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台灣新聞環境與流行音樂市場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麻吉林思彤鄭琮墿胡也

  大概是前晚,與玟庭在討論編曲時,跟她談論到的一個話題,而她所想的跟我想的,果真差異不大,且自豪一點的說,英雄所見略同。

  這個話題對我來說其實並不新鮮,只是過去在判逆時期所有的思想,都是停留在對抗與反對,但當年記漸長後,開始覺得,這樣其實沒有什麼用,且你會被人給孤立開來。
你會發現,你對於新聞或是對流行音樂的質疑都是多餘的,畢竟這是一個充斥著主流聲音的社會,跟別人不一樣,你就要做好被當作「異教徒」的打算。
當新聞每天都是血腥爛情,扭曲事實真相的過程,觀眾認同他觀點的,大聲叫好,不認同的則是強烈抵制。

  但,其實這樣的我們,已經在真相中,迷失了;誰在乎真相呢?每天生活壓抑著,工作學業或為子女奔波的辛勞後,在電視機前面的觀眾,誰想看到什麼真相呢?
真相對他們來說有意義嗎?Who cares?

  看過也就算了,錯了也就算了,對他們來說無傷大雅,他們要的只是吃飯時不要飯桌是安靜的,偶爾又有一些感官刺激的事,讓他忘記白天所遇到的煩惱壓力。
於是新聞界變得越來越墮落,誰在乎倫理?誰在乎真實?
但翻開新聞學書籍,每個傳播學者不都是頭頭是道的說:「新聞媒體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無冕王,也是所謂的第四權。」是時代不一樣了嗎?還是....?
這些話在對上如今的新聞工作,不已經變成極大的諷刺?

  但其實有多少人知道,記者的無恥,來自主管的要求,主管的要求來自社會大眾長期養成的閱聽壞習慣所造成的,一個極大的不良循環。
  當「媒體」變成「霉體」,「記者」變成在PTT上被戲稱為「妓者」的同時,有多少人肯更深思熟慮的想背後那一層問題呢?
  為何新聞媒體要「重製」,「再現」這些文字或者畫面?因為若只是平凡無奇的「事實呈現」觀眾或者說閱聽人,就轉台了。而往往真正有理想的新聞媒體工作者,得不到支持慢慢的也會心灰意冷,而為「五斗米折腰」。這社會的事實是,有錢你就是老大,而往往有錢的人通常是最沒理想的人,但卻要配合他,去「製作」這樣違背自己理想的事。

  何謂新聞價值,是一條在傳播學院或新聞系所必定會考過或者談過的題目。但,很可惜的是新聞價值如今已幾近淪落成「新聞價格」,有錢,有收視率的才是新聞,而無非再用嚴格的篩選機制去把關,剩下的只有用很膚淺的方式去報導新聞,觀眾有些看了會生氣,有些則是拍手叫好,而真正受傷的是遺留這樣新聞環境給後代的我們。
  當誰誰誰的私生活,或是某政治人物他去跑步或是在獄中做什麼也能成為新聞焦點時,這樣的新聞水準就是非常低落且沒品的,但一般的閱聽人,卻毫不在意的邊看邊笑邊罵。

  就為了那些無聊無趣的畫面,記者通常要守在人家家外一天,只是為了知道誰去過他家。同一線,你不跑,別家記者跑了,你就等著回家吃自己吧!看你多有理想跟理念。

  因此往往記者雖然辛苦,但往往都被罵腦殘等...不堪的字眼,但其實我信,
有絕大多數的記者他們是清醒的,是有想法的,只是這樣的想法,卻只能深藏在心中,或許有朝一日,等自己可能有點能力後再做自己,或者是有機會進入公視(公共電視)後,再好好的發揮自己的理念以及自己所學。但再這之前他們得繼續墮落的做著跟自己讀了四年或六年的新聞學背道而馳的事,既是無奈但也無可奈何。

  同樣的音樂市場也是,在藝人相繼產出的背後也凸顯了一個問題,似乎大多都以外貌取勝。因此流行音樂變得越來越廉價,歌曲俗不可耐。在歌曲的相似程度越來越高的背後,誰真正的去聽過默默的為音樂付出的一群「真正」的音樂人?

  有好多標榜創作歌手的歌手,事實上根本不會作曲。那麼他們的曲是如何誕生的?首先就算不會作曲,你也會哼哼歌吧?那,就是一段旋律了,唱片公司再透過作曲老師把那個藝人哼的歌曲寫下,編成一首首完整的歌,當然太多背後的事我們姑且先不討論。我們就談論這樣他也能夠被稱為才子?或者說創作歌手?

  是的,在台灣,這點是被肯定的,因為大多的歌迷根本不曉得這一段。而就算有天知道了,其實他們也不在乎,也會圓謊性的說:「阿,畢竟旋律是他想的阿!而且這樣都能寫歌,好屌喔,而且他又那麼帥。」

  是啊!就因為他又那麼帥,他這樣都能寫歌,所以一大群真正在玩音樂的人也被埋沒了,就因為不想做出那種雷同度那麼高的歌曲,被大眾給遺棄,堅持自己的音樂想法,終究只能餓死在街頭。於是「無數人拿起了筆,最終丟了軟骨,背離真實自我....。」這是一首來自地下創作的饒舌歌曲,用來諷刺現代許多創作人的為「五斗米折腰」,只是你不這麼做,不但沒市場,也沒地位。


  曾幾何時玩音樂變得這麼不快樂?在饒舌這種音樂形態還在美國街頭竄起時,只要一群人圍在一起,敲打著節奏,而演唱者只需要道出生活上他所看到的事,就可以舒發自我情感,到現在配上多少華麗的旋律編曲,用著百萬甚至千萬的錄音設備,但卻已經缺乏真實情感的饒舌歌曲,到底進步了什麼?

  當韓國的音樂文化產業不斷的提高自我價值,而產生了全世界優秀的音樂人都往韓國丟歌時,台灣究竟還在做什麼?仇視韓國文化?其實仇視的背後也是另外一層的自卑。因為自己的東西沒人家的好於是需要用民族的仇恨意識來濫罵這些音樂。

  拉回一點來說,鄰近的中國近來文創產業也漸漸崛起,台灣的位置汲汲可危。過去台灣是華人文創產業的中心,現在是否還能如過去一般自豪的說是呢?現在台灣歌手唱的音樂裡,有許多也是來自中國的創作者,你說他們不優秀又怎麼能把台灣的創作人刷下呢?

  在每一次的比稿會議中,總是能聽到許多人對於中國創作人文字功力與創意的讚許,而台灣還是在玩十年前玩爛的梗。音樂的製作水準一直沒向上提升,所以只能眼紅的看著韓國的崛起自己卻無力。

  台灣的文化產業一直標榜的創意無限,但是由於大環境的整體因素,以及唱片公司老闆都想分中國市場一杯羹,於是總是把台灣十年前玩爛的梗繼續到中國玩。但中國的人民也不是白癡,現實層面是他們出現了許多優秀的創作人,以及大成本製作的節目,使得台灣在這其中只能夾縫中求生存。

  台灣的文創產業已經來到了瓶頸,最大的問題還是來自於市場的反應,大多人喜歡聽口水歌,而不管是韓國音樂還是西洋音樂都已經走向各種風格的融合。譬如說嘻哈融合搖滾,或是電子融合古典等等。這些都已經在國外大有所見,而台灣還是堅持「閉門造車」。

  音樂反應人心也反應社會現況,而如今的現況就是有什麼樣的文化素養就會有什麼樣的音樂作品。很顯然的,台灣正是在走下坡的時候,而這下坡又非是轉型期,而是一個真正墜到谷底。

  中國的文創產業,除了音樂外還有電影,近年來投入大預算打算打造中國好來烏相當明顯,台灣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成本可以完成那樣的製造作品,只能老是玩玩老梗,不論是純愛電影或是校園喜劇都是十多年前就有過的提材,而在裡頭將其中的梗翻新,又能夠大賺一筆,但問題是拍攝水準後製水準根本沒有提升,這樣的水準難道還要堅持的說挺國片嗎?

  就如同音樂一樣,很多很努力的人把想法帶入華語市場,卻遭到市場反應不佳而淘汰,能像五月天這麼幸運的天下有幾?五月天走的是純然的主流音樂路線,但在結合一些時事的提材後,變成了另類的非主流,但台灣可沒有第二團五月天。

  許多音樂人未出道前擁有的許多想法,也在經過市場經制的不堪後淘汰。曾被朋友這樣問過:「所以到底是要走主流好還是非主流好?」我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畢竟每個人創作的出發點都不一樣,有的為了名和利,但有些人是真正的純愛音樂,為了音樂創作而創作,而非為了要紅。

  所以台灣的新聞環境與音樂市場其實是最能反應台灣民眾素養的兩個管道,但很明顯的是,這兩種管道反應的結果無非是非常的糟糕。而政府又沒有什麼機制可以改變這樣的現況,造成了無限的惡性循環,也造成了人才的墮落。

  世界上有幾個先進國家的高學歷者,是勵志要考公務人員的?這無法不是一種浪費人才的表現嗎?
台灣本身的藝文環境相當不利,政府不但不懂怎樣扶植,民眾也不懂如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