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的意象,在哲學、文學,與宗教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
儒家把人的品德修養,比喻做樹,如論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君主沉迷酒色,會被史官批評:荒淫無道。
荒淫兩個字,曾經令我費解,荒是指什麼東西荒呢?後來讀孟子,其中說一個很壞的人,就好比一座山的草木,都被砍光,牛羊吃光,所以山上荒涼一片,毫無品德一類的少草木生機,但這個壞人還是有品德的潛能存在,只是被破壞的太利害了,不能說壞人天生就是沒有品德沒救了的。
看完孟子,筆者明白了,荒淫,就是指品德像草木被砍光吃光一樣。
人的欲望像強烈的陽光,會強烈的驅使人去滿足欲望,而這種欲望的強烈驅使力,往往會使人迷失,沉迷,叛逆,粗暴,所以儒家教學生培養品德,像培養生命之樹一樣,當人的被欲望的陽光曬的受不了,或曬傷時,就可以在自己的品德的生命之樹下乘涼,恢復生命原有的自在與健康。
仁義禮智信五種品德的生命之樹,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種品德的寶樹,這些品德之樹培養的越完備,越不會被欲望的強烈驅使力,給帶入迷誤的岐途。
有了諸般多種品德的生命之樹遮蔭過濾,欲望的強烈陽光,就比較不會曬傷我們的心,就不會利欲薰心,人非聖賢佛仙,人生中欲望是無法避免,但在無法避免的欲望中,還有心性中的品德之樹,能保護調和我們的心,不在過度的野心和欲望中迷失。
品德外顯,令人欽敬崇拜,品德內涵,卻有讓自己心理健康,不迷失的功用,論語子曰,富潤屋,德潤身,誠哉是言,期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