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思想起434-賣豬血糕之老人家』

  台灣各地的傳統食品各有特色,若想在佼佼群中成名,必須經過千純百練,而且還要獲得大家的公認好味道,這樣才可能成為名吃佳味。因是之故,任何人都無權力去批評,傳統食物之好壞與否。因為這也是做人修養之一環,真正的饕客他絕對不會輕易批評的。當「豬血糕」被洋人視為奇怪食物之時,全台灣的夜市與豬血糕攤販,全都因禍得福,生意不但不受影響,收入反而倍增於平日。

  其實,在日據時期它也曾因外貌黝黑,被日本人列為禁物。這些都是飲食文化上的小插曲,所以,在短時間內或許會掀波弄浪,習慣了也就沒啥麼風波啦。隔壁巷子賣豬血糕的老伯伯,行動遲緩的將車攤停在巷子口。他拿下脖子上的毛巾擦著汗,擴音機不停的播出:「豬血糕!燒酒螺!緊來買唷!」,聲音不斷的重複著,直到人車消失在巷子尾。

  這時他會習慣的把車攤停在角落上,小心的關上播音,然後,站立在車旁,邊擦汗邊等候著顧客上門來買。不一會,有個學生前來買五支。但見老伯熟練的掀開木製的蒸籠蓋,打開墊布角,取出一支支厚厚的豬血糕,快速的在醬汁內浸一下。接著溫聲問客人要不要辣?買客決定辣或不辣之後,老人家會將豬血糕往裝著花生粉與芫荽的便當盒內,快速的滾沾一圈,然後將它套入小塑膠袋內。

  接著再捲起紙袋交給顧客,收下顧客之錢就場交易便算完成了。老人家的動作日日相同,反反覆覆從未更改。若依人體工學論之,這些反覆相同的動作,很容易使人產生職業性的倦怠。然而老伯不以為苦,他不怨天尤人也不中途懈怠,反而更加認真一支一支的賣下去。老人家獲得的報酬,就是一個博士與三位教師的兒女。而這張亮麗成績單,附近幾個村落都找不到對手咧。

  時人常說:「你想獲得啥麼,就得付出啥麼。」一語中的,老人家的成就便是有力的證明。老伯伯的家住在村子尾,原是人家廢棄不用的牛欄。賤價買入之後,略加整理和裝潢,立刻變得有模有樣的房舍了。這座房舍外觀雖古老些,內裡可充滿著家庭的溫暖滋味。這家人口眾多,每天早晨路過,你會發現這家人像燕子出洞一般,一個接一個走出家門,邁開堅定的步伐,往自己的工作崗位前進。

  黃昏一到,他們又像燕子一樣,一隻接一隻的飛回窩裡。人嘛!最大要求不過是「日得三餐,夜求一宿。」罷了,然而這家人共同的心願,那就是「走出貧窮!」那一年秋天,村子裡的家家戶戶正忙著秋收之時,居住廟口叫賣豬血糕的阿嘉車禍身亡。一家人孤兒寡母十分可憐,老伯出於善心買下他的豬血糕攤車。此外,他還附上一大筆慰問金,並幫助這家人平安返鄉定居。

  這輛攤車只是一部老舊的三輪拖車,加上一床木製的蒸籠,和一只半高瓦斯桶之外別無長物。村人暗笑他傻,老伯全然不予理會。他只知道行善最樂,而且行善還要及時!老伯伯從買入那套生財設備這天開始,他便投入豬血糕的攤車行業。或許天公疼憨人吧?老伯接過手之後,生意蒸蒸日上。不數年間兒女出頭,這個家庭也跟著脫離窮困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