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行為始於商朝,淵源已久。向來被視為老一輩迷信行為的算命,經過電視命理節目的包裝,竟成為盛行的潮流。根據研究指出,女性和15到24歲的民眾算命比例最高,可見算命行為已漸趨年輕化。

在國外,當人們遇到生活挫折和抉擇時多半會向心理諮詢師進行輔導,國內尚未有此觀念和充足資源。於是,遇到生活不順遂時,便容易朝宗教和算命尋求慰藉。跟心理治療不同的是,命理師是主動推算問卜者的問題和命運,對於問卜者較具隱私性,也較不會產生向陌生人自白的尷尬。命理師雖然沒有專業輔導執照,算命時的互動卻是具有某種程度上的心理輔導作用。然而,命理師水準良莠不齊,建議指點的適當與否,易影響問卜者的取決。美國、英國成立專業的占星學會和占星學院,將占星視為一種學問,國內除了占星同好會外,未見具有公信力的機構成立類似研究單位。半途出家的命理師在媒體上以「專業形象」侃侃而談,甚至販售相關解厄、招福商品,廣告意味凌駕節目的趣味性。越來越多觀眾將命理節目視為運勢指標,卻忘了命理的本質是參考學問和娛樂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