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的愛戀

每日以投稿兩篇為限

版主: 林思彤麻吉胡也鄭琮墿

巷口的街角﹐有推車的攤子﹐賣的是蚵仔麵線和甜不辣。每到下學時﹐大群中小學生就擁繞一旁。麵線一碗一元﹐還可以只叫半碗。另外五毛錢﹐可以要一小份甜不辣。吃完甜不辣﹐還可以向老闆娘要高湯﹐不過﹐我們不喊她老闆娘﹐喊她頭家娘。
那是陽春麵一碗兩元﹐公車五毛﹐一件夾克幾十元的年代。

但我現在並沒有敘舊的情緒。
我在父親過世的次日﹐不知怎地﹐跟弟弟和越南來的中年佣人﹐談起幼時的物價。當弟弟繼續比較當年和現在的差別﹐我的注意力卻被一件很小的事情所分心。

我記憶裡﹐家裡搬過四次。父母親提到過我兩歲前的另一次﹐我知道那個地點﹐對那極幼時則只有很模糊的記憶﹐而那些記憶﹐我相信都是我因為聽起大人談話﹐而想像附會的。

總之﹐我真正有記憶的眷村平房﹐往小學和中學都是徒步五到十分鐘路程。那個推車的蚵仔麵線攤﹐就停在小學和中學的校門口正中間的路邊﹐那個地點﹐離家是比較遠一點點的。

眷村巷口是一直都有小街攤的。
同一個地點﹐換過幾個不同的攤子﹐印象中﹐大半的攤子生意都是不差的﹐為什麼會有那樣的更迭流動性﹐我說不上來。
記憶中﹐魷魚羹和肉羹(當然都可以再加米粉或油麵)的攤子有過兩三次。傳統台式麵攤也賣雜菜麵﹐切菜是豬肝連和章魚或沙魚煙﹐另外加上貢丸湯或是豬肝湯。福州麵攤賣得最好的是細皮的扁食﹐他們做的麻醬麵分外好吃。賣豬腳麵跟魯肉飯的攤子做得並不是很久﹐應該是選擇少了點﹐而又實在油膩了些的下場。
那個地點﹐後來在我國中時﹐翻修拓寬馬路﹐就不再有攤子了。但一旁街道上則開了各色小餐飲店。我始終不覺得這些新的店家﹐能跟先前街攤的口味相較。

除了大學是在永和的那三年﹐我離家住校﹐記憶比較稍淡﹐另三次搬家﹐都還是在老眷村附近。最後一次﹐我已出國多年﹐父母親和弟弟一家人﹐又搬回眷村改建的國宅大樓。所以那之後﹐我的回家省親﹐又回到我從小長住的一片土地。當然舊時平房長巷的景物不復了﹐但附近鄰里的概觀﹐跟三四十年前並沒有突兀的變動。
而巷口街角﹐則擺出了蔥油餅餅和芝麻球的推車小攤。對街另有夾心小圓餅的攤子﹐口味除了記憶中的紅豆和奶糊外﹐加了花生和芋頭。這大概是各類小吃裡﹐口味保存得最純粹的一樣。

時隔三十多年的歷史﹐我現在驚訝於﹐自己對街邊小攤的清晰記憶。舌間隨著腦海中想起的不同攤子﹐好像就能浮起當時甜不辣及魷魚羹的味覺﹐或是臭豆腐和烤香腸的嗅覺。

我自知是在情緒上有些偏執矯作的。
台北﹐在我情緒中的存在﹐從來不能跟街市上的喧鬧﹐街邊的大小食堂﹐夜市裡的人潮﹐跟這些分離而獨立。而老家的記憶﹐當我步過中年﹐幼時侶伴都四散失連﹐ 長排平房宅巷不復存在。天涯歸省﹐仍然能夠執捉不放的﹐卻是對一個巷口街角的印象﹐和那個角落上像流水一樣更迭的街攤歷史。
我的記憶會漸漸淡去﹐台北會一直不斷地更動﹐人物繼續地流過遷移﹐但那塊街角的存在﹐一種全然主觀的存在﹐隨著我的老去於他鄉﹐便更是像岩石一樣安定。那是一種味覺和嗅覺深透下意識的潛存﹐我的無能遺忘台北﹐以此毋庸置疑。

我一向相信﹐最深刻而原始的愛戀﹐底定於沒有意識地、對觸感和氣味的執捉。
我是這麼去愛戀一個女子的﹐一如我這麼去愛戀一個城市﹐一片多次換妝的土地﹐一個街角。

3/21/2006

  加入陌生話題,好像顯得突兀又失禮,而真實的目的,也不是要給予禮貌上的讚美,又或是屬於那一年代的敘舊;想想,回應作者的文章也是毫無道理可言;而作者理不理讀者的回應的態度也是。

  一如文中的提到味蕾真的可以辨識屬於香腸、臭豆腐,或者魷魚羹、甜不辣,一點也不含糊的清晰。

  愛戀一個女子,可以這樣形容,我呢,對於一篇文章閱後突然也產生這種共鳴。不是每一篇都會,就像不是遇見的異性都能有愛戀的遐想一般,或者我想這樣說,記憶匣子也是不一定都可以裝下人生每一階段的過程。問好作者,憐芳草敬

台北市,啊~我永遠的故鄉

建議每段宜空行
以利閱讀

祝 文安
夏霏

哇,好想吃一吃文中所有的小吃哦!
因某些原因,目前只能喝流質飲食的暮楓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