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族系統排除的人
—從《阿育王》到《密勒日巴》
[LEFT]
文/林東璟
之前,對歷史人物阿育王的印象是,他是一位佛教大護法,以國家的力量護持佛教,
全面性地在建築、法律規章、日常生活中,以政治力量把佛教灌入社會生活中,這
樣的人,這樣的印度王朝,應該是一片祥和,充滿法喜,處
處淨土吧!
看了《孔雀王朝之阿育王》DVD之後才知道,原來阿育王的前半生並非充滿光明喜
樂,事實剛好相反。阿育王的父親跟不同妻妾生下許多兒子,阿育王不被父親青睞
,成長過程中,其他兄弟為了爭奪繼承權,總是處心積慮勾心鬥角,企圖消滅彼此
,阿育王當然也被皇兄皇弟列為鬥爭整肅的目標。
也由於兄弟的迫害進逼,連自己的妻子和生母都險遭謀害,阿育王終於忍無可忍,
展開反擊,他一路斬殺皇室兄弟,斬草除根,讓自己成為國王唯一的繼承人。掌權
之後,對於那些扶植他奪取王位,卻因此貢高我慢的大臣們,一律賜死;之後,他
發動多起軍事攻擊,陸續征服鄰國,幾乎統一印度,阿育王擴權過程中的血腥殘暴
,讓世人稱呼他是「黑(惡)阿育」
阿育王是一位被家族系統排除在外的人,父親不喜歡他,兄弟要他死,只有自己的
生母最呵護他。家族系統會在冥冥之中追尋一種歸屬感,每一位成員都必須有個位置
,長幼有序,當家族成員刻意去排除某個人,甚至發動謀殺等行為,那麼,這個家族
系統將陷入不安當中,為了回到一個平衡的狀態,最優解決方案,乃是有人去把「被
排除在外的成員」找回來,尊敬他(她),給予他適合的位置;如果做不到這一點,
那麼,就有可能發生類似阿育王的復仇事件,他自己班師回朝,剷除那些當年想把他
排除在外的家族親人,這是最痛苦的解決方案,偏偏也最容易發生,因為這種「把敵
人都殺光」的復仇方式既迅速又爽快。
2009年上映的電影《密勒日巴》可謂「少年密勒日巴」的傳記故事,密勒日巴的父親
過世之後,跟母親和妹妹相依為命,家產被伯父一家奪走,使得密勒日巴一家陷入貧窮
的境地,其他族人跟著財富走,儘管密勒日巴母親公開向親人和村民提出援助的呼求,
卻無人願意公開幫助她,甚至還被咒罵嗆聲。
也就是說,密勒日巴一家也成了被家族系統排除的人了,痛苦與復仇之心,在他的母親
心中燃燒,為了向家族成員報復,密勒日巴離開村落,向修行人學習幻術密法,習成之
後,他回到村裡,呼風喚雨,山崩地搖,擊殺當年排除他們的族人和村民。
跟阿育王不同的是,密勒日巴一開始沒有對系統內的成員趕盡殺絕,地震過後,仍有村
民倖存,悲痛之餘,他們集結起來,對密勒日巴展開報復行動。密勒日巴只好再度離開
村落,<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向">向</st1:personname>老師請教:「為什麼
我報仇了,心裡還是不快樂?為什麼永遠都有敵人?」這位老師無法傳授更根本層次的
密法,於是,聽<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從">從</st1:personname>老師的建議
,密勒日巴轉往他方,另外一位老師求法,尋求更為究竟的解脫痛苦之道。
阿育王則是在一次最大規模的征戰中,看到生靈塗炭,屍體遍布戰場,他瞭悟到,征服
敵人也不是根本的喜樂之道,一次又一次的向外擴張,只是內心權力慾的滿足和展現而
已,而慾望永遠不會真正被填補,這個層次的慾望被滿足了,永遠都有新層次的慾望誕
生。
於是,阿育王和密勒日巴,這兩位曾經被家族系統排除之人,在向家族成員報復之後,
整個系統便獲得一個暫時的動態平衡點,雖有短暫的舒坦爽快,卻無永恆之樂,他們決
心轉向,在佛法裡尋求轉化情緒、安頓身心的方法。
為什麼復仇之後,苦痛仍然存在呢?因為這種層次的報復行動,會使得當事人變成跟當年
的「壞人」一樣「壞」。站在宇宙整體的眼光來看,「我為了奪取你的財富或王位,所以
殺了你或趕走你」跟「我為了報復你當年奪走我的財富或王位,所以我殺了你或趕走你」
,這兩件事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宇宙只看系統內發生了什麼事實行為(殺人),宇宙不
區辨,也不會認同任何一邊:「這是愛,那是恨;這是善行,那是惡舉;這是受害者,那
是加害者。」
宇宙總是站在更高的視角,以整體性的眼光觀照陰和陽。
這就是為什麼,當「受害者」決定採取一模一樣的方式去報復「加害者」的時候,「受害者
」只會取得短暫的平衡和爽快,接下來,「受害者」就會感覺到喜樂消失而苦痛猶存;因為
,「受害者」那種層次的報復行為,也使得自己成為另一位「加害者」了。
在一段關係或系統裡,如果有人覺得被傷害,卻沒有展開任何報復行動,那麼,這段關係就
會斷裂,兩人會分手,系統會崩解,因為沒有任何平衡點,連個動態平衡都沒有。
報復的行為若是能夠小於當初所受的傷害,而另一邊的再次報復行為也小於當初所受的傷害,
這樣往返下去,這段關係或系統可以繼續維持,甚至轉為以愛的方式來回饋對方,維持系統運
作。
如果報復行動大於當初所受的傷害,那麼就會發生少年密勒日巴所說「冤冤相報何時了」的苦
悶,這段關係仍會繼續維繫,只是雙方會以痛苦和傷害的方式一直在一起;當某一方的報復行
為大到極點,整個系統和關係也會崩解、斷裂。
而那些追尋根本層次消弭痛苦之道,且願意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的人們,則是另一種層次的生命
品質了。電影裡,密勒日巴為了逃避敵人的追殺,他躲入一間小寺廟裡,看著滿室佛教壁畫,
他向老和尚詢問:「佛陀說了什麼?」
老和尚回答:「不做會降低振動頻率的事,要多多去做能夠提高振動頻率的事,調伏自己的心
識意念和轉化情緒,這就是佛陀想要告訴眾生的體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
佛教)。」
在這之前,我們所有的喜怒哀樂、離合悲歡,是你我必須親身走過的如夢旅程。當您不肯付出
愛,也不肯報復,那就只好一次又一次地輪迴,重複體驗相同的情緒困擾。當您願意採取行動
,您就為自己打開一個契機,調伏自己的心性,取得更高層次的轉化。
電影密勒日巴預告片段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oLe5mXGPmU
[/LEFT]
—從《阿育王》到《密勒日巴》
[LEFT]
文/林東璟
之前,對歷史人物阿育王的印象是,他是一位佛教大護法,以國家的力量護持佛教,
全面性地在建築、法律規章、日常生活中,以政治力量把佛教灌入社會生活中,這
樣的人,這樣的印度王朝,應該是一片祥和,充滿法喜,處
處淨土吧!
看了《孔雀王朝之阿育王》DVD之後才知道,原來阿育王的前半生並非充滿光明喜
樂,事實剛好相反。阿育王的父親跟不同妻妾生下許多兒子,阿育王不被父親青睞
,成長過程中,其他兄弟為了爭奪繼承權,總是處心積慮勾心鬥角,企圖消滅彼此
,阿育王當然也被皇兄皇弟列為鬥爭整肅的目標。
也由於兄弟的迫害進逼,連自己的妻子和生母都險遭謀害,阿育王終於忍無可忍,
展開反擊,他一路斬殺皇室兄弟,斬草除根,讓自己成為國王唯一的繼承人。掌權
之後,對於那些扶植他奪取王位,卻因此貢高我慢的大臣們,一律賜死;之後,他
發動多起軍事攻擊,陸續征服鄰國,幾乎統一印度,阿育王擴權過程中的血腥殘暴
,讓世人稱呼他是「黑(惡)阿育」
阿育王是一位被家族系統排除在外的人,父親不喜歡他,兄弟要他死,只有自己的
生母最呵護他。家族系統會在冥冥之中追尋一種歸屬感,每一位成員都必須有個位置
,長幼有序,當家族成員刻意去排除某個人,甚至發動謀殺等行為,那麼,這個家族
系統將陷入不安當中,為了回到一個平衡的狀態,最優解決方案,乃是有人去把「被
排除在外的成員」找回來,尊敬他(她),給予他適合的位置;如果做不到這一點,
那麼,就有可能發生類似阿育王的復仇事件,他自己班師回朝,剷除那些當年想把他
排除在外的家族親人,這是最痛苦的解決方案,偏偏也最容易發生,因為這種「把敵
人都殺光」的復仇方式既迅速又爽快。
2009年上映的電影《密勒日巴》可謂「少年密勒日巴」的傳記故事,密勒日巴的父親
過世之後,跟母親和妹妹相依為命,家產被伯父一家奪走,使得密勒日巴一家陷入貧窮
的境地,其他族人跟著財富走,儘管密勒日巴母親公開向親人和村民提出援助的呼求,
卻無人願意公開幫助她,甚至還被咒罵嗆聲。
也就是說,密勒日巴一家也成了被家族系統排除的人了,痛苦與復仇之心,在他的母親
心中燃燒,為了向家族成員報復,密勒日巴離開村落,向修行人學習幻術密法,習成之
後,他回到村裡,呼風喚雨,山崩地搖,擊殺當年排除他們的族人和村民。
跟阿育王不同的是,密勒日巴一開始沒有對系統內的成員趕盡殺絕,地震過後,仍有村
民倖存,悲痛之餘,他們集結起來,對密勒日巴展開報復行動。密勒日巴只好再度離開
村落,<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向">向</st1:personname>老師請教:「為什麼
我報仇了,心裡還是不快樂?為什麼永遠都有敵人?」這位老師無法傳授更根本層次的
密法,於是,聽<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從">從</st1:personname>老師的建議
,密勒日巴轉往他方,另外一位老師求法,尋求更為究竟的解脫痛苦之道。
阿育王則是在一次最大規模的征戰中,看到生靈塗炭,屍體遍布戰場,他瞭悟到,征服
敵人也不是根本的喜樂之道,一次又一次的向外擴張,只是內心權力慾的滿足和展現而
已,而慾望永遠不會真正被填補,這個層次的慾望被滿足了,永遠都有新層次的慾望誕
生。
於是,阿育王和密勒日巴,這兩位曾經被家族系統排除之人,在向家族成員報復之後,
整個系統便獲得一個暫時的動態平衡點,雖有短暫的舒坦爽快,卻無永恆之樂,他們決
心轉向,在佛法裡尋求轉化情緒、安頓身心的方法。
為什麼復仇之後,苦痛仍然存在呢?因為這種層次的報復行動,會使得當事人變成跟當年
的「壞人」一樣「壞」。站在宇宙整體的眼光來看,「我為了奪取你的財富或王位,所以
殺了你或趕走你」跟「我為了報復你當年奪走我的財富或王位,所以我殺了你或趕走你」
,這兩件事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宇宙只看系統內發生了什麼事實行為(殺人),宇宙不
區辨,也不會認同任何一邊:「這是愛,那是恨;這是善行,那是惡舉;這是受害者,那
是加害者。」
宇宙總是站在更高的視角,以整體性的眼光觀照陰和陽。
這就是為什麼,當「受害者」決定採取一模一樣的方式去報復「加害者」的時候,「受害者
」只會取得短暫的平衡和爽快,接下來,「受害者」就會感覺到喜樂消失而苦痛猶存;因為
,「受害者」那種層次的報復行為,也使得自己成為另一位「加害者」了。
在一段關係或系統裡,如果有人覺得被傷害,卻沒有展開任何報復行動,那麼,這段關係就
會斷裂,兩人會分手,系統會崩解,因為沒有任何平衡點,連個動態平衡都沒有。
報復的行為若是能夠小於當初所受的傷害,而另一邊的再次報復行為也小於當初所受的傷害,
這樣往返下去,這段關係或系統可以繼續維持,甚至轉為以愛的方式來回饋對方,維持系統運
作。
如果報復行動大於當初所受的傷害,那麼就會發生少年密勒日巴所說「冤冤相報何時了」的苦
悶,這段關係仍會繼續維繫,只是雙方會以痛苦和傷害的方式一直在一起;當某一方的報復行
為大到極點,整個系統和關係也會崩解、斷裂。
而那些追尋根本層次消弭痛苦之道,且願意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的人們,則是另一種層次的生命
品質了。電影裡,密勒日巴為了逃避敵人的追殺,他躲入一間小寺廟裡,看著滿室佛教壁畫,
他向老和尚詢問:「佛陀說了什麼?」
老和尚回答:「不做會降低振動頻率的事,要多多去做能夠提高振動頻率的事,調伏自己的心
識意念和轉化情緒,這就是佛陀想要告訴眾生的體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
佛教)。」
在這之前,我們所有的喜怒哀樂、離合悲歡,是你我必須親身走過的如夢旅程。當您不肯付出
愛,也不肯報復,那就只好一次又一次地輪迴,重複體驗相同的情緒困擾。當您願意採取行動
,您就為自己打開一個契機,調伏自己的心性,取得更高層次的轉化。
電影密勒日巴預告片段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oLe5mXGPmU
[/LE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