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有訓科教館參訪記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吴有训科教馆参访记

王 景 辉

朋友,假如你有兴趣,你就和我一起到我的故乡江西高安市来参访吴有训科教馆吧!

从市府所在地的筠阳镇驱车,向西行驶两公里左右,就到了吴有训科教馆。

我们来看,这里有四幢红墙碧瓦、飞檐斗拱、古典风格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屋宇,组合成一个“□”字形,高高耸立着。亮丽典雅,新颖别致,格外引人注目。这“囗”字形外,松柏环绕;这科教馆前,绿草如茵——多么优雅的、美丽的环境哟!

这时,导游小姐会告诉我们,这是为纪念我国现代杰出科学家、教育家吴有训先生而修建的科教馆。它占地50余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这四幢屋宇,分别就是大厅、正厅、东厅和西厅。

我们再来看,在大厅正门的上端,横挂着“吴有训科教馆”六个大字,金黄金黄的——多么鲜明、多么耀眼啊!

这时,导游小姐又会告诉我们,这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的馆名。

现在,我们应该跟随导游小姐跨进大厅正门了。嗨哟!你看——迎面一尊高约三米的吴有训铜像矗立在讲台上,神态好生动,体貌顶逼真啊!象是向我们侃侃讲授着科学真谛、宇宙奥秘呢!再看——在铜像背后的板壁上,用红笔书写着“一代宗师,风范永存”八个隶书大字,也显得特别醒目。

我们再向前行进,就来到了正厅。举头望着这四周墙壁上分别标明的“求学岁月”、“留学美国”、“执教清华园”、“抗战年代”、“主政中央大学”、“桃李满天下”、“中科院二十七年”等栏目,我们便可知道,吴有训生平事迹的展览就设在这个展厅了。在这里,我们可以一边随意观看各种珍贵的实物、放大的图片与详细的文字说明,一边倾听导游小姐的娓娓解说。

原来,吴有训于1897年4月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荷岭乡石溪吴村,表字正之。一自念书,吴有训就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学习成绩一贯名列前茅。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毕业后,这位出自农村的弟子,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官费”留学。1922年1月,他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接受物理学家康普顿教授的指导,开始对X射线问题进行研究。经他刻苦钻研,反复实验后,于1924年撰写的《经方解石晶体反射后之X射线的吸收测量》第一篇论文,立即被《美国自然科学会会刊》刊登。1925年,他首次出席美国物理学会第135届会议。会上,与会者共有60多篇论文宣读,吴有训提交的《康普顿效应中变线与不变线之间的能量分布》一文,被列为首篇宣读的论文,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发表这篇论文时,也将它排印在第一篇。次年,吴有训再次出席美国物理学会会议,他写的三篇论文均被选入大会宣读。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与美国康普顿教授合作研究实验后而确立的“康普顿效应”,一度震动全世界,康普顿本人也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进行了大量研究实验,作出过重大贡献,因而,在国际上也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将“康普顿效应”说成为“康普顿--吴有训效应”。前苏联的布洛欣采夫还将“康--吴效应”之说写进了他的量子力学教科书中。

听导游小姐介绍到这里,我默默地称道一声: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效应”啊!

然而,五年以后,即1926年秋天,吴有训结束了在美国留学的美好时光后,却婉言谢绝了康普顿教授的真诚挽留,毅然回来报效祖国。他先后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任物理系副教授,在北京清华大学任物理系教授,在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任院长,在中央大学任校长。培养出了钱三强、钱伟长、王淦昌、于光远、邓稼生、杨振宁、李政道等一大批中外驰名的专家学者、科学家。其中,邓稼先成为“两弹元勋”,杨振宁、李政道是美籍华人中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在任教期间,吴有训第一个建立起我国最早的近代物理实验室,开创国内X射线问题的研究,并获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严济慈早在1935年就赞誉,吴有训是“实开我国物理学研究之先河的人”,后辈也将其誉为我国物理学的“开山祖师”。1936年4月,德国哈莱自然科学院获知吴有训取得“异常卓越的研究成果”,因而任命他为“该会的会员”,并在通知书中说道,为吴有训“属于本会的优秀人才”而感到“自豪”。

能不“自豪”吗?谁听了,谁都会为我的故乡——不,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一位“开山祖师”和“异常卓越”的人物而感到“自豪”呢!

新中国成立之后,吴有训先后任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校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华东教育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1951年2月,吴有训离沪赴京,在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直至1977年11月30日逝世,前后达27年之久,成为中科院一名非常优秀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组织领导我国科学工作者在科学领域奋发图强、勇敢登攀,为新中国尖端科学技术事业的迅猛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特别是在组织研究、领导发展核科学事业上,更是功绩显著,成就斐然。他响应毛泽东主席关于要“搞一点原子弹、氢弹”的号召,积极选拔、推荐科技人员,迅速组建科技队伍,抓紧开展原子武器的研制工作。在前苏联撤走原子核专家、带走图纸后,他与我国著名核物理家钱三强、王淦昌、周光召、彭桓武、朱光亚一道,团结一致,共商对策,坚定信心,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坚决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领导我国广大科研人员,继续进行原子武器的研究和生产。终于,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自己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以后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我国的激光器、半导体、电子计算机等所有高科技的发展,几乎都与吴有训的组织和领导紧紧相连,密不可分。到了垂暮之年,吴有训还经常参加并指导全国科技界的各类大会,热情接待国外来访的有关宾朋,关心、支持、指导自然科学的研究等工作。在1977年11月30日去世的头一天,吴有训还给钱学森写信,满腔热情地推荐湖南山区一位农村青年写作的论文——《略论宇宙航行》一文。吴有训为祖国、为民族、为科学,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导游小姐的活音还没有落下,我便脱口而出:“真个是‘一代宗师、风范永存’呀!”

吴有训去世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人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原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在悼词中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称道“吴有训同志是我国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颂扬他“热爱毛主席、热爱共产党、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为发展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赞誉他“在国内外享有声誉,受到我国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人民群众和国际友人的尊敬”。新华社为吴有训追悼会写的专题报道,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新闻媒体用显著位置和黄金时间予以转发和广播。1987年,中国物理学会、江西省物理学会分别设立了“吴有训物理学奖励基金会”。1988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中国现代科学家》一组四张纪念邮票,其中一张是吴有训,其余三张分别是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后来,一批书籍《吴有训》、《吴有训传》、《吴有训论文选集》、《吴有训百年论文纪念文集》和电视剧《吴有训》等也先后出版与拍摄。

从正厅走出来,我们又应该跟随导游小姐到其它展厅去了。来到东厅、西厅等展厅,我们先后可以观看到原子弹模型、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图片、碑刻长廊、各界名人字画和题词等。在名人题词一栏中我们看到,聂荣臻、方毅、张爱萍、周培源、卢嘉锡、宋健、钱伟长、朱光亚、周光召、钱三强、于光远以及台港澳的二十多位名人、专家学者、科学家都为吴有训写了题词。我们还发现,台湾原子能物理学家、美洲核能协会台湾分会秘书长朱骥荣先生,不仅写了题词,而且还写了对联。他的题词曰:“格物穷理,永怀先哲,夙昔典型”,他的对联云:“敢以雄疆昌国运,还将勤奋惜年华”。从这里我们体会得到,朱先生对吴有训积极献身科学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何等的崇敬啊!

朋友,此时你可能会以为,吴有训科教馆参访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吧?且慢!最后,我们来浏览一下“留言簿”。

快来看罗--这“留言簿”上,有祖国大陆同胞写下的观感,也有台港澳同胞写下的赞语,还有国际友人“留”下的颂词 。我们挑选加拿大籍一位参访者的“留言”抄录在这里吧——他写道:“这里是中国历史迷人的篇章,许多人使中国历史伟大。”

啊!是呀 ,是呀!吴有训科教馆——的确是中国历史长卷中的又一“迷人的篇章”!吴有训——的确是“使中国历史伟大”的又一卓越人物!



2005.3.3

吳有訓科教館參訪記

王 景 輝

朋友,假如你有興趣,你就和我一起到我的故鄉江西高安市來參訪吳有訓科教館吧!

從市府所在地的筠陽鎮驅車,向西行駛兩公里左右,就到了吳有訓科教館。

我們來看,這裡有四幢紅牆碧瓦、飛簷鬥拱、古典風格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屋宇,組合成一個“□”字形,高高聳立著。亮麗典雅,新穎別緻,格外引人注目。這“囗”字形外,松柏環繞;這科教館前,綠草如茵——多麼優雅的、美麗的環境喲!

這時,導遊小姐會告訴我們,這是為紀念我國現代傑出科學家、教育家吳有訓先生而修建的科教館。它占地50餘畝,總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這四幢屋宇,分別就是大廳、正廳、東廳和西廳。

我們再來看,在大廳正門的上端,橫掛著“吳有訓科教館”六個大字,金黃金黃的——多麼鮮明、多麼耀眼啊!

這時,導遊小姐又會告訴我們,這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題寫的館名。

現在,我們應該跟隨導遊小姐跨進大廳正門了。嗨喲!你看——迎面一尊高約三米的吳有訓銅像矗立在講台上,神態好生動,體貌頂逼真啊!象是向我們侃侃講授著科學真諦、宇宙奧祕呢!再看——在銅像背後的板壁上,用紅筆書寫著“一代宗師,風範永存”八個隸書大字,也顯得特別醒目。

我們再向前行進,就來到了正廳。舉頭望著這四周牆壁上分別標明的“求學歲月”、“留學美國”、“執教清華園”、“抗戰年代”、“主政中央大學”、“桃李滿天下”、“中科院二十七年”等欄目,我們便可知道,吳有訓生平事蹟的展覽就設在這個展廳了。在這裡,我們可以一邊隨意觀看各種珍貴的實物、放大的圖片與詳細的文字敘述,一邊傾聽導遊小姐的娓娓解說。

原來,吳有訓於1897年4月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荷嶺鄉石溪吳村,表字正之。一自唸書,吳有訓就勤奮好學,孜孜不倦,學習成績一貫名列前茅。上世紀二十年代初,他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理化部畢業後,這位出自農村的弟子,又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官費”留學。1922年1月,他遠渡重洋來到美國,在芝加哥大學接受物理學家康普頓教授的指導,開始對X射線問題進行研究。經他刻苦鑽研,反複實驗後,於1924年撰寫的《經方解石晶體反射後之X射線的吸收測量》第一篇論文,立即被《美國自然科學會會刊》刊登。1925年,他首次出席美國物理學會第135屆會議。會上,與會者共有60多篇論文宣讀,吳有訓提交的《康普頓效應中變線與不變線之間的能量分佈》一文,被列為首篇宣讀的論文,美國《物理評論》雜誌發表這篇論文時,也將它排印在第一篇。次年,吳有訓再次出席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他寫的三篇論文均被選入大會宣讀。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與美國康普頓教授合作研究實驗後而確立的“康普頓效應”,一度震動全世界,康普頓本人也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由于吳有訓對“康普頓效應”進行了大量研究實驗,作出過重大貢獻,因而,在國際上也有相當一部分科學家將“康普頓效應”說成為“康普頓--吳有訓效應”。前蘇聯的布洛欣採夫還將“康--吳效應”之說寫進了他的量子力學教科書中。

聽導遊小姐介紹到這裡,我默默地稱道一聲:這是多麼振奮人心的“效應”啊!

然而,五年以後,即1926年秋天,吳有訓結束了在美國留學的美好時光後,卻婉言謝絕了康普頓教授的真誠挽留,毅然回來報效祖國。他先後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學任物理系副教授,在北京清華大學任物理系教授,在西南聯合大學理學院任院長,在中央大學任校長。培養出了錢三強、錢偉長、王淦昌、於光遠、鄧稼生、楊振寧、李政道等一大批中外馳名的專家學者、科學家。其中,鄧稼先成為“兩彈元勳”,楊振寧、李政道是美籍華人中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在任教期間,吳有訓第一個建立起我國最早的近代物理實驗室,開創國內X射線問題的研究,並獲得豐碩的研究成果。嚴濟慈早在1935年就讚譽,吳有訓是“實開我國物理學研究之先河的人”,後輩也將其譽為我國物理學的“開山祖師”。1936年4月,德國哈萊自然科學院獲知吳有訓取得“異常卓越的研究成果”,因而任命他為“該會的會員”,並在知會書中說道,為吳有訓“屬於本會的優秀人才”而感到“自豪”。

能不“自豪”嗎?誰聽了,誰都會為我的故鄉——不,為我們的祖國有這樣一位“開山祖師”和“異常卓越”的人物而感到“自豪”呢!

新中國成立之後,吳有訓先後任上海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校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華東文教委員會副主任、華東教育部部長、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1951年2月,吳有訓離滬赴京,在中國科學院任副院長,直至1977年11月30日逝世,前後達27年之久,成為中科院一名非常優秀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組織領導我國科學工作者在科學領域奮發圖強、勇敢登攀,為新中國尖端科學技術事業的迅猛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多次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特別是在組織研究、領導發展核科學事業上,更是功績顯著,成就斐然。他回應毛澤東主席關于要“搞一點原子彈、氫彈”的號召,積極選拔、推荐科技人員,迅速組建科技隊伍,抓緊開展原子武器的研製工作。在前蘇聯撤走原子核專家、帶走圖紙後,他與我國著名核物理家錢三強、王淦昌、周光召、彭桓武、朱光亞一道,團結一致,共商對策,堅定信心,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堅決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領導我國廣大科研人員,繼續進行原子武器的研究和生產。終於,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了自己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以後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我國的雷射器、半導體、電子電腦等所有高科技的發展,幾乎都與吳有訓的組織和領導緊緊相連,密不可分。到了垂暮之年,吳有訓還經常參加並指導全國科技界的各類大會,熱情接待國外來訪的有關賓朋,關心、支援、指導自然科學的研究等工作。在1977年11月30日去世的頭一天,吳有訓還給錢學森寫信,滿腔熱情地推荐湖南山區一位農村青年寫作的論文——《略論宇宙航行》一文。吳有訓為祖國、為民族、為科學,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導遊小姐的活音還沒有落下,我便脫口而出:“真箇是‘一代宗師、風範永存’呀!”

吳有訓去世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領導人參加了他的追悼會。原中國科學院院長方毅在悼詞中高度評價了他的一生,稱道“吳有訓同志是我國優秀的科學家、教育家”,頌揚他“熱愛毛主席、熱愛共產黨、熱愛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為發展我國的科學、教育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讚譽他“在國內外享有聲譽,受到我國廣大科學教育工作者、人民群眾和國際友人的尊敬”。新華社為吳有訓追悼會寫的專題報道,被《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及各省、市、自治區的新聞媒體用顯著位置和黃金時間予以轉發和廣播。1987年,中國物理學會、江西省物理學會分別設立了“吳有訓物理學獎勵基金會”。1988年,中國人民郵政發行了《中國現代科學家》一組四張紀念郵票,其中一張是吳有訓,其餘三張分別是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後來,一批書籍《吳有訓》、《吳有訓傳》、《吳有訓論文選集》、《吳有訓百年論文紀念文集》和電視劇《吳有訓》等也先後出版與拍攝。

從正廳走出來,我們又應該跟隨導遊小姐到其它展廳去了。來到東廳、西廳等展廳,我們先後可以觀看到原子彈模型、原子彈和氫彈爆炸的圖片、碑刻長廊、各界名人字畫和題詞等。在名人題詞一欄中我們看到,聶榮臻、方毅、張愛萍、周培源、盧嘉錫、宋健、錢偉長、朱光亞、周光召、錢三強、於光遠以及台港澳的二十多位名人、專家學者、科學家都為吳有訓寫了題詞。我們還發現,臺灣原子能物理學家、美洲核能協會臺灣分會祕書長朱驥榮先生,不僅寫了題詞,而且還寫了對聯。他的題詞曰:“格物窮理,永懷先哲,夙昔典型”,他的對聯雲:“敢以雄疆昌國運,還將勤奮惜年華”。從這裡我們體會得到,朱先生對吳有訓積極獻身科學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何等的崇敬啊!

朋友,此時你可能會以為,吳有訓科教館參訪到這裡就應該結束了吧?且慢!最後,我們來巡覽一下“留言簿”。

快來看羅--這“留言簿”上,有祖國大陸同胞寫下的觀感,也有台港澳同胞寫下的贊語,還有國際友人“留”下的頌詞 。我們挑選加拿大籍一位參訪者的“留言”抄錄在這裡吧——他寫道:“這裡是中國歷史迷人的篇章,許多人使中國歷史偉大。”

啊!是呀 ,是呀!吳有訓科教館——的確是中國歷史長卷中的又一“迷人的篇章”!吳有訓——的確是“使中國曆偉大”的又一卓越人物!

無言 寫:吳有訓科教館參訪記

王 景 輝

朋友,假如你有興趣,你就和我一起到我的故鄉江西高安市來參訪吳有訓科教館吧!

從市府所在地的筠陽鎮驅車,向西行駛兩公里左右,就到了吳有訓科教館。

我們來看,這裡有四幢紅牆碧瓦、飛簷鬥拱、古典風格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屋宇,組合成一個“□”字形,高高聳立著。亮麗典雅,新穎別緻,格外引人注目。這“囗”字形外,松柏環繞;這科教館前,綠草如茵——多麼優雅的、美麗的環境喲!

這時,導遊小姐會告訴我們,這是為紀念我國現代傑出科學家、教育家吳有訓先生而修建的科教館。它占地50餘畝,總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這四幢屋宇,分別就是大廳、正廳、東廳和西廳。

我們再來看,在大廳正門的上端,橫掛著“吳有訓科教館”六個大字,金黃金黃的——多麼鮮明、多麼耀眼啊!

這時,導遊小姐又會告訴我們,這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題寫的館名。

現在,我們應該跟隨導遊小姐跨進大廳正門了。嗨喲!你看——迎面一尊高約三米的吳有訓銅像矗立在講台上,神態好生動,體貌頂逼真啊!象是向我們侃侃講授著科學真諦、宇宙奧祕呢!再看——在銅像背後的板壁上,用紅筆書寫著“一代宗師,風範永存”八個隸書大字,也顯得特別醒目。

我們再向前行進,就來到了正廳。舉頭望著這四周牆壁上分別標明的“求學歲月”、“留學美國”、“執教清華園”、“抗戰年代”、“主政中央大學”、“桃李滿天下”、“中科院二十七年”等欄目,我們便可知道,吳有訓生平事蹟的展覽就設在這個展廳了。在這裡,我們可以一邊隨意觀看各種珍貴的實物、放大的圖片與詳細的文字敘述,一邊傾聽導遊小姐的娓娓解說。

原來,吳有訓於1897年4月出生在江西省高安市荷嶺鄉石溪吳村,表字正之。一自唸書,吳有訓就勤奮好學,孜孜不倦,學習成績一貫名列前茅。上世紀二十年代初,他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理化部畢業後,這位出自農村的弟子,又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官費”留學。1922年1月,他遠渡重洋來到美國,在芝加哥大學接受物理學家康普頓教授的指導,開始對X射線問題進行研究。經他刻苦鑽研,反複實驗後,於1924年撰寫的《經方解石晶體反射後之X射線的吸收測量》第一篇論文,立即被《美國自然科學會會刊》刊登。1925年,他首次出席美國物理學會第135屆會議。會上,與會者共有60多篇論文宣讀,吳有訓提交的《康普頓效應中變線與不變線之間的能量分佈》一文,被列為首篇宣讀的論文,美國《物理評論》雜誌發表這篇論文時,也將它排印在第一篇。次年,吳有訓再次出席美國物理學會會議,他寫的三篇論文均被選入大會宣讀。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與美國康普頓教授合作研究實驗後而確立的“康普頓效應”,一度震動全世界,康普頓本人也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由于吳有訓對“康普頓效應”進行了大量研究實驗,作出過重大貢獻,因而,在國際上也有相當一部分科學家將“康普頓效應”說成為“康普頓--吳有訓效應”。前蘇聯的布洛欣採夫還將“康--吳效應”之說寫進了他的量子力學教科書中。

聽導遊小姐介紹到這裡,我默默地稱道一聲:這是多麼振奮人心的“效應”啊!

然而,五年以後,即1926年秋天,吳有訓結束了在美國留學的美好時光後,卻婉言謝絕了康普頓教授的真誠挽留,毅然回來報效祖國。他先後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學任物理系副教授,在北京清華大學任物理系教授,在西南聯合大學理學院任院長,在中央大學任校長。培養出了錢三強、錢偉長、王淦昌、於光遠、鄧稼生、楊振寧、李政道等一大批中外馳名的專家學者、科學家。其中,鄧稼先成為“兩彈元勳”,楊振寧、李政道是美籍華人中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在任教期間,吳有訓第一個建立起我國最早的近代物理實驗室,開創國內X射線問題的研究,並獲得豐碩的研究成果。嚴濟慈早在1935年就讚譽,吳有訓是“實開我國物理學研究之先河的人”,後輩也將其譽為我國物理學的“開山祖師”。1936年4月,德國哈萊自然科學院獲知吳有訓取得“異常卓越的研究成果”,因而任命他為“該會的會員”,並在知會書中說道,為吳有訓“屬於本會的優秀人才”而感到“自豪”。

能不“自豪”嗎?誰聽了,誰都會為我的故鄉——不,為我們的祖國有這樣一位“開山祖師”和“異常卓越”的人物而感到“自豪”呢!

新中國成立之後,吳有訓先後任上海交通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校長)、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華東文教委員會副主任、華東教育部部長、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1951年2月,吳有訓離滬赴京,在中國科學院任副院長,直至1977年11月30日逝世,前後達27年之久,成為中科院一名非常優秀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組織領導我國科學工作者在科學領域奮發圖強、勇敢登攀,為新中國尖端科學技術事業的迅猛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多次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特別是在組織研究、領導發展核科學事業上,更是功績顯著,成就斐然。他回應毛澤東主席關于要“搞一點原子彈、氫彈”的號召,積極選拔、推荐科技人員,迅速組建科技隊伍,抓緊開展原子武器的研製工作。在前蘇聯撤走原子核專家、帶走圖紙後,他與我國著名核物理家錢三強、王淦昌、周光召、彭桓武、朱光亞一道,團結一致,共商對策,堅定信心,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堅決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領導我國廣大科研人員,繼續進行原子武器的研究和生產。終於,1964年10月16日,我國成功爆炸了自己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以後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我國的雷射器、半導體、電子電腦等所有高科技的發展,幾乎都與吳有訓的組織和領導緊緊相連,密不可分。到了垂暮之年,吳有訓還經常參加並指導全國科技界的各類大會,熱情接待國外來訪的有關賓朋,關心、支援、指導自然科學的研究等工作。在1977年11月30日去世的頭一天,吳有訓還給錢學森寫信,滿腔熱情地推荐湖南山區一位農村青年寫作的論文——《略論宇宙航行》一文。吳有訓為祖國、為民族、為科學,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己……

導遊小姐的活音還沒有落下,我便脫口而出:“真箇是‘一代宗師、風範永存’呀!”

吳有訓去世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領導人參加了他的追悼會。原中國科學院院長方毅在悼詞中高度評價了他的一生,稱道“吳有訓同志是我國優秀的科學家、教育家”,頌揚他“熱愛毛主席、熱愛共產黨、熱愛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為發展我國的科學、教育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讚譽他“在國內外享有聲譽,受到我國廣大科學教育工作者、人民群眾和國際友人的尊敬”。新華社為吳有訓追悼會寫的專題報道,被《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及各省、市、自治區的新聞媒體用顯著位置和黃金時間予以轉發和廣播。1987年,中國物理學會、江西省物理學會分別設立了“吳有訓物理學獎勵基金會”。1988年,中國人民郵政發行了《中國現代科學家》一組四張紀念郵票,其中一張是吳有訓,其餘三張分別是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後來,一批書籍《吳有訓》、《吳有訓傳》、《吳有訓論文選集》、《吳有訓百年論文紀念文集》和電視劇《吳有訓》等也先後出版與拍攝。

從正廳走出來,我們又應該跟隨導遊小姐到其它展廳去了。來到東廳、西廳等展廳,我們先後可以觀看到原子彈模型、原子彈和氫彈爆炸的圖片、碑刻長廊、各界名人字畫和題詞等。在名人題詞一欄中我們看到,聶榮臻、方毅、張愛萍、周培源、盧嘉錫、宋健、錢偉長、朱光亞、周光召、錢三強、於光遠以及台港澳的二十多位名人、專家學者、科學家都為吳有訓寫了題詞。我們還發現,臺灣原子能物理學家、美洲核能協會臺灣分會祕書長朱驥榮先生,不僅寫了題詞,而且還寫了對聯。他的題詞曰:“格物窮理,永懷先哲,夙昔典型”,他的對聯雲:“敢以雄疆昌國運,還將勤奮惜年華”。從這裡我們體會得到,朱先生對吳有訓積極獻身科學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何等的崇敬啊!

朋友,此時你可能會以為,吳有訓科教館參訪到這裡就應該結束了吧?且慢!最後,我們來巡覽一下“留言簿”。

快來看羅--這“留言簿”上,有祖國大陸同胞寫下的觀感,也有台港澳同胞寫下的贊語,還有國際友人“留”下的頌詞 。我們挑選加拿大籍一位參訪者的“留言”抄錄在這裡吧——他寫道:“這裡是中國歷史迷人的篇章,許多人使中國歷史偉大。”

啊!是呀 ,是呀!吳有訓科教館——的確是中國歷史長卷中的又一“迷人的篇章”!吳有訓——的確是“使中國曆偉大”的又一卓越人物!

無言文友好!久未答谢!见谅!向您问候!祝您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