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雲裡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走進雲裡,像走進一個不真切的夢境,恍惚了!無法辨認時間空間,究竟身在何處?只得抬起手腕,讓腕上指針對照出時間的刻度,這才發現,秋陽早已被隔擋在山的稜線之外,而山裡,氤醞著的午夢正濃,空氣中,十四點一刻的水份沁潤著衣著單薄的膚體,那涼冷,已有深秋的味道……



  然而那時,秋的意味應當更深刻些。一泓卡其色的軍裝如秋般漫肆,穿梭於嚴整的山林之間。於是山裡人抬頭一看,還未入秋呢!怎會有如此肅殺的氣氛?正當納悶之際,一道長鞭已劃破長空,伴隨著幾聲宏亮的日語,高揚低沉,似在傳佈著命令,其實更像宣告,以一種堅定而專制的口吻,頒訂著天皇諭令一般:

  「從此你們都是天皇的子民,山裡尺寸,皆是天皇腳下的國土。」

  這麼一說,更讓山裡的人們糊塗了!這裡哪來的天皇?從來他們皆只信仰祖靈;至於這片山林,從來也不是誰的資產,那是大夥共同的家園。他們在此打獵、奔逐,以一副渾然天成的體魄,見證著天生地養。他們從來也不是誰的子民。

  於是想起那道與滿清制定的「隘勇線」心裡說著:「就連中國皇帝也不敢進來,我們,是祖靈的後代。」 



  這才來到民宿,穿過一層薄薄的雨霧。

  此前,耳鼻皆已抵受過這雨霧的潤洗,宛如歷經一場儀式,在步踏進仙境之前,必須洗淨在塵世中濁混的感官。眼睛就不必說了,幾幢歐式建築兀立在林野之間,卻又不與山爭寵,只靜靜地讓開一片遼闊,讓山的水墨可以揮灑;也讓山的清音得以訴說。於是耳朵遂也遼闊起來,聆聽梵音應當如是,可以感覺一種生命的拔升,更何況哪冷冽如水的空氣尚且漫灑著一片純淨,清涼朗暢,只有狂喫山葵醬時的感覺稍可比擬。

  只是山裡的純粹不似山葵般嗆鼻,只是清冽冷淨,倒像飲盡一杯冷泉。



  可惜如此純淨的氣氛,仍不能阻止一場龐大的殺戮。
那時約莫已經秋深,濁重的晨霧難得地稀薄了!隱約露臉的陽光,踩著詩般的步態,在林野間輕描淡寫;空氣裡沒有戰時凝重,反而漫溢著奢侈的新鮮。因為這實在是一個爽朗的日子,所以廣場上扶老攜幼,許多日軍的家屬都來了!他們以熟悉的日語敲擊著這座山的節板,沒有絲毫肅穆,僅是一團和樂;大夥湊迫出一個運動會來,再熱熱鬧鬧地迎接它,顯然,這場運動會也只是一場象徵性的較量。
  他們當然不會發現,就在不遠處,一個身形高大的男子探出身來,正以獵豹似的目光打量他們,隨之吆喝一聲:殺!這是一種專斷式的裁決,帶著抄家滅族的決心:殺!凡是與日本相關的事物都不應該倖存,哪怕只是一個身著日服的漢人;哪怕只是一個緊緊護抱著孩子的母親……

  殺!沒有宣戰;也並非在烽煙四起的戰場,宛如執行著一場狩獵,在一個不經意的時刻,讓獵刀劃過孩子泣哭的喉嗓,讓長矛刺穿婦女無辜的肚腹。這樣的屠殺即使基於愛國的理由也很難接受,更何況錚錚的歷史證明,這一場屠殺很可能起源於一場私怨。

  那麼所謂的自我了結也就沒有想像中的壯烈了!就好比一個彈盡糧絕的盜寇,明白勢不可挽,自盡,可能是保有尊嚴的唯一選擇。

  然而,來到霧社,這個人的名字卻不得不提,他是莫那魯道,日據之前,他曾是這片山林的首領。現代人提起他總是帶著崇敬的口吻,彷彿談論著一個英雄似的,聽說還有一部電影打算為此而開拍。對於這種崇拜心態,其實我頗不以為然。理由當然可以舉出幾個,除了敘述者的意識形態外,我想,最重要的,還在於那些孩子的眼神,以及他如此殘害他們時的手段。




  但這是一座煽情的島嶼。島上的人們不需要理性分析,只需要幾個可以博聚情感的口號。因此,凡是足以代表島上族群對抗外來族群的事件,皆被提升為一種象徵。從沒有人認真討論過這種象徵的合理性與必要性,人們總是選擇相信其自私情感的認同,在真理面前,當一個為家人扯謊、辯護的俗子。

  也難怪妖孽四起、盜賊橫生。這本來不是一個講究公理的地方。


  一般人來到這裡多半會選在春夏,春夏的山景淨好、風情疏朗,適合提著一顆塵心來此滌洗。然而,會選在秋冬摸上山來的,若不是為了楓葉;很可能是為了一種心情。

  怎樣的心情很難說得具體。但是大凡在城市裡蹲踞久了!一旦踏進這座山裡,必然會有一種了然於心的感受:就是這樣了!那是一種存在的意識,無須贅言,只有耳畔的山嵐與鼻寸間的清芬可以解答。於是遠遠地漫向這座林野,哪怕迎著一片細密的雨。雖然來時不曾想過會是這樣的一場淋漓,但是既然遠遠地跋涉過來了,千條雨絲也就只是一個奇特的布景;在朦朧的雨幕中讓足跡向這片土地攤展,也就成為一個奇特的經歷。

  妻子基本上同意我的思維。她走進台灣最高的一座便利商店,選了一件最簡便的雨衣,轉頭,便替兩歲的孩子套上。



  於是,走進雲裡,雨與霧遂成一種難得的生命風景。

  至於是雨?是霧?也就無須勞心辨認了!


高知遠w 寫:

  但這是一座煽情的島嶼。島上的人們不需要理性分析,只需要幾個可以博聚情感的口號。因此,凡是足以代表島上族群對抗外來族群的事件,皆被提升為一種象徵。從沒有人認真討論過這種象徵的合理性與必要性,人們總是選擇相信其自私情感的認同,在真理面前,當一個為家人扯謊、辯護的俗子。

  也難怪妖孽四起、盜賊橫生。這本來不是一個講究公理的地方。



從歷史與現實的交錯中
在這一段裡看到了理念的表達

很有張力的論述,再以第七段的雨霧做結尾
或可說是作者的真意吧
先要感謝你上次給了我想要知道的答案,很有意思,也很值得玩味。
原本我是不該在這篇文章表達任何意見的,因對於霧社事件,我一點內容都不知道。
只是你這篇文章,挑起我對這座島的複雜感情,我在猜想霧社事件當時那些原住民,
也可能有著跟我一樣的複雜感情,才會引起的吧?
當在你心底所認同的故鄉土地遭受侵犯或威脅時,
縱使只是雞毛蒜皮,亦能燃起熊熊大火的。
我想因認同的情感而引起重大的事端,是大家都會這樣的吧!

玟蒂
台灣因為高工作時數造就了高成長經濟,是個島國,是個蓬勃
台灣的愛與寂寞,以及無法抵擋的蒼白暈眩

Dear
各位:

  為了節省版面,請允許我以這樣的方式回覆,並且致上敬意。
  首先感謝秋賦雲大哥,您以如此簡練的文字概略地分享了對於拙文的一點見解,準確而精要,讓知遠有了一種被知解的欣喜。正所謂知音難尋,三言兩語也可能是對於意識思維最緊實的體貼,因此遂能夠感知溫暖,謝謝。
  再者必須謝謝玟蒂。您總是那麼仔細地閱讀我的文字,進而提出意見,並不時予我另一種不一樣的思索。能夠在文字當中遇見截然不同的思維撞擊,也讓我能夠擁有反省且深入思考的契機。唯您的問題總是不好回答,為此,還必須多費一點唇舌──
  是的,當認同的情感被侵犯時,人們往往會燃起憤怒的情緒。但更重要的是「會有這樣的情緒」與「可以這樣子做」基本上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問題。舉例而言:「忌妒」可能是一種相當普遍的情緒,但是當忌妒被某人付諸實踐時,該實踐行為即使不是犯法的,起碼也是邪惡的。但文明世界哪能允許私毫邪惡?其與荒昧野蠻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文明人懂得克制,知道人之為人的普遍私慾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滔滔公理可以清界出一個完美的世界來,因此念茲在茲,只求讓客觀理性發揮其最大數值。
  請注意「客觀理性」,這當中沒有情感周旋的餘地。
  因此,日軍據台時的種種問題,我想唯有拋開「國族主義」的當下,才有可能顯得清明。因為唯有如此,我們不是在替自家人說話,也不是在替某種政治意識說話,我們所持具的,是學術專業所賜予我們的知識積累與辯證法則,因此我們盡可以毫不徇私,只任憑資料裸呈、法則推演,在沒有任何情感負累的情況下,得出最客觀的答案。
  於是可以看見,對當時的日本人而言,他們其實不是侵台,而是接收台灣。就好像一個人欠了許多錢,只好任憑房屋被典當拍賣一樣。購買法拍屋的人是依法持有,並不是巧取豪奪。而那些因為被趕出家門便淚眼嘶嚎,在鏡頭前大言不慚、死賴著不走的人則相當該死。
  這當然是扯遠了!我的意思是:面對這樣的歷史問題,本不該只有一種視角,甚至是一種帶有感情的視角。這說法,相信只要稍稍念過幾本書的文明夥伴,應該都能同意。
  最後還得感謝「人在飄飄」。雖然你的語句支離得有一種碎亂的美感,以至於知遠才疏學淺,無法拼湊其主要的敘述意識。但畢竟也共同具有一篇文章之緣,您的留心回應,對知遠而言已是一種恩德。
  是故,再一次感謝各位。能夠書寫、能夠溝通,真好!

                              知遠謹覆
很棒的一篇文章.
而我也常到部落辦活動,對文中敘述的感受特別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