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糕點,是童年的記事本〉/馮瑀珊
自小便與糕餅甜點深深結緣;生長在外省的家庭,廚房餐桌或客廳茶几上,恆常擱著糕餅甜點:雲片糕、綠豆糕,最常見的是茯苓糕,有時是祖母做的馬蹄糕或八寶芋泥。再加上我最愛的二舅是位糕餅師傅,除了中秋年節的蛋黃酥、鳳梨酥和綠豆椪外,時時都能吃到他做的糕點和麵包。糕餅猶如筆記,默默地幫我記下童年,那些香甜軟糯皆會勾起回憶,躍然眼前的大多是溫馨愜意的畫面;在我進入輕熟的年紀後,仍戀戀不捨孩提時期的美味。身邊的朋友都知道,長期以來我飽受食慾不振之苦,只有和他們聚餐時,才能好好地吃上一餐飯,又深知我對於糕餅甜點的熱愛,總會在餐桌上笑著說:「再多吃一點,等等我們去吃點甜的。」別人是勸酒,我這是勸食;不過也唯有糕餅甜點,才真能讓我多吃幾口。每當心情低落時,總會想起那些傳統的,屬於童年的糕點,那是我心靈的防空洞。
我最喜歡溫熱的茯苓糕,剛做好的糕嫌燙口,冷了又嫌硬。要溫的,放進透明塑膠袋中還有著蒸氣小水珠,這是我認為的黃金賞味期。一條條切成長方形,上頭有平行的刀痕,中間夾著餡料,多半是紅豆、綠豆或芋泥。不過我也曾吃過棗泥和芝麻的餡料,那又是不同的風味。我素來最愛純粹不摻任何豆沙的棗泥餡,愛那甜中略有酸的味道。還曾開玩笑對朋友說棗泥是我畢生摯愛,任何糕餅甜點,只要有棗泥餡料,基本分數就有八十分。所以舉凡棗泥鍋餅、棗泥蛋黃酥、棗泥湯糰……皆能攏絡得了我,多吃兩口都不成問題。可惜夾棗泥的茯苓糕只吃過一回,便再也沒有嘗過,想來是因為棗泥餡成本較高吧。
茯苓糕的口感是細緻的米粉,含在嘴裡細細咀嚼,慢慢融化才能嘗到茯苓特有的味道──極其微小且不易察覺的苦味,旋即又被米粉的甜味掩蓋。我最喜歡在品嘗的時候配上一杯熱飲:熱烏龍茶要搭配有餡料的茯苓糕,才能讓每一口餡料的甜味平衡。至於原味的茯苓糕和熱牛奶一起享用,堪稱絕配。我是菜市場長大的孩子,茯苓糕天天都有賣,這也是家中最常見的糕點。國小下午放學,離晚餐還有一段距離,就會吃一塊來墊墊肚子。在更早之前,幼兒期的我,午後時光是祖母看著老三台的京劇,或是她打開收錄音機,聽著黃梅調,喝著熱飲,吃著茯苓糕,偶而切一小塊餵我,細緻的米粉在舌尖緩緩溶解,釋放甜味。而今,我安坐在只有自己的房間,寫這篇短文的時候,居然舌尖喉頭又湧上了茯苓糕特有的味道,彷彿聽見凌波和樂蒂唱著〈樓台會〉的纏綿悱惻,時間回到三歲那年的夏天午後……
茯苓糕的味道對我來說再熟悉不過;但已好久沒在菜市場看見兜售茯苓糕的攤販,我不禁思忖,現在的孩子們知道茯苓糕嗎?知道猶如暗香隱然的茯苓苦味、用料實在的內餡,以及特殊粉糯的口感嗎?我也是在成年後,念念不忘,才查過關於茯苓糕的資料,原來在很久很久以前,這可是富貴人才吃得起的糕點。茯苓是我們都熟知的中藥材,具有退火、利尿及安神的種種好處。蓬萊米(或在來米)、糯米和茯苓磨成粉,摻入白糖,才有如此粉糯緻密的口感。據說清代就有一條小街,專售茯苓糕,名字倒也直白,就叫做「茯苓糕街」。米、糖以及茯苓,難怪是昔日富貴人家才能享用的糕點。除了以茯苓作為材料外,還有另一個諧音的名字「復明糕」,就和反清復明有關。傳說明末清初,廈門同安村的村民,將發起活動,革命抗爭的時間地點,寫在小紙條藏入茯苓糕裡,用以通知。這個說法不知真偽,卻替純白緻密的糕點,添上一抹傳奇的色彩。
距離上次嘗到茯苓糕,應該也有三四年,當時我旅居嘉義,某次至當地的大醫院就醫後,到附近的菜市場買午餐,不意見到一位老婆婆擺攤販售。是我好久沒有嘗到的茯苓糕,眼前為之一亮,索性午餐不買,歡天喜地的拎了兩條紅豆茯苓糕回家享用。迫不急待大快朵頤後,果然還是童年的好味道。而今,已搬離嘉義兩年,轉居台中;我不禁打開網路搜索引擎,輸入關鍵字,找到兩處傳統市場,猶有販售茯苓糕,記下營業時間和地點,準備明日再歡天喜地的拎回茯苓糕,這次多買一些,讓年輕的同事們也能品嘗看看屬於我的童年美味。
另一則童年的記事,就是馬蹄糕。祖父母自福州來台,至我已是第三代,福州美食也是頗有盛名,尤其祖母廚藝精湛,時不時會做馬蹄糕或八寶芋泥之類的福州甜點。比起茯苓糕,在外面很少看見有馬蹄糕的攤販,因此自從祖母過世後,我再也沒吃過馬蹄糕。而馬蹄糕是什麼呢?「馬蹄」就是荸薺,將荸薺細磨成粉,加入切成碎塊的荸薺,加上糖和豬油蒸煮後,像果凍般金黃剔透,吃的時候淋上一點點桂花蜂蜜。放涼之後會像比較硬的菜燕,溫熱的時候則較為柔軟。國小中午放學回到家,打開冰箱如果有馬蹄糕,我通常會雀躍不已的一口咬下,荸薺特有的爽脆清甜、桂花的芬芳再加上沁涼的口感,這是我獨有的消暑良方。最近一次吃到馬蹄糕是兩年前的夏天,第一次去到福州;賣馬蹄糕的小販隨處可見,怎麼吃都是童年的味道。在四天三夜的旅程中,我充分回味了童年。是的,我又和那個眨著晶亮眼睛,興奮打開冰箱,大快朵頤馬蹄糕的小女孩相遇。其實童年離我不遠,或許在市場一角,或許是一間小店,也或許是極其簡單的──小小一塊糕點。
※刊載於〈皇冠〉雜誌757期。
自小便與糕餅甜點深深結緣;生長在外省的家庭,廚房餐桌或客廳茶几上,恆常擱著糕餅甜點:雲片糕、綠豆糕,最常見的是茯苓糕,有時是祖母做的馬蹄糕或八寶芋泥。再加上我最愛的二舅是位糕餅師傅,除了中秋年節的蛋黃酥、鳳梨酥和綠豆椪外,時時都能吃到他做的糕點和麵包。糕餅猶如筆記,默默地幫我記下童年,那些香甜軟糯皆會勾起回憶,躍然眼前的大多是溫馨愜意的畫面;在我進入輕熟的年紀後,仍戀戀不捨孩提時期的美味。身邊的朋友都知道,長期以來我飽受食慾不振之苦,只有和他們聚餐時,才能好好地吃上一餐飯,又深知我對於糕餅甜點的熱愛,總會在餐桌上笑著說:「再多吃一點,等等我們去吃點甜的。」別人是勸酒,我這是勸食;不過也唯有糕餅甜點,才真能讓我多吃幾口。每當心情低落時,總會想起那些傳統的,屬於童年的糕點,那是我心靈的防空洞。
我最喜歡溫熱的茯苓糕,剛做好的糕嫌燙口,冷了又嫌硬。要溫的,放進透明塑膠袋中還有著蒸氣小水珠,這是我認為的黃金賞味期。一條條切成長方形,上頭有平行的刀痕,中間夾著餡料,多半是紅豆、綠豆或芋泥。不過我也曾吃過棗泥和芝麻的餡料,那又是不同的風味。我素來最愛純粹不摻任何豆沙的棗泥餡,愛那甜中略有酸的味道。還曾開玩笑對朋友說棗泥是我畢生摯愛,任何糕餅甜點,只要有棗泥餡料,基本分數就有八十分。所以舉凡棗泥鍋餅、棗泥蛋黃酥、棗泥湯糰……皆能攏絡得了我,多吃兩口都不成問題。可惜夾棗泥的茯苓糕只吃過一回,便再也沒有嘗過,想來是因為棗泥餡成本較高吧。
茯苓糕的口感是細緻的米粉,含在嘴裡細細咀嚼,慢慢融化才能嘗到茯苓特有的味道──極其微小且不易察覺的苦味,旋即又被米粉的甜味掩蓋。我最喜歡在品嘗的時候配上一杯熱飲:熱烏龍茶要搭配有餡料的茯苓糕,才能讓每一口餡料的甜味平衡。至於原味的茯苓糕和熱牛奶一起享用,堪稱絕配。我是菜市場長大的孩子,茯苓糕天天都有賣,這也是家中最常見的糕點。國小下午放學,離晚餐還有一段距離,就會吃一塊來墊墊肚子。在更早之前,幼兒期的我,午後時光是祖母看著老三台的京劇,或是她打開收錄音機,聽著黃梅調,喝著熱飲,吃著茯苓糕,偶而切一小塊餵我,細緻的米粉在舌尖緩緩溶解,釋放甜味。而今,我安坐在只有自己的房間,寫這篇短文的時候,居然舌尖喉頭又湧上了茯苓糕特有的味道,彷彿聽見凌波和樂蒂唱著〈樓台會〉的纏綿悱惻,時間回到三歲那年的夏天午後……
茯苓糕的味道對我來說再熟悉不過;但已好久沒在菜市場看見兜售茯苓糕的攤販,我不禁思忖,現在的孩子們知道茯苓糕嗎?知道猶如暗香隱然的茯苓苦味、用料實在的內餡,以及特殊粉糯的口感嗎?我也是在成年後,念念不忘,才查過關於茯苓糕的資料,原來在很久很久以前,這可是富貴人才吃得起的糕點。茯苓是我們都熟知的中藥材,具有退火、利尿及安神的種種好處。蓬萊米(或在來米)、糯米和茯苓磨成粉,摻入白糖,才有如此粉糯緻密的口感。據說清代就有一條小街,專售茯苓糕,名字倒也直白,就叫做「茯苓糕街」。米、糖以及茯苓,難怪是昔日富貴人家才能享用的糕點。除了以茯苓作為材料外,還有另一個諧音的名字「復明糕」,就和反清復明有關。傳說明末清初,廈門同安村的村民,將發起活動,革命抗爭的時間地點,寫在小紙條藏入茯苓糕裡,用以通知。這個說法不知真偽,卻替純白緻密的糕點,添上一抹傳奇的色彩。
距離上次嘗到茯苓糕,應該也有三四年,當時我旅居嘉義,某次至當地的大醫院就醫後,到附近的菜市場買午餐,不意見到一位老婆婆擺攤販售。是我好久沒有嘗到的茯苓糕,眼前為之一亮,索性午餐不買,歡天喜地的拎了兩條紅豆茯苓糕回家享用。迫不急待大快朵頤後,果然還是童年的好味道。而今,已搬離嘉義兩年,轉居台中;我不禁打開網路搜索引擎,輸入關鍵字,找到兩處傳統市場,猶有販售茯苓糕,記下營業時間和地點,準備明日再歡天喜地的拎回茯苓糕,這次多買一些,讓年輕的同事們也能品嘗看看屬於我的童年美味。
另一則童年的記事,就是馬蹄糕。祖父母自福州來台,至我已是第三代,福州美食也是頗有盛名,尤其祖母廚藝精湛,時不時會做馬蹄糕或八寶芋泥之類的福州甜點。比起茯苓糕,在外面很少看見有馬蹄糕的攤販,因此自從祖母過世後,我再也沒吃過馬蹄糕。而馬蹄糕是什麼呢?「馬蹄」就是荸薺,將荸薺細磨成粉,加入切成碎塊的荸薺,加上糖和豬油蒸煮後,像果凍般金黃剔透,吃的時候淋上一點點桂花蜂蜜。放涼之後會像比較硬的菜燕,溫熱的時候則較為柔軟。國小中午放學回到家,打開冰箱如果有馬蹄糕,我通常會雀躍不已的一口咬下,荸薺特有的爽脆清甜、桂花的芬芳再加上沁涼的口感,這是我獨有的消暑良方。最近一次吃到馬蹄糕是兩年前的夏天,第一次去到福州;賣馬蹄糕的小販隨處可見,怎麼吃都是童年的味道。在四天三夜的旅程中,我充分回味了童年。是的,我又和那個眨著晶亮眼睛,興奮打開冰箱,大快朵頤馬蹄糕的小女孩相遇。其實童年離我不遠,或許在市場一角,或許是一間小店,也或許是極其簡單的──小小一塊糕點。
※刊載於〈皇冠〉雜誌7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