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趣谈
王水宝
“有风我不动,我动就有风,如果不用我,除非刮秋风。”这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则谜底为“扇子”的扇谜。
我国扇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当时舜为寻找贤才辅佐自己,亲自用羽和竹做扇,赠给贤人,以示诚意。到了殷高宗时,就有用雉羽做成的大扇,置上长柄,但不是用来祛暑取凉,而是作为显示皇帝权力的一种仪仗品,高擎于帝王身旁,这种仪仗一直沿袭到清朝,被称为“掌扇”,唐朝大诗人杜甫在其《秋兴》诗中就有记载:“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扇子作为拂暑纳凉、驱虫赶蝇的工具,大概是从汉朝开始的,至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在宫内、民间已普遍使用扇子,一位姓班的宫女写过“齐地初成雪白纱,宫扇满月亮固圆”的诗句,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
我国扇子,不但历史久远,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具有特独的艺术韵味。自扇子问世后,文人墨客便为之歌之颂之,于是咏扇诗文便相继迭出。西汉女文学家班婕妤,成帝时被选入宫中立为婕妤,后失宠,她曾作《纨扇歌》赞美团扇:“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圆似明月。”晋时的张载,也作《羽扇赋》赞之:“有翔云之素鸟,体自然之圣洁;飘缟羽于清风,拟妙姿于白雪。”后,晋之王珉作《团扇歌》、魏之曹植作《扇赋序》以及梁武帝等均有借扇自伤,寓感寄慨之作。到了清朝,大诗家王闿运作的《题扇诗》“万物无心随爱赠,空将冰炭伤君意,”才开创了咏扇诗文的清新风格。
我国扇子,不仅是平常的日用品,也是珍贵的艺术品。一把精美的扇子,包括扇骨、扇面、缀子或者流苏。扇骨雕刻精巧,扇面配以名人字画,在不盈寸尺的天地里,那小桥流水,名山大川,花鸟虫草,仕女佳人,以及诗词歌赋,美景艺术,相映生辉,给人多少怡悦的情趣!于是,在扇面上题字作画,遂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的风雅韵事了。扇书: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盛行了,当时宋文帝因慕范晔的书法,命人送去白团扇令其在扇面上书写诗赋。明代唐伯虎,曾在他画的《秋风纨扇图》的团扇上作过一首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家谁不遂炎凉。”此诗道出了对当时世态炎凉社会的感叹。据史书记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曾为一孤贫老媪题写扇面,使她的扇子得以百钱一把的高价卖出。百年制扇老店杭州王星记扇庄,曾制作过“唐诗万字扇”,在扇上用金粉书写唐诗近三百首,达11000多字,参加在美国诺克斯威尔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展出,深受与会者的好评。扇画:在周朝就出现了。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曾在扇面上画过“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的肖像。据传,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曾留有“画扇判案”的佳话: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一天,一位绫绢商拉着卖扇的张小二来到公堂,告张小二赖帐。苏东坡坐堂升案,问清缘由,原来是张小二批发了绫绢商的扇子,因那年天气凉爽,扇子卖不出去,故一时还不起帐。苏东坡一听,感到绫绢商讨帐理所当然,张小二因故无钱还账也事出无奈,两人都没有错,怎么结案呢?苏东坡想了想,忽然灵机一动,要张小二将扇子搬上堂来,提笔在扇子上题字画画,并写上自己的名字,盖上印鉴让张小二上街去卖,街上行人见扇子上有苏东坡的字画,不多时竟抢购一空,使张小二既还清了帐,还把余下的钱开了一家扇子店;绫绢商既讨了帐,资金也得以周转,圆满结案,皆大欢喜。苏东坡画扇判案的故事,被世人一直流传至今。我国著名的大画家唐伯虎、郑板桥、任伯年、齐白石等,他们也都在扇子上留下字画,成为艺术欣赏珍品。现代扇面画家张承汉,结四十年画扇之经验,创作了许多造型逼真、细腻流畅的扇画,他的《八仙图》、《天仙配》等扇画,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港、台及东南亚、北美的扇子爱好者收藏。除此之外,还有扇舞,如汉代的,《巴渝舞》,晋代的《白纻舞》,以及现代的《采茶扑蝶舞》等,舞者手持扇子,翩翩起舞,芳袖舒展,缥缈若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纵然电风扇已普及家家户户,空调也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喜欢扇子,也离不开它,因为扇子轻巧、方便、经济、实惠。每当立夏一过,人们便逐渐把放在箱子、柜内、抽屉里的各式各样的扇子都拿了出来,挥扇生风,怀袖生凉,在顿觉清风徐来之中,悠然品味独树一格的扇子艺术,不乏是人生一乐和高雅的审美享受。
扇子扇凉风,日日在手中,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江西万载县委宣传部 336100)
王水宝
“有风我不动,我动就有风,如果不用我,除非刮秋风。”这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则谜底为“扇子”的扇谜。
我国扇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当时舜为寻找贤才辅佐自己,亲自用羽和竹做扇,赠给贤人,以示诚意。到了殷高宗时,就有用雉羽做成的大扇,置上长柄,但不是用来祛暑取凉,而是作为显示皇帝权力的一种仪仗品,高擎于帝王身旁,这种仪仗一直沿袭到清朝,被称为“掌扇”,唐朝大诗人杜甫在其《秋兴》诗中就有记载:“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扇子作为拂暑纳凉、驱虫赶蝇的工具,大概是从汉朝开始的,至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当时,在宫内、民间已普遍使用扇子,一位姓班的宫女写过“齐地初成雪白纱,宫扇满月亮固圆”的诗句,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
我国扇子,不但历史久远,在灿烂的中华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具有特独的艺术韵味。自扇子问世后,文人墨客便为之歌之颂之,于是咏扇诗文便相继迭出。西汉女文学家班婕妤,成帝时被选入宫中立为婕妤,后失宠,她曾作《纨扇歌》赞美团扇:“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圆似明月。”晋时的张载,也作《羽扇赋》赞之:“有翔云之素鸟,体自然之圣洁;飘缟羽于清风,拟妙姿于白雪。”后,晋之王珉作《团扇歌》、魏之曹植作《扇赋序》以及梁武帝等均有借扇自伤,寓感寄慨之作。到了清朝,大诗家王闿运作的《题扇诗》“万物无心随爱赠,空将冰炭伤君意,”才开创了咏扇诗文的清新风格。
我国扇子,不仅是平常的日用品,也是珍贵的艺术品。一把精美的扇子,包括扇骨、扇面、缀子或者流苏。扇骨雕刻精巧,扇面配以名人字画,在不盈寸尺的天地里,那小桥流水,名山大川,花鸟虫草,仕女佳人,以及诗词歌赋,美景艺术,相映生辉,给人多少怡悦的情趣!于是,在扇面上题字作画,遂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的风雅韵事了。扇书: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盛行了,当时宋文帝因慕范晔的书法,命人送去白团扇令其在扇面上书写诗赋。明代唐伯虎,曾在他画的《秋风纨扇图》的团扇上作过一首诗:“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家谁不遂炎凉。”此诗道出了对当时世态炎凉社会的感叹。据史书记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曾为一孤贫老媪题写扇面,使她的扇子得以百钱一把的高价卖出。百年制扇老店杭州王星记扇庄,曾制作过“唐诗万字扇”,在扇上用金粉书写唐诗近三百首,达11000多字,参加在美国诺克斯威尔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展出,深受与会者的好评。扇画:在周朝就出现了。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曾在扇面上画过“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的肖像。据传,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曾留有“画扇判案”的佳话: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一天,一位绫绢商拉着卖扇的张小二来到公堂,告张小二赖帐。苏东坡坐堂升案,问清缘由,原来是张小二批发了绫绢商的扇子,因那年天气凉爽,扇子卖不出去,故一时还不起帐。苏东坡一听,感到绫绢商讨帐理所当然,张小二因故无钱还账也事出无奈,两人都没有错,怎么结案呢?苏东坡想了想,忽然灵机一动,要张小二将扇子搬上堂来,提笔在扇子上题字画画,并写上自己的名字,盖上印鉴让张小二上街去卖,街上行人见扇子上有苏东坡的字画,不多时竟抢购一空,使张小二既还清了帐,还把余下的钱开了一家扇子店;绫绢商既讨了帐,资金也得以周转,圆满结案,皆大欢喜。苏东坡画扇判案的故事,被世人一直流传至今。我国著名的大画家唐伯虎、郑板桥、任伯年、齐白石等,他们也都在扇子上留下字画,成为艺术欣赏珍品。现代扇面画家张承汉,结四十年画扇之经验,创作了许多造型逼真、细腻流畅的扇画,他的《八仙图》、《天仙配》等扇画,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港、台及东南亚、北美的扇子爱好者收藏。除此之外,还有扇舞,如汉代的,《巴渝舞》,晋代的《白纻舞》,以及现代的《采茶扑蝶舞》等,舞者手持扇子,翩翩起舞,芳袖舒展,缥缈若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纵然电风扇已普及家家户户,空调也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喜欢扇子,也离不开它,因为扇子轻巧、方便、经济、实惠。每当立夏一过,人们便逐渐把放在箱子、柜内、抽屉里的各式各样的扇子都拿了出来,挥扇生风,怀袖生凉,在顿觉清风徐来之中,悠然品味独树一格的扇子艺术,不乏是人生一乐和高雅的审美享受。
扇子扇凉风,日日在手中,有人问我借,要过八月中。(江西万载县委宣传部 33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