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中,煙色縹緲著;是虔誠的乞求,是無私的施予。在昏暗光線催眠下,或許,才能忠實吐露內心最深的苦吧!披覆著香火燻飛的愁,佇立於盡頭,靜觀眾生的祂,要如何收納這一縷又一縷的牽掛呢?「都,都都……」,木魚聲慢而規律,搭著輕步圓滑於空氣的「南無阿彌陀佛」,像在鞏固每個香客的呢喃,溫柔,且堅定。
鑲入左右兩面牆壁的十八羅漢,依舊引我專注,儘管多年來少有走動,卻生動如昔,肅然神往。門口,仍是不變燦爛笑容的金身彌勒佛,我總習慣閉眼合掌問聲好,常忍不住地,就會隨他笑容而嘴角微揚。高達三十公分的門檻,輕易跨過了,卻記憶猶新兒時的自己,老是賴在上頭玩耍,不肯下來。而今除略帶歲數的門神守衛著,一切都沒有變,還沒有變。
兒時,常不吭聲地愛跟在奶奶屁股後頭兒,到這兒後,奶奶忙念她的佛,我就會四處活動。還記得好些次,也許是超度法會或什麼的,廟宇後廳,擺滿了約近百名的半身紙人,有老伯伯,有老婦人,有年輕男子,也有女孩兒家的,甚至還有小娃兒。忘記有沒有寫上名字,但每隔段時間,師父就會合十誦經,奶奶跟其他婆婆們,則身著黑色長袍(忘了名稱) ,在那些紙人面前「配樂」。而靜不下來的我,此時總會靜靜地站在角落,難得的看完整個儀式。
廟裡的師父,已經不知道多少歲數了,就像門口的那尊彌勒佛一般,福泰的慈祥模樣,看不見眼睛的笑臉。我喜歡他的標準國語,見面時那聲「阿彌陀佛」,是安撫心靈的春雨,沐浴,在心無雜念的瞬間。
拈三柱香,其實心無所求。我們,總習慣把寄託轉諸他物,然後沉溺,然後催眠,直要深陷而無法自拔。若真有神知,這麼做豈不是自私了?能求什麼?或許該說想得到什麼?捨與得,該如何定義,如何拿捏?話說回來,即便得不到答案,仍是不減信徒絡繹的虔誠。
鑲入左右兩面牆壁的十八羅漢,依舊引我專注,儘管多年來少有走動,卻生動如昔,肅然神往。門口,仍是不變燦爛笑容的金身彌勒佛,我總習慣閉眼合掌問聲好,常忍不住地,就會隨他笑容而嘴角微揚。高達三十公分的門檻,輕易跨過了,卻記憶猶新兒時的自己,老是賴在上頭玩耍,不肯下來。而今除略帶歲數的門神守衛著,一切都沒有變,還沒有變。
兒時,常不吭聲地愛跟在奶奶屁股後頭兒,到這兒後,奶奶忙念她的佛,我就會四處活動。還記得好些次,也許是超度法會或什麼的,廟宇後廳,擺滿了約近百名的半身紙人,有老伯伯,有老婦人,有年輕男子,也有女孩兒家的,甚至還有小娃兒。忘記有沒有寫上名字,但每隔段時間,師父就會合十誦經,奶奶跟其他婆婆們,則身著黑色長袍(忘了名稱) ,在那些紙人面前「配樂」。而靜不下來的我,此時總會靜靜地站在角落,難得的看完整個儀式。
廟裡的師父,已經不知道多少歲數了,就像門口的那尊彌勒佛一般,福泰的慈祥模樣,看不見眼睛的笑臉。我喜歡他的標準國語,見面時那聲「阿彌陀佛」,是安撫心靈的春雨,沐浴,在心無雜念的瞬間。
拈三柱香,其實心無所求。我們,總習慣把寄託轉諸他物,然後沉溺,然後催眠,直要深陷而無法自拔。若真有神知,這麼做豈不是自私了?能求什麼?或許該說想得到什麼?捨與得,該如何定義,如何拿捏?話說回來,即便得不到答案,仍是不減信徒絡繹的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