人都有义务为“人”加上光辉的注解,主动地生活是行进在死神为我们设计好的道路上最好的选择,尽管艰辛,更应该携手并肩,彼此同情。最后让我以泰戈尔的话作为结尾:愿死者有不朽的名,愿生者有不朽的爱!
在题目这句话之外, 叶芝在其另外一首诗中写道:是人类创造了死。诚然。死的意义还在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而不断地得到拓展。在远古时代,人们对死的理解就像里尔克所说的:“我亲近的人是什么,是久久不肯离去的客人。”一只猴子的死去,活着的猴子也许是认为客人终于走了,是值得庆祝的事。庄子是最理解他们的,他妻子死的时侯也是又唱又跳,开心得要命。但是作为客人本身却不是容易打发的,毕竟在别人家做客,时时可以得到尊敬,万事不用愁,白吃白住——我们从来没有给过自然什么,却贪得无餍地希望自自然得到一切。还感慨:夫天地者,万代之逆旅;夫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有权力的君主还期望长生不老而不惜劳民伤财。甚于什么佛啊道啊,纷如沓来,此起彼伏,一时好不热闹!
暂且不理会苍蝇蚊子和其他植物对人类创造的死的看法是否一致,我们的母亲,在我们轻率地脱离安全但稍嫌狭窄的子宫,妄图拥有一整片天空的时候就殚精竭虑地要让我们懂得过去的时代和现在这个时代的人类对死的解释。如果你胆敢任性地把母亲的经验之谈当作耳边风的话,大自然很容易便会给你略施惩戒以作证明,也许是让一条比较深沉的河流、也许是留给脾气暴躁的狂风暴雨寒流、更有可能交由一枚钉子或呆板的楼层楼梯去完成。因为在这个伟大而残酷的自然,不是你拥有天空,而是天空拥有你。如同所有奢求自由的人们,最后往往沦为自由的奴隶。但是你大可以自以为是地切断和天空千丝万缕的联系,很简单,停止呼吸,让泥土覆盖着:冰冷、孤独,你再也回不到母亲那温暖并随时有营养供给、可以一边听着轻柔的摇篮曲、感觉亲人的爱抚、看纷扰繁杂的尘嚣人来人往、一边满足地沉睡的温暖的子宫了。
看来死是最难驾驭的,尽管由我们所造,但它已经渐渐地变了质,甚至到了想危害到我们进军自然的计划!
大家看了我的阐述后便很有理由把死当成人类的公敌。我们的祖先早在还是猴子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利用团体的力量来抗拒死亡,逼得命运女神拉刻西斯不断延长我们的生命之线。人类经过亿万年的进化、繁衍,已俨然成为自然的主宰,遍布在地球的每个角落。但是人与人的距离越近,心却越来越远。譬如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夜晚,几个快要冻死的人遇到一起,大家决定一起去拾柴火来温暖冰冷的僵躯。这时大家都很团结。但是等身体暖和起来以后,有的人怕家里人担心想快点回家,有的人想去打点野兽来充饥,有点人却不断地猜测别人身上有多少钱。饱暖思淫欲一点不错。根据马斯洛个人需求理论,人在满足低层愿望后,就会自动追求实现更高的个人价值。这样说也许太难懂,还把人类形容得太高尚,人在不安全的时候会因焦虑、恐惧而结成联盟共同抵抗个人力量不能抵抗的敌对势力;而在安全的时候,便又觉得别人对于自己是可有可无的,自然就使得人心向背。于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故人常望贵人厚,几个贵人怜故人;只得锦上添花,哪来雪中送炭;苍蝇集秽,蝼蚁集膻,鹁鸽子旺边飞……如果单凭对与错来解释,仁义与穷胸极恶都没有错,每个人都是为了自己,只是仁义者的想法刚好满足了他人的愿望,而穷凶极恶者的要求则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但当将问题提升到人类的高度时,就涉及到道德或塞朴·耶努所谓的“广义的责任感”、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安全,而这一切都仅仅缘于人们最熟悉但又不在意的一个词:同情。
亚当·斯密给它的定义是,同情可能被用以泛指我们人与人之间任何激情上的共鸣。简明来讲,就是同样的感情或通感。常言道:“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或者从下里巴人、阳河薤露、阳春白雪到引商刻羽、杂以流徵,都说明人的心灵是可以相通的。对于死:“死在我们死时不能带给我们任何痛苦,但在我们活着时却要倍受它的折磨。”正由于全社会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惧,更增加了大家对死的排斥性。别人的死往往能弹奏我们体内最脆弱的神经。地球的人都记得2004年那一场百年难得一遇的大灾难,印度洋大海啸,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难、流离失所。那时,世界上其他的人虽然都非常安全,但都不禁同时陷入灾民所感受到的痛苦和死亡的阴霾之中。同情让想象力极尽挥扬,仿佛让你身置其境,而不由自主地为灾民捐款捐物,希望他们尽早摆脱苦难;灾民由于我们的同情而从中得到安慰,这就是同情增加快乐减轻悲痛的效用。这种效用会因距离和他人所受的灾难大小种类的不同而在我们运用它的时候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离。今年开学时,我校外运专业的易养同学因急性肾炎住院,濒危待援。易养是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对他的了解更为详尽,所以虽然他个人所受的灾难比印度洋大海啸灾难要小得多,但给我们带来的情感上的震荡却更为猛烈,因为我们的同情更容易让我们置身于他所受的苦难当中。
死是幸福的剧毒剂,却威慑着人类的非正义,虽在折磨和伤害着别人,但却捍卫和保护了社会。萨尔美曾说:“对生命的爱是避免死亡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归根到底,死是不可抗拒的,这就是真理,但大多数人都戴着惠特曼讲的“这些寻求真理的人每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光学望远镜,不是用肉眼而是通过此媒介来观察世界。”我们除了死,没有任何仇敌,我们都是“人”,每个人都有义务为“人”加上光辉的注解,主动地生活是行进在死神为我们设计好的道路上最好的选择,尽管艰辛,更应该携手并肩,彼此同情。最后让我以泰戈尔的话作为结尾:愿死者有不朽的名,愿生者有不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