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一杯咖啡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胡也鄭琮墿

閱讀一杯咖啡

夏日早晨,我從城市的一角騎過。已經很亮了,但是隔夜的星星一直沒有暗透。就像我的電腦設定:Photoshop、illustrator、點陣與向量,前夜,我在滑鼠和鍵盤的世界裡尋找某種適宜陽光的配色,一直徒勞無功。一整個夜晚過去,宣告失敗。看看時間:哇已經早上六點四十分,等會是八點的課,我只好悶悶地繼續失眠起來……。

「去Starbucks好嗎?喝杯咖啡提提神。」我對自己說。

發動機車。街頭、巷尾、換了N遍的廣告招牌、從來都不亮的紅綠燈,……最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心情一直都很低調,沒什麼不開心的,但也沒有很開心的樣子。「你最近一直讓人感動很灰色哩。」同學這樣跟我講。是嗎?我在心裡暗暗回答著。怪不得這些日子畫出來的圖看起來都成灰階序列,即使陽光普照,畫出來的感覺還是陰陰雨雨的。是因為我的作圖調不出日光色調,還是我的色盤裡,少了溫暖的選項?

這種不上不下、不暖不冷、不好不壞的感覺太過曖昧,就像留之無用、棄之可惜收集了一整袋的信紙吧。高中年代,那時總被精巧的信封信套所吸引,激起無可救藥的購買和書寫癖,還參加了筆友俱樂部。在一封封通往不同男生女生的信件裡,我執著莽撞吐露我的十六七歲。中學年代的我極度內向,所幸,還能耐著性子廝磨手工信件,嘗試角色扮演:叛逆少年、翹家少女、普通高中生、中年上班族、不懂中文的華裔留學生、長期臥病的癌症患者,……以及,懵懂未知的少年的初戀情懷。後來在大學參加過一陣子的話劇演出,負責編劇,指導老師說我很有編劇的天份呢。或許便是因為中學年代不斷練習「角色扮演」的緣故吧。

也不知道何時從筆友俱樂部轉向聊天室、電子佈告欄或,msn的,生在六年九班,y世代和e世代的交界沖積扇,我曾經渡過魚雁往返、望穿秋水、長跪讀素書的信件手工年代,也在相當年少輕縱的時候學會網路無國界。後來手機、數位相機、i-pod、PDA、無線上網等技術日益發達,訊息隨發隨收,不但能即席聊天,還能自導自演,影音聲光效果俱佳,聽說讀寫。但不知道怎麼的,擁有這麼多方便的通訊工具之後,我最常作的卻是「刪除」的動作。

因為要應付的訊息量突然龐大起來,相對,回應一封信的字數和品質也就降低了很多,「知道這是誰」的陌生人一口氣增加好幾倍,網友來自全球,但是能討論和交心的深度卻日漸稀薄。有時候明明看到對方在線上,卻懶洋洋提不起發出訊息的興致。僅僅翻閱不甚營養的垃圾資訊,或是在某個討論領域參與灌水、筆戰,覺得很充實。很空虛。

是的。很空虛的充實,很充實的空虛。一方面驚異虛擬世界的魔幻特效和天涯若比鄰的神奇,但一方面又覺得少了什麼。當一袋久未使用塑膠套蒙灰的信紙出現在我眼前,我想,我已經很久沒有和誰好好交談了。也許我是「知道」了很多人,但是一個也不「認識」,久而久之,曾經熾熱的部分漸漸模糊,連我和自己終究形同陌路。

於是後來有一陣子我放棄了跟數位有關的生活方式。純粹用手工寫稿、寫信、作圖,那時還重執久未習練的毛筆。至今我仍記得習練篆書的感覺:

臨帖篆書,像是親手依山走筆、隨水流墨,你必須鳥瞰、仰望、平視整座大千山水,胸有成竹,方能字句充分運於筆墨之中。我想篆書是一種含蓄可愛的書寫方式,不若草書之瀟灑、行書之淋漓、楷書之流麗,只是靜定著,像一尊含笑的觀音在那而就只是笑。彷彿這樣便可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當然後來我因為手工稿件完稿太慢、成本太高、不易修改、保存不便等諸多現實原因不得不重回數位科技的懷抱,但我想我的想法應該有點不一樣了吧。一次我在檳城的Starbucks聽見這樣的對話,至今仍舊印象深刻。

「你們的咖啡都是機器咖啡啦。全都一個樣,沒啥特色。」

店經理是一個包著頭巾的馬來人女孩。她說:「是的,我們是用了很多機器設備,這些機器讓我們用很簡單的手續就能拿捏精準的比例。它們是很不錯的協助者,透過這些機器,短時間內我們可以讓顆粒更柔細、溫度濃度更適宜、失敗率減低、而且製作過程有更高的安全性,因為可以精確調整材料的用量和溫度,我們可以用最少的材料種類作出最多的味道。」

她接著說:「無論如何還是人在操作機器。十個人用相同的機器、材料和做法,還是能作出十種不一樣的咖啡來。」這位店經理年僅22歲,她說在Starbucks已經超過五年,她能明白花費眾多巧思和時間精力純手工咖啡的美好與心意,但也能深深懂得starbucks咖啡的堅持。

機器是很棒的協助者嗎?在一旁對著手提電腦螢幕,以手工十倍以上的速度進行潑墨、柔邊和修改的同時,突然像是有了一種理解和懂得。

那天我問那個女生starbucks的「咖啡堅持」是什麼,她是這樣回答我的:「就是用最好的豆子,讓最多人立刻享受到一杯最好的咖啡啊!」

我會意的笑了。

那時候我的英文聽力「不怎樣」,馬來人女孩的英文程度「也好不到哪去」,但我想那時我能完全明白她想講什麼,而她也「突然聽的懂我的中文了」。那時我才明白,理解是在語言之前的。語言和文字的確是「幫助理解」的一套exe,但若缺乏溫柔包容和同理心,相信溝通會完全失效。就像是每每從電視看那些政治人物操作著完美流利、高操精確的謊言時,我想我從來沒有從這些字句感受到任何「深受學院訓練、高學歷」的中文深度,反之,我們這條巷子有位94歲當上曾奶奶的婆婆,每天早上還能看見她在市場健步如飛的身影。

婆婆不認識字。但是她比我熟「大長今」的劇情(最近則是「悲傷戀歌」),和她聊天不脫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話題,一次我依她的法子自己試作枸杞當歸黑棗蓮子雞。黑壓壓的湯面,悉數釋放藥草和膠原精華,徐徐咽下,彷彿是在飲下一個故事,一次和資深姑嫂懇切的交談。一點鹽、一些水、一些材料,一個晌午細火慢熬的時光;簡媜的《紅嬰仔》書上這麼說:「我感謝阿嬤、阿母,她們教我在湯裡放鹽,在愛裡放責任。」或像李欣倫《藥罐子》寫的吧,我能從中感覺到文學的深度、美學的密度、哲學的向度,從中纖柔的吸收、舒緩的代謝。於是我們能跨越語言和文字所能給的,相互對望,掌心握著飛翔的力量,視線通滿理解的眼光。

這種理解,後來我在西門町的starbucks(漢中門市)裡,看見黃承遠的「咖啡 色」創作展才慢慢的學會。這個「咖啡 色」創作展中,他將咖啡當作潑墨的主要材料,配合粉彩、碳精等素材混撘,呈現流動的韻律感。

相信執手持握碳筆和粉彩是個特別的經驗,以它們作畫,指尖跟著染色,染色的指尖亦可在畫上產生陰影、柔和局部。那年在雜誌上看到梵谷筆下的星空,大為撼動。我像是著魔一樣瘋狂的畫下大量星空、麥田、森藍色的月亮,……。由於油彩對於學生時代的我而言是個太高的消費,粉彩、蠟筆和碳筆便成了我的選擇,它們能相互混色、產生飽滿的色澤和相互堆疊的厚實感。那些星空麥田月亮隨著數度搬家早已不知所縱,但我還記得掌心熾熱的感覺,少年的我掌心充滿顏色和粉末,可以隻手推開窗前月,對於那時候在數學一科完全挫敗的我,彷彿找到一點點的亮光。

後來年紀漸長,漸漸喜歡潑墨這個技法。這個手法和精工細繪的擬真技法不同,充滿隨性、任意和偶然。記得有人說以茶代墨充滿古樸雅趣,適合天高氣爽的古典詩。那麼以咖啡代墨,或許適合一個溫柔的晌午和爵士樂吧。慵懶寫意的線條沿著窗口舔了出去,鴿子緩緩飛起,徐志摩的筆下說,這樣的風候是性靈的補劑,那樣的聲音緩緩的,漸漸翳入了天聽。

充滿咖啡氣味的畫裡,會有個芬芳撲鼻的內在景深嗎?我記得。在一款喚作爪哇摩卡的咖啡豆裡,記得它從水果的酸味導入巧克力的柔軟滑順,整個肺葉有一種溫潤的,像是得到了安慰。

夏日早晨。我在城市的一角。

我將機車停妥,走入starbucks。「要喝什麼?」侍者問我。
「冰搖雙份濃縮咖啡,加一份香草糖漿。」

然後我找了一處坐下來,賞味。突然發覺,或許我也不需要刻意找出一個適合日光的配色了,因為後來,我和我的咖啡回到電腦面前,我在畫裡加上了香草質地的,打自內心發出的,白色的微笑。

非常非常生活的散文
很香也很醇

很喜歡這篇
隨性中透著認真
清爽的筆調勾勒出一方方如實畫面顯現
雖然取材皆為現代生活
讀著竟覺有著老一輩散文家的文藝味兒呢
讓人有著:"我正在讀文章"的紮實感覺

問好來特 :D

這篇文章的流轉有點特別
不過看到那段
「是的。很空虛的充實,很充實的空虛。一方面驚異虛擬世界的魔幻特效和天涯若比鄰的神奇,但一方面又覺得少了什麼。當一袋久未使用塑膠套蒙灰的信紙出現在我眼前,我想,我已經很久沒有和誰好好交談了。也許我是「知道」了很多人,但是一個也不「認識」,久而久之,曾經熾熱的部分漸漸模糊,連我和自己終究形同陌路。」時
忽然想起在高雄
有個朋友,沒有電腦,
而對虛擬世界沉迷的我,
太久沒給她去一封信問候,
所以今晚正是適合寫信的日子。
於是塵封已久的信紙
再次有了他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