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意外,今天居然接到臺灣著名詩人瘂弦先生的電話,準確地說是驚喜。上次見到先生,還是一年前在溫哥華。當時林婷婷會長與劉慧琴前會長兩位大姐自費掏腰包代表加拿大華裔作家協會宴請陳建功與肖克凡兩位國內來訪的作家,瘂弦先生是她們請來作陪的貴賓,而我有幸忝列末座。當時名人雲集,儘管先生平易近人,卻不一定記得住我。
說來慚愧,我很久沒好好讀詩。臺灣詩人三巨頭的作品只依稀記得幾首,先前也並不知道除了餘光中之外的兩位前輩瘂弦先生與洛夫先生竟雙雙棲居溫哥華。感謝這次文學研討會,讓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了這兩位重量級的詩壇元老。開完會回到渥太華,我寫了一組隨筆記錄當時的情形,落筆時經文友提醒才發現原來喜歡了很久的“觀音在遠遠的山上,罌粟在罌粟的田裡”正是瘂弦先生的名句。
最近因出版“北美文叢”煩請瘂弦先生作總序的緣故,劉慧琴大姐要將我的小說《香火》轉呈先生審閱,囑咐我寫幾句話在扉頁上。記得剛開始寫作時參加某徵文大賽,對大牌作家擔任評委興奮不已,揚眉吐氣地說:以前都是我讀你們的作品,現在終於輪到你們讀我的了!其實後來慢慢就明白了,大賽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作品都不可避免地被中途槍斃,根本入不了大牌們的法眼。這回好歹要送到先生案頭了,我趕緊恭恭敬敬寫了幾句仰慕已久的話。具體寫什麼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引用了上面那兩句詩,並由善惡同在聯想到先生甜與苦兩極並存的寫作風格。寫好後寄給劉大姐,漸漸就把這事忘了。
怎麼也沒有想到瘂弦先生會親自打來電話致謝,其實應該說謝謝的人是我。先生問我以前還寫過什麼,我說還有一本《沒有影子的行走》,先生立刻說,這個書名很有詩意啊。又說我的筆名也起得有意思,笑言天下事。末了先生把他在三角洲的地址留給我,邀我有空過去一敘。我說下次再去溫哥華一定登門拜訪。
放下電話,微笑還留在臉上。人與人的相處真是奇妙。一本書,幾句感言,就把我與居住在“遠遠的山上”的詩人聯繫在一起。瘂弦先生1969年任臺灣“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總幹事。1974年兼任華欣文化事業中心總編輯及《中華文藝》總編輯。1975年任幼獅文化公司期刊總編輯。1977年10月起擔任臺灣《聯合報》副刊主編。其間曾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創作中心,並進入威斯康辛大學學習。瘂弦先生歷來關心並提掖文學後輩,這當然與他長年擔任文學刊物總編或主編有關,但歸根結蒂,折射出的是他人格的光輝。據說先生任編輯期間,堅持給每位投稿的作者親筆回信,不僅僅是給梁實秋、林語堂、吳祖光這樣的大作家,就連普通的文學愛好者也一視同仁。從今天這個電話,可見所言不虛。金庸先生在臺灣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是瘂弦先生編發的,沈從文先生在臺灣得到的第一筆稿費也是他簽署的。從冰心到席慕容,他與作家之間的通信一寫就是若干年。
我在很多地方讀到過瘂弦先生關於寫詩與做人的感悟,深入淺出,教益頗深。面對讀者,面對聽眾,他總是十分謙恭,把自己的位置擺得很低。他評判作品的尺度也很特別,他說:“生命的深度就是作品的深度,生命沒到位,作品不會到位。看好的藝術作品就可知道這人活過、愛過、恨過……”我深信藝術是相通的,歲月如梭,生命如水。在文字中,先生指引我們如何涉過生命的水深。
文學無疆界,我期待著與瘂弦先生把酒言歡的日子。
[FONT=PMingLiU,serif] [SIZE=100][FONT=PMingLiU,serif] [/FONT][/SIZE]2008-7-11 渥太華
[/FONT]
說來慚愧,我很久沒好好讀詩。臺灣詩人三巨頭的作品只依稀記得幾首,先前也並不知道除了餘光中之外的兩位前輩瘂弦先生與洛夫先生竟雙雙棲居溫哥華。感謝這次文學研討會,讓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了這兩位重量級的詩壇元老。開完會回到渥太華,我寫了一組隨筆記錄當時的情形,落筆時經文友提醒才發現原來喜歡了很久的“觀音在遠遠的山上,罌粟在罌粟的田裡”正是瘂弦先生的名句。
最近因出版“北美文叢”煩請瘂弦先生作總序的緣故,劉慧琴大姐要將我的小說《香火》轉呈先生審閱,囑咐我寫幾句話在扉頁上。記得剛開始寫作時參加某徵文大賽,對大牌作家擔任評委興奮不已,揚眉吐氣地說:以前都是我讀你們的作品,現在終於輪到你們讀我的了!其實後來慢慢就明白了,大賽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作品都不可避免地被中途槍斃,根本入不了大牌們的法眼。這回好歹要送到先生案頭了,我趕緊恭恭敬敬寫了幾句仰慕已久的話。具體寫什麼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引用了上面那兩句詩,並由善惡同在聯想到先生甜與苦兩極並存的寫作風格。寫好後寄給劉大姐,漸漸就把這事忘了。
怎麼也沒有想到瘂弦先生會親自打來電話致謝,其實應該說謝謝的人是我。先生問我以前還寫過什麼,我說還有一本《沒有影子的行走》,先生立刻說,這個書名很有詩意啊。又說我的筆名也起得有意思,笑言天下事。末了先生把他在三角洲的地址留給我,邀我有空過去一敘。我說下次再去溫哥華一定登門拜訪。
放下電話,微笑還留在臉上。人與人的相處真是奇妙。一本書,幾句感言,就把我與居住在“遠遠的山上”的詩人聯繫在一起。瘂弦先生1969年任臺灣“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總幹事。1974年兼任華欣文化事業中心總編輯及《中華文藝》總編輯。1975年任幼獅文化公司期刊總編輯。1977年10月起擔任臺灣《聯合報》副刊主編。其間曾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創作中心,並進入威斯康辛大學學習。瘂弦先生歷來關心並提掖文學後輩,這當然與他長年擔任文學刊物總編或主編有關,但歸根結蒂,折射出的是他人格的光輝。據說先生任編輯期間,堅持給每位投稿的作者親筆回信,不僅僅是給梁實秋、林語堂、吳祖光這樣的大作家,就連普通的文學愛好者也一視同仁。從今天這個電話,可見所言不虛。金庸先生在臺灣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是瘂弦先生編發的,沈從文先生在臺灣得到的第一筆稿費也是他簽署的。從冰心到席慕容,他與作家之間的通信一寫就是若干年。
我在很多地方讀到過瘂弦先生關於寫詩與做人的感悟,深入淺出,教益頗深。面對讀者,面對聽眾,他總是十分謙恭,把自己的位置擺得很低。他評判作品的尺度也很特別,他說:“生命的深度就是作品的深度,生命沒到位,作品不會到位。看好的藝術作品就可知道這人活過、愛過、恨過……”我深信藝術是相通的,歲月如梭,生命如水。在文字中,先生指引我們如何涉過生命的水深。
文學無疆界,我期待著與瘂弦先生把酒言歡的日子。
[FONT=PMingLiU,serif] [SIZE=100][FONT=PMingLiU,serif] [/FONT][/SIZE]2008-7-11 渥太華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