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精神──文化工作的秘訣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D 楔子精神
──文化工作的秘訣


美國景觀界著名學者倫迪‧鶴斯特曾說:「在這世界上,我從未看過任何一個國家像台灣那般急切地要求著生活品質,似乎島嶼台灣的每一個人都異口同聲地問道:『在富裕之後,又是什麼?』」
誠然,太多人都將這個島嶼視為一個暫時居住的處所、經濟炒作的機器,因此,我們居住的環境裡是充滿污染的、疏離的。為此,筆者特別訪問了大學建築系教授王鎮華先生,請他談談如何將心靈的覺醒落實於社區文化中?

真正的社區文化工作
王鎮華說,真正的社區文化工作,第一必須檢查的,是否真的從“心靈的覺醒”出來,第二必須檢查的,則是否從“社會的關懷意識”出來?如果有這兩個檢查應該是很清楚的。
但為何現在的文化工作看多了,都只看到“反文化”呢?因為在人心故意標榜及利用之下,很多人可以講的是一套,但做的時候又是另一套,所以文化工作很容易就變質了。而且很多文化工作在政治介入或商業介入之後,將原有的民俗活動搞成一個政治活動,而讓地方上的文化生態受到很大的衝擊,例如鹿港的文化節、觀光節即是最典型的例證。

將傳統禮俗正本清源
剛開始,鹿港的文化節雖帶給地方一些收入,但慢慢地,卻產生了地方生態在文化性上的變化。例如某些公關能力強的人並非文化水準最高,只因其人脈關係佳,所以,慢慢就騎到了文化人的頭上,因此,鹿港人又慢慢產生一種自我覺醒:「這些節慶本來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結合的,但現在卻為了政府補助的一點款項,而失去了原本很悠閒、意義很飽滿的生活,原來的日子還是要過啊!何苦為了一些錢而把生活搞得烏煙瘴氣的?」因此,鹿港的經驗又提供文化工作者另一種不同的思考空間。

很多傳統禮俗推行太久以後,慢慢會僵化、扭曲,所以一定要“正本清源”,將禮俗回溯本來的根源,讓人們能看到傳統禮俗內所蘊含的豐富意義。譬如:鹽水蜂炮的習俗到現在,已慢慢發展到有一些不良的副作用出來,王鎮華認為:「神明過生日,何必讓人去發瘋?甚至對著廟門還大跳鋼管舞!」還有鹿港的天后宮,竟然舉辦插香的比賽,這是十分錯誤的鼓勵,難道殘障人士永遠就無法取得第一名嗎?所以,縱然有些傳統禮俗看來熱鬧非凡,但一定要把僵化、扭曲的東西加以溯源,去想想原來的意義是什麼?

對西方的禮俗加以轉化
目前政府在社區中大力推動日本的“里民文化”及歐洲的“社區文化”,王鎮華卻認為我們的社會並非外國人的社會,而且別人那一套東西和整個人文素養是一體的,所以對於這些外國的傳統禮俗一定要加以轉化,以適合我們社會的方式來做,才不至落於形式,而變得虛偽、造作。
在我們古老的傳統文化中自有一套敦親睦鄰的習俗,王鎮華呼籲文化工作者:「趁老一輩祖母級的人還記得時,趕快做一些調查、記錄及歸納。」在研究外國的社區文化時,別忘了對自己的傳統禮俗作一些研究記錄。

小心“工具性”
所謂“工具性”的社區文化工作就是:都為另外的目的在忙,那麼就不能保有持久性。
譬如社區中常有些變相的文化工作,像賣人壽保險或直銷產品的,很會利用別人而不真做,王鎮華呼籲,這些活動必須透過社區居民的自覺和取捨,而不是在很無知的情況下被利用。這種活動辦久了,人和人之間都變得無趣了,因在推銷保險或直銷產品時,常常不知不覺中,左右鄰居、親朋好友都被利用了。王鎮華說:「跟著他忙幹什麼?我們到底要不要過平靜有感覺的生活?!」

楔子精神
“楔子”──當採石工人要鋸開石頭時,常將一塊 三角形的楔子放在石頭縫中,再以斧頭慢慢將之鋸開。所以,社區文化工作的實踐秘訣就是:要具有這種勇往直前、鍥而不捨的“楔子精神”,但這種實踐力在台灣卻已慢慢在萎縮了。最後,王鎮華鼓勵社區文化工作者:「可以失敗,但不能放棄。」

倫迪‧鶴斯特曾說:「不管我們本身多麼有影響力,一旦居住的社區是污染的、充滿壓力的、疏離的,那麼,我們的生命就失去了意義。」為此,期許每個“社區人”都能朝著“心靈的覺醒”及“社會的關懷意識”去努力,自然地,會有一種韌性和堅持 ,而且更能將心靈的社區文化落實於生活中。

*採訪整理:水月


從事文化工作其實是滿寂寞艱辛的,過去政府不重視
人文,讓許多寶貴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荒廢了,
現在雖然每年編列預算,但是如本文所言,錢有了,
外力也介入了,常常形成外行引導內行的笑話。

我很喜歡鹿港,雖然有些地方因為過度包裝重整而顯得
太精緻失了古蹟該有的樸實,但是以台灣全島而言,
鹿港人在古蹟保存上所作的努力還是值得鼓勵的。

有錢能改變的也許只是建築物的外貌,而心境的啟發其實
才是重點,本文在社區關懷與心靈覺醒的著墨引人深思,
期望文人能帶動心靈改革,讓生活品質純淨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