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流行歌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麻吉林思彤鄭琮墿胡也

  曾經我想,聽流行歌算不算一種世俗的表現。時下年輕人不都聽流行歌、看流行小說、追流行的一切事物?「我可是文學人耶。」當初竟有這樣,多麼膚淺的想法。唱片和書一樣,都很不幸地成為一種商品,但其中一定有些值得去聽去看的東西,讓人覺得「它不只是一個商品。」音樂一直,有很強的感化能力,我們可能連一些斷章殘篇都記不清,卻可以記住某一段旋律,長久不忘。流行歌其實好貨也不少,有時百聽不厭,而非那些看過即忘、冗長卻不明所以的流行小說。

  最近我聽光良。自己的聲音低沉,絕對無法唱他那樣高亢的歌。難怪他能成為歌手啊,嗯,真的很好聽。光良一直是個純真的大男孩,相信他心目中的「童話」。聽他的歌感覺舒服。對的舒服,每首歌的襯樂都算簡單,常常是溫馨的鋼琴和吉他,幾乎沒有聽過裡頭有鼓啦電子樂器啦等等把耳膜震破的恐怖音效。旋律總是不快的,如此更能襯托他的輕柔嗓音。節奏慢的關係,很容易聽懂歌詞,不困難的句子,聽著聽著,感覺全身滿溢著幸福。光良是很真誠的唱歌吧?不禁要讓人泛起莫名的感動。極其平凡的感動,我們都十分明瞭,只能心神感受,不能言說的。

  而女歌手中孫燕姿是我挺喜歡的一位。她的聲音特別,而且陽光,充滿活力,而且堅持自我,不輕易放棄。即便歌曲偶爾也透露些感傷氣息,但終究是懷抱著信心的。好像很一般的劇情,悲傷起頭,歡喜收場。觀眾不都愛看這種嗎?不過就算只有悲也不能是一味的悲,得有些啟發。去年的新專輯裡我喜歡那首<同類>說,「不曉得為什麼愛/又稀少又昂貴……回憶也許美/可是正在飛走對不對」,我喜歡其中的意境,我們都需要一個同類。易家揚填的詞很能觸動人心,像是<風箏>和<遇見>。

  歌手重要,旋律重要,詞也一樣重要。

  寫詞人很多,而自己最有印象的,是林夕和方文山。林夕寫了許多非常經典的詞,如<紅豆>、<新不了情>……等量多質好的作品,近年來<K歌之王>也相當紅,訪問紀錄裡說,他使用「非傳統的用字淺句,投射出影像般的魅惑神韻,超脫又客觀的看待人生悲喜。」這就是他的詞受到大家喜愛的原因吧?而方文山,感覺是近似詩人的詞人,許多詞都充滿詩意和新意。但我不禁想質疑,我們是否把原本應該簡單的歌給複雜化了?

  倒是有朋友很排斥華語音樂。我們接收外來的文化,卻也不該把自己的給忽略吧?也許,的確,我們的音樂也充斥著一些不良品。一些偶像派的,出唱片是當好玩的,我們還是可以見到許多優質的創作、耕耘者。外國甚至還有靠「幕後演唱者」來裝的不是嗎?

  言歸正傳。藝術的領域該是無國界的,音樂尤其如此。我們都是平凡人,更需要這些所謂「流行歌」所帶給我們的,平凡的感動,並不一定是要什麼偉大具某種意義的藝術品。也許正在被流行的潮流牽著走,卻依然仍有許多方向可供自己選擇。我對文學的嚮往是我永遠的堅持。嗯,希望和光良的那首合唱的<少年>一樣,在多年以後仍能堅持當時的信念,「我們還是心裡面/那個偏執的少年」。

感人,正因為正在平凡當中。

無須華美的文字和扣人的旋律,能觸碰到人深沉的感受,這是最為重要的。

不要給任何事物太多束縛,輕鬆去對待某些事物,會更能體會其中奧妙。

嗯......老實說我覺得方文山的詞太"工"了(就是太過得意思)
沒有渾然天成的感覺
不過說實在的能做到這樣的也是少之又少
表面上看起來雖然很華麗又富有新意
但是總有譁眾取寵的感覺
不過這也不是件壞事
反而可以開拓歌詞的新視野
文學就是這樣演變而來的啊
大家都是在環境下學習.競爭.成長
用俯視的角度來看搞不好是個轉捩點
總之大家共勉

去年的時候我訪過方文山,他是個很有趣的人。
他是「工」了些,但不至於「匠」,也算可貴了。

訪談詳細稿可參見:

http://www.pon99.net/phpBB2/viewtopic.php?t=2275

或壹詩歌雜誌第二期。

謝謝凌雪丹楓版主的建議
還有瑀珊姊提供的訪問稿
原來方文山比我想像的有內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