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影《那山那人那狗》-1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好久沒上電影院了,雖然不是嗜影如痴的人,但久沒上電影院時,心底像有個生理時鐘會敲出一股看電影的渴望。還好自己對院線片並沒有太大興趣,所以現在到大賣場、書局或百視達花1、2百元買些下架片或特價優惠的舊片,是我最喜歡的抒解辦法;況且,一部好電影,對我來說,絕對是值得一看再看的;就像王家衛的《東邪西毒》、淺田次郎的《鐵道員》、王穎的《半支煙》和《喜馬拉雅》、《那山那人那狗》等;而總在經過一段時光後回頭,再看這些片子,都會得到新的收穫,或者因為個人經歷和知識的增長,而能更深刻的了解導演在影片中所要傳達的意念。
  今天午間醒來後,細薄的雨絲,依舊在窗外忽大忽小的下著,想想沒什麼要緊事,便泡了茶,悠閒在房裡觀看《那山那人那狗》,這是昨天到敦南誠品晃了一個下午,最後在B2的音樂館買來的,片子是關於一個在大山裡當鄉郵員(郵差)的故事。
  很驚訝於導演(或者應該說原著作者)只用了短短三天的郵路之旅,就能道盡主角與其父親、母親三人的一生;當中述及了主角父親因為跑山地郵路經常不在家,而造成父子間的親情矛盾,以及在截然不同的大環境下所造成的認知差異,當然最要緊的,還是電影傳達出了人生在世所應該抱持的處世態度──你只能對自己忠實,並對你存在的世界保持寬容。
  說真的,雖然沒有看過追憶逝水年華,也沒有把尤里西斯看完,但還是知道導演把「意識流」的精神在這部電影中揮灑的淋漓盡致,當然電影之所以好看,絕不僅僅是巧妙的運鏡與敘述形式,因為技巧與形式只是支撐一部電影(或作品)的皮肉和骨架,要判斷一部電影的價值,最終還是必須歸於電影所闡述的內容與背後所隱含的情感,甚至是一種價值觀。而《那山那人那狗》,則是皮肉骨架和深刻內涵都表達到了。
  這部電影的好,可以討論的地方太多,自己無法(也不夠資格)去一一敘述,只能總結說它是值得一看再看的好電影,還有,肯花時間的人,也許更可以去找原著來讀,那應該會帶來更多且更深刻的體會,而我應該也會這樣去做。
  在這裡,我只能就自己簡陋的思想,說一說此刻留存心中且印象最深的一段對話,在電影開始不久,劇中男主角問父親:「為什麼人要住在山裡?」父親說:『因為他們是神仙的後代。』之後,在另一次談話裡,男主角回憶自己也曾問過在山中長大的母親同一個問題,母親的回答則是:「山裡面的人住在山裡,就像腳放在鞋子裡,舒服。」
  看到這一幕時,我多年的疑惑終於解開了。古人常說:「仁者愛山,智者愛水。」可我就是無法用這句話來解答自己對山的喜愛,今天看到電影裡的這句對白,我終於了解了,在鄉下農村長大的我,終究,是要生活在大自然裡才會感到舒服,理由就是這麼簡單。因為誘惑我的靡靡之音,不是蔡依琳、不是游鴻明,更不是電子音樂,而是記憶裡,鄉下晒穀場前午後吹過竹林的風聲、每日晨起的群鳥啁啾、流螢在田地裡畫出的無聲的樂譜、晚間蟋蟀與青蛙合奏的交響,和那夏天滿山遍野的蟬鳴,只有這些聲響能讓我感覺自己活著,能觸摸到幸福;因此讓我感覺舒服的環境,不是五星飯店、不是豪宅別墅,而是一個被山脈、河流所環抱的無名村莊。
  我只想說,自己是個無法擺脫「大自然」魔力的人,而且,我甘心如此。

2003/4/10 Z.H.

阿不文友好,散文投稿版規,一天限投一篇,多貼的作品已經替您存檔刪除。可擇日再貼,不便之處請見諒。

敬祝 文安

馮瑀珊 寫:阿布文友好,散文投稿版規,一天限投一篇,多貼的作品已經替您存檔刪除。可擇日再貼,不便之處請見諒。

敬祝 文安
不好意思,剛去看了版規才知道有這條規定,下次會記得的。造成不便請多包涵。同時也發現這好像應該貼去應用文學裡的戲劇文學區塊,下次會多注意的。謝謝!

呵呵呵.....
想飛常想著哪天退休後就要到鄉下過活 安享晚年
好美的願景 可能真成了願景
人吶 是一種極為善變與不安份的動物
心思太過細緻的後果便是無法決斷事理
所以 看電影的動機是為了娛樂自我和帶點久違的感動罷了
總是自己的生活 所以該怎麼過 得由自己作主
電影和人生 可能有時人能入戲 有時卻不能入戲
能與不能的關鍵在於時間 背景 和人物融入的情感多少而定
電影播出了人生片段最長也不過二小時
而人的一生就有多少個二小時 所以 濃縮出來的角本自然能打動人心
想飛也想當導演 要是夠狂野的話 我倒是想拍想飛的一生留念
就等錢賺飽了再說
呵....

很精采的將生活經驗與電影作融合,問好:)

Dear 想飛:
 關於鄉間生活,我已經開始築夢,早先在陽明山有一座花園,不過因為土地被房東收回而結束。現在回到家鄉,希望在自己家裡的田地裡,再打造一個休閒農場。不過先前已經把錢通通花光,而現在還是負債,但我還是會去做的。生活在鄉間,不是夢,是我要去做,也正在做的事。

Dear 鳳香:
 阿不也在這同你問好。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之二

  說起我最喜愛的電影,雖然不多,但真要列個單子,卻也能寫出十幾部吧!不過如果單指曾反覆看過的片子,《那山那人那狗》與《東邪西毒》這兩部絕對是立即浮上心頭,同時也是最容易勾起自己諸多想法的影片;這時如果在牽引心緒外再加入一個條件限制──「感動」,那麼就只剩《那》片是我最喜愛的。
  剛剛在清晨時刻百無聊賴下又重看一次,心底再度湧起一股不吐不快的衝動。也許「想說」和「真的說出來」是不同的吧!執筆的此刻,我仍然不知道下一個字句是什麼,也不知道這篇文章最後的結尾會出現什麼風景。既然如此的話,不妨就讓我任性放飛思緒,從我剛剛觀看電影時隨手寫下的簡短語句開始吧!

『人,幹嘛非得要偉大呢?不過當個人,基本上就得要有情;至於愛情,先打個問號吧!』

  在私密的心底,吸引我愛上《那》片的原因,是影片中兩代鄉郵員透過一趟郵路往返的過程,讓長期疏離的父子感情得到冰釋與和解;像片中主角最後得到父親認同的結局般,或許這種美好的電影結局也是我一直渴求的。不過我並不想在此繼續解釋我自己的家庭關係,這部分就繼續成為我心裡的祕密吧(終歸我是不夠坦承的)!
  重看《那》片時,總有些電影對白一直縈繞耳際,彷彿每次觀看此片,就是在等待主角說出這些話。其中部分對白是這樣的:

『山裡人住在山裡,就像腳放在鞋裡一樣,舒服。』

『想頭...也叫理想,愈苦愈有想頭。...人有想頭,就什麼都有了。要是沒有想頭,再好的日子也沒滋味。就像咱們跑的這條郵路,說苦,夠苦的了。可幹得久了,記掛的人多了,遇上的事多了...,就覺得有幹頭了。不衝別的,就衝這些鄉親們,就衝他們住在大山裡。』


  是啊!住在大山裡,這就是我想要的。我喜歡大山比喜歡大海多些,而大山,並不光是用來愛的,而是心裡真切嚮往那種與山為伍的生活(當然這也包括了山的孤獨和人的孤寂),我想擁抱「它就是亙古的在那兒」的那種感覺,那種看著花開花落,看著秋來春去,看著大樹倒下小苗又從地底冒起的.緩..慢..。
  許多人無法知道,枯燥無變化的山裡,沒有電視、新聞、網路的山裡,生命可以活得更為健康。人和其它動物不同之處,便是人是一種「心」的動物,這顆「心」,是人與其它動物間的最大差別。可是轉眼看看當代──商業的、科技的、數位的文明生活,這真的是進步嗎?我們渴求的,雖然依舊是「幸福快樂」,但大多人全都把這種企盼寄託在物的追求上,有了機車後要有汽車,有了十萬後要有百萬,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以為滿足了物欲就會幸福,其實這是因為我們遺忘了或蒙蔽了「心」的真正需要──單純的「寧靜」與「有情」。
  天地有情,可是我們忘了觀看的方法。我們知道紫斑蝶的模樣,知道BMW和台獨、公投;可是紫斑蝶要的,不過是一株可以繁衍下一代的食草;而再好的車,不也是四個輪子;說到台獨、公投,它的終點難道並不是讓台灣人民可以繼續過和平自由的日子。
  如果可以的話,我真的希望到山裡面生活。台灣太小而人的慾望太多,和虛無飄渺的0與1比起來,山林的力量顯得那麼微弱,像待宰的羔羊。所以我只能依然堅持自己並不是非常喜歡的「採訪」工作,希望讓更多人能認識福爾摩沙的美麗,雖然經常有開放觀光帶來的破壞遠比建設來得高的情形,但我只能繼續一廂情願的企盼,「人唯有透過不斷的了解與接觸,才能發現自然的美,也唯有更多人懂得山海之美,愛上自然生態的神奇奧妙,真正的環境保護,才得以實踐。」
 山啊!請再等等我......我就來。

2004/2/23

《那山那人那狗》之三

  「往後他要是不來了,心裡照樣會裝著這座大山,裝著這條郵路。人的心,其實比腿還累。」

  自納坦颱風侵襲花園以來,心裡總免不了要一直想起,山上的花園要結束了。加上現實生活的壓力,情緒一下子當到了谷底,感覺又面臨了一個人生低潮。提不起什麼力氣做任何事情,因此又把電影《那山那人那狗》翻出、放入光碟機槽內,重又再看一次。而這一次,不僅再度回味了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動,也滋生出對於這部電影的另一個解讀──「人活著,總免不了一個『情』字。」
  臨著自己人生歲月的三十將屆,飄飄浮浮的在職場、工作、感情、生活、夢想之中遊蕩。任性,卻也竭盡心力的努力活著,心裡頭不免要問自己一句:我到底想要什麼呢?撐著生活的底線呼吸每一口空氣,但在某些寒冷的日子裡,不免覺得好累,也很想知道,自己到底為了什麼而活著。
  在看電影的當下,突然脫口而出這句話:「人活著,總免不了一個『情』字。」自己活到今日仍沒有交過女朋友,失敗的告白記錄也都僅止於學生時代。畢業、退伍、工作至今,雖然也喜歡過一些異性,但真的一頭栽進去的感情卻是沒有的。忙著、忙著,意外的圓了花園夢,卻又不得已的要草草收場。
  自己許下的人生大夢,至今已完成三項,僅餘一個尚未達成。而最後的夢,也已確定要在45歲的時候去做。那麼,從現在的30到45歲之間,我還能做什麼?下個路口,將從何處開展。一個空窗期擺在眼前,覺得天寬地闊到處可遊的自己,如今又有一個重大選擇擺在面前,真的要做出決定時,心裡依舊有著好大的猶疑和徬徨。
  佛家有云:四大皆空。但我卻覺得,這只是脫離了小情小愛的境界,對一個已覺悟的佛、觀音,因為他們看清了人世混沌、世事無常,因此選擇入世的菩薩道,行一個更寬廣、更深沈的大愛。而我,能嗎?
  《那山那人那狗》呈現了一幅平實的人生風景,電影當然是過度美化,即使是對「平凡」兩字。但是那打進我內心裡的感動卻是實在的,我的兩眼有著濕潤的感覺,心,也變得柔軟。終歸我免不了的,仍是一個「情」字。那不只是男女間的情,不只是父子間的情,也不只是朋友與我之間的情,我所想的,是對於這個生養我長大的土地的情;未來,我怎麼站在她的上面,可以覺得無愧,可以覺得無憾。我怎麼告訴自己,走過這一遭,我了無遺憾。

200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