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檔


並非按圖索驥找到這裡,但是生豆袋和烘豆機、原木桌子、隨機擺設木頭、塑膠、皮革、歐洲或金屬材質的燈具和椅子。感覺有北大中文系學院獨有的腔調:通常哲學系完課後會路過這裡,空氣中中外哲人的理論在交談、翻閱、理解以及被理解。

店裡的音樂並非古典,但大致唯美、爵士、典雅的織體配色,彷彿是某個年代的美感,例如飛機頭、波浪捲、貓王、瑪麗蓮夢露、徐自摩、胡適或者是貝多芬彈奏《月光》的當下,視覺仍然清朗,月光曲從頭到尾都那麼規矩優美,舊舊的溫柔。

在豆BAR,那個樓中樓看起來那麼舊舊的溫柔,為了記住那個溫柔,合該以筆觸紀錄而非敲打細明體的字眼。舊舊的溫柔沒有太快,也沒有太慢,但絕非中庸或兼容並蓄,招數很古老。就像早期大同電鍋國貨好的概念,20年過了,仍是日復一日的很好用。

到底我們是怎樣理解「時間」的呢?時間就某方面也許是會意字。日頭在寺外,在門裡,依序接續早晚課。日光兼具流體和能量的性質,當日光流轉,依日節律子午流注,體內的聖堂也朝夕升降,日出夜伏。

從這一刻到那一刻,時間進行著,無論填上了緊張或放鬆,或是填上空白。某方面來說填上空白是一種更明確的態度。

豆BAR的時間彷彿很緩慢,老闆深諳熟客的口味,他們不用點單就能彼此心領神會。一家咖啡店的「特調」通常代表該家店的入門款。在手沖、秘方、私藏之前,通常不會太獨特,甚至可能有點大眾口味的方向,但內裡仍是厚實的店家哲學基礎:豆奶的香氣、鮮奶油的厚度、幾支混合豆致使酸苦甜均衡,老派溫柔冷暖皆宜,漂亮的葉片拉花,人情味佔極大比例,一點都無法規模複製。

那個厚度彷彿讓咖啡比較接近食物而非飲品,厚韻但仍清澈,感受到縝密嚴格的工序、章法、含蓄且隱隱約約。那是老地方、老時光、老客人或老樣子才有的,很慢很慢的安靜。

那種安靜應該就是時間的況味:歲月在掏洗淬鍊之後,時光匹練如帶,暈黃、優雅、類似潑墨的漸層與襯色,意會比細節多,描摹之後變得從容美好。

那彷彿是:比愛更深,比永遠還遠。

#熟男日常
#聊聊吃的
#旅人手札
#特調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