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的重量》所要闡述的到底是什麼?死亡、嗑藥、宗教、做愛、心或是愛情?還是劇情簡介拿來當作當我看完之後,我發覺這部電影講的是一種不連續中記憶所殘缺的部分。
我們應該深切認知的一點是記憶這個東西實在有夠不可靠,但是人類在回想時往往還是依賴著記憶,描繪出自己相信的事物。
所謂的線性思考之下,造就了因果的概念,就像最近某個手機廣告一樣,因為電話打不通而導致分手。可是要是把結果完整地擺在前面,最後再搭上原因,關於「因為電話打不通而導致分手」這整件事情就被拆解的分崩離析了,也許它會變成「喔!原來他們交往過啊!」亦或原本因果的屬性會倒了過來,就和這則廣告的目的一樣「國際電話改打我們這一支,不然你會倒大楣」。
所以「不確定」和「不連續」就成了構成這整部電影重要元素,從這一個場景到下一場景往往都呈現一種不協調的錯亂,甚至有些鏡頭之間還會有一種未完就切斷的怪異感覺。(還有些許搖晃的手持鏡頭)
事實上,除非你能預知未來的演變,否則不都是結果先出來,人們才七嘴八舌的補上原因,所有新聞的內容不都是如此,顢頇的政客、努力分析放馬後砲的記者、學者和政論節目主持人、最後才是觀眾。
假使我們早已預知原因
又何來的結果?
假使你已預知原因又不去改變結果,所謂的預知不也是一種諷刺。觀眾卻常常得面臨這樣的諷刺(除了所謂的投票改結局之外),當事情都已經先發生了,觀眾反而會陷入迷惘和困惑,為什麼數學教授會時而垂死,卻又時而和本來有一個正常家庭的媽媽做愛;那位相信神的仁兄,為什麼一身泥地在做粗工。我只能說再怎樣地將事件違背人們習慣的次序加以顛倒,最後導演還是很有良心的讓所有人交會在一起,一場車禍之後,我才真正地坐在觀眾的位子裡。
每次只要我生命中的場景突然產生了重大的改變,我總是在之後的某一瞬間回憶起尚未改變前場景的種種,接著就是懷疑自己為什麼還可以很自然置身於此,你在不久前不也是和那一群人坐在一間教室裡,怎麼沒多久就和另一群人嘻嘻哈哈的,你的朋友A和B不是一對的嗎?怎麼沒多久就突然出現他們CDEF等等錯綜複雜的交往脈絡,這時你都會不費吹灰之力地得到原因,原來是他們有了第三者,原來你已經畢業而且不能拿兒童節的禮物。
原來..........
我們逐漸朝著收縮老死的結果慢慢地碰撞一次又一次的結果,只是我們遺漏了太多的場景,就好比游泳池中女孩的中指。
我們應該深切認知的一點是記憶這個東西實在有夠不可靠,但是人類在回想時往往還是依賴著記憶,描繪出自己相信的事物。
所謂的線性思考之下,造就了因果的概念,就像最近某個手機廣告一樣,因為電話打不通而導致分手。可是要是把結果完整地擺在前面,最後再搭上原因,關於「因為電話打不通而導致分手」這整件事情就被拆解的分崩離析了,也許它會變成「喔!原來他們交往過啊!」亦或原本因果的屬性會倒了過來,就和這則廣告的目的一樣「國際電話改打我們這一支,不然你會倒大楣」。
所以「不確定」和「不連續」就成了構成這整部電影重要元素,從這一個場景到下一場景往往都呈現一種不協調的錯亂,甚至有些鏡頭之間還會有一種未完就切斷的怪異感覺。(還有些許搖晃的手持鏡頭)
事實上,除非你能預知未來的演變,否則不都是結果先出來,人們才七嘴八舌的補上原因,所有新聞的內容不都是如此,顢頇的政客、努力分析放馬後砲的記者、學者和政論節目主持人、最後才是觀眾。
假使我們早已預知原因
又何來的結果?
假使你已預知原因又不去改變結果,所謂的預知不也是一種諷刺。觀眾卻常常得面臨這樣的諷刺(除了所謂的投票改結局之外),當事情都已經先發生了,觀眾反而會陷入迷惘和困惑,為什麼數學教授會時而垂死,卻又時而和本來有一個正常家庭的媽媽做愛;那位相信神的仁兄,為什麼一身泥地在做粗工。我只能說再怎樣地將事件違背人們習慣的次序加以顛倒,最後導演還是很有良心的讓所有人交會在一起,一場車禍之後,我才真正地坐在觀眾的位子裡。
每次只要我生命中的場景突然產生了重大的改變,我總是在之後的某一瞬間回憶起尚未改變前場景的種種,接著就是懷疑自己為什麼還可以很自然置身於此,你在不久前不也是和那一群人坐在一間教室裡,怎麼沒多久就和另一群人嘻嘻哈哈的,你的朋友A和B不是一對的嗎?怎麼沒多久就突然出現他們CDEF等等錯綜複雜的交往脈絡,這時你都會不費吹灰之力地得到原因,原來是他們有了第三者,原來你已經畢業而且不能拿兒童節的禮物。
原來..........
我們逐漸朝著收縮老死的結果慢慢地碰撞一次又一次的結果,只是我們遺漏了太多的場景,就好比游泳池中女孩的中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