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如詩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胡也鄭琮墿

兒童如詩

上海 趙思運


我一直認爲,兒童的本質是詩的,詩的本質是兒童的。兒童和詩都是神性的。
兒童是泛神論的,在兒童的眼裏,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靈性的。他會對著我們認爲沒有生命的東西說話,會給小凳子穿上四隻鞋子……他那清澈的眸子裏閃爍著的是神性的光芒。我覺得,一個太善言談的人往往就失去了靈性與神性,孩子的言語不發達,但上帝賦予他了洞穿萬物的神力,他能夠直接與萬物交談,因爲我們不能所以我們往往對孩子的交談感到不能理解。神性與太多的言語是對立的。不會說話的兒童以神性與萬物溝通,而當他漸漸長大成人,足以表達他所看到的一切的時候,他的神性就被上帝收回了,與常人無異。所以,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在《彩虹》詩中寫道:“兒童是成人的父親。”兒童是引領我們重新找回原初神性的父親。
詩人牛漢講過一件事。有一天,他正在寫東西,他的外孫女突然傷心地大叫:“爺爺,花滅了!”這時,牛漢以一個成年人的權威口氣矯正道:“不對!應是‘花謝了’!不是‘花滅了’!”外孫女堅定地抗議道:“花真的是滅了,花就是燈!”是嗎?花是燈嗎?幾乎每個成年人都會做出否定的回答。但是,外孫女的回答卻“如五雷轟頂一般”使牛漢“驚愕得啞口無言了”。在孩子眼裏,燈是有生命的,花是有生命的,兒童的言語所幻化出來的世界是成年人從未想象與經歷過的,這一世界不是他們創造出來的,而是直接遇到的,隨處都可以遇到的。在他們的眼裏,一切都是有詩意的。他們的世界一下子點燃了我們成年人世界的詩意,使我們在麻木的生存中瞬間蘇醒過來。
孩子的世界是詩的世界,美好的世界,對孩子的殘害就是對人生之詩的殘害,對美好世界的殘害。當孩子們在災難來臨的時候,他們對人性、對世界的絕美的憧憬是永恒不滅的。記不清是在哪一家刊物上讀到過這麽一首詩,是納粹集中營裏的一位小女孩寫的:

小女孩對揮楸動土的德國士兵說
劊子手叔叔
請把我埋得淺一點
你埋得太深了
明天我媽媽就找不到我了

讀到這樣的詩句,我的靈魂深處有一種椎心的疼痛,那種感覺絕不是用“震撼”一詞就能夠概括得了的。我會想象到:任何一個劊子手讀這首詩都會感到不寒而慄!這首詩是在控訴,但又決不僅僅止於控訴。她的價值更在於喚醒,喚醒我們的人性,喚醒我們對生命的尊重,對人類的尊重,對美好世界的尊重。那個美好世界不僅僅屬於孩子的烏托邦,它應該屬於我們現實中的每個人,屬於全人類,這個美好的世界應該包括那個女孩、也包括那個劊子手。
最沈靜也最打動我的是這麽一個小場面,記得是格非某一篇小說裏寫的,十幾年以前讀過的。現在只記得幾句話。是一個成年人與兒童的對話。

你的橋不牢
它是給鴿子走的
鴿子能飛過河去不用橋鴿子也能飛過去
它是給沒有翅膀的鴿子走的
所有的鴿子都有翅膀
沒有翅膀的鴿子沒有翅膀

在課堂上我曾拿這幾句話以《童話》爲題給學生當詩講過,有一個學生很感動,說是讀到的最好的詩了。字面意思很簡單,就是成年人與孩子的對話,成年人的話是對的,孩子的話也是對的。但在本質意義上二者卻是極端對立的。成年人一再強調的是實用價值,依據的是常識與現實的真理原則;孩子強調的是精神價值,依據的是人性與形上的神性原則。在巨大的張力中,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神性的執著。孩子單純的話語裏的豐富蘊藉足以令人沈思、深思。
美國當代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健康的兒童性”的概念,認爲成年人應該具有雙重視角,一方面,象成人一樣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揭示社會的底蘊;另一方面,又以兒童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把生活的厚厚塵土擦拭掉,讓詩性與神性的光輝重新放射出來。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欲的無限滋生,現實功利的、純粹理性的、實用真理性的生存密密地把人們的詩性與神性封鎖住了。在上帝的眼裏,成年人都是盲人。
迷茫之中如何尋找光明?
左眼是詩歌;右眼是兒童。




作者通訊地址:
200062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趙思運
電話:021-62857314
E-MAIL: zsy1967@yahoo.com.cn
兒童與詩,都有著「純粹」的質地
因為純粹,所以透澈。

看到「花就是燈」這句
我十分震撼也十分感動
多麼自由的心靈啊!

感謝趙老師的分享 :)

這篇文章實在太有意思了
讓我原本有些搞不清楚的疑惑豁然得到開朗^^

原來如此喔

我才一直在想
那麼些說來頭頭是道的大篇評論
那麼些看來高深莫測的驚世大作
看起來都是如此無懈可擊令人點頭如搗蒜
可是卻就是有些虛弱不知哪裡出了問題

原來
都是在已然失去裡尋找得到

太美了
拜讀^^
俄國藍 寫:兒童與詩,都有著「純粹」的質地
因為純粹,所以透澈。

看到「花就是燈」這句
我十分震撼也十分感動
多麼自由的心靈啊!

感謝趙老師的分享 :)
谢谢您和kokolan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