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無限的蒼涼
沙封
小吏的素質
在鄉下老人的眼裏,象魯智深、武松、李逵這樣的人才是正兒八經的梁山好漢。宋江是排不上號的,他們心理上一直不能接受:是他把梁山毀了的。
排不上英雄座次的宋江,算是個什麼人呢。
如晁蓋不死,他會按照自己以前的路子走下去(宋江也就做不上梁山的老大),梁山發展得怎麼樣不說,有一點能肯定,就是晁蓋不會走招安這條路。那麼,加上他的領導水平的欠缺,即使有吳用輔佐,最後被朝廷滅絕的可能比較大,說不定在一戰高俅時就水覆梁山了。
宋江是個小心眼的平常人。宋江未送信,朱仝還是會放晁蓋走的,也就是說,宋江的功勞並不是多大。宋江是不是為勾結草寇後悔不迭呢,這一點,書中沒寫,但是,宋江對梁山送來的錢是大把地揮霍(和戴宗、李逵在江邊吃酒買魚),他有沒有一種“我給你們害殘了,你們應該報答我”的想法呢。
宋江殺人,“知縣卻與宋江最好,有心開脫他”,讓“宋江已自在逃去了”。說明宋江與領導的關係就不一般。宋江也與中層政法幹部關係密切,這就有“朱仝義釋宋公明”。所以,他出手大方,解決窮苦的武林人士一時的生活困難,並不能就此上升到維護正義、為民做主解救百姓的高度,他的隊伍更不是拯救民眾的救星。
閻婆惜是個窮困弱女子,沒有任何後臺。從閻婆惜扣住招文袋後提出的條件看,合情合理。第一條讓她“改嫁張三”,第二條“我頭上帶的,身上穿的,家裏使用的”,“不許日後來討”,宋江都接受了,第三條是閻婆惜要留下那100兩金子,也不能算多大的事情,可宋江不答應了,錢好,小蜜的性命算什麼。
宋江不算個“大志”的人。以他的頭腦,作一個押司是有些屈,他自然希望有一天功成名就,封妻蔭子,這些不過是站在個人角度的個人思緒、個人怨憤,不該上升到農民起義領袖的高度,如果真是個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叛賊,那在志向上應該並不差于黃巢劉邦,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招安。我同意金聖歎給宋江“下下之人”的定位。 那所謂的“反詩”,是吃了黃文炳牽強附會的虧。
招安符合梁山多數將領的心意。那些從將領財主地位上走上梁山的張清、秦明、盧俊義等人,多是吳用宋江想法子逼迫的,與統治者沒有過節、矛盾,他們會甘心“落草為寇”嗎,他們要的是光宗耀祖,遲早要走。宋江心理上會有一定的壓力,加上自己也有招安之意,順水推舟地走下去了。一些讀者把108個人都看作“打家劫舍、劫富濟貧”的武林好漢,是單純了些。
“忠義”是宋江思想的核心。他心理上對做盜賊是不太能接受的,即使接任了老大,也是先將就著幹,盧俊義一來,他是借梯下轎真心讓位,“罪魁禍首”“強盜頭子”這個名聲太難聽了,內心裏沒有把梁山當做久留之地,一旦時機合適,他就走人,回家過安逸日子。結果是,退又退不掉,走又如何能走得?時間一長,做下的禍事多了,頭上的帳記得多了,花大姐頭上的禿子,不是也是了。對於宋江這樣的人,只有招安一著。招了安,封妻蔭子一舉兩得。
宋江不能算“政治家”,加上他骨子裏的奴性,一旦離開戰場,走入官場,他就被蔡京高俅玩於股掌之中,宋江身上鬥爭的味道是很淡的,懦弱無能,一味地牽就,“招安”二字註定了梁山的悲劇。
宋江只是個小吏,小吏就是小吏的素質。
英雄林沖
站立在紛飛的大雪中,林沖歎一聲:“好大雪!”鬱悶似乎在飛雪更加沉重了。想到沒有前程的道路,就如腳下的雪原迷失了目標,他不能不悲傷,雪水順臉頰流下,是雪,還是淚?
一個不會造反的人造反,是受到很大的打擊。林沖將衙內扳將過來一看,手就軟了。不能以下犯上,這是官宦家庭出身的林沖心裏的桎梏。他唯一能做只是“鬱鬱不樂”罷了。
林沖為人樸實。他和魯智深喝幾口酒就把調戲妻子的事忘掉,可見一斑。刺配滄州,林沖對一路非人的待遇並無怨言,覺得事情過去後還可以重回東京,夫妻團圓。 這便是林沖單純的一面。
在一出出潘金蓮潘巧雲的淫穢故事後面,《水滸傳》也有真正的愛情故事,林沖用情專一,又極講情分與道理,被高俅陷害刺配滄州,自知此去,恐誤了娘子青春,忍痛寫一休書,是梁山諸事中最具人情味之一幕。柴進莊上遇洪教頭,林沖也是謙遜有加,不肯使出本事,這是中國百姓的謙恭與顧全臉面的傳統體現, 極有君子作風。英雄不是只搞打打殺殺,英雄的情感也是愛的情感,英雄的胸懷也是寬容的胸懷 。梁山諸人中,只有林沖能如此。
林沖謙恭無驕矜之色 ,不與人爭風頭,不輕易出手傷人。他也是孱弱的,魯智深要結果董超、薛霸時,他的阻攔真心而實在。他就這樣一次次地虧自己,特別是遇高俅時不能行刺,這種唾面自乾的忍耐力,也是造成他後來鬱鬱而終的原因。
奸人當道,毀了家室與前程,逼上梁山,林沖確屬無奈,真正值得同情,其他像李逵、史進等輩,他不逼人家就算不錯的人,何來人家逼他?還有宋江犯有命案,晁蓋打家劫舍,這逼之一字,確實很難套得上去的 。
林沖身上體現出一種人道精神。他不奸詐權謀,倒是處處反M出對大局的把握,性格清晰。火拼王倫, 林沖私心占的成分少,而公心占的成分多。 梁山捉了高俅,若換李逵,可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砍了,但是林沖只是“怒目而視,有欲要發作之色。”(第80回) 林沖的英雄大氣還表現在沒有一般人的嫉妒心,這從他對魯智深全無私心的賞識中已能看出。
金聖歎評論林沖:“林沖自然是上上人物,寫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徹,都使人怕。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業來,然琢削元氣也不少。”金聖歎此論很有道理,可“太狠”顯不公正,與李逵等人相比,林沖從不濫殺無辜,他做的驚天動地事情,都是被逼到份上的結果。
詩人西川說:“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只有一個人是我深愛的。這人就是林沖。林沖大概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唯一一個孤獨者的形象。……他在草料場中高喊好大雪時,透露出無限的蒼涼感。”
那個雪夜,林沖徹底地無路可走。一個宦官子弟的理想破滅了,那之後 的林沖,不再是個體會感情的人,他成為一個真正的武士。他用一聲嚎叫喊掉了自己最後一點人的欲望;他是中國古典小說裏最蒼涼的歌者。
溫情武松
張都監說出將玉蘭“必要與你”後,武松沒有再推託。此刻是他一生性情最柔軟之處。想武松經過喪兄殺西門慶潘金蓮刺配孟州後,內心已是疲憊不堪,此時紅運再來,得到張都監如此賞識,加上月光下玉蘭臉如蓮萼,唇似櫻桃,內心如何不動。一種尋求安逸之心瞬間萌動,成家立業,做個好人的心思,在他頭腦裏縈繞。
有了心思,自然是睡不著,於是去“廳心裏月明下使幾回棒”,他以為有人會看自己,誰呢,那個玉蘭。所以那哨棒在手裏舞得更起勁了。
這是武松一生中上的最大一次當。張都監利用了武松的兩個弱點,一是義氣,二是女色。你不見在有人喊有賊時,武松“聽得道:‘都監相公如此愛我,又把花枝也似個女兒許我,他後堂內有賊,我如何不去救護?’”可為什麼以前潘金蓮百般騷擾時他也不動心呢,因為那是自己的嫂子,頭腦中有一條道德觀念的堤壩,無法觸電,沒有“花枝也似”的感覺。現在看與自己沒有親情的玉蘭,女性的美麗自然呈現。張都監比無數讀者聰明,他對武松的揣摩研究是準確的,後代讀者把武松看作一個對女色從不動心的人,好像生來就是和尚,真是膚淺了。
在施耐庵的筆下,武松的性格是發展的。青年的武松有些天真可愛,失手打人,人沒有死倒把自己嚇壞了,逃往他鄉流浪,在柴進家,不懂禮貌,不知道處理與柴家下人關係,只是莽撞。和宋江在柴進家相處一段時間後,有所進步,先前對宋江是“如雷貫耳”,後來親眼所見,是徹底佩服,這個佩服裏,就有許多對宋江為人處事上的敬佩,有對小吏押司的嚮往,這也是後來他接受知縣舉薦的主要理由。
離開柴府後,武松身上的那股類似于牛二的莽撞勁還沒有消減多少。到了景陽崗,不能理解店家對他的關照,二愣子勁來了:“休要引得老爹性發,通叫你屋子粉碎,把你這鳥店子倒翻過來!”但武松又不是李逵那樣的混人,在陽谷知縣抬舉他時,腦袋轉得快,當了個都頭,武松那一瞬間想:當初宋江不也是在縣裏嗎。
武松內心最光彩的,不是自己打虎,而是做都頭。歷朝歷代的人都說,官場最鍛煉人。武松雖然只是個都頭,但也威風十足了,個人事務有士兵服侍。從他在為哥哥報仇一事的處理上,可以看出他已經具有一定的分析運籌的才能,分寸把握拿捏得很好,也就是說他在很用心地做那個官。當時他很冷靜,從證據的收集到直接手刃兩名主犯,和以前的牛二是一個天一個地。武松既不連累證人,也不給鄰居留下一個殺人狂的印象,機警而細緻,他在給自己留一條做好人的後路,這就是武松與李逵相比的可塑之處。如果沒有武大郎被害一事,武松在都頭一職上的前景會怎樣呢,他會漸漸變得油滑、中庸,最後是個上下級人緣很好的守職官員,有點類似於上梁山之前的朱仝。
可惜,後路是沒有的,後面的武松就急轉直下了。離開了官場(畢竟他在官場浸泡得不長,如果有個十年八載,他可能就不會做出追殺西門慶潘金蓮的事,而是找知縣處置),武松身上那習武之人的義氣又再次冒頭,直至上梁山,武都頭那樣的人文環境被歲月阻隔得越來越遠,他成為一個純粹的綠林好漢。但都頭生活對他的影響是一生的,上樑山后的武松,已經沒有故事了,因為他不再會象李逵那樣,透著一股殺人的野蠻,他在首領的安排下,循規蹈矩,上陣刺殺。就是在宋江堅持讓位盧俊義時,武松站出來說話,也是“見吳用以目示人”。《水滸》全書結束時,對武松有這樣的交代:武松對宋江說道:“小弟今已殘疾,不願赴京朝覲。盡將身邊金銀賞賜,都納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閒道人,十分好了。”武松這樣的選擇,與梁山的喪失、眾兄弟兵損將折的結局在其心中造成的悲涼,是吻合的。
另一史料讓讀者很願意相信,武松留在六和寺也為照看林沖。此舉讓武松這個人物身上有了一抹人情味,因為從哪個方面說,武松都不是個會為別人端茶遞水的人,竟然在中年之後,去照顧病人林沖。這是因為,後來的武松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打虎武松了。
連殺一十八個人口的血濺鴛鴦樓行為,使武松在歷代讀者眼中成了一個濫殺無辜的人。人們的理由是,他連無關的人也殺了。這裏需要給武松一點理解,當時他是在絕對信任的情況下,被人陷害的,可以說,張都監全家都參與了對武松的欺騙與陷害,這怎麼不激起他對那個宅院裏所有人的仇恨,對那個社會的仇恨呢。站在飛雲浦橋頭,“武松立於橋上,尋思了半晌,躊躇起來,怨恨沖天”,後路在哪里?自己向何處去?那一瞬間,武松是可憐的悲傷的,他沒有依靠,只有一雙拳頭,一把刀。施耐庵對武松殺人的處理還是很慎重的,初出茅廬時,沒有打死人就把自己嚇得流浪,第一次下殺手,打死的是景陽崗大蟲。至於殺西門慶潘金蓮(為什麼不殺王婆,他連主犯從犯都給予區分),那是他們罪有應得,不是武松殘忍,而是如果他不先殺再報官,西門慶就可能用金錢把他們的命買走。到達孟州見到施恩之前,在孫二娘店裏,張青勸他“不若就這裏把兩個公人做翻”,去二龍山落草,省得“去牢營中受苦”,武松不應,一者並非視人如草芥,二者他對都頭生活還是留戀的。就是醉打蔣門神,武松也沒有殺心,停留在懲罰上,將跋扈的蔣娘子和酒保丟在酒缸裏。應該能看出,施耐庵在武松身上,也強調一個“逼”字,鴛鴦樓事件主要還是醜惡的社會在逼迫武松,使他好人做不得,他不得不殺人,當武松只有殺人這一條路可走時,多殺一個少殺一個,區別真的不大了,殺人的標準不再象以前那麼精確,而是模糊了。
張恨水說,“真能讀《武松傳》者,決不止驚其事,亦決不止驚其才,只覺是一片血誠,一片天真,一片大義,惟其如此,則不知人間有猛虎,不知人間有勁敵,不知人間有姦夫淫婦,不知人間有殺人無血之權勢。義所當為即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義所不當辭,雖珠光寶氣,避之若浼。天下有此等人,不僅在家能為孝子,在國能為良民,使讀書必為真儒,使學佛必為高僧,使作官必為純吏。嗟夫!奈之何!世不容此人而驅得水泊為盜乎?故我之於武松,始則愛之,繼則敬之,終則昂首問天、浩然長歎以惜之。”
鴛鴦樓事件後,在武松身上再也找不到一絲溫情,他不再尋求做一個社會道德認可的好人,他真正成了一個鐵血的好漢,綠林殺手。
秀才造反
吳用一出場時手裏掣的兩條銅鏈,後來再也沒有看到他使用過。也就是說,他從沒有在讀者面前展示自己的武藝。這是吳用的悲涼之處。
俗話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吳用造反是成了,不過不是他一個人造反,是在一夥人裏面。他率先為智取生辰綱做出具體行動,去石碣村說服阮氏三雄。他有個很合用的稱呼“窮秀才”,沒有地位,沒有尊嚴,再有才學,不過是給財主家教學打工,財主要辦酒席,他還得出來買魚,這樣的境遇,使他的不滿,又要比劉唐、阮氏三雄要強烈。事發後,也是他第一個提出“石碣村那裏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若是趕得緊,我們一發入了夥。”
吳用從沒有接觸一個女人,他似乎就沒有對異性的愛欲。作為讀者,我很願意京城會李師師由吳用換下燕青,以吳用的聰明才智,和李師師的對話,會有一些異樣的情緒。吳用不會對李師師的身份有低賤之念,他會摒棄一些世俗的觀念,欣賞這樣一個特異女性的。吳用與《水滸》上的女人出故事,除了李師師,再不會有別人。但是很遺憾,沒有。這是梁山的遺憾,《水滸》的敗筆。看到此處,我知道,吳用死了,再不會有情感的吳用出現了,他除了智多星,就是老學究。
你找不到吳用的一個家人。你看,鄆城縣尉和何濤去捉拿晁蓋時,吳用沒有回家招呼家人,隨後捉拿阮氏三兄弟,也沒有提到去吳用家搜查。上樑山后,林沖李逵等等都要回家接家人一同享福,吳用也是沒有動靜。書中說他“祖貫本鄉人氏”,與晁蓋“自幼結交”(《水滸》第15回),這便很是蹊蹺了。劉唐與雷橫相鬥之時,吳用站在籬笆門內看了多時,那籬笆所圍的院落,該是他的物產,不會是某個大財主的家院。從後來的故事看,籬笆院落裏,只有孤身的吳用一人,俗話說,自己的肚皮混飽了,家裏餓不死小板凳。
在吳用的眼裏,官家是可以隨意侵犯的,他的行為透出一個人文主義者的味道。你看他叫蕭讓假冒蔡京回書,特別是邀截宿太尉,借用金鈴吊掛,還叫小嘍羅假扮宿元景,實在是將皇家理念整個顛倒過來,這等事情,將吳用對社會規則的無視,表現得淋漓盡致。他自幼和晁蓋相交,對習武之人身上的豪氣是推崇的,所以在梁山時,他使出的一些計策,也是個招搖撞騙什麼都能來的主,並不缺少流氓習氣。當然,他並不缺少雄才大略,從晁蓋吳用上山后,梁山的軍事由守轉變為攻,過去只是引進來,而今轉為打出去,不能不說,這是梁山扭轉大勢的一個主要動因,他是梁山的實際決策者之一。
他是文人,還是武人?他是個尚武之人,原先也許有棄文從武的念頭,看到劉唐雷橫相鬥時,情不自禁地也拎起銅鏈,那是手癢。可是為什麼上樑山后,他徹底放棄了習武,在梁山,卻再不提槍拎刀呢,這是因為,他看到,能人太多了,從梁山的發展來看,他只有全身心地從文,方是正路。他是文人中的孤獨者,武人中的另類者。他一直是孤獨的,武松林沖身上的“義”是自身生髮出來的,而吳用呢,是自我營造的,所以他們終究不是一類。
沒有武人的技藝,卻有尚武的精神。封建時代的教育,對吳用思想上的禁錮,只體現在一個“義”字上,施耐庵對吳用這個人物是刻薄的,最後讓他在宋江的墳墓邊自縊。此時,讀者回顧吳用的一生,忽然感覺,他到底在追求什麼,追求到了什麼呢?宋江、盧俊義等,追求個封妻蔭子,晁蓋追求個金銀錢財,林沖魯智深武松追求個自由曠達,就是李逵還追求個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吳用除了追求梁山上那一團“義氣”,再沒有什麼了。也許,他一生都在尋求一個獨立的人在那個時代的歸宿,他的才智性情又限制了他,使他成不了晁蓋,王倫,成不了宋江、方臘,他的手不能殺人如麻,他的情不能養個小的,所以,他的一生是悲慘的,孤獨的,這就註定了,當一百單八將這個集體解散後,他生命的靈氣就再也聚不起來,最後走向一個“義”字了結的蓼兒窪團聚。
這是那個時代文化的悲劇,是人性的悲劇。
寂寞的柴進
柴進一出場,就擺出一副招兵買馬的架勢,“常常囑咐我們酒店裏:‘如有流配來的犯人,可叫他投我莊上來我自資助他。’”但畢竟是個紈絝子弟,上了梁山後,他的縱橫組織能力並不被看好,被分去做了個掌管錢糧的頭領。這是因為,他也就會幹花錢的事情。
當年大周皇帝托孤給義弟趙匡胤,可老趙在陳橋驛披上了黃袍,奪了孤兒寡母的江山。趙家給了柴家誓書鐵券,以成文法的形式將柴家後人的特權固定下來,柴家子孫不但有諸多政治經濟上,還有司法豁免權,——殺人免死,不受大宋法律的管轄。但畢竟時過境遷,末年的高太尉還能被先朝太祖的一句話嚇住嗎。柴進身上缺乏強盜的野性(他學不到),見到殷天錫,就低三下四。當時如果強硬起來,指責高家違反國法,強搶私人家產,“該出手時就出手”為正當防衛,家丁和李逵直可以把殷家人打得鼠竄,然後“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哪里需要吃那麼多苦。柴進沒有走到把家產賣掉、和李逵一道上梁山這一步,是因為他光有造反的念頭沒有造反的底氣。
梁山日益旺盛之時,晁蓋對柴進的到來,是否有非分之念?比如在適當之時,效仿曹操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梁山來個擁柴家後人推翻宋官家的舉動?當時晁蓋身體很好,反是越造越大,這種可能還是有的。所以,柴進一上山,待遇就很好,在山頂宋江居所邊另造一新居,很是顯目。但是,晁蓋一死,梁山的大政方針變了,柴進的價值就下降了,到“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時,柴進落到了第十位,裏面還有很多的面子,雖說是後勤部長,但在梁山這個好漢幫裏,不能上戰場衝殺立功,怎麼說也不是滋味,這也是後來戰方臘時,沒有寸功的柴進急於深入敵後的原因。
柴進所學的武功,應該都是花架子,一則上山后,打仗根本不用他,二則,他從沒殺過人,沒准見血手就發抖。就是到了打方臘時,贏得方臘信任的也是“出言不俗”“用些阿諛美言謅佞”,完全是嘴上的本事。戰退花榮關勝朱仝,是打好招呼的。
梁山柴進是寂寞的。做大官人時的大肆結交,與上山后做後勤部長,柴進內心感受不同。想當年招賢納士,是多麼春風得意。他並不是怪李逵,恨還是恨高俅,但是,梁山確實也讓他丟失了往日風流自在的生活,他不再有自己的志向,也不再有兄弟依託他,不能打獵,不能奢華。征戰大遼後,境況更差,軍費由上級支配,征遼打田虎有趙安撫陳安撫一路跟著監視,後勤部長不過是個虛職了。這樣的情形,叫這個大官人如何坐得下去,最終不在一百單八將中背個“浪得虛名”嗎。終於下了決心,“情願舍死一往”。柴進在筵宴賞軍時遞請戰書,他說的話也很到位:因高唐州一救,我柴進上山之前的功勞,已然一概抹消,上山后又不曾立功,與別的將領相比,成了無用之人,讓宋江臉上難看了。宋江高興地認可了他的話:你柴進自上山后,真的是沒做什麼事情,現在應該要給我長長臉了。即使柴進提出條件,宋江也立即滿足,馬上將燕青“行文取來”,不養你這個閒人。
風蕭蕭,易水寒,柴進是抱著一死之念走的,那一刻,他對自己多年嚮往的江湖義氣,產生了懷疑,柴進清醒了。這也是後來納還官誥,求閑務農的最初轉捩點。
重新回滄州橫海郡為民的柴進,才是本真的柴進。
中產階層的盧俊義
盧俊義造反,是由兩個方面促成的,首先是水泊梁山,其次才是妻子賈氏家人李固,按通俗的朝廷“逼上梁山”的解釋,是說不通的。梁山想到盧俊義竟然是一次偶然,那個上梁山做道的游方僧人,在說出盧俊義名字後,再沒有出場過。你找不到盧俊義上梁山的主動性,初次燕青提到梁山時,盧俊義是很不屑的,沒有同情亦無讚賞。到了梁山泊水邊,還打出旗號“一心只要捉強人”,那份蔑視,讓讀者實在是看不出他能和梁山有多大的緣分。
盧俊義是個財主出身,他在當時社會中所處的地位,確立了他有著與武松李逵不同的中產階級思維,決定了他對當時國家政權的不滿,大大低於下層民眾,他往往祈求國家的穩定和民眾的順從,認為,梁山一幫人的遭遇,是他們自身造成的,甚至認為他們是低賤頑劣的,所以有這樣的話“這等燕雀,安敢和鴻鵠廝並”。
一個與梁山無緣分的人,被一種什麼力量整合到這裏?梁山的說法是需要人才。可盧俊義不願意做這樣的人才,就是在被擄上山后,仍然是“生為大宋人,死為大宋鬼”。這一份倔強,原本是應該受到大宋褒獎的,可是,趙家和其官僚階層無視這一點,尤其是管家李固用盧家的錢財輕易買通了上至梁中書,下至獄吏,對盧俊義的忠心是極大的諷刺。連梁中書這樣的高級官僚都能置國家的大事不顧,貪求小利,可想而知,當時的官僚政體腐敗到什麼程度。一個過往的中產成員被新的成員替代,且新成員與這個階層交往融洽,人情是順手的事情。
被中產階級剔除,對盧俊義的打擊,不是梁山副頭領能補回來的。將李固和自己的結髮妻子淩遲處死,怨恨就解除了嗎,他不會不知道,一切皆因梁山而起。中產階層的人,有著其處事的中庸性,盧俊義接受了成為梁山一員的事實,原先上好的根基沒有了,離開梁山再造根基的可能暫時也是沒有的,他的最佳選擇就是接受。
整本《水滸》中盧俊義的故事,以受騙及泰安之行時梁山前的打鬥為最精彩,盧俊義的個人情緒在這裏得到最好的展露。一旦投靠梁山後,他就不在有故事了,宋江出讓第一把交椅,盧俊義不是沒故事,是不能有故事。雖然是他捉到史文恭,但是,那不是為自己捉的,是為宋江捉的。宋江很清楚這一點,史文恭只能讓盧俊義這樣的新人捉到,第一把交椅才不會旁落,其他人是不行的,林沖就很有可能捉到史,在才智上,林沖比宋江能差多少嗎?用盧俊義將晁蓋的遺言消解掉,宋江穩固了自己決策者的地位,作為回報,盧俊義的二把手是穩當的。當然,二把手不能有自己的意志,後來的盧俊義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執行者,他不再有一絲屬於自己的個人情緒。
所以,《水滸》中盧俊義沒有悲劇,如果硬說有,也就是家庭的悲劇。後來招安,盧俊義沒有一絲異議,對於他來說,那才是正路。他是從心裏贊同的,那是他回到中產階級隊伍的最佳途徑。
對盧俊義認識不足的,還是官僚階層。對已任廬州安撫使的盧俊義,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他不是揭竿而起的晁蓋,也不是占山為王的魯智深,他重新回到了原來的階層裏,他的忠心再次可以表露。所以,陷害盧俊義也個悲劇,卻是趙官家的悲劇,官僚政體的悲劇。
李逵的敵意
最喜歡聽到李逵那一聲直抒胸臆的話:“殺去東京,奪了鳥位”。《水滸》裏只有他能直接把老百姓的心裏話,用最簡單直接的語言喊出來。那是人心裏的呐喊,稍有點頭腦的人,因個人利益與明哲保身的因素,是喊不出來的,魯智深武松的語言雖仍然強烈表達出他們內心的反對意見,當還是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次上。
再讀《水滸》,發現自己有了一份對李逵的喜愛。這個生得醜陋之人,處於社會最底層,他的母親得不到任何福利接濟,吃了上餐沒下頓。但因為農民的局限性,李逵的反抗還處於低級的抵禦和對抗狀態,他對現實生活的抗爭遠不能讓人覺得莊嚴和崇高。他不能認識到,既然現實生活是如此全面的腐朽醜惡,那麼,任何低級的局部的對抗,都是不能超越實際生活的。李逵的直感是有的,“奪了鳥位”,但是,怎樣才能擺脫現實的羈絆,從更加高遠的層面尋找具有彼岸性的價值皈依?這樣,從現實之外尋求價值準則和精神支柱就特別必要。
李逵扮演的是一個劊子手形象,他常常破壞官人的幸福,連皇帝老兒泡二奶都被他驚走了,這樣撼天動地的事情,只有他這樣的人做得出來。因為他的行事標準是最簡單直接的,就是一個:善與惡。最愛看的李逵故事,是他誤認宋江擄掠民女一節。李逵是個真性情之人,發現自己一向敬仰的宋江有違背道德倫理的行為,也是絕不放過。讀到那裏時,讀者心裏都有數,似乎只有李逵一個人在犯傻,燕青怎麼解釋也聽不進去,讀者在忍俊不禁中,覺得較勁的李逵傻得可愛了。這樣的人,你說在官場裏有嗎。
“一個時代真正的起點,不在糜爛的現實中,而是深藏在人們對於未來的想像與呼喚中。”(摩羅)我認為,李逵是《水滸》中最具有理想的人,那是樸素的理想與嚮往。李逵所承受的那個時代的精神痛苦,遠比宋江、柴進、楊志們多,而且不同,李逵對平等與公平的人性渴望,是共同的社會價值意願。李逵是熱情的,外表粗魯與冷漠,並不能掩蓋他對底層貧民的熱心,李鬼“上有九十歲的老母”的謊言,他是那麼容易輕信,能夠將人心比自心,放人家一條生路,還倒貼許多銀子。他的冷漠只是針對壓迫者,“砍瓜切菜”主要還是對統治者及其爪牙。我一直以為,禍及無辜終非他的本意。
李逵對宋江的信任與依靠,是對新的群體力量的一種尋求,也反映了下層貧民自身力量的局限。宋江那地主階級隨機應變的不穩定性,終究使底層貧民成為鬥爭的犧牲品殉葬品。當最後宋江告訴他,“朝廷差人賚藥酒來,賜與我吃”時,李逵大叫一聲:“哥哥,反了罷!”這時,李逵重新找回了奮鬥目標,招安後沉重的精神壓力根源找到了:就是來源於梁山對統治者的依附與屈從。那一聲喊,是李逵的精神得到解放的自由的呼喊。他是信心十足的,“我鎮江有三千軍馬,哥哥這裏有楚州軍馬,盡點起來”。李逵是充滿希望的,一再對宋江說:“幾時起義兵,我起軍接應”。但是,最後的希望也是被那個中產階層的地主摁滅的,得知自己也已服藥,李逵很是絕望,他一生有兩次哭,一次是母親被虎吃掉時,再一次就是此時內心的希望徹底破滅,他再次看到底層貧民的局限性,地主階級是不可靠的,梁山一場,他們終究只是武林兄弟而已,不能將“義氣”再上一個層次。要解放,全得靠自己。
宋江是在維護了自己對皇家忠心的幸福中死去的,而李逵是在對貧民翻身鬧革命的絕望中死去的。
(字數10300)
sakah@126.com
無限的蒼涼
沙封
小吏的素質
在鄉下老人的眼裏,象魯智深、武松、李逵這樣的人才是正兒八經的梁山好漢。宋江是排不上號的,他們心理上一直不能接受:是他把梁山毀了的。
排不上英雄座次的宋江,算是個什麼人呢。
如晁蓋不死,他會按照自己以前的路子走下去(宋江也就做不上梁山的老大),梁山發展得怎麼樣不說,有一點能肯定,就是晁蓋不會走招安這條路。那麼,加上他的領導水平的欠缺,即使有吳用輔佐,最後被朝廷滅絕的可能比較大,說不定在一戰高俅時就水覆梁山了。
宋江是個小心眼的平常人。宋江未送信,朱仝還是會放晁蓋走的,也就是說,宋江的功勞並不是多大。宋江是不是為勾結草寇後悔不迭呢,這一點,書中沒寫,但是,宋江對梁山送來的錢是大把地揮霍(和戴宗、李逵在江邊吃酒買魚),他有沒有一種“我給你們害殘了,你們應該報答我”的想法呢。
宋江殺人,“知縣卻與宋江最好,有心開脫他”,讓“宋江已自在逃去了”。說明宋江與領導的關係就不一般。宋江也與中層政法幹部關係密切,這就有“朱仝義釋宋公明”。所以,他出手大方,解決窮苦的武林人士一時的生活困難,並不能就此上升到維護正義、為民做主解救百姓的高度,他的隊伍更不是拯救民眾的救星。
閻婆惜是個窮困弱女子,沒有任何後臺。從閻婆惜扣住招文袋後提出的條件看,合情合理。第一條讓她“改嫁張三”,第二條“我頭上帶的,身上穿的,家裏使用的”,“不許日後來討”,宋江都接受了,第三條是閻婆惜要留下那100兩金子,也不能算多大的事情,可宋江不答應了,錢好,小蜜的性命算什麼。
宋江不算個“大志”的人。以他的頭腦,作一個押司是有些屈,他自然希望有一天功成名就,封妻蔭子,這些不過是站在個人角度的個人思緒、個人怨憤,不該上升到農民起義領袖的高度,如果真是個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叛賊,那在志向上應該並不差于黃巢劉邦,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招安。我同意金聖歎給宋江“下下之人”的定位。 那所謂的“反詩”,是吃了黃文炳牽強附會的虧。
招安符合梁山多數將領的心意。那些從將領財主地位上走上梁山的張清、秦明、盧俊義等人,多是吳用宋江想法子逼迫的,與統治者沒有過節、矛盾,他們會甘心“落草為寇”嗎,他們要的是光宗耀祖,遲早要走。宋江心理上會有一定的壓力,加上自己也有招安之意,順水推舟地走下去了。一些讀者把108個人都看作“打家劫舍、劫富濟貧”的武林好漢,是單純了些。
“忠義”是宋江思想的核心。他心理上對做盜賊是不太能接受的,即使接任了老大,也是先將就著幹,盧俊義一來,他是借梯下轎真心讓位,“罪魁禍首”“強盜頭子”這個名聲太難聽了,內心裏沒有把梁山當做久留之地,一旦時機合適,他就走人,回家過安逸日子。結果是,退又退不掉,走又如何能走得?時間一長,做下的禍事多了,頭上的帳記得多了,花大姐頭上的禿子,不是也是了。對於宋江這樣的人,只有招安一著。招了安,封妻蔭子一舉兩得。
宋江不能算“政治家”,加上他骨子裏的奴性,一旦離開戰場,走入官場,他就被蔡京高俅玩於股掌之中,宋江身上鬥爭的味道是很淡的,懦弱無能,一味地牽就,“招安”二字註定了梁山的悲劇。
宋江只是個小吏,小吏就是小吏的素質。
英雄林沖
站立在紛飛的大雪中,林沖歎一聲:“好大雪!”鬱悶似乎在飛雪更加沉重了。想到沒有前程的道路,就如腳下的雪原迷失了目標,他不能不悲傷,雪水順臉頰流下,是雪,還是淚?
一個不會造反的人造反,是受到很大的打擊。林沖將衙內扳將過來一看,手就軟了。不能以下犯上,這是官宦家庭出身的林沖心裏的桎梏。他唯一能做只是“鬱鬱不樂”罷了。
林沖為人樸實。他和魯智深喝幾口酒就把調戲妻子的事忘掉,可見一斑。刺配滄州,林沖對一路非人的待遇並無怨言,覺得事情過去後還可以重回東京,夫妻團圓。 這便是林沖單純的一面。
在一出出潘金蓮潘巧雲的淫穢故事後面,《水滸傳》也有真正的愛情故事,林沖用情專一,又極講情分與道理,被高俅陷害刺配滄州,自知此去,恐誤了娘子青春,忍痛寫一休書,是梁山諸事中最具人情味之一幕。柴進莊上遇洪教頭,林沖也是謙遜有加,不肯使出本事,這是中國百姓的謙恭與顧全臉面的傳統體現, 極有君子作風。英雄不是只搞打打殺殺,英雄的情感也是愛的情感,英雄的胸懷也是寬容的胸懷 。梁山諸人中,只有林沖能如此。
林沖謙恭無驕矜之色 ,不與人爭風頭,不輕易出手傷人。他也是孱弱的,魯智深要結果董超、薛霸時,他的阻攔真心而實在。他就這樣一次次地虧自己,特別是遇高俅時不能行刺,這種唾面自乾的忍耐力,也是造成他後來鬱鬱而終的原因。
奸人當道,毀了家室與前程,逼上梁山,林沖確屬無奈,真正值得同情,其他像李逵、史進等輩,他不逼人家就算不錯的人,何來人家逼他?還有宋江犯有命案,晁蓋打家劫舍,這逼之一字,確實很難套得上去的 。
林沖身上體現出一種人道精神。他不奸詐權謀,倒是處處反M出對大局的把握,性格清晰。火拼王倫, 林沖私心占的成分少,而公心占的成分多。 梁山捉了高俅,若換李逵,可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砍了,但是林沖只是“怒目而視,有欲要發作之色。”(第80回) 林沖的英雄大氣還表現在沒有一般人的嫉妒心,這從他對魯智深全無私心的賞識中已能看出。
金聖歎評論林沖:“林沖自然是上上人物,寫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徹,都使人怕。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業來,然琢削元氣也不少。”金聖歎此論很有道理,可“太狠”顯不公正,與李逵等人相比,林沖從不濫殺無辜,他做的驚天動地事情,都是被逼到份上的結果。
詩人西川說:“在中國古典小說中只有一個人是我深愛的。這人就是林沖。林沖大概是中國古典小說中唯一一個孤獨者的形象。……他在草料場中高喊好大雪時,透露出無限的蒼涼感。”
那個雪夜,林沖徹底地無路可走。一個宦官子弟的理想破滅了,那之後 的林沖,不再是個體會感情的人,他成為一個真正的武士。他用一聲嚎叫喊掉了自己最後一點人的欲望;他是中國古典小說裏最蒼涼的歌者。
溫情武松
張都監說出將玉蘭“必要與你”後,武松沒有再推託。此刻是他一生性情最柔軟之處。想武松經過喪兄殺西門慶潘金蓮刺配孟州後,內心已是疲憊不堪,此時紅運再來,得到張都監如此賞識,加上月光下玉蘭臉如蓮萼,唇似櫻桃,內心如何不動。一種尋求安逸之心瞬間萌動,成家立業,做個好人的心思,在他頭腦裏縈繞。
有了心思,自然是睡不著,於是去“廳心裏月明下使幾回棒”,他以為有人會看自己,誰呢,那個玉蘭。所以那哨棒在手裏舞得更起勁了。
這是武松一生中上的最大一次當。張都監利用了武松的兩個弱點,一是義氣,二是女色。你不見在有人喊有賊時,武松“聽得道:‘都監相公如此愛我,又把花枝也似個女兒許我,他後堂內有賊,我如何不去救護?’”可為什麼以前潘金蓮百般騷擾時他也不動心呢,因為那是自己的嫂子,頭腦中有一條道德觀念的堤壩,無法觸電,沒有“花枝也似”的感覺。現在看與自己沒有親情的玉蘭,女性的美麗自然呈現。張都監比無數讀者聰明,他對武松的揣摩研究是準確的,後代讀者把武松看作一個對女色從不動心的人,好像生來就是和尚,真是膚淺了。
在施耐庵的筆下,武松的性格是發展的。青年的武松有些天真可愛,失手打人,人沒有死倒把自己嚇壞了,逃往他鄉流浪,在柴進家,不懂禮貌,不知道處理與柴家下人關係,只是莽撞。和宋江在柴進家相處一段時間後,有所進步,先前對宋江是“如雷貫耳”,後來親眼所見,是徹底佩服,這個佩服裏,就有許多對宋江為人處事上的敬佩,有對小吏押司的嚮往,這也是後來他接受知縣舉薦的主要理由。
離開柴府後,武松身上的那股類似于牛二的莽撞勁還沒有消減多少。到了景陽崗,不能理解店家對他的關照,二愣子勁來了:“休要引得老爹性發,通叫你屋子粉碎,把你這鳥店子倒翻過來!”但武松又不是李逵那樣的混人,在陽谷知縣抬舉他時,腦袋轉得快,當了個都頭,武松那一瞬間想:當初宋江不也是在縣裏嗎。
武松內心最光彩的,不是自己打虎,而是做都頭。歷朝歷代的人都說,官場最鍛煉人。武松雖然只是個都頭,但也威風十足了,個人事務有士兵服侍。從他在為哥哥報仇一事的處理上,可以看出他已經具有一定的分析運籌的才能,分寸把握拿捏得很好,也就是說他在很用心地做那個官。當時他很冷靜,從證據的收集到直接手刃兩名主犯,和以前的牛二是一個天一個地。武松既不連累證人,也不給鄰居留下一個殺人狂的印象,機警而細緻,他在給自己留一條做好人的後路,這就是武松與李逵相比的可塑之處。如果沒有武大郎被害一事,武松在都頭一職上的前景會怎樣呢,他會漸漸變得油滑、中庸,最後是個上下級人緣很好的守職官員,有點類似於上梁山之前的朱仝。
可惜,後路是沒有的,後面的武松就急轉直下了。離開了官場(畢竟他在官場浸泡得不長,如果有個十年八載,他可能就不會做出追殺西門慶潘金蓮的事,而是找知縣處置),武松身上那習武之人的義氣又再次冒頭,直至上梁山,武都頭那樣的人文環境被歲月阻隔得越來越遠,他成為一個純粹的綠林好漢。但都頭生活對他的影響是一生的,上樑山后的武松,已經沒有故事了,因為他不再會象李逵那樣,透著一股殺人的野蠻,他在首領的安排下,循規蹈矩,上陣刺殺。就是在宋江堅持讓位盧俊義時,武松站出來說話,也是“見吳用以目示人”。《水滸》全書結束時,對武松有這樣的交代:武松對宋江說道:“小弟今已殘疾,不願赴京朝覲。盡將身邊金銀賞賜,都納此六和寺中,陪堂公用,已作清閒道人,十分好了。”武松這樣的選擇,與梁山的喪失、眾兄弟兵損將折的結局在其心中造成的悲涼,是吻合的。
另一史料讓讀者很願意相信,武松留在六和寺也為照看林沖。此舉讓武松這個人物身上有了一抹人情味,因為從哪個方面說,武松都不是個會為別人端茶遞水的人,竟然在中年之後,去照顧病人林沖。這是因為,後來的武松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打虎武松了。
連殺一十八個人口的血濺鴛鴦樓行為,使武松在歷代讀者眼中成了一個濫殺無辜的人。人們的理由是,他連無關的人也殺了。這裏需要給武松一點理解,當時他是在絕對信任的情況下,被人陷害的,可以說,張都監全家都參與了對武松的欺騙與陷害,這怎麼不激起他對那個宅院裏所有人的仇恨,對那個社會的仇恨呢。站在飛雲浦橋頭,“武松立於橋上,尋思了半晌,躊躇起來,怨恨沖天”,後路在哪里?自己向何處去?那一瞬間,武松是可憐的悲傷的,他沒有依靠,只有一雙拳頭,一把刀。施耐庵對武松殺人的處理還是很慎重的,初出茅廬時,沒有打死人就把自己嚇得流浪,第一次下殺手,打死的是景陽崗大蟲。至於殺西門慶潘金蓮(為什麼不殺王婆,他連主犯從犯都給予區分),那是他們罪有應得,不是武松殘忍,而是如果他不先殺再報官,西門慶就可能用金錢把他們的命買走。到達孟州見到施恩之前,在孫二娘店裏,張青勸他“不若就這裏把兩個公人做翻”,去二龍山落草,省得“去牢營中受苦”,武松不應,一者並非視人如草芥,二者他對都頭生活還是留戀的。就是醉打蔣門神,武松也沒有殺心,停留在懲罰上,將跋扈的蔣娘子和酒保丟在酒缸裏。應該能看出,施耐庵在武松身上,也強調一個“逼”字,鴛鴦樓事件主要還是醜惡的社會在逼迫武松,使他好人做不得,他不得不殺人,當武松只有殺人這一條路可走時,多殺一個少殺一個,區別真的不大了,殺人的標準不再象以前那麼精確,而是模糊了。
張恨水說,“真能讀《武松傳》者,決不止驚其事,亦決不止驚其才,只覺是一片血誠,一片天真,一片大義,惟其如此,則不知人間有猛虎,不知人間有勁敵,不知人間有姦夫淫婦,不知人間有殺人無血之權勢。義所當為即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義所不當辭,雖珠光寶氣,避之若浼。天下有此等人,不僅在家能為孝子,在國能為良民,使讀書必為真儒,使學佛必為高僧,使作官必為純吏。嗟夫!奈之何!世不容此人而驅得水泊為盜乎?故我之於武松,始則愛之,繼則敬之,終則昂首問天、浩然長歎以惜之。”
鴛鴦樓事件後,在武松身上再也找不到一絲溫情,他不再尋求做一個社會道德認可的好人,他真正成了一個鐵血的好漢,綠林殺手。
秀才造反
吳用一出場時手裏掣的兩條銅鏈,後來再也沒有看到他使用過。也就是說,他從沒有在讀者面前展示自己的武藝。這是吳用的悲涼之處。
俗話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吳用造反是成了,不過不是他一個人造反,是在一夥人裏面。他率先為智取生辰綱做出具體行動,去石碣村說服阮氏三雄。他有個很合用的稱呼“窮秀才”,沒有地位,沒有尊嚴,再有才學,不過是給財主家教學打工,財主要辦酒席,他還得出來買魚,這樣的境遇,使他的不滿,又要比劉唐、阮氏三雄要強烈。事發後,也是他第一個提出“石碣村那裏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若是趕得緊,我們一發入了夥。”
吳用從沒有接觸一個女人,他似乎就沒有對異性的愛欲。作為讀者,我很願意京城會李師師由吳用換下燕青,以吳用的聰明才智,和李師師的對話,會有一些異樣的情緒。吳用不會對李師師的身份有低賤之念,他會摒棄一些世俗的觀念,欣賞這樣一個特異女性的。吳用與《水滸》上的女人出故事,除了李師師,再不會有別人。但是很遺憾,沒有。這是梁山的遺憾,《水滸》的敗筆。看到此處,我知道,吳用死了,再不會有情感的吳用出現了,他除了智多星,就是老學究。
你找不到吳用的一個家人。你看,鄆城縣尉和何濤去捉拿晁蓋時,吳用沒有回家招呼家人,隨後捉拿阮氏三兄弟,也沒有提到去吳用家搜查。上樑山后,林沖李逵等等都要回家接家人一同享福,吳用也是沒有動靜。書中說他“祖貫本鄉人氏”,與晁蓋“自幼結交”(《水滸》第15回),這便很是蹊蹺了。劉唐與雷橫相鬥之時,吳用站在籬笆門內看了多時,那籬笆所圍的院落,該是他的物產,不會是某個大財主的家院。從後來的故事看,籬笆院落裏,只有孤身的吳用一人,俗話說,自己的肚皮混飽了,家裏餓不死小板凳。
在吳用的眼裏,官家是可以隨意侵犯的,他的行為透出一個人文主義者的味道。你看他叫蕭讓假冒蔡京回書,特別是邀截宿太尉,借用金鈴吊掛,還叫小嘍羅假扮宿元景,實在是將皇家理念整個顛倒過來,這等事情,將吳用對社會規則的無視,表現得淋漓盡致。他自幼和晁蓋相交,對習武之人身上的豪氣是推崇的,所以在梁山時,他使出的一些計策,也是個招搖撞騙什麼都能來的主,並不缺少流氓習氣。當然,他並不缺少雄才大略,從晁蓋吳用上山后,梁山的軍事由守轉變為攻,過去只是引進來,而今轉為打出去,不能不說,這是梁山扭轉大勢的一個主要動因,他是梁山的實際決策者之一。
他是文人,還是武人?他是個尚武之人,原先也許有棄文從武的念頭,看到劉唐雷橫相鬥時,情不自禁地也拎起銅鏈,那是手癢。可是為什麼上樑山后,他徹底放棄了習武,在梁山,卻再不提槍拎刀呢,這是因為,他看到,能人太多了,從梁山的發展來看,他只有全身心地從文,方是正路。他是文人中的孤獨者,武人中的另類者。他一直是孤獨的,武松林沖身上的“義”是自身生髮出來的,而吳用呢,是自我營造的,所以他們終究不是一類。
沒有武人的技藝,卻有尚武的精神。封建時代的教育,對吳用思想上的禁錮,只體現在一個“義”字上,施耐庵對吳用這個人物是刻薄的,最後讓他在宋江的墳墓邊自縊。此時,讀者回顧吳用的一生,忽然感覺,他到底在追求什麼,追求到了什麼呢?宋江、盧俊義等,追求個封妻蔭子,晁蓋追求個金銀錢財,林沖魯智深武松追求個自由曠達,就是李逵還追求個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吳用除了追求梁山上那一團“義氣”,再沒有什麼了。也許,他一生都在尋求一個獨立的人在那個時代的歸宿,他的才智性情又限制了他,使他成不了晁蓋,王倫,成不了宋江、方臘,他的手不能殺人如麻,他的情不能養個小的,所以,他的一生是悲慘的,孤獨的,這就註定了,當一百單八將這個集體解散後,他生命的靈氣就再也聚不起來,最後走向一個“義”字了結的蓼兒窪團聚。
這是那個時代文化的悲劇,是人性的悲劇。
寂寞的柴進
柴進一出場,就擺出一副招兵買馬的架勢,“常常囑咐我們酒店裏:‘如有流配來的犯人,可叫他投我莊上來我自資助他。’”但畢竟是個紈絝子弟,上了梁山後,他的縱橫組織能力並不被看好,被分去做了個掌管錢糧的頭領。這是因為,他也就會幹花錢的事情。
當年大周皇帝托孤給義弟趙匡胤,可老趙在陳橋驛披上了黃袍,奪了孤兒寡母的江山。趙家給了柴家誓書鐵券,以成文法的形式將柴家後人的特權固定下來,柴家子孫不但有諸多政治經濟上,還有司法豁免權,——殺人免死,不受大宋法律的管轄。但畢竟時過境遷,末年的高太尉還能被先朝太祖的一句話嚇住嗎。柴進身上缺乏強盜的野性(他學不到),見到殷天錫,就低三下四。當時如果強硬起來,指責高家違反國法,強搶私人家產,“該出手時就出手”為正當防衛,家丁和李逵直可以把殷家人打得鼠竄,然後“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哪里需要吃那麼多苦。柴進沒有走到把家產賣掉、和李逵一道上梁山這一步,是因為他光有造反的念頭沒有造反的底氣。
梁山日益旺盛之時,晁蓋對柴進的到來,是否有非分之念?比如在適當之時,效仿曹操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梁山來個擁柴家後人推翻宋官家的舉動?當時晁蓋身體很好,反是越造越大,這種可能還是有的。所以,柴進一上山,待遇就很好,在山頂宋江居所邊另造一新居,很是顯目。但是,晁蓋一死,梁山的大政方針變了,柴進的價值就下降了,到“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時,柴進落到了第十位,裏面還有很多的面子,雖說是後勤部長,但在梁山這個好漢幫裏,不能上戰場衝殺立功,怎麼說也不是滋味,這也是後來戰方臘時,沒有寸功的柴進急於深入敵後的原因。
柴進所學的武功,應該都是花架子,一則上山后,打仗根本不用他,二則,他從沒殺過人,沒准見血手就發抖。就是到了打方臘時,贏得方臘信任的也是“出言不俗”“用些阿諛美言謅佞”,完全是嘴上的本事。戰退花榮關勝朱仝,是打好招呼的。
梁山柴進是寂寞的。做大官人時的大肆結交,與上山后做後勤部長,柴進內心感受不同。想當年招賢納士,是多麼春風得意。他並不是怪李逵,恨還是恨高俅,但是,梁山確實也讓他丟失了往日風流自在的生活,他不再有自己的志向,也不再有兄弟依託他,不能打獵,不能奢華。征戰大遼後,境況更差,軍費由上級支配,征遼打田虎有趙安撫陳安撫一路跟著監視,後勤部長不過是個虛職了。這樣的情形,叫這個大官人如何坐得下去,最終不在一百單八將中背個“浪得虛名”嗎。終於下了決心,“情願舍死一往”。柴進在筵宴賞軍時遞請戰書,他說的話也很到位:因高唐州一救,我柴進上山之前的功勞,已然一概抹消,上山后又不曾立功,與別的將領相比,成了無用之人,讓宋江臉上難看了。宋江高興地認可了他的話:你柴進自上山后,真的是沒做什麼事情,現在應該要給我長長臉了。即使柴進提出條件,宋江也立即滿足,馬上將燕青“行文取來”,不養你這個閒人。
風蕭蕭,易水寒,柴進是抱著一死之念走的,那一刻,他對自己多年嚮往的江湖義氣,產生了懷疑,柴進清醒了。這也是後來納還官誥,求閑務農的最初轉捩點。
重新回滄州橫海郡為民的柴進,才是本真的柴進。
中產階層的盧俊義
盧俊義造反,是由兩個方面促成的,首先是水泊梁山,其次才是妻子賈氏家人李固,按通俗的朝廷“逼上梁山”的解釋,是說不通的。梁山想到盧俊義竟然是一次偶然,那個上梁山做道的游方僧人,在說出盧俊義名字後,再沒有出場過。你找不到盧俊義上梁山的主動性,初次燕青提到梁山時,盧俊義是很不屑的,沒有同情亦無讚賞。到了梁山泊水邊,還打出旗號“一心只要捉強人”,那份蔑視,讓讀者實在是看不出他能和梁山有多大的緣分。
盧俊義是個財主出身,他在當時社會中所處的地位,確立了他有著與武松李逵不同的中產階級思維,決定了他對當時國家政權的不滿,大大低於下層民眾,他往往祈求國家的穩定和民眾的順從,認為,梁山一幫人的遭遇,是他們自身造成的,甚至認為他們是低賤頑劣的,所以有這樣的話“這等燕雀,安敢和鴻鵠廝並”。
一個與梁山無緣分的人,被一種什麼力量整合到這裏?梁山的說法是需要人才。可盧俊義不願意做這樣的人才,就是在被擄上山后,仍然是“生為大宋人,死為大宋鬼”。這一份倔強,原本是應該受到大宋褒獎的,可是,趙家和其官僚階層無視這一點,尤其是管家李固用盧家的錢財輕易買通了上至梁中書,下至獄吏,對盧俊義的忠心是極大的諷刺。連梁中書這樣的高級官僚都能置國家的大事不顧,貪求小利,可想而知,當時的官僚政體腐敗到什麼程度。一個過往的中產成員被新的成員替代,且新成員與這個階層交往融洽,人情是順手的事情。
被中產階級剔除,對盧俊義的打擊,不是梁山副頭領能補回來的。將李固和自己的結髮妻子淩遲處死,怨恨就解除了嗎,他不會不知道,一切皆因梁山而起。中產階層的人,有著其處事的中庸性,盧俊義接受了成為梁山一員的事實,原先上好的根基沒有了,離開梁山再造根基的可能暫時也是沒有的,他的最佳選擇就是接受。
整本《水滸》中盧俊義的故事,以受騙及泰安之行時梁山前的打鬥為最精彩,盧俊義的個人情緒在這裏得到最好的展露。一旦投靠梁山後,他就不在有故事了,宋江出讓第一把交椅,盧俊義不是沒故事,是不能有故事。雖然是他捉到史文恭,但是,那不是為自己捉的,是為宋江捉的。宋江很清楚這一點,史文恭只能讓盧俊義這樣的新人捉到,第一把交椅才不會旁落,其他人是不行的,林沖就很有可能捉到史,在才智上,林沖比宋江能差多少嗎?用盧俊義將晁蓋的遺言消解掉,宋江穩固了自己決策者的地位,作為回報,盧俊義的二把手是穩當的。當然,二把手不能有自己的意志,後來的盧俊義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執行者,他不再有一絲屬於自己的個人情緒。
所以,《水滸》中盧俊義沒有悲劇,如果硬說有,也就是家庭的悲劇。後來招安,盧俊義沒有一絲異議,對於他來說,那才是正路。他是從心裏贊同的,那是他回到中產階級隊伍的最佳途徑。
對盧俊義認識不足的,還是官僚階層。對已任廬州安撫使的盧俊義,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呢,他不是揭竿而起的晁蓋,也不是占山為王的魯智深,他重新回到了原來的階層裏,他的忠心再次可以表露。所以,陷害盧俊義也個悲劇,卻是趙官家的悲劇,官僚政體的悲劇。
李逵的敵意
最喜歡聽到李逵那一聲直抒胸臆的話:“殺去東京,奪了鳥位”。《水滸》裏只有他能直接把老百姓的心裏話,用最簡單直接的語言喊出來。那是人心裏的呐喊,稍有點頭腦的人,因個人利益與明哲保身的因素,是喊不出來的,魯智深武松的語言雖仍然強烈表達出他們內心的反對意見,當還是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次上。
再讀《水滸》,發現自己有了一份對李逵的喜愛。這個生得醜陋之人,處於社會最底層,他的母親得不到任何福利接濟,吃了上餐沒下頓。但因為農民的局限性,李逵的反抗還處於低級的抵禦和對抗狀態,他對現實生活的抗爭遠不能讓人覺得莊嚴和崇高。他不能認識到,既然現實生活是如此全面的腐朽醜惡,那麼,任何低級的局部的對抗,都是不能超越實際生活的。李逵的直感是有的,“奪了鳥位”,但是,怎樣才能擺脫現實的羈絆,從更加高遠的層面尋找具有彼岸性的價值皈依?這樣,從現實之外尋求價值準則和精神支柱就特別必要。
李逵扮演的是一個劊子手形象,他常常破壞官人的幸福,連皇帝老兒泡二奶都被他驚走了,這樣撼天動地的事情,只有他這樣的人做得出來。因為他的行事標準是最簡單直接的,就是一個:善與惡。最愛看的李逵故事,是他誤認宋江擄掠民女一節。李逵是個真性情之人,發現自己一向敬仰的宋江有違背道德倫理的行為,也是絕不放過。讀到那裏時,讀者心裏都有數,似乎只有李逵一個人在犯傻,燕青怎麼解釋也聽不進去,讀者在忍俊不禁中,覺得較勁的李逵傻得可愛了。這樣的人,你說在官場裏有嗎。
“一個時代真正的起點,不在糜爛的現實中,而是深藏在人們對於未來的想像與呼喚中。”(摩羅)我認為,李逵是《水滸》中最具有理想的人,那是樸素的理想與嚮往。李逵所承受的那個時代的精神痛苦,遠比宋江、柴進、楊志們多,而且不同,李逵對平等與公平的人性渴望,是共同的社會價值意願。李逵是熱情的,外表粗魯與冷漠,並不能掩蓋他對底層貧民的熱心,李鬼“上有九十歲的老母”的謊言,他是那麼容易輕信,能夠將人心比自心,放人家一條生路,還倒貼許多銀子。他的冷漠只是針對壓迫者,“砍瓜切菜”主要還是對統治者及其爪牙。我一直以為,禍及無辜終非他的本意。
李逵對宋江的信任與依靠,是對新的群體力量的一種尋求,也反映了下層貧民自身力量的局限。宋江那地主階級隨機應變的不穩定性,終究使底層貧民成為鬥爭的犧牲品殉葬品。當最後宋江告訴他,“朝廷差人賚藥酒來,賜與我吃”時,李逵大叫一聲:“哥哥,反了罷!”這時,李逵重新找回了奮鬥目標,招安後沉重的精神壓力根源找到了:就是來源於梁山對統治者的依附與屈從。那一聲喊,是李逵的精神得到解放的自由的呼喊。他是信心十足的,“我鎮江有三千軍馬,哥哥這裏有楚州軍馬,盡點起來”。李逵是充滿希望的,一再對宋江說:“幾時起義兵,我起軍接應”。但是,最後的希望也是被那個中產階層的地主摁滅的,得知自己也已服藥,李逵很是絕望,他一生有兩次哭,一次是母親被虎吃掉時,再一次就是此時內心的希望徹底破滅,他再次看到底層貧民的局限性,地主階級是不可靠的,梁山一場,他們終究只是武林兄弟而已,不能將“義氣”再上一個層次。要解放,全得靠自己。
宋江是在維護了自己對皇家忠心的幸福中死去的,而李逵是在對貧民翻身鬧革命的絕望中死去的。
(字數10300)
saka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