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二書

靜態影像(攝影、繪畫)+文學之可能
每日限貼兩篇

版主: 天岸馬山貓安琪劉哲廷

(這~算是讀書小小心得吧? :P )
圖檔
最近先後買的兩本書-"台灣廢墟迷走"(姚瑞中)
http://www.eslitebooks.com/cgi-bin/esli ... 0424562009
與"惚恍-廢墟‧殘物‧文學"(阮慶岳)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 ... 0010257462
不約而同(?)都是與"廢墟"相關
姚瑞中將多年以來對於廢墟主題的攝影紀錄集結成冊
並從中推衍出對於當代文明
都會開發所造就的城鄉間散佈的廢墟
乃至閒置空間再造等文化政策反省
可以視為以藝術家身分所進行的田野調查 文化觀察

阮慶岳則從廢棄時空場景延伸出一段段的小小說
這算是第一次正式閱讀阮慶岳的文字
感覺陰柔中 帶些慾望的焦慮
廢墟有時成為故事場景 有時作為回憶 寄情的物件

從以前就喜歡拍些殘破 空寥的景象
不論是郊間破屋 或只是腳下散落的片遍殘骸
這些被遺棄的無用之物(之處) 總是帶著死亡般的永恆精神性
偏好單幅靜態影像更甚於動畫
也許我就是沉溺於那凝結瞬間的沉靜張力....

只是廢墟並不是觀光景點 或是專有名詞
它們就活生生 散落在四周
圖檔
1999,木柵 軍功路旁
非確定性的創作氛圍


在suno的廢墟裡,我們看到一位建築師(阮慶岳)與一位藝術家(姚瑞中)的影像文學的散文詩性。他們的故事性或許不足,但卻都在廢墟主題下產生某種程度的詩意;對被遺棄所產生的感官失落,延伸出心靈覺境的時空凝結--或許,將會有另一個新世界的無限想像;或許,只能想像無限能有的無限停滯。類此非確定性的創作氛圍,實具有相當誘人的不安的感受(對我而言是如此)。

這兩本我個人是比較偏愛阮慶岳的恍惚,因為在這十四個廢墟裡的二十一個故事中,影像與文字間的互動確實精彩--恍惚的可以。是,段段非確定性的創作氛圍所架構而成的確定性思維(具有深刻的情感式體認)。在此引篇書序,是這麼寫的(以下)


--------------------------------------------------------
基督因見到百合之美而恍惚 - 阮慶岳


越來越明白,恍惚原來是我一直想進入的一種狀態……

今夜讀著某書,提到明末清初削髮為僧的畫家石溪,在他的一幅畫上自己題寫著:

世界婆娑,安居是它,問我來甚,不說云何,處上視下,身處高柯,栖息無慮,迺在高巢。人說我險,我說你魔。

人說我險,我說你魔。

多麼狂放又自甘的蒼冷啊!

敢於如此,應當是完全自信見到眾人所未能見到的某個惚恍事實,因此即令被稱說為險,也一點不以為意,反而能繼續蹲踞樹端反聲眾人為魔。

其中的寂寥哀傷也必深遠。

石溪這樣見過惚恍之美的人並不稀少,東西方文藝歷史掃看去,一個個傴僂、孤獨又堅決的背影,不回顧獨走山徑,抽拉長影照落谷底,襯映黑點隱入龐雜山林不可見的事實。

幸而仍得窺見谷底行者黑影一角,藉之揣想腳步者姿容可能。

這樣對著不明遠處的瞻顧,是秉燭夜尋某種惚恍之美的谷底行,是對留存閃絲光影腳步者的致意,對獨踞孤枝險者的禮膜,與對自身為何仍身在魔界的思索。

孤獨的基督,見到山谷裡兀自綻放的百合,因心驚而恍惚……

於是:雙手捧花,閉眼嗅聞,臉上綻出百合白色的微笑……
--------------------------------------------------------


哲廷`2004/05/31

廢棄的美感是來自於我們的不完美
【書名】哭泣哭泣城

圖檔

【內文簡介】
說自己寫作總是跟著感覺走的阮慶岳,在這本小說集中,除延續他一貫擅長描寫人與人間幽微神秘的互動瞬間,更開展出先前所無的對當前世界的關心批判的路線,展現其社會批判性與對第三世界的同情,使其創作格局更形開闊遼遠。阮慶岳的小說,每每在清淡的行文風格下,含藏著濃烈的關心與不安,充分顯露出名作家七等生所說的「欲語含羞」的特色。不管是婚姻危機的夫妻、偶然相逢的同性愛侶或是漂浪異鄉的旅人,看似通俗的故事裡,總有讓人欣喜的微妙靈光,曖曖閃爍,讓人一路追索,不忍停步。

【作者簡介】
阮慶岳,淡江大學建築學士作家、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碩士。曾任專業建築設計師。現任華梵大學建築系專任講師、《台灣建築》、《傢飾》建築專欄作家。文學作品曾獲台灣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等。著有短篇小說集《紙天使》、《曾滿足》;文學、建築論述《阮慶岳四色書》、《10人》、《以建築為名》、《新人文建築》、《青蛙建築師》;性別論述《出櫃空間》、《男人真好笑》;譯有《繁花聖母》。


(聯合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