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载 书 院 古 今 谈
古邑万载,地处赣西偏北边陲,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向有办学兴教之风,《袁州府志》称“万载山水明秀,古号多士”,千百年来,这方热土,为本地培育出了众多的人才。
万载书院,启于元,盛于明、清,废于晚清。万载第一所书院建于元代,由临江儒学教授(官名,掌学校科试等事),万载张千崖,在今株潭镇获富里创办的“张岩书院”,张殁,其甥萍乡荣南祥,因见书院之旧而加葺之,并延师率其族人子弟就学。嗣后,明代万载人辛滔,在万载县小北关外,创办了“熙朝文凤翔洽弦诵之声遍乎里巷。”万载书院先后创办达40所之多。有:龙河、龙冈、龙云、龙桥、龙洲、东洲、高魁、石溪、尚志、明德、以吾、友仁、启元、敬业、崇文、聚贤、文联、联元、两以、集贤、文昌、恕训、彦威、张岩、会芳、育英、多文、启秀、时修、正源、久大、集益、登峰、三峰、步云、龙章、正谊、东山、鹅峰等。
万载书院,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就以“龙河书院”以例,当时书院门首横一匾额,上书“一登龙门”四个金字,意味着“鲤登龙门,身价百倍”。同时,对书院负责人的资历要求很高,非进士出身不可,对入学学生一般都要求是童生,也就是说将来有希望成为秀才和举人的。万载书院,对师资素质的要求也很高,山长(教师,并总领院务)的选择,必须是本县有德有才的贤人。在教材方面,以“御定经史”为主,除定期讲读经文外,山长也可另开堂课,不必拘定书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万载书院,为严肃学规,制定了一定的规章制度,这是万载书院的一个特点。书院原规定的教学等一些制度,由于执行不严,且学规败坏,因此,于清同治九年,以当时闻名全国的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为楷模,进行了书院整顿,并根据和仿效白鹿洞书院的学规,统一颁布了8条,如规定,山水必须延聘本邑先达,书院定期于二月起馆,十月散馆,每月课文三次,对一些来书院并非为读书而藉为栖身之所,且又不守学规的学生,规定由山长责在学长稽查,一经发现,对初犯者,禀明山长进行教育,如不改过,则开除出院。章程中还规定了按月发给童生一定数目的津贴费,同时,为奖励优秀学生,规定奖赏优等监生10名,童生12名,按名次发给赏钱。为杜绝童生冒名顶替入院读书,规定每名入学童生,须将原童生之考卷交山长面验笔迹,如有不符,不准入书院读书等等。
由于书院规章严格,治学严谨,因此,万载书院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培养出了很多人才。从元代至顺元年起至清光绪九年止,仅从书院培养出来的进士就有35名,其中元代2名,明代8名,清代25名。如元至顺庚午科进士,白水人欧阳朝,早年求读于集贤坊;元至正庚子科进士,鹅峰人黄盅,早年求读于东岐山房;明永乐乙未科进士,江口人刘荩,早年求读于其父创建的桐冈书屋;明永乐甲辰科进士,田下人郭瑾,早年求读于绿荫书屋。还有清乾隆癸未科进士,高村人李荣陛、清嘉庆丙辰科进士,康乐镇人郭绍业、清道光壬午科进士,观上人卢昆銮等,早年都求读于家乡的书院,县志称:“曩时人才辈出,罔不从书院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同时,从书院培育出来的进士,他们的后裔,许多人也都卓有建树。如清光绪庚寅科进士龙赓言(字赞卿),他的次子龙榆生,幼聪颖,16岁毕业于株潭集义小学,1922年,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旁听,翌年,就任厦门集美学校国文教员。1928至1945年间,先后任暨南大学、国立音乐院、中山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央大学等院校教授,一个小学毕业生,竟在为大学院校的教授,实属奇才。龙榆生还酷爱文学,尤喜古典诗词,著有《辛稼轩年谱》、《东坡乐府笺》、《唐宋词格律》、《词曲概论》等。
万载书院,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深居闺阁的妇女,她们深知教育之重要,将平时积蓄的私房钱,解囊兴教,创建书院。如清道光二年,职员宋寿昌之母闻氏,因龙河书院院宇倾颓,便捐资重建,共费银伍仟壹佰两,道光四年春,辛朝聘妻郭氏也出资支助龙河书院,又如县西小浦龙玉臣妻辛氏,于清光绪十二年,出资倡建了鹅峰书院,麻田李宗汉的妻子杨氏,捐款倡建了育英书院,于道光三十年,立坊旌表义妇。还有龙云等书院,也是由妇女捐建。
万载书院的第三个特点是,有些书院是由一姓众建的。如建在康乐坊龙祠右侧的义井书屋,由龙姓创建;建在郭村铺的石溪书院,由邑绅郭世华倡合族众建;还有,建于罗城中洲嘴的蒙泉书院,由范姓所建。这些以一姓创建的书院,都以教育族中子弟为主。
万载书院的第四个特点是:由进士出身的贤达创办书院。这些进士大多求读于故乡的书院,出仕后,他们不忘书院培育之恩,于是,捐资创办书院。如进士出身,官至吏部侍郎的辛从益,偕友10人,在建安坊龙江门外创建的“启元书院”;由进士郭大经偕同泮友龙景贤、袁廷荣等13人,在城西锦衣坊创建的“乐泮书屋”等。
万载书院,历经朝代更迭,大多倾圮湮没,遗址莫寻,今存并仍为办学场所的尚有:
龙河书院,位于县城龙河东岸马脑山侧,原址在县城龙山后,清乾隆九年,知县严在昌捐建,原名龙山书院,后更名崇文书院,龙河书院,今为万载中学校址。
龙冈书院,位于株潭镇址坪上龙家岭。清道光七年,绅士汤荐馨等倡建,是万载最早改为学堂的书院,办学成绩显著,为全县之冠,今为株潭中学校址。
鹅峰书院,位于鹅峰乡十字布,清光绪十二年建,今为鹅峰职中校址。
龙桥书院,位于三兴乡万岁桥,清道光二十三年,绅士张居敬等创建,今为万岁初中校址。
彦威书院,位于赤兴乡书堂,清道光七年,职员张明芳等合建,今为书堂小学校址。
多文书院,位于高村乡歧源,今为歧源小学校址。
正源书院,位于西坑乡黎源花园背,清道光二十六年,陈盛森等倡立,今为西坑乡初级中学校址。
正谊书院,位于株潭镇亭下,清光绪元年,谢大舒等倡建,今为株潭初级中学校址。
时移代易,随着社会的进步,废科举,停儒学,止书院,于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后,万载的书院,先后都改办了学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万载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也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江西万载县委宣传部 王水宝)
古邑万载,地处赣西偏北边陲,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向有办学兴教之风,《袁州府志》称“万载山水明秀,古号多士”,千百年来,这方热土,为本地培育出了众多的人才。
万载书院,启于元,盛于明、清,废于晚清。万载第一所书院建于元代,由临江儒学教授(官名,掌学校科试等事),万载张千崖,在今株潭镇获富里创办的“张岩书院”,张殁,其甥萍乡荣南祥,因见书院之旧而加葺之,并延师率其族人子弟就学。嗣后,明代万载人辛滔,在万载县小北关外,创办了“熙朝文凤翔洽弦诵之声遍乎里巷。”万载书院先后创办达40所之多。有:龙河、龙冈、龙云、龙桥、龙洲、东洲、高魁、石溪、尚志、明德、以吾、友仁、启元、敬业、崇文、聚贤、文联、联元、两以、集贤、文昌、恕训、彦威、张岩、会芳、育英、多文、启秀、时修、正源、久大、集益、登峰、三峰、步云、龙章、正谊、东山、鹅峰等。
万载书院,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就以“龙河书院”以例,当时书院门首横一匾额,上书“一登龙门”四个金字,意味着“鲤登龙门,身价百倍”。同时,对书院负责人的资历要求很高,非进士出身不可,对入学学生一般都要求是童生,也就是说将来有希望成为秀才和举人的。万载书院,对师资素质的要求也很高,山长(教师,并总领院务)的选择,必须是本县有德有才的贤人。在教材方面,以“御定经史”为主,除定期讲读经文外,山长也可另开堂课,不必拘定书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万载书院,为严肃学规,制定了一定的规章制度,这是万载书院的一个特点。书院原规定的教学等一些制度,由于执行不严,且学规败坏,因此,于清同治九年,以当时闻名全国的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为楷模,进行了书院整顿,并根据和仿效白鹿洞书院的学规,统一颁布了8条,如规定,山水必须延聘本邑先达,书院定期于二月起馆,十月散馆,每月课文三次,对一些来书院并非为读书而藉为栖身之所,且又不守学规的学生,规定由山长责在学长稽查,一经发现,对初犯者,禀明山长进行教育,如不改过,则开除出院。章程中还规定了按月发给童生一定数目的津贴费,同时,为奖励优秀学生,规定奖赏优等监生10名,童生12名,按名次发给赏钱。为杜绝童生冒名顶替入院读书,规定每名入学童生,须将原童生之考卷交山长面验笔迹,如有不符,不准入书院读书等等。
由于书院规章严格,治学严谨,因此,万载书院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培养出了很多人才。从元代至顺元年起至清光绪九年止,仅从书院培养出来的进士就有35名,其中元代2名,明代8名,清代25名。如元至顺庚午科进士,白水人欧阳朝,早年求读于集贤坊;元至正庚子科进士,鹅峰人黄盅,早年求读于东岐山房;明永乐乙未科进士,江口人刘荩,早年求读于其父创建的桐冈书屋;明永乐甲辰科进士,田下人郭瑾,早年求读于绿荫书屋。还有清乾隆癸未科进士,高村人李荣陛、清嘉庆丙辰科进士,康乐镇人郭绍业、清道光壬午科进士,观上人卢昆銮等,早年都求读于家乡的书院,县志称:“曩时人才辈出,罔不从书院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同时,从书院培育出来的进士,他们的后裔,许多人也都卓有建树。如清光绪庚寅科进士龙赓言(字赞卿),他的次子龙榆生,幼聪颖,16岁毕业于株潭集义小学,1922年,到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旁听,翌年,就任厦门集美学校国文教员。1928至1945年间,先后任暨南大学、国立音乐院、中山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央大学等院校教授,一个小学毕业生,竟在为大学院校的教授,实属奇才。龙榆生还酷爱文学,尤喜古典诗词,著有《辛稼轩年谱》、《东坡乐府笺》、《唐宋词格律》、《词曲概论》等。
万载书院,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深居闺阁的妇女,她们深知教育之重要,将平时积蓄的私房钱,解囊兴教,创建书院。如清道光二年,职员宋寿昌之母闻氏,因龙河书院院宇倾颓,便捐资重建,共费银伍仟壹佰两,道光四年春,辛朝聘妻郭氏也出资支助龙河书院,又如县西小浦龙玉臣妻辛氏,于清光绪十二年,出资倡建了鹅峰书院,麻田李宗汉的妻子杨氏,捐款倡建了育英书院,于道光三十年,立坊旌表义妇。还有龙云等书院,也是由妇女捐建。
万载书院的第三个特点是,有些书院是由一姓众建的。如建在康乐坊龙祠右侧的义井书屋,由龙姓创建;建在郭村铺的石溪书院,由邑绅郭世华倡合族众建;还有,建于罗城中洲嘴的蒙泉书院,由范姓所建。这些以一姓创建的书院,都以教育族中子弟为主。
万载书院的第四个特点是:由进士出身的贤达创办书院。这些进士大多求读于故乡的书院,出仕后,他们不忘书院培育之恩,于是,捐资创办书院。如进士出身,官至吏部侍郎的辛从益,偕友10人,在建安坊龙江门外创建的“启元书院”;由进士郭大经偕同泮友龙景贤、袁廷荣等13人,在城西锦衣坊创建的“乐泮书屋”等。
万载书院,历经朝代更迭,大多倾圮湮没,遗址莫寻,今存并仍为办学场所的尚有:
龙河书院,位于县城龙河东岸马脑山侧,原址在县城龙山后,清乾隆九年,知县严在昌捐建,原名龙山书院,后更名崇文书院,龙河书院,今为万载中学校址。
龙冈书院,位于株潭镇址坪上龙家岭。清道光七年,绅士汤荐馨等倡建,是万载最早改为学堂的书院,办学成绩显著,为全县之冠,今为株潭中学校址。
鹅峰书院,位于鹅峰乡十字布,清光绪十二年建,今为鹅峰职中校址。
龙桥书院,位于三兴乡万岁桥,清道光二十三年,绅士张居敬等创建,今为万岁初中校址。
彦威书院,位于赤兴乡书堂,清道光七年,职员张明芳等合建,今为书堂小学校址。
多文书院,位于高村乡歧源,今为歧源小学校址。
正源书院,位于西坑乡黎源花园背,清道光二十六年,陈盛森等倡立,今为西坑乡初级中学校址。
正谊书院,位于株潭镇亭下,清光绪元年,谢大舒等倡建,今为株潭初级中学校址。
时移代易,随着社会的进步,废科举,停儒学,止书院,于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后,万载的书院,先后都改办了学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万载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也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江西万载县委宣传部 王水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