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認為迷失了方向有什麼不好,或者這麼說,偶爾脫軌的生活也不至於導致翻覆。但是人們很恐懼自己的生存步調不在掌握之中;凡事都要及早規劃、憧憬將來,也需要夢想的推握,似乎人們被教導應該存有一些寄託的遠方。人就是應該正向積極。人就是應該保有恢弘目標。人就是應該培養與未來社會競爭的實力。人就是應該屈就於每一種不問為什麼所安排好的社會期待。
我終於懂了。當我因為疲倦了眼前的生活而質疑自己的生存價值時,我為什麼會如此不習慣這種失控的橋段,並任其肆無忌憚地流竄於生命腳本的每一個註解中,最後卻顯得無能為力。這種無能為力其實來自於一種「求死」的慾望。所謂的求死,並非肉體型態的消損或死亡;是把自己拉回墮落、消極、傷害、封閉的一種表徵。可能類似Freud所言的生、死本能。
如果發憤圖強被譬喻成「向上升揚」的力量;則灰敗糜爛就是一道「向下拉扯」的墜落感。所以許多人活累了,求助於「一死以蔽之」的解決。而這種「真正去死」的作法或說偏頗或說不智慧,然當手腕上那一刀真確地劃下去時,勇氣不是活著的人明瞭的。那股將人「往下扯」的地心引力就此展現。
但今天我所要說的,並不是替悲觀的人辯護,也不是替那些不珍惜生命的人選擇一走了之所護航;我希望可以提出一個討論的空間,講述達觀格物的必然性與否,以及致死地而後生的可能性。講到這裡,我要的答案早就呼之欲出了。我從將自己的樂觀送入歷史當中的反省裡,看見了「向下拉扯」對於生命體悟、甚而所謂的生死超然有了更深刻的看法。
很多人需要認同感來建築自己存在的證據。這種認同感不光只有來自於社會規範的桎梏,還有自己與他人所共構而出的「自我形象」。換句話說,除了自己一直以來所認定的自我之外,自己對自己所認識的樣貌泰半由周遭他人所建構。誠如我們常說,好朋友像鏡子,反映了自己的缺失與優點;道理所在,除了自身以外,所有的外物都是鏡子,映照你的型態。你依照別人喜歡你的樣子去形塑自己;你依循倫理規範匡正自己的舉手投足;你遵行律則限制約束自己的社會行為;你因為脾氣差所以朋友不多;你因為優柔寡斷所以每一次的決策都惹人厭;你因為成績優異所以大家鼓勵你當醫生;你因為辯才無礙所以人家建議你考律師……
你說這世界是不是很像一套公式?從你的基因構造、文化資產、後天努力得到一列素質函數,然後套入許多複雜的人情世故與莫名的理所當然之後,按下「enter」,電腦便會將你過去、現在、未來的定位清算出來。
我們都很努力,努力在生活世界中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不過,什麼樣的角色該有什麼樣的戲碼,似乎不是自己決定的。
有一種人,外表光鮮亮麗,高學歷、高能力,那麼應該就是仕途無量、人生一路風平浪靜的類型吧。這是市井普遍的認知。但在看人前光芒的同時,殊不知人家背後的辛苦之處。這種不知「台前一刻鍾台後十年功」的刻板印象,無形中成為戲子的悲哀。
你的屈體兩圈半後空翻不應該失誤吧,是不是石灰粉太少?你的過彎加速與手煞車的時間點不應該提前,是不是前一晚沒睡好?你的指定考怎麼可能考不好,是不是早餐沒吃?你的這場演說怎麼老是吃螺絲,是不是場地燈光不適應?
要到什麼時候,原本被視為應該「向上無限升揚」的角色,才能很認真地面對所有的表現「失常」大聲呼喊:我就是欠缺練習,所以空翻失衡;我就是不夠熟悉,所以過彎失誤;我就是準備不足,所以考不好;我就是過於緊張,所以吃螺絲。所謂的「失常」也是他者給出的標準;所謂的「不失常」難道指的僅是符合你的預期嗎?為何「正常」的本質不是從當事人自身出發,例如矯治精神疾患者的立場往往在於我們這些正常人認為他們不正常,如果治療的目的在於讓他快樂面對人生,誰知道未加治療的他不快樂?那塊幫人決定誰是「主體」的部分,充分以一種看似合理的形式強加在每一個從眾心理。更何況,我們自以為自己正常,那正常的效標也是我們自己給出來的;又是一種變相的多數暴力,悄悄施加在那些「不正常」之上。
這種不問別人領不領受所給的正面期望,就表面來看,並非不好,確實透過某種精神寄託給出了成功的預期,也為可預見的將來鋪設了宏大的想像,無疑是一種向上升揚的驅力。
但所有人都忘了,飛得越高,下墜後的衝勁也就越無法掌控。如果暴露在光明璀璨之前,我覺得刺眼;我便毫不考慮地轉身躍入萬丈深淵。外人的注視就像炙熱的陽光。每一道光彩照射在你的身上。從背光處,投射出你被以為的樣子,就是那尊影子。當光源的仰角有所不同時,影子的樣態便有所不同;所以到最後,你認識的自己,是人家認識的你。直到有一天,自身被影子牽著走,而我們還巴望著主宰權在自己身上,其實不然。
那是一種活在別人眼光底下的生活。若不經這返回到自身最晦暗的深淵之處,與陰暗的置身所在共處,無法體會最熱鬧繽紛的孤獨其實來自於自身;而這種孤獨感,因為外在的熱切相對了起來。尤其放縱慾望、邪惡思想、貪心惰性,更要在獨有自己時才彌足彰顯。而貼近自己最醜陋、骯髒的那一面並不可恥。要有「非」的體認,親吻許多被壓抑的「不可以」,才會知道為什麼「是」即是、「可以」即可以。就像你想要研究現象學派典,絕不可能僅從讀現象學而知,你要讀什麼是實證派典、後實證主義,進而瞭解現象學的由來與其反動對象。不知道「不是」,就不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是」。
人們總是很習慣透過「什麼是什麼」的途徑來建設對某事物的理解;而忽略了「什麼不是什麼」的情況來認識該事物的反例。唯有走進最黑暗的深處,你才會看見影子的無限。而影子就是自我概念,黑暗就是腐敗至極。請別擔心在深淵裡墮落式的放逐,因為你在體驗生命,你的不適,近乎是過去盲目跟隨大眾節奏而共鳴的習慣使然。走進深淵,迎面撞來的漆黑讓你伸手不見五指,但可怕的並非喪失視知覺,而是自我洞察的能動力(agency)。
所以擺脫眾人目光的捷徑就是走進黑暗。走進黑暗才能跟自己做最深沈的對話。那裡沒有他人,就連自己都不盡然是個特定的「什麼」。最耀眼的光線之下,影子的鮮明越是漆黑至極;如同他人給的期望越高竿,被迫領受的人越是深刻承受。那麼走進最荒蕪的內心世界,置身徹底的黑絕之後,跟最荒謬的自己對話,在「看不到」自己的鏡子面前,重新認識一個連他人也不認得的自己,屆時才能透徹自己希望的影子應該長什麼樣子。
我跟很多人一樣始終是茫然的,而我正在走進淵藪的路上,希望整合後的自我,能夠在脫離淵藪的同時,從一大片漆黑無光的境地中拉扯出屬於自己的影子。
有點類似容格(Carl Jung)所謂的:「我們同時有建設性與毀滅性的力量,為了整合,我們須接受人性的黑暗面。」而接受那些人性醜陋的那一面,如縱慾、貪婪、血腥、惰性、追求歡愉等衝動,並不是意味著主體性被黑暗面統治,而是更認清自己的底限在哪!認清人性的另一部份!此外,容格也提到了原形(archetypes)的概念,其中陰影(shadow)紮根於人性淵藪底層最有力而危險的部分,而這塊總是被壓抑下來的晦暗的部分,即是社會中對於人性譴責、他人對你應然的期望之下,最不被提及、也最容易被埋藏起來的污垢。但如果對污垢只是視而不見,它並不會消失;應該去面對它,接觸它,不怕髒之後,即便無法清除,也不會陌生與害怕。
引述法國小說家卡謬(Abert Camus)所言:「對生命沒有絕望,怎麼可能會有生命的熱愛。」如果沒有徹底認識黑暗帶來的恐怖,沒有「說不定明天就會死」的覺悟,恐怕很難以認真而絲毫不後悔的姿態來綻放生命。道理相同,不從黑暗處走來,你不會懂得光明面的炫目。
人不能飛太高,氧氣稀薄會致命;可是也不能沈溺在流沙的下滑,終有一天也會窒息。一升一落,才顯得峰迴路轉,才有活者的感覺。為生活衝刺是飛翔,震翅忙碌之餘的休息是下墜;有的人選擇緩慢下降,有的人享受自由落體。
人總有茫然的時候,會突然在公式化的生活中喪失為什麼要這樣做的理由;也很有可能在滿腹委屈之際,走向放棄一部份的自己,放空現在的顧慮,想著,可以發呆過生活也沒什麼不好。並且毫不遲疑地大聲吶喊「我不要活得這麼累」。
如果我們老是將彈簧兩側反方向拉開,希望獲知它的能耐,最好的方法不應該是施以拉扯來測試它的極限;而是緊緊壓縮之後大膽鬆手,任其自由的開展。我們要知道自己的上限是無垠的天空,欲升揚無所牽絆;但也要切記自己的下限是無底的深淵,期致死地而後生。
一封留言,給暫時茫然的你我他。
我終於懂了。當我因為疲倦了眼前的生活而質疑自己的生存價值時,我為什麼會如此不習慣這種失控的橋段,並任其肆無忌憚地流竄於生命腳本的每一個註解中,最後卻顯得無能為力。這種無能為力其實來自於一種「求死」的慾望。所謂的求死,並非肉體型態的消損或死亡;是把自己拉回墮落、消極、傷害、封閉的一種表徵。可能類似Freud所言的生、死本能。
如果發憤圖強被譬喻成「向上升揚」的力量;則灰敗糜爛就是一道「向下拉扯」的墜落感。所以許多人活累了,求助於「一死以蔽之」的解決。而這種「真正去死」的作法或說偏頗或說不智慧,然當手腕上那一刀真確地劃下去時,勇氣不是活著的人明瞭的。那股將人「往下扯」的地心引力就此展現。
但今天我所要說的,並不是替悲觀的人辯護,也不是替那些不珍惜生命的人選擇一走了之所護航;我希望可以提出一個討論的空間,講述達觀格物的必然性與否,以及致死地而後生的可能性。講到這裡,我要的答案早就呼之欲出了。我從將自己的樂觀送入歷史當中的反省裡,看見了「向下拉扯」對於生命體悟、甚而所謂的生死超然有了更深刻的看法。
很多人需要認同感來建築自己存在的證據。這種認同感不光只有來自於社會規範的桎梏,還有自己與他人所共構而出的「自我形象」。換句話說,除了自己一直以來所認定的自我之外,自己對自己所認識的樣貌泰半由周遭他人所建構。誠如我們常說,好朋友像鏡子,反映了自己的缺失與優點;道理所在,除了自身以外,所有的外物都是鏡子,映照你的型態。你依照別人喜歡你的樣子去形塑自己;你依循倫理規範匡正自己的舉手投足;你遵行律則限制約束自己的社會行為;你因為脾氣差所以朋友不多;你因為優柔寡斷所以每一次的決策都惹人厭;你因為成績優異所以大家鼓勵你當醫生;你因為辯才無礙所以人家建議你考律師……
你說這世界是不是很像一套公式?從你的基因構造、文化資產、後天努力得到一列素質函數,然後套入許多複雜的人情世故與莫名的理所當然之後,按下「enter」,電腦便會將你過去、現在、未來的定位清算出來。
我們都很努力,努力在生活世界中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不過,什麼樣的角色該有什麼樣的戲碼,似乎不是自己決定的。
有一種人,外表光鮮亮麗,高學歷、高能力,那麼應該就是仕途無量、人生一路風平浪靜的類型吧。這是市井普遍的認知。但在看人前光芒的同時,殊不知人家背後的辛苦之處。這種不知「台前一刻鍾台後十年功」的刻板印象,無形中成為戲子的悲哀。
你的屈體兩圈半後空翻不應該失誤吧,是不是石灰粉太少?你的過彎加速與手煞車的時間點不應該提前,是不是前一晚沒睡好?你的指定考怎麼可能考不好,是不是早餐沒吃?你的這場演說怎麼老是吃螺絲,是不是場地燈光不適應?
要到什麼時候,原本被視為應該「向上無限升揚」的角色,才能很認真地面對所有的表現「失常」大聲呼喊:我就是欠缺練習,所以空翻失衡;我就是不夠熟悉,所以過彎失誤;我就是準備不足,所以考不好;我就是過於緊張,所以吃螺絲。所謂的「失常」也是他者給出的標準;所謂的「不失常」難道指的僅是符合你的預期嗎?為何「正常」的本質不是從當事人自身出發,例如矯治精神疾患者的立場往往在於我們這些正常人認為他們不正常,如果治療的目的在於讓他快樂面對人生,誰知道未加治療的他不快樂?那塊幫人決定誰是「主體」的部分,充分以一種看似合理的形式強加在每一個從眾心理。更何況,我們自以為自己正常,那正常的效標也是我們自己給出來的;又是一種變相的多數暴力,悄悄施加在那些「不正常」之上。
這種不問別人領不領受所給的正面期望,就表面來看,並非不好,確實透過某種精神寄託給出了成功的預期,也為可預見的將來鋪設了宏大的想像,無疑是一種向上升揚的驅力。
但所有人都忘了,飛得越高,下墜後的衝勁也就越無法掌控。如果暴露在光明璀璨之前,我覺得刺眼;我便毫不考慮地轉身躍入萬丈深淵。外人的注視就像炙熱的陽光。每一道光彩照射在你的身上。從背光處,投射出你被以為的樣子,就是那尊影子。當光源的仰角有所不同時,影子的樣態便有所不同;所以到最後,你認識的自己,是人家認識的你。直到有一天,自身被影子牽著走,而我們還巴望著主宰權在自己身上,其實不然。
那是一種活在別人眼光底下的生活。若不經這返回到自身最晦暗的深淵之處,與陰暗的置身所在共處,無法體會最熱鬧繽紛的孤獨其實來自於自身;而這種孤獨感,因為外在的熱切相對了起來。尤其放縱慾望、邪惡思想、貪心惰性,更要在獨有自己時才彌足彰顯。而貼近自己最醜陋、骯髒的那一面並不可恥。要有「非」的體認,親吻許多被壓抑的「不可以」,才會知道為什麼「是」即是、「可以」即可以。就像你想要研究現象學派典,絕不可能僅從讀現象學而知,你要讀什麼是實證派典、後實證主義,進而瞭解現象學的由來與其反動對象。不知道「不是」,就不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是」。
人們總是很習慣透過「什麼是什麼」的途徑來建設對某事物的理解;而忽略了「什麼不是什麼」的情況來認識該事物的反例。唯有走進最黑暗的深處,你才會看見影子的無限。而影子就是自我概念,黑暗就是腐敗至極。請別擔心在深淵裡墮落式的放逐,因為你在體驗生命,你的不適,近乎是過去盲目跟隨大眾節奏而共鳴的習慣使然。走進深淵,迎面撞來的漆黑讓你伸手不見五指,但可怕的並非喪失視知覺,而是自我洞察的能動力(agency)。
所以擺脫眾人目光的捷徑就是走進黑暗。走進黑暗才能跟自己做最深沈的對話。那裡沒有他人,就連自己都不盡然是個特定的「什麼」。最耀眼的光線之下,影子的鮮明越是漆黑至極;如同他人給的期望越高竿,被迫領受的人越是深刻承受。那麼走進最荒蕪的內心世界,置身徹底的黑絕之後,跟最荒謬的自己對話,在「看不到」自己的鏡子面前,重新認識一個連他人也不認得的自己,屆時才能透徹自己希望的影子應該長什麼樣子。
我跟很多人一樣始終是茫然的,而我正在走進淵藪的路上,希望整合後的自我,能夠在脫離淵藪的同時,從一大片漆黑無光的境地中拉扯出屬於自己的影子。
有點類似容格(Carl Jung)所謂的:「我們同時有建設性與毀滅性的力量,為了整合,我們須接受人性的黑暗面。」而接受那些人性醜陋的那一面,如縱慾、貪婪、血腥、惰性、追求歡愉等衝動,並不是意味著主體性被黑暗面統治,而是更認清自己的底限在哪!認清人性的另一部份!此外,容格也提到了原形(archetypes)的概念,其中陰影(shadow)紮根於人性淵藪底層最有力而危險的部分,而這塊總是被壓抑下來的晦暗的部分,即是社會中對於人性譴責、他人對你應然的期望之下,最不被提及、也最容易被埋藏起來的污垢。但如果對污垢只是視而不見,它並不會消失;應該去面對它,接觸它,不怕髒之後,即便無法清除,也不會陌生與害怕。
引述法國小說家卡謬(Abert Camus)所言:「對生命沒有絕望,怎麼可能會有生命的熱愛。」如果沒有徹底認識黑暗帶來的恐怖,沒有「說不定明天就會死」的覺悟,恐怕很難以認真而絲毫不後悔的姿態來綻放生命。道理相同,不從黑暗處走來,你不會懂得光明面的炫目。
人不能飛太高,氧氣稀薄會致命;可是也不能沈溺在流沙的下滑,終有一天也會窒息。一升一落,才顯得峰迴路轉,才有活者的感覺。為生活衝刺是飛翔,震翅忙碌之餘的休息是下墜;有的人選擇緩慢下降,有的人享受自由落體。
人總有茫然的時候,會突然在公式化的生活中喪失為什麼要這樣做的理由;也很有可能在滿腹委屈之際,走向放棄一部份的自己,放空現在的顧慮,想著,可以發呆過生活也沒什麼不好。並且毫不遲疑地大聲吶喊「我不要活得這麼累」。
如果我們老是將彈簧兩側反方向拉開,希望獲知它的能耐,最好的方法不應該是施以拉扯來測試它的極限;而是緊緊壓縮之後大膽鬆手,任其自由的開展。我們要知道自己的上限是無垠的天空,欲升揚無所牽絆;但也要切記自己的下限是無底的深淵,期致死地而後生。
一封留言,給暫時茫然的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