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的《宜春晚报》,感谢你
王景辉
“《宜春晚报》创刊啦!《宜春晚报》创刊啦……”
2003年1月1日上午,当听到《宜春晚报》创刊的喜讯传来,我便三步并作两步,跑到高士路桥头的报刊亭“抢购”了一份《宜春晚报》创刊号,回到家里仔细地看了好几遍。看完之后,我将它视若珍宝,精心收藏着。
时间过去了两周年。
今年1月20日下午,又一个好消息传到了我的耳边:朋友打来电话说,《宜春晚报》正在开展一个“真情回报读者”的活动,凭创刊号可获赠2005年全年的《宜春晚报》一份。
这是真的吗?
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宜春晚报》创刊号找出来, 又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宜春晚报》发行中心,真的办成了“获赠”手续。第二天,投递员又真的抱着今年1月21日以前所有的《宜春晚报》,噔噔噔地爬上三楼,热情地送到了我的家门。我一边双手接过报纸,一边连声道谢,心里还在说,这下可好了,“真情”的《宜春晚报》真的给我送来了“精神大餐”,再也不会出现没有大报纸看的“饥饿”感了。
自退休以后,我虽然订阅了“文摘”小报,但总感到“肚子填不饱”。因为它信息量少,一个星期才两张,只有8版;时效性也不强,重要新闻要过十天半月才能看到。更让我感到不满足的,就是没有宜春新闻。而《宜春晚报》是一种大型报纸,一天就有8版,最多时还增至16版,不仅时效性强,内容丰富,而且天天都有宜春新闻,具有鲜明的宜春特色。从“获赠”以来,我每天一接到报纸,就会一张一张的翻看,一版一版的披览,一篇一篇的赏阅。看了“宜春新闻”,就象被谁将我推到至高点上,俯瞰到宜春市的每一个角落;看了“国内新闻”,就象有人引领我爬山涉水,穿城过乡,亲临了祖国各地;看了“国际新闻”,我感觉到,这不是免费让我飘洋过海、周游了世界吗?还有“新闻热线”、“特别报道”、“老龄世界”等专栏,均使我大开眼界,大长见识。《宜春晚报》在两年前的《创刊词》里说得好,这是“我们宜春人自已的报纸”。我要衷心感谢这份“真情”的“自已的报纸”。
尤其让我获益匪浅的是,通过看《宜春晚报》上的重要新闻,还孕育了我一首歪诗的诞生。那是在1月22日的《宜春晚报》上,当我看到台商春节包机将于1月29日开始双向飞行的重要信息后,我便在29日晚上七点守候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台新闻联播节目对这一盛况的详细报道。看后,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苦苦构思,第二天草成了一首短诗,题目叫《空中的“桥”——写在两岸台商春节包机首度对飞的时候》。经修改后,便于2月1日贴到了喜菡文学网。诗投稿区詠墨残痕版主读后,立即就给我“回复”,称道:“透过反复地在‘桥’上的书写,呼喊强烈,读后印象鲜明。”最后还说“欣赏并问好”。
这就是《宜春晚报》给我带来的收获与欢乐!要不是《宜春晚报》报道了台商春节包机的重要新闻,我就不会去看电视(因为寒假期间孙子“承包”了中央台的“少儿频道”节目,我们都为他“让路”。29日晚上我却要孙子给我“让路”)。不看电视,就看不到当时飞机起飞、降落与人们欢送、欢迎等动人的画面,看不到画面就难以产生“诗兴”,就难以写出诗来。这难道不应该感谢我们“自已的报纸”吗?
现在,我对《宜春晚报》更加喜欢,更加珍爱。除了每天务必阅览新报纸外,对旧报纸,我己按时间先后顺序将它们放进了“冷藏室”,珍存起来了。这是丰盛的可口的“精神大餐”,什么时候我需要“加餐”,我就什么时候“端”出来!
最后我还要重复一声:真的要衷心地感谢你啊——“真情”的“我们宜春人自已的”《宜春晚报》!
2005.2.23
王景辉
“《宜春晚报》创刊啦!《宜春晚报》创刊啦……”
2003年1月1日上午,当听到《宜春晚报》创刊的喜讯传来,我便三步并作两步,跑到高士路桥头的报刊亭“抢购”了一份《宜春晚报》创刊号,回到家里仔细地看了好几遍。看完之后,我将它视若珍宝,精心收藏着。
时间过去了两周年。
今年1月20日下午,又一个好消息传到了我的耳边:朋友打来电话说,《宜春晚报》正在开展一个“真情回报读者”的活动,凭创刊号可获赠2005年全年的《宜春晚报》一份。
这是真的吗?
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将《宜春晚报》创刊号找出来, 又三步并作两步,来到《宜春晚报》发行中心,真的办成了“获赠”手续。第二天,投递员又真的抱着今年1月21日以前所有的《宜春晚报》,噔噔噔地爬上三楼,热情地送到了我的家门。我一边双手接过报纸,一边连声道谢,心里还在说,这下可好了,“真情”的《宜春晚报》真的给我送来了“精神大餐”,再也不会出现没有大报纸看的“饥饿”感了。
自退休以后,我虽然订阅了“文摘”小报,但总感到“肚子填不饱”。因为它信息量少,一个星期才两张,只有8版;时效性也不强,重要新闻要过十天半月才能看到。更让我感到不满足的,就是没有宜春新闻。而《宜春晚报》是一种大型报纸,一天就有8版,最多时还增至16版,不仅时效性强,内容丰富,而且天天都有宜春新闻,具有鲜明的宜春特色。从“获赠”以来,我每天一接到报纸,就会一张一张的翻看,一版一版的披览,一篇一篇的赏阅。看了“宜春新闻”,就象被谁将我推到至高点上,俯瞰到宜春市的每一个角落;看了“国内新闻”,就象有人引领我爬山涉水,穿城过乡,亲临了祖国各地;看了“国际新闻”,我感觉到,这不是免费让我飘洋过海、周游了世界吗?还有“新闻热线”、“特别报道”、“老龄世界”等专栏,均使我大开眼界,大长见识。《宜春晚报》在两年前的《创刊词》里说得好,这是“我们宜春人自已的报纸”。我要衷心感谢这份“真情”的“自已的报纸”。
尤其让我获益匪浅的是,通过看《宜春晚报》上的重要新闻,还孕育了我一首歪诗的诞生。那是在1月22日的《宜春晚报》上,当我看到台商春节包机将于1月29日开始双向飞行的重要信息后,我便在29日晚上七点守候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台新闻联播节目对这一盛况的详细报道。看后,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苦苦构思,第二天草成了一首短诗,题目叫《空中的“桥”——写在两岸台商春节包机首度对飞的时候》。经修改后,便于2月1日贴到了喜菡文学网。诗投稿区詠墨残痕版主读后,立即就给我“回复”,称道:“透过反复地在‘桥’上的书写,呼喊强烈,读后印象鲜明。”最后还说“欣赏并问好”。
这就是《宜春晚报》给我带来的收获与欢乐!要不是《宜春晚报》报道了台商春节包机的重要新闻,我就不会去看电视(因为寒假期间孙子“承包”了中央台的“少儿频道”节目,我们都为他“让路”。29日晚上我却要孙子给我“让路”)。不看电视,就看不到当时飞机起飞、降落与人们欢送、欢迎等动人的画面,看不到画面就难以产生“诗兴”,就难以写出诗来。这难道不应该感谢我们“自已的报纸”吗?
现在,我对《宜春晚报》更加喜欢,更加珍爱。除了每天务必阅览新报纸外,对旧报纸,我己按时间先后顺序将它们放进了“冷藏室”,珍存起来了。这是丰盛的可口的“精神大餐”,什么时候我需要“加餐”,我就什么时候“端”出来!
最后我还要重复一声:真的要衷心地感谢你啊——“真情”的“我们宜春人自已的”《宜春晚报》!
200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