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心靈捕手》有感 :我願走入你內心世界.

◆戲劇欣賞及劇本創作討論◆
每日限貼兩篇

版主: 洪春峰言葉

第一次發表,請多多指教!^^~
威爾:麥特戴蒙飾演
尚恩:羅賓威廉斯飾演

--------------------------------

愛是藝術,需要學習,才能培養;愛是生命,需要時間,才能成長;愛要接納,需要瞭解,才能適應;愛是滿足,需要雙方,才能共享;愛是給予,需要犧牲,才能獲得;愛是責任,需要付出,才能要求。
看完了《心靈捕手》,我的內心有著極大的感動,我也對自己重新做了一番觀照。
電影中的主角威爾,是一名天才少年,然而他卻有著不願被他人探知的一面,那就他的內心,威爾的內心是很脆弱的,他恐懼、擔心、害怕並認為親人是不可靠的,因為親人會拋棄他。跟著劇情而走,原來小時候的威爾,是活在家庭暴力的陰影之下,有時候,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但是大人們總會對他拳腳相向,這其實是非常可憐的。生活在繁忙緊奏的水泥叢林中,我們總在無形之中承受著一股巨大的變形壓力,而當要抒發壓力時,總是會找那些比自已弱小的出氣筒解放壓力,然而他們並沒有真正做錯了什麼,欺負他們只是因為自己不甘心被欺負罷了,最近在社會新聞上,我們老是會看到有小孩子被自己的父母親凌虐、毆打以至於重傷或者是死亡,每每看到這些新聞時,我都感到非常的氣憤,為什麼這些大人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甚至還忍心拿自己的親生骨肉來出氣,等到孩子受到「最大的」、「最嚴重的」傷害時才懊悔不已,多可笑啊!
在我小的時候,曾經有一次到醫院看病,在等候拿藥之時,令人緊張的救護車聲響由遠而近傳來,被抬下的傷患,我隱約地看見是一名頭破血流的孩子,他那極為驚恐的巨大哭喊,讓我的心異常的焦慮,然後我又看到許多人擁著一名酒醉的父親,不斷地對他勸說「那是你的兒子呢!那是你的兒子呢!」然而,酒醉的父親卻無法清醒,當時的我很擔心那名小男孩的生死,甚至是害怕,我不知道這名孩子受傷的原因,可是當我看到酒醉父親的態度時,我很生氣,為什麼這名父親只顧著在現實人生中麻痹著自我,孩子的生命竟喚不回他的理智,酒醒後的人生是痛苦的,然而,生命的逝去卻是巨大的哀默,什麼也無法挽救。
前幾個月,我的母親告訴我,我姐姐的孩子們被關在「廁所裡」,在電話另一頭的我,內心更為激憤,為什麼?我其實非常疼愛我姐姐的小孩,母親對我說,當我的姪兒們不乖時,我姐姐的公公就會把她們關在廁所中,在我的小侄女未滿一歲時,她就已經開始被關在廁所裡了,原因只是因為她一直哭。當天我便寄了封信給了我姐姐,很委婉的告訴她,把孩子關在廁所中是非常危險的,廁所裡有一大堆的清潔用品,若是懵懂無知的孩子拿來把玩,那後果不堪設想。孩子是心肝寶貝,是要去愛她的,而不是讓她忍受著孤獨寂寞,教育她的時候,應當要告訴她錯在哪裡?而不是毫無理由的拒絕給她「愛」。當然,現在我會三不五時的問我的母親以及姐姐,孩子們最近乖不乖啊?有沒有什麼地方做不對了啊?但是,我畢竟無法全面性地看著孩子,我只能不斷地告訴姐姐,要好好地保護孩子,作為一個母親,就算對方是自己的公公,也要站出來捍衛孩子,就算教訓孩子也不能讓孩子們受到傷害啊!愛之深,責不一定要切;責之切,愛一定要深。
回到電影主角的身上,一開始我看到的威爾,他是自卑的、孤單的、需愛被愛的,他將自己關在一間堆滿書籍的房間內看書,從書中找到他的知識,然而,書並不會跟他對話,不會回應他,所以他仍是寂寞的,有時候,我們會需要一個對我們會有回應的人來說說心事,這樣一來,我們便會感到內心是不寂寞的,例如說,失戀了,被拋棄了,當我們向朋友傾吐心事時,而朋友如果會回答我們的是:「我也被拋棄過。」那麼我們就會覺得,有同樣經驗的人會較能理解我們現在低落的心情,當然,現在市面上也很多安慰人失戀的書籍,可是書和人是不一樣的,書本不會和我們互動,裡頭就算有在深奧的道理,我們有時候依然無法真正地去體會或領悟。
再來,我認為片中輔導過程的首要目標是:要讓威爾對人生的目標要有企圖去勇於嘗試,並且要使威爾打開心防,去學習著如何信任他人。
片子的一開頭是主角坐擁書城的畫面,書房內的光線是幽暗的,且主角的四周圍都是書,他對於藝術、文學、歷史…等各方面的書籍都有接觸及涉略,例如他第一次和女主角在酒吧中見面時,他賣弄出自己淵博的知識學問,他也說的頭頭是道,還有在他和所有的心理醫生見面時,都引用出自己從書本中歸納出來的理論,甚至藉此來排拒接受心理治療,威爾和尚恩第一次見面之時,用尚恩的畫作說出尚恩並不愛他的妻子,並且令尚恩覺得威爾在污辱他的愛妻,最後,尚恩非常生氣地將威爾趕出他的研究室,尚恩喪妻的痛苦我們誰都無法真正地理解,
也許威爾說中了尚恩內心大多數真正地感受,例如尚恩的確是需要一個港灣讓他得以停泊,可是他仍是愛著他的妻子,所以當下一次他們見面之時,尚恩告訴威爾:「問愛情,你會引述十四行詩,但你從沒看過女人的脆弱、知道她能以雙眼擊倒你,感覺上帝讓天使為你下凡,她能從地獄救出你。你不了解她當天使的滋味,你不了解真正的失去。唯有愛別人勝於自己才能體會,我懷疑你敢那樣愛人。」因為怕自己被拋棄,所以威爾害怕被別人知道他內心真正的感情,但是尚恩鼓勵著威爾,要勇於去嘗試,不要害怕失敗。
最後,威爾也開始為自己的工作去做了面試,並且去追求他曾經放手的幸福,電影的最後,威爾的四周不再被冷冰冰的書籍所包圍,而是開著車在一條光明開闊的大馬路上。他要「試」著去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
另外一個首要目標便是要讓威爾學著如何去「相信」別人,信任是突破被輔導人心防的關鍵,因為信任輔導員,被輔導的人才會對輔導員坦誠說真話。其實「相信」他人,對許多人而言是很難做到的,很多時候,我們總會替自己的錯誤找尋藉口,欺騙他人,或者是不願意去「傾聽」別人的話,例如說,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在他家院子的後面,聽見了一位鄰居的呼救聲,他試著去告訴他的父親,以及鄰居的家人,可是沒有人理他,只認為這小孩子的話是滿口的「胡言亂語」,後來小男孩也要求著父親陪他一同過去後院看看事實的真相,但是始終無法獲得認同,後來,一位鄰居的小朋友陪著他一起到後院去看個究竟,並且也確認了小男孩所說無誤,後來二人便不放棄地去告訴一開始都不相信他們所說的話的大人,後來,大家終於都到後院去查明真相,並且證實了孩子們說的不是謊話,為什麼一開始不願意去相信孩子說的話呢?為什麼許多人總是拒絕敞開心房去信任他人呢?大人的事,也是小孩的事;小孩的話,大人也要聽。相信一個人其實並不難,只是身處在如此複雜的社會之中,我們的成長經驗老是告訴著我們,要試著防衛自我,不要輕易的信任他人,然而,我認為,不論是身為教師、家長或者是輔導者,都應該要去尊重孩子,並且去傾聽他內心的話,不要一開始就用刻板印象或流言蜚語去定義孩子。威爾起初其實非常不願意談自己,甚至還想逃避,可是尚恩用著耐心去等他談,並對他說:「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可以加入。」尚恩給威爾自省的機會,甚至對於威爾一開始的無禮予以原諒,尚恩知道威爾是不信任人的,他並不非常願意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一開始才會顧左右而言他,不停的換話題,以掩飾自己內心的驚慌,但路是無限的寬廣,愛是無盡的包容,給孩子機會、包容他,他才能走出陰鬱的角落,他才能學著如何去信任真正關心他的人。
接著,比較兩位老師的人格特質及對待學生的方式,我認為藍勃的需求大於威爾,他總是希望能從威爾身上得到一些東西,譬如說,能夠知道高深的數學習題如何解答?而尚恩較注意威爾的需求,但是許多人都是認為自己的需求是比較重要的。藍勃會給威爾安排並且替威爾做決定,尚恩則是讓威爾自己做決定,要威爾跟著自己的心走,自己能做決定則意味著自己已經可以獨立,可以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如果跟著別人的決定走,會對自己的人生無法負責,於此,我來說說自己,從小到大,我有許多人生重要的決定,我的家人並不太會來干預我,當然我的父母親他們都會適時的給我意見,可是,有時候在人生迷惘的道路上,我總希望能有一個人在前面引著我,我想是我的依賴心太重了吧!可是自己能做決定則意味著我要對自己負責,之前,我聽朋友說,有一位女學生,她從小到大的人生未來經歷,她的父母都會安排的好,而當她考上大學之後,她的父母親決定不再幫她規劃未來的人生時,她頓時瘋掉了,她不知道人生該怎麼走,我覺得她很可憐,她無法為自己的理想而活,她只能為別人的夢想打拼,雖然自己做決定會有迷網且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但是,人生是自己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生命歷程,都有屬於自己的生命火花,為自己而活,人生才會更加地精彩。
另外,片中的威爾有一些「非理性信念」,他認為:別人拋棄我之前,我要先拋棄別人。如此一來他就永遠不會被拋棄,他認為人是不可以輕易相信的,凡事只要有開始就一定可能會失敗,他認為知識就是一切,所以威爾只和書做朋友,這些都是不合於常規、不是很理性的想法。然而,這都是他成長的環境所讓他感受到的,從小他就遭受到家暴,並且他是一個被親人拒絕的孩子,他認為大家都不愛他、都拋棄他,他是非常脆弱的,因為這些非理性的信念,導致他不願意對女友說愛她,縱使他的內心也同樣被撕裂著。這同時他必須要跨越的障礙,他有防衛心理、會躲避人群,只願與書為伍,威爾極需要被關愛的,然而藥治癒他受過傷的內心卻又是如此的不容易。一開始藍勃以他專業的眼光請了一些外人所謂的專家替威爾做治療,對第一位心理醫生,威爾先假裝順從、合作,健談來使諮商員以為他已進入狀況,然後威爾再以不甚妥當的言詞激怒了諮商員。第二次藍勃請來了專業的催眠治療大師,威爾先假裝已被催眠,並開始進行自由聯想,誤導諮商員,繼而胡扯一通,讓諮商員不知所措。直到尚恩的出現,威爾才真正地打開心防,尚恩用他的關心取代所有的諮商技巧,尚恩跟威爾第一次見面時,尚恩要求清場,讓威爾感受到能保有隱私的安全感,尚恩依著威爾有興趣的話題繼續跟他討論下去,說話也模仿著他,讓威爾不覺得他是一個心理治療師,而像是一個跟他談天的朋友,並企圖建立起兩人的關係。第二次他們相約在風景優美且溫馨動人的湖邊談話,雖然第一次的見面是非常不愉快的結束了,可是尚恩仍願意給威爾訴說的機會,他告訴威爾,書中有很多的知識,但是和人的相處更需要學習,他看不出威爾的聰明自信,只看到他被嚇壞的狂妄,只要威爾願意敞開心防,他隨時都可以加入。尚恩是尊重威爾的,他希望威爾能和他合作一起共同解決問題,合作意味著平等、互相包容接納,而且是要共同積極參與的,如果只有單方面的積極是沒有用的,所以尚恩希望威爾與他一起努力。同時尚恩也說出了自己的喪妻之痛、自己內心的脆弱與害怕,尚恩說出了自己的秘密,並且也希望威爾能嘗試著去說出並承認自己內心的恐懼,只有勇於面對,問題才會被解決,最後尚恩離開了湖邊,給了威爾考慮省思的機會。
到了第三次的見面,兩個人都保持著沉默,尚恩尊重威爾有不開口的權利,畢竟一時之間要一個人突破心防是相當不簡單的,然而沉默不代表沒有,沉默逼著威爾去思考著必須要做一些事情來改變現狀,讓威爾嘗試著面對自我的問題。到了第四次的會面,開頭雖然依舊保持著沉默,最後威爾終於打破了沉默,願意開口,尚恩開始導引著威爾,並且告訴威爾他的問題在於不想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是因為怕別人認清他的一切。第五次見面時,尚恩先說出自己和妻子相戀的過程,也說出妻子的不完美,尚恩自我接露,表達出他的誠意跟開放,增進和威爾的親密感。尚恩說:「沒有完美的人,但是我們卻可以找到配合自己的人。」是啊!人總是會追求完美,並希冀夢想永遠不會幻滅,可是,人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如果因為害怕希望幻滅,而拒絕去接受他人,那麼許多的幸福,就會和我們錯身而過,多可惜啊!
在第六次見面時,尚恩問威爾:「What do you want?」如此簡單的問題威爾卻答不出來,我們常花太多時間來應付沿途上的問題,而忘了我們為什麼要走這條路,結果對於真正重要的,反而模糊不清。尚恩又問威爾:「你心靈的朋友在哪裡?」尚恩不希望威爾一輩子都不做改變,他希望威爾不要將自己的自甘墮落合理化,他要威爾面對真正的自我,最後尚恩生氣地趕走威爾,他要威爾對自己負責任,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尚恩相信案主也有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輔導不是代為做決定,而是幫助案主看清自己的問題,了解他自己所有的資源,協助他自我選擇,自我決定並自我負責。
第七次見面之時,威爾看到了兩位老師因故在爭吵,在藍勃離開之後,尚恩不斷地對威爾說:「這不是你的錯!」(It's not your fault!)終讓威爾無法抑制而大哭,這句話非常地令我感動,阿德勒說:「沒有任何孩子是沒有希望的,除非您告訴他:『您失敗了,您是失敗者。』」有時候大人會將錯誤推在孩子身上,讓孩子來承擔錯過,可是孩子卻是無辜的,因為從小的時候開始,大人們都將錯誤推在威爾的身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受到影響,以至於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不會去深思熟慮,反正不管我做了什麼,都是不對的,為什麼還要在乎呢?我們不能因一個人沒犯罪而原諒他,只有在確定他有罪以後,才能原諒。孩童的內心是非常脆弱的,是需要被保護的,有時候,摸摸孩子的頭,一個讚許的眼神勝過打和罵,要孩子不說謊,就要容忍他在說謊後的誠實;要孩子不犯錯,最好的辦法就是寬恕他所犯的錯。而受過創傷的孩子也要敞開自己的心胸,才能感受到身邊週遭的愛,不要一味地去拒絕別人真心的關懷。
在最後一次的面談裡,尚恩跟威爾兩人的談話,彷彿多年的好友,威爾已發現自己具有思考、選擇、做決定的需要與權利,不再受制於兒時的挫敗經驗,重拾自我價值。而尚恩也再次問威爾:「那是你想要的嗎?」,讓威爾的決心能更堅定。當威爾重拾自我價值之後,兩人便依依不捨的結束了諮商了。尚恩是威爾的心靈捕手,走入了威爾的內心世界,他幫助了威爾走出封閉的自我,讓他勇於去面對人生,對自己負責。
我認為這次的諮商是成功的,尚恩用同理心、真誠地去對待威爾,鼓勵著孩子要去試、要去面對自己的問題,最後威爾開著自己的車,去追尋自己的幸福。他不再害怕被別人拋棄,他相信自己所愛的人。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之中,難免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挫折,可是我會選擇勇敢地面對困境,我的樂觀是因為無法逃避,因為既然都發生了,何不以更積極、更樂觀的心去面對,人生處處都是希望。
最後我以傑克遜布郎的話作為結尾:「生命不會求我們成為最好的,只求我們做最大的努力。」人生難免會受到傷害,遇到灰暗的陰天,可是我們仍要走自己的路,盡最大的努力,讓自己能活得更用力,更活出生命的美麗。

本文已於11/07發表於PCHOME心靈電子報
謝謝大家囉^^~

富碧(jewelsh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