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此篇文章發表在此洽當與否,若有不符規定,煩請版主另行轉移至恰當版面。)
影像文學在喜菡文學網中分類在「應用文學」,但我想分類只是權宜,便於整理罷了,於我的認知裡,實際應用很難囊括文學,而文學則可以衍生實際應用。
「應用」與「文學」擺在一塊讓我想到的便是時下常說的「創意」,這時代一個人沒有創意好像就無法做大事業,沒有創意的餐廳不值得一吃,沒有創意的書籍不值得一讀。說來說去也搞不太清楚「創意」到底有什麼內含,「創意」又從哪裡生出,以至於許多年輕人把創意當搞鬼,把下流當有趣。我也不否認許多天馬行空的創意富饒趣味且值得讚許,但創意畢竟不會憑空而來,如果沒有文化的基底而依憑著「靈感」,終究有枯竭的一天。
回到影像與文學的主題來,若放在「應用」裡頭來說,海報設計應該是相當好的例子。我個人對於設計沒有專攻,憑著自己的一點主觀美感經驗,一張廣告或宣揚某些理念的海報,若是隨便以「漂亮圖片」作為背景,如同公文一般的放上文字,我想它的效用還不如貼在小便斗上的格言錦句。以「以微知著」(http://0rz.tw/IFiz2)這張海報為例,便兼具了功效和美感,文字文雅而與主題連結性強,當然文學性不高,應用上應該是達到不錯的水平了吧?
如果從影像方面來說,一個好的影像本身便有足夠的故事性和聯想的空間,如同一部好的電影是不會隨意加入旁白或字卡,因為好的影像自身會述說自己的故事,無需文字畫蛇添足。以我個人非常喜愛的土耳其導演努瑞貝其錫蘭(Nuri Bilge Ceylan)的電影《三隻猴子》和《遠方》為例,兩部電影幾乎沒有配樂,對話極少,更沒有旁白,或從中插入的字卡,有相當多可以說是沉悶的長鏡頭,然而意象卻沛然浮現於光影變化和畫面流轉之中,造成極其強大的張力和魅力。
電影本身就是一個文本,或許這樣討論偏向於「文字」與影像,而非「文學」與影像,但是精簡如努瑞貝其錫蘭,幾幾乎乎是用100%的影像在表現,如同王文興那樣虔誠的字字刻畫,努瑞一樣是嘔心瀝血的去編排一個影像的厚度,因此在努瑞的電影裡乍看之下似乎與文學或文字無關。但我想說的是,既然影像自有其生命,那麼文字,或文學,與影像之間能再激發出什麼新意嗎?甚而淬取出兩者都無法單一企及的美感?
詩人路寒袖著有《何時,愛戀到天涯》、《陪我,走過波麗路》、《忘了,曾經去流浪》一系列影像詩集,記錄旅途中的點滴與心境。曾經聽過路寒袖的演講,他表示,其中的詩不一定是針對影像,或當時的心情而寫,例如《何時,愛戀到天涯》中的所有詩,在有意無意間形成了一系列的情詩,而有貫通的主軸,影像在這之中居於一種彷彿是配角,又彷彿是主角的地位,詩和影像之間的連結也是若有似無。
我認為,「影像+文字」可以是一個創作上的方便的手段,先有影像而文字成為旁白一般的角色,用文字填補影像的不足,影像又填補了文字的縫隙。但方便終究不是嚴謹的創作態度,複合式的藝術,在我看來是難上加難,單單是影像創作即是一門大學問,何況還要加上文學呢?如同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看電影容易,對電影發表簡單的感想評論亦非難事,然而自己拍一部電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然而古來有許多詩人是兼作畫家與書法家的,如蘇軾、王維等,近人如奚淞,在這些大文學家的心靈裡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影像與文字的連結的境界,豈是簡單的疊覆相加而已?
暫且寫到這邊,想法有些鬆散,還望前輩先進們提供想法,互相激盪!
影像文學在喜菡文學網中分類在「應用文學」,但我想分類只是權宜,便於整理罷了,於我的認知裡,實際應用很難囊括文學,而文學則可以衍生實際應用。
「應用」與「文學」擺在一塊讓我想到的便是時下常說的「創意」,這時代一個人沒有創意好像就無法做大事業,沒有創意的餐廳不值得一吃,沒有創意的書籍不值得一讀。說來說去也搞不太清楚「創意」到底有什麼內含,「創意」又從哪裡生出,以至於許多年輕人把創意當搞鬼,把下流當有趣。我也不否認許多天馬行空的創意富饒趣味且值得讚許,但創意畢竟不會憑空而來,如果沒有文化的基底而依憑著「靈感」,終究有枯竭的一天。
回到影像與文學的主題來,若放在「應用」裡頭來說,海報設計應該是相當好的例子。我個人對於設計沒有專攻,憑著自己的一點主觀美感經驗,一張廣告或宣揚某些理念的海報,若是隨便以「漂亮圖片」作為背景,如同公文一般的放上文字,我想它的效用還不如貼在小便斗上的格言錦句。以「以微知著」(http://0rz.tw/IFiz2)這張海報為例,便兼具了功效和美感,文字文雅而與主題連結性強,當然文學性不高,應用上應該是達到不錯的水平了吧?
如果從影像方面來說,一個好的影像本身便有足夠的故事性和聯想的空間,如同一部好的電影是不會隨意加入旁白或字卡,因為好的影像自身會述說自己的故事,無需文字畫蛇添足。以我個人非常喜愛的土耳其導演努瑞貝其錫蘭(Nuri Bilge Ceylan)的電影《三隻猴子》和《遠方》為例,兩部電影幾乎沒有配樂,對話極少,更沒有旁白,或從中插入的字卡,有相當多可以說是沉悶的長鏡頭,然而意象卻沛然浮現於光影變化和畫面流轉之中,造成極其強大的張力和魅力。
電影本身就是一個文本,或許這樣討論偏向於「文字」與影像,而非「文學」與影像,但是精簡如努瑞貝其錫蘭,幾幾乎乎是用100%的影像在表現,如同王文興那樣虔誠的字字刻畫,努瑞一樣是嘔心瀝血的去編排一個影像的厚度,因此在努瑞的電影裡乍看之下似乎與文學或文字無關。但我想說的是,既然影像自有其生命,那麼文字,或文學,與影像之間能再激發出什麼新意嗎?甚而淬取出兩者都無法單一企及的美感?
詩人路寒袖著有《何時,愛戀到天涯》、《陪我,走過波麗路》、《忘了,曾經去流浪》一系列影像詩集,記錄旅途中的點滴與心境。曾經聽過路寒袖的演講,他表示,其中的詩不一定是針對影像,或當時的心情而寫,例如《何時,愛戀到天涯》中的所有詩,在有意無意間形成了一系列的情詩,而有貫通的主軸,影像在這之中居於一種彷彿是配角,又彷彿是主角的地位,詩和影像之間的連結也是若有似無。
我認為,「影像+文字」可以是一個創作上的方便的手段,先有影像而文字成為旁白一般的角色,用文字填補影像的不足,影像又填補了文字的縫隙。但方便終究不是嚴謹的創作態度,複合式的藝術,在我看來是難上加難,單單是影像創作即是一門大學問,何況還要加上文學呢?如同電影是一門綜合的藝術,看電影容易,對電影發表簡單的感想評論亦非難事,然而自己拍一部電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然而古來有許多詩人是兼作畫家與書法家的,如蘇軾、王維等,近人如奚淞,在這些大文學家的心靈裡總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影像與文字的連結的境界,豈是簡單的疊覆相加而已?
暫且寫到這邊,想法有些鬆散,還望前輩先進們提供想法,互相激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