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個新興的名詞稱之為「公主病」,據說是現代女性的一種惡性流行。據「偽基百科」的說法,這種女性多半腦殘,且「自以為是公主,自認應該受到公主般的待遇。這種女性多數在家裡都被細心疼愛,以為全天下男人都會像家人一樣疼愛自己」。這論述雖然不免主觀,但大抵上是精確而傳神的。這種病的病徵除了上述所說的心理幻象外,其外在表現還包含了野蠻、任性與不負責任等性格特點。由於這種生物我曾遭遇不少,因此感受必然也深刻了些。
本來「女性」這名詞應當是種高級指涉。專指一個撫育生命的胎肚,款款柔亮世間的秋波。與「男性」有別,「女性」的特質是種溫柔的堅毅、果斷的圓融,是上帝造人的藝術所在,是美與善的象徵本身。因此對於「女性」我始終格外地尊重,總覺得這世界的線條,恰恰是因為「女性」的存在,才漸有幾分柔和的弧度。
直到遭遇了幾個「情緒化的生物」後,我才漸漸明白,在「女性」這高貴的衣袍下,竟不時躲藏著一些醜惡的嘴臉與一些骯髒的靈魂。這些嘴臉與靈魂多半已不配稱之為「女性」,這種雅緻的符徵不適合他們,只能代稱之為是一具「情緒化的生物」。這種「情緒化的生物」竟在新世紀後開始流行起來,於是學者專家們開始討論與概括這種生物的行為特徵,並試圖找出原因來為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機制命名。終於,在新世紀的今天,我們以一個新的名詞稱呼具有這種心理與行為的生物,認為她們其實生病了,病名稱之為好發性「公主症候群」,也就是吾人所謂的「公主病」。
其實這些生物哪裡稱的上是公主?公主應當具有高貴而典雅的形象,但這些生物卻多半蒙昧而低俗。公主通常被要求寬宏大器,因知性而理性,舉止間不時流露出貴族的從容與氣派……然而這些生物卻恰恰相反,他們不只刁蠻任性,還總是為其刁蠻任性的行為找尋合理化的情緒性說辭。因此將這種生物擬稱為公主實在是一種恭維,稱其為「情緒化的生物」反而是比較準確的形容。
這種生物一但進入社會,在工作上總是不負責任,一遇困難就歇斯底里。每每遭遇指責便以托辭推委,一但認真辯論起來,卻又覺得全世界都應該為它公主的身份而禮讓。於是滔滔真理遇上刁蠻撒潑,義正嚴詞對上盈眶熱淚,理性規矩交戰任性撒野,往往就是被那種死皮賴臉卻又裝作柔弱無辜的無賴表情,打的敗戰而歸。
就像我曾遭遇過的例子一樣。那生物相貌平平,但學歷頗高,本以為起碼是一個知書達禮之人,卻沒想到其言談時的知性與理性,一旦落實起來竟頗為矛盾。面對指責,明明是自己的疏失,卻仍率性而為,以不知從何而來的優越感將自己武裝起來,將其本有的知識結構拋在腦後,取而代之的,是一連串的心理結構與情緒結構。
需知人的心理結構與情緒結構在私領域中或許極其重要,一旦來到公領域裡,來到人與人的交往行為之間,便顯得無足輕重。只有客觀的真理是應該依循的根據,只有適切的對應態度是應該保有的姿態,這是現代文明的常理與常道,相似的論見前人已談過太多,因此,更需要強調的並非是這種常理常道的規章,而應該是讓每一個患有「公主病」的生物,可以更為深刻地「體驗」到,沒有人有義務容忍一種任性而未受化的生物本能,即使是它的父母、它的情人、更枉論它的工作夥伴。
這裡不存在「憐香惜玉」的老生常談,更需要的是一門關於交往行為的「震撼教育」。「震撼教育」當然不該逾越倫常法紀,但至少可以調動一些嚴厲的辭彙,訴諸幾分宏偉的聲量,起碼讓這些「公主」感受一下,被怒吼襲身,被指著鼻子痛罵的暢快與淋漓。
至於這種「公主病」的心理成因,許多人總歸咎於該生物的原生家庭,因此,較多的矛頭指向了家庭中之父母的行為影響。我相信這推論自有一定邏輯,因此無需辯駁。只是我更認為這一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與價值氛圍,亦是造成這種公主病的遠近原因。甚至於那些整日挺著陽具,放眼四周找尋受孕對象的動物們,似乎更應該為這種病態,共同負起一些責任。
本來「女性」這名詞應當是種高級指涉。專指一個撫育生命的胎肚,款款柔亮世間的秋波。與「男性」有別,「女性」的特質是種溫柔的堅毅、果斷的圓融,是上帝造人的藝術所在,是美與善的象徵本身。因此對於「女性」我始終格外地尊重,總覺得這世界的線條,恰恰是因為「女性」的存在,才漸有幾分柔和的弧度。
直到遭遇了幾個「情緒化的生物」後,我才漸漸明白,在「女性」這高貴的衣袍下,竟不時躲藏著一些醜惡的嘴臉與一些骯髒的靈魂。這些嘴臉與靈魂多半已不配稱之為「女性」,這種雅緻的符徵不適合他們,只能代稱之為是一具「情緒化的生物」。這種「情緒化的生物」竟在新世紀後開始流行起來,於是學者專家們開始討論與概括這種生物的行為特徵,並試圖找出原因來為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機制命名。終於,在新世紀的今天,我們以一個新的名詞稱呼具有這種心理與行為的生物,認為她們其實生病了,病名稱之為好發性「公主症候群」,也就是吾人所謂的「公主病」。
其實這些生物哪裡稱的上是公主?公主應當具有高貴而典雅的形象,但這些生物卻多半蒙昧而低俗。公主通常被要求寬宏大器,因知性而理性,舉止間不時流露出貴族的從容與氣派……然而這些生物卻恰恰相反,他們不只刁蠻任性,還總是為其刁蠻任性的行為找尋合理化的情緒性說辭。因此將這種生物擬稱為公主實在是一種恭維,稱其為「情緒化的生物」反而是比較準確的形容。
這種生物一但進入社會,在工作上總是不負責任,一遇困難就歇斯底里。每每遭遇指責便以托辭推委,一但認真辯論起來,卻又覺得全世界都應該為它公主的身份而禮讓。於是滔滔真理遇上刁蠻撒潑,義正嚴詞對上盈眶熱淚,理性規矩交戰任性撒野,往往就是被那種死皮賴臉卻又裝作柔弱無辜的無賴表情,打的敗戰而歸。
就像我曾遭遇過的例子一樣。那生物相貌平平,但學歷頗高,本以為起碼是一個知書達禮之人,卻沒想到其言談時的知性與理性,一旦落實起來竟頗為矛盾。面對指責,明明是自己的疏失,卻仍率性而為,以不知從何而來的優越感將自己武裝起來,將其本有的知識結構拋在腦後,取而代之的,是一連串的心理結構與情緒結構。
需知人的心理結構與情緒結構在私領域中或許極其重要,一旦來到公領域裡,來到人與人的交往行為之間,便顯得無足輕重。只有客觀的真理是應該依循的根據,只有適切的對應態度是應該保有的姿態,這是現代文明的常理與常道,相似的論見前人已談過太多,因此,更需要強調的並非是這種常理常道的規章,而應該是讓每一個患有「公主病」的生物,可以更為深刻地「體驗」到,沒有人有義務容忍一種任性而未受化的生物本能,即使是它的父母、它的情人、更枉論它的工作夥伴。
這裡不存在「憐香惜玉」的老生常談,更需要的是一門關於交往行為的「震撼教育」。「震撼教育」當然不該逾越倫常法紀,但至少可以調動一些嚴厲的辭彙,訴諸幾分宏偉的聲量,起碼讓這些「公主」感受一下,被怒吼襲身,被指著鼻子痛罵的暢快與淋漓。
至於這種「公主病」的心理成因,許多人總歸咎於該生物的原生家庭,因此,較多的矛頭指向了家庭中之父母的行為影響。我相信這推論自有一定邏輯,因此無需辯駁。只是我更認為這一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與價值氛圍,亦是造成這種公主病的遠近原因。甚至於那些整日挺著陽具,放眼四周找尋受孕對象的動物們,似乎更應該為這種病態,共同負起一些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