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腳不是錯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鄭琮墿胡也

  從狼籍的桌面翻出諮商技術厚重的身影。有點迫於無奈地掀開書頁,一頁頁迅速的瀏覽而過;隨性一點,甚至像翻字典那樣一次飄移過幾十頁。

  然後我停在完形治療(Gestalt Therapy)這一章。沒為什麼,只是突然想到這塊心理治療的版圖中,有一位過去大學時期我最欣賞的心理治療師,Fritz Perls,請容許我在此尊稱他為心理治療界最屌的老頭。

  關於完形的諮商技術與理論基礎在這不多贅述。今天我所要講的故事沒這麼嚴肅。

  我只想單純介紹我身平最欣賞的一招。別小看這一招,它一共融合了該治療法的兩項諮商技術:誇張練習(the exaggeration exercise)以及感覺留置(staying with the feeling)。

  這種在諮商過程中由諮商師引導當事者所做的演練,用意是讓當事者可以明顯覺察自己的身心反應;例如在某種情緒底下,生理上不由自主所外顯的訊息。

  為什麼我要在這裡特別介紹Perls呢?不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實在太有創意了。

  我們最常做的就是在面對當事者的時候,協助他觀察自己的生理反應或肢體語言。

  例如有的人緊張的時候會抖腳,這時候Perls就會直接說:「我發現你在抖腳。」如果你以為只有這麼簡單的呈述,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你可以試著再抖大力一點,恩……請你抖大力一點……」

  「來、來,再大力一些,不要不好意思,對!就是這樣……」

  這時候你會看見當事者臉上三條線,他會開始質疑自己幹麻花大把的鈔票來這裡請人叫自己抖腳。而且抖到自己羞赧地感到難為情,平常我們抖腳都偷偷在桌底下抖,這回竟然要當著人家的面大力抖腳。

  甚至Perls還會這樣問人家:「如果你是『那雙正在抖的腳』,你有沒有甚麼話想跟身體的主人說?」這種問法通常會讓當事者不知所措。因為許多人一輩子只被允許假裝自己是總統時有甚麼話想跟全民說,或者如果自己是泰瑞莎修女的話有甚麼心得想告訴全天下的人們,諸如此類的。但生平第一次被人問到倘若自己成為一雙正在抖的腳,這雙抖腳能說些什麼啊?

  Perls明白而且相信,唯有這種此時此刻的覺察,才能徹底讓人瞭解在某些情境下自己的身體語言;而這種身體語言,其實往往都透露了許多關於人心內在的訊息。

  就這樣,抖抖抖,不久他就會發現原來自己有抖腳的習慣,而且透過「誇張練習」才真的察覺到這個抖腳的動作到底想說些什麼;可能在說『我好緊張喔』,也可能在說『我好無聊喔,乾脆來抖腳吧』。

  結果抖著抖著,竟然就不抖了耶,很神奇吧。就像平常我們在撒尿的時候,如果有一個人在旁邊吆喝,越是叫你趕快撇一泡又多又鹹的尿時,你越噴不出半滴水來的道理相同。

  不過,當事者起初掛號的時候也並非為了治療自己的抖腳而來,另一方面,Perls真正的目標也不是為了治療人家的抖腳;只是剛好看見人家在抖,就順便治療了。他是一個愛管閒事卻又極富愛心的老頭。

  然後再從另一項「感覺留置」的技術來看,Perls會在當事者每次想要逃離不愉快或尷尬的情緒時,邀請當事者正視這種因恐懼而欲逃避的關鍵時刻,並保持這種感覺。就像你看見一隻蟑螂在面前翩翩飛舞而想光速般逃離時,Perls好死不死抓住了你的衣領,要你保持跟那隻待產蟑螂四目交接的感受。然後去反思那感受在身心層面給出了什麼意義。也是,如果你可以跟蟑螂當上好朋友;你就無須害怕牠了。道理相同,如果你能擱置在不愉快的情緒中不為所動,你便不會再以「逃避」作為唯一的問題解決策略了。

  這種作法不免聯想起洪水法。顧名思義,找一個你很害怕的東西,然後滔滔不絕如潰堤的洪水向你淹沒。通常在這種情況下,要麼就是死無全屍;要麼就是歷經一種驚駭到全身麻痺的階段,這時候你就出運了,因為即便你賠上了半條命,但至少已經跟自己的恐懼當上好朋友,你無所懼怕。差別在於「感覺留置」強調抓住並體驗那感覺企圖洩漏而經常被你忽略的訊息。

  由此推敲,發明這些治療方法的心理師應該有一種明知故犯的嗜好我猜。

  結果人就是這麼賤,欲擒故縱的。如果沒有像Perls這種大師出來賞你兩巴掌,我看許多人還是執迷不悟,永遠活在自己的圍牆裡。

  別懷疑喔,Perls跟當事人當面吵起架來是常有的事呢。我曾經在一部紀錄片上見過大師過招,裡頭還有鼎鼎大名的Rogers與Ellis。當時理情治療法創始人Ellis還是個年輕小伙子,Perls則是三人中年紀最大的長者。他們三人同時以各自擅長的學派技術諮商同一位女性案主。當然,該案主是經過同意徵詢,願意接受錄影與製作紀錄片的。

  Rogers最擅長的就是扮演好爸爸,給當事者一種被同理、被理解、被接納的享受。雖然我不知道Rogers到底是不是一位好爸爸,但他很會扮演慈祥和藹的傾聽者是不爭的事實。

  Ellis講話很快,跟我差不多。他的主張比較傾向指導性的說教,然後會適時駁斥當事者的非理性信念:他深信人的一切苦惱都來自個人的想不開與犯賤。典型的咎由自取,所以需要老師在旁邊告訴你哪裡有問題;如果不聽老師的話,就是不乖。

  重頭戲來了,最愛明知故犯的Perls看起來最老練。他在諮商過程中,又把抖腳那套拿出來用,但那回好像不是抖腳,我忘了是抖什麼,請知道的人幫我補充。女當事者整個傻眼,尤其在剛經歷了Rogers的溫暖懷抱後。Perls覺察她在談不好的事情時竟然還能微笑以對,明知故犯的本性便一發不可收拾了。

  以下對話我已經模糊了,但我記得大概的意思……

  「妳為什麼在談這麼不愉快的事情時還笑得出來啊?」Perls問道。

  「沒有啊,就緊張,所以笑,這樣比較舒服……」當事者回應了這類的話。

  「那你要不要試著再笑一次?」明知故犯第一式。

  「啊?」女子驚慌失措,心想我幹嘛笑啊!
 
  然後當事者勉強裝出了一個很僵硬的微笑。但Perls覺得不滿意,打算繼續修理她。

  「如果妳是『那個笑容』,妳有沒有甚麼話想對自己說的?」

  這時候當事者應該昏頭了,如果自己是一朵無奈的微笑,到底可以告訴自己什麼呢?這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妳看看妳,內外不一致!」明知故犯第二式:「明明痛苦,竟然還笑!」當事者很疑惑,就算不開心,難道一定得板著一張臭臉跟人說話嗎?

  這中間的對話很勁爆,但我記憶有限就不多做闡述了。印象裡Perls講了類似『像你這種人就是不能誠實面對自己』之類的話,最後當事者氣急敗壞地爆怒起來,就連眼淚都快溢出來了。

  『碰!』她還用盡吃奶的力氣敲了桌子一下,表示自己的不滿。「你懂個屁啊?你一點都不瞭解我!」發瘋的女人吼著。

  但是你們知道嗎?到最後開檢討大會的時候,那位同時接受三位諮商師晤談的當事人最後給出的回饋真是跌破萬人眼鏡:Rogers太娘,只會婆婆媽媽地接納我,個人覺得很溫馨,但是問題還是擱在那裡,沒什麼改變。Ellis說話太快,而且講話太過理性有哲理,每一次的指導說完,我還來不及思考,他又繼續說了,腦子很漲。Perls掀起了我最大的情緒波動,他嘴巴很賤,一點都不像印象中溫馴的諮商師,雖然我們大吵了一架,我覺得收穫最多。

  你們看看,人真的很奇怪,印象最爆裂的,竟然是收穫最多的。就像以前高中的時候,老覺得英文老師既囉唆又八婆,我經常頂她嘴,但畢業之後反而還保持聯絡,每年都還邀約聚餐,你說我是不是也很犯賤?

  然而看到這裡,我突然頓悟什麼叫做『非常破壞之下的非常建設』。

  或許,Perls就是在顛覆一個人的內外不一致;當人們可以疏通自己不願觸及的內在衝突時,成長於焉誕生。

  好啦,我該恢復專業了,其實諮商沒有這麼兒戲的。小小開了Perls、Rogers與Ellis三位大師一個玩笑,尤其Perls都作古了,還被我如此戲謔調侃,真是不好意思啊。

  其實Perls能以壓倒性的勝利劃下句點也不是沒原因的,因為他年紀最大,經歷最豐富,而且欲使用完形技術中那些「破壞性」極強的招式,若沒有兩把刷子是不能輕易嘗試的,否則你將領受個案摑來一拳然後拂袖而去的下場。

  而大哥哥我有練過喔,請大家不要輕易褻瀆大師,不然晚上大師會去你床邊幫你蓋棉被喔!

歡迎新文友銀蛙蒞臨喜菡文學網:

此文詼諧有趣,顛覆一般傳統心理學的枯燥艱深。
讀來流暢雋永且詼諧中帶有專業。

歡迎您常來發表大作。

並祝文安!

散文版召集人馮瑀珊敬上

我也有這幅撐傘雨蛙
很可愛!
朋友轉寄給我的,因為跟我十幾歲時綽號很配

很多塲合,反向操作常是克服人性弱點的妙方
正視自己的缺點並不容易,一般人明知卻不去面對,
所以借助外力的幫忙,也就是所謂的專業。
就心裡層面而言,專業也只是暫時止痛藥,
真要走的出來,也只能靠自己。

銀蛙筆下,將道理深入淺出,讓人簡單易懂
可謂用心良苦

賦雲不是專科,也不曾學過,或可從許多朋友身上,
端視一二。

曾有一友,在會學步走路之後,一天,不慎自樓梯滾落,
沒有外傷也沒內傷,可從那天開始,他便對走路產生恐懼。
扶著助走器,也是踉蹌發抖,腿部肌肉因缺少運動也開始痿縮,
這樣一路到了十三四歲,在物理及心理治療下,
也只能靠拐杖步行。
直到十六歲那年,他在一天突然領悟,跌倒並不是什麼可怕的事,
只要靠自己還是可以再站起來的。於是這年,他會跑也會跳,
臉上的笑容也燦爛自然。

很多時候,要專業幫忙的,只是自己不去正視的心理吧!

賦雲有感並問候新朋友 :D

To 馮瑀珊

呵呵,希望我沒太過褻瀆了大師們才好………

這篇文章與我過去的學習經驗有關,
所以內容刻意「生活化」了許多,
當要真正寫論文的時候就不是「詼諧」這麼一回事了 orz

謝謝你的評語,共勉之。



To 賦雲

你的舉例真是生動活潑呀。
話說,我跟「蛙」這個字扯上關係是在大學時代……
很榮幸我們有「類似」的綽號經驗。

其實不論助人專業如何;
我永遠相信,人有自我療癒的能力。
即便是諮商大師,也無力阻止一個人自甘墮落:
你說的對,要走出來,只能靠自己。

差別只在於,
有時候多一個人以某種專業協助你找到自己的盲點而已。

謝謝你的閱讀與回應。

反向操作啊......
要看個案使用
若用錯人
可能造成相當可怕的後果
或許就是間接心靈破壞的推手......

有些人再怎樣都無法面對自己
可能一刺激就爆了
面對這種人
就需要用時間來誘導
最後再讓他自己跳出

我只能說文中的作法
有一些冒險
隨時都很刺激的
因為那是瀕於臨界的分點
弄不好不是走出來
而是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