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鄭谷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读郑谷

王 景 辉

晚唐期间,湖南一位自号衡岳沙门的诗曾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携去江西宜春的仰山,向诗友郑谷求教。诗中有一联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说罢就将“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听他这么一说,又见他这么一改,深为佩服,“不觉下拜”,惊叹改用“一”字之妙,即称郑谷为“一字师”。从此,郑谷这个“一字师”的盛名便在士大夫中广为传扬,有关史籍也先后载入,一直流传至今。

郑谷(公元849--911年),字守愚,江西袁州(今宜春)人。其父郑史,其兄郑启,均为唐代诗人。受父兄熏陶,郑谷七岁便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郑谷考中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他写的一首《鹧鸪》诗声名远播,因而又有“郑鹧鸪”之称。他与许棠、张乔、任涛等九位同辈人经常唱和往还,诗名颇盛,被誉为“芳林十哲”。唐乾宁年间,郑谷“独守义命之戒,而不牵于名利之域”,毅然归隐故乡的仰山,过着“好句未停无暇日,旧山归老有东林”的隐居生活。郑谷一生作诗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台道舍”,故称诗集为《云台编》,一名《宜阳集》,又叫《郑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阳外编》、《国风正误》等书籍,有的著作已失传。《全唐诗》收入郑谷的诗歌共有三百多首。

郑谷所作的一首七律《鹧鸪》,脍炙人口,风靡一时。其诗曰: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鹧鸪是一种羽色斑斓美丽的鸟,形如雌雉,体大似鸠,分布于祖国大陆的南方。其“鸣云‘钩辀格磔’是也”,俗称极象“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鹧鸪的啼鸣来抒写迁客孤寂愁苦之状,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历代骚人墨客对郑谷的“一字师”和这首《鹧鸪》诗,均极为推重。有诗云:“早梅一字师,齐已谢不逮”;有诗云:“一字之师齐已拜,早梅开后独踟蹰”;有诗云:“一卷云台刚读罢,耳边疑听鹧鸪声”;有诗云:“读书堂侧老松枯,故址荒凉唱鹧鸪”;还有诗云:“何以鹧鸪诗,脍炙于千载”。元代辛文房赞赏郑谷“尝赋鹧鸪,警绝”;清代金圣叹称扬郑谷这首诗“深得比兴之遗”;沈德潜也说《鹧鸪》诗的“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 并称誉是“以神韵胜”。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一书也载文称,《鹧鸪》诗“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赞许“诗人紧紧把握住人与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均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

在评论郑谷全部诗作的问题上,历代文人各抒己见。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郑谷“其诗极有意思,亦多隹句”,但他直言“其格不甚高”。童宗说的意见比较委婉,他称郑谷的诗“丰入而啬出之,论其格调虽不甚高”,但“要其锻炼句意,鲜有不合于道”。元代辛文房的说法有点不同,他认为“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而明代的叶涵云和费嘉树对郑谷的评价却显得很高;叶涵云把郑谷推崇为“有唐三百年,风雅雄一代”的重量级人物,费嘉树不仅称赞郑谷“骚坛树赤帜,群贤拜下风”,而且还说他的诗是与“李杜相颉顽,岂与郊岛同”的杰作。在清代纪晓岚等人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也有一说,谓郑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但“汰其肤浅,撷其菁华,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然而,称他“风雅雄一代”也好,论其“格调不甚高”也好,不过都是各取一端,各执其词罢了。客观地讲,从“汰其肤浅,撷其菁华”的角度来看,郑谷在诗歌创作上毕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艺术成就,他的部分作品也确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的“平楚干戈后,田园失耦耕”;他的“访邻多指冢,问路半移原”;他的“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他的“十口飘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还有他的“不会苍苍主何事,忍饥多是力耕人”等诗句,大都不同程度地揭露与批判了唐末衰败,人民涂炭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关心与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虽然难以与“李杜相颉顽”,但却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因而被后人称为晚唐“咸通后僖宗 、昭宗时代的诗史”,实可称作“晚唐之巨擘”。郑谷的其他诗歌,或咏物,或别离,或感遇等篇什,也都风格清新通俗,轻巧流利,语言工丽。如《菊》中的“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如《海棠》中的“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如《淮上与友别》中的“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如《席上贻歌者》中的“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再如《中年》中的“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等吟咏,文笔优美,思致婉转,感情丰富,韵味深长,读后叫人赏心悦目 ,回味无穷。

宜春故乡的人们对这位晚唐著名诗人一向非常尊崇,曾将他与袁京(东汉时期出为蜀郡太守,为避兄难隐居袁州)、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曾被贬至袁州任剌史)、李德裕(唐代宰相李吉甫之子,曾被贬至袁州任长史,后亦当上了唐代宰相)、卢肇(原属宜春,后归分宜,江西历史上第一个文科状元)、易重(唐代文科状元)排在一起,称作“袁州六先生”。在宋人祖无择建造的“韩文公(愈)祠”中,曾将郑谷的象画在东墙上,以供后人观瞻。在旧时代,宜春城南曾有一条街道名曰“鹧鸪路”,就是纪念“郑鹧鸪”的。近年来,宜春市大力开发修建人文景观。在2004年建成的袁山公园内,又以“郑鹧鸪”之名建起了一个“鹧鸪亭”。游客至此,大凡“一卷云台刚读罢”的人们,都会“耳边疑听鹧鸪声”了罢?!

2005.4.28

讀鄭穀

王 景 輝

晚唐期間,湖南一位自號衡嶽沙門的詩曾齊己寫了一首《早梅》詩,攜去江西宜春的仰山,向詩友鄭谷求教。詩中有一聯雲:“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穀看後說:“‘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說罷就將“數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聽他這麼一說,又見他這麼一改,深為佩服,“不覺下拜”,驚歎改用“一”字之妙,即稱鄭穀為“一字師”。從此,鄭穀這個“一字師”的盛名便在士大夫中廣為傳揚,有關史籍也先後載入,一直流傳至今。

鄭穀(西元849--911年),字守愚,江西袁州(今宜春)人。其父鄭史,其兄鄭啟,均為唐代詩人。受父兄薰陶,鄭穀七歲便能詩,“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當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唐僖宗光啟三年(西元887年),鄭谷考中進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他寫的一首《鷓鴣》詩聲名遠播,因而又有“鄭鷓鴣”之稱。他與許棠、張喬、任濤等九位同輩人經常唱和往還,詩名頗盛,被譽為“芳林十哲”。唐乾甯年間,鄭穀“獨守義命之戒,而不牽于名利之域”,毅然歸隱故鄉的仰山,過著“好句未停無暇日,舊山歸老有東林”的隱居生活。鄭穀一生作詩不下千首;因曾“寓居雲台道舍”,故稱詩集為《雲台編》,一名《宜陽集》,又叫《鄭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陽外編》、《國風正誤》等書籍,有的著作已失傳。《全唐詩》收入鄭穀的詩歌共有三百多首。

鄭穀所作的一首七律《鷓鴣》,膾炙人口,風靡一時。其詩曰: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裏啼。
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鷓鴣是一種羽色斑斕美麗的鳥,形如雌雉,體大似鳩,分佈于祖國大陸的南方。其“鳴雲‘鉤輈格磔’是也”,俗稱極象“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鷓鴣的啼鳴來抒寫遷客孤寂愁苦之狀,遊子思鄉懷親之情。

歷代騷人墨客對鄭穀的“一字師”和這首《鷓鴣》詩,均極為推重。有詩雲:“早梅一字師,齊已謝不逮”;有詩雲:“一字之師齊已拜,早梅開後獨踟躕”;有詩雲:“一卷雲台剛讀罷,耳邊疑聽鷓鴣聲”;有詩雲:“讀書堂側老松枯,故址荒涼唱鷓鴣”;還有詩雲:“何以鷓鴣詩,膾炙於千載”。元代辛文房讚賞鄭穀“嘗賦鷓鴣,警絕”;清代金聖歎稱揚鄭穀這首詩“深得比興之遺”;沈德潛也說《鷓鴣》詩的“三四語勝於‘鉤輈格磔’也”, 並稱譽是“以神韻勝”。上海辭書出版社於1983年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一書也載文稱,《鷓鴣》詩“終篇宕出遠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思之愁”,贊許“詩人緊緊把握住人與鷓鴣在感情上的聯繫,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均融為一體,構思精妙縝密”。

在評論鄭穀全部詩作的問題上,歷代文人各抒己見。宋代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說,鄭穀“其詩極有意思,亦多隹句”,但他直言“其格不甚高”。童宗說的意見比較委婉,他稱鄭穀的詩“豐入而嗇出之,論其格調雖不甚高”,但“要其鍛煉句意,鮮有不合於道”。元代辛文房的說法有點不同,他認為“穀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而明代的葉涵雲和費嘉樹對鄭穀的評價卻顯得很高;葉涵雲把鄭穀推崇為“有唐三百年,風雅雄一代”的重量級人物,費嘉樹不僅稱讚鄭穀“騷壇樹赤幟,群賢拜下風”,而且還說他的詩是與“李杜相頡頑,豈與郊島同”的傑作。在清代紀曉嵐等人主編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也有一說,謂鄭詩“往往於風調之中,獨饒思致”,但“汰其膚淺,擷其菁華,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然而,稱他“風雅雄一代”也好,論其“格調不甚高”也好,不過都是各取一端,各執其詞罷了。客觀地講,從“汰其膚淺,擷其菁華”的角度來看,鄭穀在詩歌創作上畢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藝術成就,他的部分作品也確實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他的“平楚干戈後,田園失耦耕”;他的“訪鄰多指塚,問路半移原”;他的“亂兵何日息,故老幾人全”;他的“十口飄零猶寄食,兩川消息未休兵”;還有他的“不會蒼蒼主何事,忍饑多是力耕人”等詩句,大都不同程度地揭露與批判了唐末衰敗,人民塗炭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詩人關心與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雖然難以與“李杜相頡頑”,但卻繼承了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因而被後人稱為晚唐“鹹通後僖宗 、昭宗時代的詩史”,實可稱作“晚唐之巨擘”。鄭穀的其他詩歌,或詠物,或別離,或感遇等篇什,也都風格清新通俗,輕巧流利,語言工麗。如《菊》中的“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如《海棠》中的“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如《淮上與友別》中的“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如《席上貽歌者》中的“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 ;再如《中年》中的“苔色滿牆尋故第,雨聲一夜憶春田”等吟詠,文筆優美,思致婉轉,感情豐富,韻味深長,讀後叫人賞心悅目 ,回味無窮。

宜春故鄉的人們對這位晚唐著名詩人一向非常尊崇,曾將他與袁京(東漢時期出為蜀郡太守,為避兄難隱居袁州)、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曾被貶至袁州任剌史)、李德裕(唐代宰相李吉甫之子,曾被貶至袁州任長史,後亦當上了唐代宰相)、盧肇(原屬宜春,後歸分宜,江西歷史上第一個文科狀元)、易重(唐代文科狀元)排在一起,稱作“袁州六先生”。在宋人祖無擇建造的“韓文公(愈)祠”中,曾將鄭穀的象畫在東牆上,以供後人觀瞻。在舊時代,宜春城南曾有一條街道名曰“鷓鴣路”,就是紀念“鄭鷓鴣”的。近年來,宜春市大力開發修建人文景觀。在2004年建成的袁山公園內,又以“鄭鷓鴣”之名建起了一個“鷓鴣亭”。遊客至此,大凡“一卷雲台剛讀罷”的人們,都會“耳邊疑聽鷓鴣聲”了罷?!

2005.4.28

馮瑀珊 寫:讀鄭穀

王 景 輝

晚唐期間,湖南一位自號衡嶽沙門的詩曾齊己寫了一首《早梅》詩,攜去江西宜春的仰山,向詩友鄭谷求教。詩中有一聯雲:“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穀看後說:“‘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說罷就將“數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聽他這麼一說,又見他這麼一改,深為佩服,“不覺下拜”,驚歎改用“一”字之妙,即稱鄭穀為“一字師”。從此,鄭穀這個“一字師”的盛名便在士大夫中廣為傳揚,有關史籍也先後載入,一直流傳至今。

鄭穀(西元849--911年),字守愚,江西袁州(今宜春)人。其父鄭史,其兄鄭啟,均為唐代詩人。受父兄薰陶,鄭穀七歲便能詩,“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當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唐僖宗光啟三年(西元887年),鄭谷考中進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他寫的一首《鷓鴣》詩聲名遠播,因而又有“鄭鷓鴣”之稱。他與許棠、張喬、任濤等九位同輩人經常唱和往還,詩名頗盛,被譽為“芳林十哲”。唐乾甯年間,鄭穀“獨守義命之戒,而不牽于名利之域”,毅然歸隱故鄉的仰山,過著“好句未停無暇日,舊山歸老有東林”的隱居生活。鄭穀一生作詩不下千首;因曾“寓居雲台道舍”,故稱詩集為《雲台編》,一名《宜陽集》,又叫《鄭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陽外編》、《國風正誤》等書籍,有的著作已失傳。《全唐詩》收入鄭穀的詩歌共有三百多首。

鄭穀所作的一首七律《鷓鴣》,膾炙人口,風靡一時。其詩曰: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裏啼。
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鷓鴣是一種羽色斑斕美麗的鳥,形如雌雉,體大似鳩,分佈于祖國大陸的南方。其“鳴雲‘鉤輈格磔’是也”,俗稱極象“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鷓鴣的啼鳴來抒寫遷客孤寂愁苦之狀,遊子思鄉懷親之情。

歷代騷人墨客對鄭穀的“一字師”和這首《鷓鴣》詩,均極為推重。有詩雲:“早梅一字師,齊已謝不逮”;有詩雲:“一字之師齊已拜,早梅開後獨踟躕”;有詩雲:“一卷雲台剛讀罷,耳邊疑聽鷓鴣聲”;有詩雲:“讀書堂側老松枯,故址荒涼唱鷓鴣”;還有詩雲:“何以鷓鴣詩,膾炙於千載”。元代辛文房讚賞鄭穀“嘗賦鷓鴣,警絕”;清代金聖歎稱揚鄭穀這首詩“深得比興之遺”;沈德潛也說《鷓鴣》詩的“三四語勝於‘鉤輈格磔’也”, 並稱譽是“以神韻勝”。上海辭書出版社於1983年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一書也載文稱,《鷓鴣》詩“終篇宕出遠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思之愁”,贊許“詩人緊緊把握住人與鷓鴣在感情上的聯繫,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均融為一體,構思精妙縝密”。

在評論鄭穀全部詩作的問題上,歷代文人各抒己見。宋代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說,鄭穀“其詩極有意思,亦多隹句”,但他直言“其格不甚高”。童宗說的意見比較委婉,他稱鄭穀的詩“豐入而嗇出之,論其格調雖不甚高”,但“要其鍛煉句意,鮮有不合於道”。元代辛文房的說法有點不同,他認為“穀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而明代的葉涵雲和費嘉樹對鄭穀的評價卻顯得很高;葉涵雲把鄭穀推崇為“有唐三百年,風雅雄一代”的重量級人物,費嘉樹不僅稱讚鄭穀“騷壇樹赤幟,群賢拜下風”,而且還說他的詩是與“李杜相頡頑,豈與郊島同”的傑作。在清代紀曉嵐等人主編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也有一說,謂鄭詩“往往於風調之中,獨饒思致”,但“汰其膚淺,擷其菁華,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然而,稱他“風雅雄一代”也好,論其“格調不甚高”也好,不過都是各取一端,各執其詞罷了。客觀地講,從“汰其膚淺,擷其菁華”的角度來看,鄭穀在詩歌創作上畢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藝術成就,他的部分作品也確實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他的“平楚干戈後,田園失耦耕”;他的“訪鄰多指塚,問路半移原”;他的“亂兵何日息,故老幾人全”;他的“十口飄零猶寄食,兩川消息未休兵”;還有他的“不會蒼蒼主何事,忍饑多是力耕人”等詩句,大都不同程度地揭露與批判了唐末衰敗,人民塗炭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詩人關心與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雖然難以與“李杜相頡頑”,但卻繼承了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因而被後人稱為晚唐“鹹通後僖宗 、昭宗時代的詩史”,實可稱作“晚唐之巨擘”。鄭穀的其他詩歌,或詠物,或別離,或感遇等篇什,也都風格清新通俗,輕巧流利,語言工麗。如《菊》中的“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如《海棠》中的“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如《淮上與友別》中的“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如《席上貽歌者》中的“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 ;再如《中年》中的“苔色滿牆尋故第,雨聲一夜憶春田”等吟詠,文筆優美,思致婉轉,感情豐富,韻味深長,讀後叫人賞心悅目 ,回味無窮。

宜春故鄉的人們對這位晚唐著名詩人一向非常尊崇,曾將他與袁京(東漢時期出為蜀郡太守,為避兄難隱居袁州)、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曾被貶至袁州任剌史)、李德裕(唐代宰相李吉甫之子,曾被貶至袁州任長史,後亦當上了唐代宰相)、盧肇(原屬宜春,後歸分宜,江西歷史上第一個文科狀元)、易重(唐代文科狀元)排在一起,稱作“袁州六先生”。在宋人祖無擇建造的“韓文公(愈)祠”中,曾將鄭穀的象畫在東牆上,以供後人觀瞻。在舊時代,宜春城南曾有一條街道名曰“鷓鴣路”,就是紀念“鄭鷓鴣”的。近年來,宜春市大力開發修建人文景觀。在2004年建成的袁山公園內,又以“鄭鷓鴣”之名建起了一個“鷓鴣亭”。遊客至此,大凡“一卷雲台剛讀罷”的人們,都會“耳邊疑聽鷓鴣聲”了罷?!

2005.4.28

馮瑀珊召集人好!久未答谢您,见谅!向您问候!祝您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