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曾有過的想望,我們像小孩一樣,想去一個很遠的地方,獨自面對生活,然後然後然後,很多的然後再然後,再重新開始面對。我是這樣想著。
  我們每個人獨自面對了很多的關係,上下,左右,前後,斜面,然後再有側面的關係。你認識我嗎?我想你不須要正面的看我,你只需要知道我的關係,從上下關係知道我的名字,從左右關係知道我的能力,然後有很多個然後,我們的關係便建立了,我們變成社會的群帶,然後再然後,然後再然後,我們便像小孩一樣,有許多的然後,然後當我們吃下這一片乳酪蛋糕之後,再面對我們的然後。
  然後呢?我們總是這樣的面對我們的人生,從小聽故事時,不斷地面對然後的問題,是幸福的呢?亦是悲苦的呢?我們一臉疑惑的看著說故事的大人們,我們這樣地選擇然後的故事,然後呢?我們到底為了什麼一定要作一個然後的夢,作一個所以的夢,再從一個為什麼的夢中解脫,到現在我們一樣再作一個然後的夢。那所以會好一點嗎?
  我們只有無法停止我們然後的這件事,關於「為什麼」很痛苦,關於「所以」很霸道,關於「因為」很多藉口,關於「然後」才充滿自己的空間,因為這是一種想望,不論好或不好,壞與不壞,然後是一種努力,也是一種面對,所以我們從小選擇了然後的夢想。然後呢?
  是這樣的,我們總是希望聽到然後,再面對,或高興,下一個然後,下下一個然後,像翻書一樣,不斷地往下閱讀,我們總是沒辦法把書倒著念,「望想的過有曾都人個一每」,是這樣嗎?
  我們不斷地說明我們然後的理由,再做一個然後的夢想,再這樣在群體中過生活,我們一定非得過這種生活不可,然後的一個願望,不可脫逃也不可轉移,無法剪斷的臍帶關係,就是然後的想望。
  就是,總是,一定,非得,我們說話總是在比較近義詞的關係,靠文法過生活,靠語彙吃飯,不斷地說明,不斷地解釋,再不斷地詮釋給別人聽,說些垃圾不好嗎?「請你拿出你的內涵好嗎?」不好。
製造垃圾很容易,提出創見很困難,講垃圾不好嗎?好,請說。
  「我愛垃圾,像吃垃圾食物,講垃圾話,亂丟垃圾,製造垃圾。」
  我們像小孩一樣,想到一個很遠的地方,獨自生活,再回到現實時,看到很多垃圾,再學會資源回收,因為不想過原始的生活,所以學會文明地原始,開始吃有機蔬菜,開始不吃垃圾食物,開始自己孵豆芽菜,吃下之後,再開始想著然後的問題。
  我們總是學會丟掉垃圾之後,才有然後的開始,資源回收是為了將百分之五十的然後救回來,再將百分之五十的然後作開始,於是後悔有了解救。
  我們都曾這樣想過,一個很遠的夢,昨天晚上,我夢見我在義大利的廣場散步,買著販賣機賣的伯朗咖啡,邊走著邊挽著另一個伴,然後我竟然發現我在一個很遠的地方,於是我就醒了,然後結束了。
  心不甘情不願的起床,發呆看著遠方,一個很遠的夢。沒有然後的夢,竟然是悵然所思之感,回到現實,走近。
  才知道,關於一個然後的夢,很遠,很遠,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