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式生涯規劃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D 禪式生涯規劃
─見悟法師以佛家觀點談生涯規劃


時光不停地流著,亙古以來,從人出生、衰老到死亡,它恒常以一種無聲的、難以阻擋的腳步移動著,彷彿一條寧靜、壯闊的河流,無聲的流著......
面對“時光之流”,人們時常陷入沉思:究竟生命是怎麼一回事?人到底從何處來?又將往哪裡去?
在生命的列車裡,人來人往,不論我們多麼摯愛的人,總有一天,也必須先行離去,而窗外那些美妙奇異的風光,不論多麼眩人耳目,也終有消失的一天。
為填補這生命巨大的空虛感,很多人以追求財富、地位、學問或愛情等,來滿足自己,但以佛家的角度來看,如何才能賦予生命最有意義的價值觀呢?
為關懷這一代的年輕人,筆者特別訪問了見悟法師,請他就佛家的觀點來協助年輕人:如何建立正確的心態以開展光明的未來,讓年輕人在學校教育之外,並能以佛法啟發他們內在本具的智慧,從而能夠面對生命中的各項考驗,以下就是訪談的內容──

掙脫物欲的束縛
見悟法師說,在每個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的兩大課題:其一,是物質,其二,是精神。對於這兩大課題,每個人所偏重的方向都不一樣,但太重視精神生活的人,若缺乏物質生活的平衡,則過於精進的結果,將造成永遠的懈怠。反過來說,太重視物質生活的人,精神上又時常呈現一種空虛的狀態。因此,若偏於一方,都將有所缺憾。
目前的社會中,大多數人都較偏重物質生活的追求,何以如此呢?因為「物質」是有形的,看得到的,可滿足人們感官的需要,所以很容易令人興起一種渴望與追求。而就形而上的「精神」生活而言呢?它則是無形的,不易為人們所感受,所以,一般人都較偏重物質生活。但在追求的過程中,內在的空虛感卻一直地存在,而且,愈追求,內在則愈空虛,就如同佛家所說:「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物欲的追求,如同以鹽水止渴一般,愈喝愈渴。反之,當物質追求不到時,又令人十分的煩惱及痛苦,因此,不論物欲滿足與否,都是煩惱和痛苦的根源。
以求學過程為例,大多數人都嚮往至明星學校就讀,但等到如願以償時,種種的煩惱又接著來了。因此,物欲的快樂是短暫的,總之,為了達到我們理想的目標,就會產生出很多的煩惱心出來。這就是追求物質生活的一種過程。如何掙脫這種物欲的束縛呢?這就成了每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課題。
人們偶爾也會想到這個問題,但要他們停止向外去追逐,又忽然像失去生命的方向一般,令人十分地茫然,不知所措,雖然,追求的過程千辛萬苦,但其中也會有別人的讚嘆,一種虛榮心的滿足,因此,為了這短暫的快樂,人們仍然是樂此不疲。

“知足常樂”的價值觀
為此,佛家以「知足常樂」的價值觀來打破人們向外追求物欲的價值模式。所謂「知足常樂」,亦即「把握現在,展望未來」,而非教人們「不前進」,這兩者是相差很多的。真正能做到「少欲知足」的人,將散發出一種非常高雅的氣質,這是一般現代人所望塵莫及的心靈境界。
所謂「把握現在」,亦即把握自己目前所擁有的一切人事物,所以要「廣結善緣」──珍惜和我們有因緣的人。例如:在朋友方面,要珍惜身旁的同學、同事和朋友等;在家庭方面,能夠維持和諧融洽的親子關係;在社會上,可以找到和合的公司,貢獻心力,總之,就是要把握你目前的人際關係。
而如何「展望未來」呢?亦即待「根本」穩固後,再從其中去拓展。佛法告訴我們,一切皆是「緣起法」,如果希望成功,則必須眾緣和合,所以一定要擅於把握目前所擁有的人事物,然後再從中去拓展,如同蓋金字塔一般,若地基穩固,必定可以愈疊愈高,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凡事都離不開「因緣果報」的法則,「成功」是,「失敗」亦然。以讀書為例,同樣條件的兩個人,一位非常精進用功,但卻一直處於疲勞轟炸的狀態下,所以讀書效率很低,而另一位只是偶爾用功,但因他完全地投入,十分專注,所以雖只讀一小時,但卻等於另一位讀半天的效果。因此,能否掌握「根本」所創造出來的結果是相差很多的。

培養“自利又利他”的興趣
另外,為何人們忽略了精神層次的追求呢?因為從小到大,學校教育大都教人們往物質世界去發展﹝如:經濟、工程、科學等熱門科系﹞,而卻很少注重精神生活的提昇﹝如:哲學、藝術、文學等﹞。因此,現代人是很可憐的,他們不知道如何讓心定下來,也不知如何解除煩惱,總之,不論他們做什麼,都只是增加煩惱及痛苦的因罷了。
而如何提昇人們的精神層次呢?則培養「良好的興趣」是為途徑之一。所謂良好的興趣是以不傷害他人為前提,而如何將興趣提昇到不僅「自利」,又能「利他」呢?那麼,就要培養一種幫助別人的興趣,也就是學習一種菩薩精神,如:到孤兒院、老人院或醫院擔任義工等。另外,培養興趣也以不花費太多金錢為原則,如:運動、插花、象棋或打球等。當興趣培養出來時,心就有所依靠,但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宗教信仰,才能讓心靈找到真正歸依之處。

尋覓心靈真正歸依之處
每個宗教信仰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完整的一面,但以佛教而言,它卻面面俱到,從世間法到出世間法都能圓融無礙。就世間法而言,不外乎是待人處世的道理,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多起善念、多行善事,如果時時刻刻能保持正念,那麼身心就十分愉悅、寧靜。反過來說,若常起貪嗔癡的念頭,則感到煩惱、痛苦。
佛法中有「十法界」之說──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上、人間、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而世間法仍在「六道輪迴」中,要往生到那一道,端看自己的努力及選擇。譬如:殺害父母師長,將來就是「地獄」的果報;而常起慳貪心就會感召「餓鬼」的果報;另外,「畜生」道呢?則是強烈的淫慾心及口業不清淨等所造成的。總之,常造「十惡業」,將來就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的果報。
所謂「十惡業」,亦即「身三、口四、意三」的十種惡業。「身三」是殺盜淫,「口四」則是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而「意三」則是貪嗔癡。反之,相對於十惡業的就是「十善業」,修十善業的果報即為「三善道」──天上、人間、修羅。

如何“斷煩惱、了生死”?
煩惱就是「生死」。而斷煩惱的層次亦有四種「緣覺、聲聞、菩薩、佛」道。要證到「聲聞」道的果位,就要勤修「四聖諦」─苦、集、滅、道,若能在生活中仔細思惟、實踐,確實可以斷除煩惱,而且體悟到人生是「苦」,不再有所貪戀。「集」是煩惱的因,如何滅掉煩惱呢?那麼,就要勤於修「道」,慢慢地朝此方向努力,就能獲得清淨心。而「緣覺」道呢?亦即修「十二因緣」所證得的。另外,「菩薩」道呢?就要廣修六度萬行,而最後,要圓成「佛」道,則是六度圓滿,不但能「自覺覺他」,而且「覺行圓滿」。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法是非常積極的,它強調「因緣果報」的道理,所以只要多行善事,多起善念,命運將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別人身上。人在一生中,只要朝此方向努力,必定能夠事事圓滿。
在物質方面,要先掌握目前所擁有的一切,再進一步求開創。精神生活呢?則必須培養良好的興趣及宗教信仰,人生想要達到什麼境界,端看個人的選擇,只要朝此方向不斷學習、開創,另外,在佛法上多薰修,人生的藍圖慢慢就可以規劃出來。剛開始或許只是一個大綱,但慢慢地,體會愈來愈深時,就知道佛法的道理是真實不虛的,確實這世間的一切都是「苦、空、無常、無我」,雖是如此,但並非教我們不努力,而是教我們不要「執著」,只要不執著,就沒有痛苦,內心也能保持安定、寂靜及產生出一種真正的快樂。

做自己真正的主人
佛家強調“心要做主”,但如果我們將虛妄的人事物當成實在的,那麼,失去時就會煩惱痛苦;反之,若我們能體悟到「無常」的道理,對外在的人事物就能改觀,慢慢地,心也不再隨外境而起伏不定了。
總之,只要我們確實能領悟佛法的道理,就能真正「把握現在,展望未來」,而一般人因為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反而被外境所控制了。因此,只要觀念正確,我們的生涯規劃就可以達到一種真善美的境界,但如果觀念錯誤了,這一生就無法做一種很完善的規劃,甚至不但容易傷害到自己,也會傷害到別人。

佛法是生涯規劃最好的指標
完善的「生涯規劃」並非一蹴可躋的,因人的執著不只一點,而是很多點的累積,所以要靠我們不斷學習一種新的觀念才可以慢慢建立起來,而這種觀念必須永恆不變,也就是「真理」才行,如果我們依靠的觀念並非真理,那麼,自己就會跟著走錯路,所以這種觀念是我們一生中極須去重視的,不論是就物質或精神生活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總之,人在面對生涯規劃時,最重要的是能夠接觸佛法。佛法不但是一種科學,而且更是科學中的科學,只要我們能夠去實踐,就能了解它確實是真實不虛的。因此,佛法是我們生涯規劃中最好的指標;以佛法為指標,人生的方向就不會錯誤,而且更不會白來這一遭。
從接觸佛法中,每個人心中那塊「生涯規劃」的藍圖慢慢地就成形了,只要憑藉著堅強的信心及接觸大善知識,我們這一生就絕對不會再走錯路、走遠路了!



*採訪整理:莊雅妃

嗯....
其實 現在的年輕人挺可憐的 尤其是他們的觀念和傳統的落差過大
造成待人處事的心態不成熟 對物質的駕馭遠遠超過心靈
自然他們都會有一套讓人啼笑不已的說詞 也許 屈就於現實吧
所以 他們不奢望未來 只要能及時行樂便可
究竟這樣的念頭錯了嗎 還是我們太古板了
但 不管如何 人還是人 該有的情與慾都少不了的
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道路要走 不管是物質的或是精神的寄託
只要活出自己 只要不傷人不害人 樂善好施 應該都能通過這一生的考驗
想飛只求這輩子可以安穩的走完 不想下輩子再來受苦了
而其實 當上人 也是一種苦業啊
呵....

水月你好

很感謝你的分享 :lol:
夢龍是一個據說完全沒有慧根的人
但我相信禪學是古人們累世的智慧
其中有許多大智慧得以學習、效法
而果真也在這篇文中學了不少
(雖然對於那些專用詞感到頭婚)

另外,想請問文末的"*採訪整理:莊雅妃"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