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下月便滿三歲,我與妻子張羅生日禮物。前天起床,見到案前的紙張,上面是早一個晚上我們寫下的購物選項:羽毛球拍、小熊背包、迷你爵士鼓、迷你自動販賣機……,數串水蛇卵似的文字,彷彿是舉辦甚麼典禮的物資清單。這些選項當中,有些是我提議的,有些是妻子提議,當然沒有孩子的份。
小時候好像沒有這麼豐富,對禮物的最初記憶要遲至初中,班級裏交換聖誕禮物,我抽到透明塑膠水杯,然後才是十四歲收到的數碼寶貝對打機。那是母親送的,為着要送一份給八歲的弟弟,我也一體均沾了。所以,我對禮物的送與收,沒有太多想法;最初是妻子提出要送生日禮物給孩子,這很符合她的節日送禮情結。我在旁邊附和,心裏卻暗想她的形式主義似乎了無盡頭,節日無數,慶祝也是無數,送禮亦自然無數。後來她真的拿出紙筆,把購物選項逐一寫下,我忍不住也提了意見,盤算着孩子有哪幾樣興趣。最後寫滿一張紙,我們才罷了手。審視清單,選項很多,一時不知何物是好。與妻子商討直到深夜,疲倦爬上了眼簾,妻子趕在我回房就寢之前拋下一句:「禮物以外,不如多製一本相簿,給他這三年的經歷留個紀錄,讓他將來也能看看。」
於是,在張羅禮物以外,我們也趕製相簿。相簿是對開的二十四頁,最多放置一百三十二張照片。這三年來的經歷,分散在社交網站、電腦硬碟和手機儲存卡,第二天我們逐一搜尋,左挑右選,終於湊合出一百三十二張,另外有三百多張用不上。宣佈一張照片用不上,像把孩子遺棄一次,我們一邊挑,一邊心痛,三百多次心痛到最後也不痛了,連挑選照片的興奮也一併磨平;唯獨一張拍下了孩子的背影,在磨平了的澄鏡上,撞出一道窄細裂縫。
照片是在去年十月拍的。那時孩子剛學會生氣,常常默站門後,宣示不滿。孩子賭氣未必是錯,可是妻子也是硬性子,結果常常一個站在門後,一個伏在床上,只難為了為夫為父的我,左邊哄哄,右邊哄哄,誰也沒有讓步,累得我沒法子,跌坐在沙化上。後來學乖了,任得他們執拗到累,晚飯時候自然會出來。其實孩子面對成人,處處感到無力,他們或許沒有錯,但成人有權,因權而威,自以為是,孩子看在眼內,慢慢養成了偏見,不是馴服,事事點頭,就是叛逆,事事辯駁。兩歲半的孩子不懂辯駁,又不甘馴服,唯有默站。孩子賭氣的習慣只維持很短時日,一個多月之後像放下心結,大概是詞彙多了,說話機靈,不再感到無力於言語。
看看這照片,與妻子談起他們鼓起腮幫鬧情緒的樣子,她說忘了賭氣的細節,只覺得當時好笑。我卻想,怎麼未及半年,回看照片裏那亂生氣的小傻瓜,卻像重遇多年不見的老友,小傻瓜不再亂生氣,老成了不少,反而更覺得陌生,偏偏記憶又是這麼深刻。難怪為人父母之後,常覺得心酸,原來孩子的成長像一把標尺,反覆提示著:看,光陰又跑得老遠,而你始終追不上。
雖說是尋孩子的照片,到最後妻子翻出來的多半是與孩子的合照。她忽然驚覺:「怎麼你和孩子的合照比我還多?」我只笑而不語,沒說出我是孩子的小粉絲,不止外出遊玩,連吃飯睡覺都會拍照,孩子果然也習慣了,一見鏡頭就微笑,沒了鏡頭反而故意不笑,要我着急,乖乖拿出照相機。
起初我也沒在意有這習慣,到後來孩子比我還熱衷拍照,才發覺是我的習慣傳染了孩子,就有點尷尬,像養成了甚麼不可外傳的癖好。有時拍了一張照片,會喃喃說着:「讓你長大看看。」聲音低得孩子聽得一字半句,半懂不懂看着我,我就越發尷尬。不知是否每個孩子都喜歡拍照,反正會與孩子合照的父親應該不多。
然後,我想起父親。好久不見了,平日忙碌,時間不夠,一小時的車程太遠,而且見面也沒有話說,盡是孩子面試的細節,或是父親與戀人的遊歷經過,各說各話。於是,我想看看舊照。
尋父親的照片,要回舊居一趟。父親與母親離婚,我與妻子結婚,都離了家,只有母親和弟弟還住在舊居。舊居在公共屋邨,是香港的廉租樓,從粉白外牆到灰黑內壁,整齊方正,一條條鐵枝排在窗前,鐵枝內是監獄裏日復一日永恆不變的時間,馴養了匱乏又勤勞的兩代人。我和父親從這裏逃出去,各自逃到另一個一樣的公共屋邨。
今早與弟弟相約,拜託他下午帶相簿到樓下餐廳。我實在不想觸動母親,無論是為了我難得回家,抑或為了翻開舊日的記憶。翻閱照片,弟弟也幫忙找,厚厚一大本,許多照片於他是沒有印象,而我還能一一說明:這些照片大多是我拍的。我與父親的照片卻只有兩張,一張是在游泳池外面,我穿着泳褲,父親穿短褲,大概是五歲,我還未長成貌似父親的模樣,父親的樣子卻與現在差不多,只在額上少了兩道皺紋,笑容依然爽朗,笑出了難得休假的暢爽。另一張是一家四口坐在沙化,有父親,有母親,有弟弟和我,我們穿着睡衣。弟弟訕笑着說,難看死了,我也跟着笑。拍照時弟弟還在襁褓,記不清是新買了照相機,或是去完買照相機後的一次家庭旅行,父親在大家入睡前匆忙提出要拍照。看照片裏的我,眼簾沉沉的,快要闔上,旁邊的父母弟弟好像也因失焦而模糊起來,定睛再看,照片裏似有水聲傳來,滴答,滴答。我對弟弟說,那時候應該在下雨,不然怎麼感覺照片的色調濕濕的。
找到了照片,喚不回記憶,隱約有點感受,淺淺的劃了一道在心頭。匆匆告別了弟弟,懷着比來時更大的情感飢渴回家。家門才打開,孩子便奔到面前,嚷着爸爸回來了。我忽然不知如何回應他的熱情,只是蹲下看着他,父子四目交投,他也茫無頭緒。
六歲之前,我有過這樣的熱情嗎?甚麼時候開始,我們丟失了對着鏡頭開懷歡笑的熱情,然後慢慢走遠,慢慢地,一個一個,走到各自的人生路口上,道別也不說一句,就分頭走了。想到總有一天,因為世故,因為長大,我們會獨立,明白我與他者,忍不住抱着孩子:「爸爸回來了,拍一張好不好?」
孩子又笑了。
小時候好像沒有這麼豐富,對禮物的最初記憶要遲至初中,班級裏交換聖誕禮物,我抽到透明塑膠水杯,然後才是十四歲收到的數碼寶貝對打機。那是母親送的,為着要送一份給八歲的弟弟,我也一體均沾了。所以,我對禮物的送與收,沒有太多想法;最初是妻子提出要送生日禮物給孩子,這很符合她的節日送禮情結。我在旁邊附和,心裏卻暗想她的形式主義似乎了無盡頭,節日無數,慶祝也是無數,送禮亦自然無數。後來她真的拿出紙筆,把購物選項逐一寫下,我忍不住也提了意見,盤算着孩子有哪幾樣興趣。最後寫滿一張紙,我們才罷了手。審視清單,選項很多,一時不知何物是好。與妻子商討直到深夜,疲倦爬上了眼簾,妻子趕在我回房就寢之前拋下一句:「禮物以外,不如多製一本相簿,給他這三年的經歷留個紀錄,讓他將來也能看看。」
於是,在張羅禮物以外,我們也趕製相簿。相簿是對開的二十四頁,最多放置一百三十二張照片。這三年來的經歷,分散在社交網站、電腦硬碟和手機儲存卡,第二天我們逐一搜尋,左挑右選,終於湊合出一百三十二張,另外有三百多張用不上。宣佈一張照片用不上,像把孩子遺棄一次,我們一邊挑,一邊心痛,三百多次心痛到最後也不痛了,連挑選照片的興奮也一併磨平;唯獨一張拍下了孩子的背影,在磨平了的澄鏡上,撞出一道窄細裂縫。
照片是在去年十月拍的。那時孩子剛學會生氣,常常默站門後,宣示不滿。孩子賭氣未必是錯,可是妻子也是硬性子,結果常常一個站在門後,一個伏在床上,只難為了為夫為父的我,左邊哄哄,右邊哄哄,誰也沒有讓步,累得我沒法子,跌坐在沙化上。後來學乖了,任得他們執拗到累,晚飯時候自然會出來。其實孩子面對成人,處處感到無力,他們或許沒有錯,但成人有權,因權而威,自以為是,孩子看在眼內,慢慢養成了偏見,不是馴服,事事點頭,就是叛逆,事事辯駁。兩歲半的孩子不懂辯駁,又不甘馴服,唯有默站。孩子賭氣的習慣只維持很短時日,一個多月之後像放下心結,大概是詞彙多了,說話機靈,不再感到無力於言語。
看看這照片,與妻子談起他們鼓起腮幫鬧情緒的樣子,她說忘了賭氣的細節,只覺得當時好笑。我卻想,怎麼未及半年,回看照片裏那亂生氣的小傻瓜,卻像重遇多年不見的老友,小傻瓜不再亂生氣,老成了不少,反而更覺得陌生,偏偏記憶又是這麼深刻。難怪為人父母之後,常覺得心酸,原來孩子的成長像一把標尺,反覆提示著:看,光陰又跑得老遠,而你始終追不上。
雖說是尋孩子的照片,到最後妻子翻出來的多半是與孩子的合照。她忽然驚覺:「怎麼你和孩子的合照比我還多?」我只笑而不語,沒說出我是孩子的小粉絲,不止外出遊玩,連吃飯睡覺都會拍照,孩子果然也習慣了,一見鏡頭就微笑,沒了鏡頭反而故意不笑,要我着急,乖乖拿出照相機。
起初我也沒在意有這習慣,到後來孩子比我還熱衷拍照,才發覺是我的習慣傳染了孩子,就有點尷尬,像養成了甚麼不可外傳的癖好。有時拍了一張照片,會喃喃說着:「讓你長大看看。」聲音低得孩子聽得一字半句,半懂不懂看着我,我就越發尷尬。不知是否每個孩子都喜歡拍照,反正會與孩子合照的父親應該不多。
然後,我想起父親。好久不見了,平日忙碌,時間不夠,一小時的車程太遠,而且見面也沒有話說,盡是孩子面試的細節,或是父親與戀人的遊歷經過,各說各話。於是,我想看看舊照。
尋父親的照片,要回舊居一趟。父親與母親離婚,我與妻子結婚,都離了家,只有母親和弟弟還住在舊居。舊居在公共屋邨,是香港的廉租樓,從粉白外牆到灰黑內壁,整齊方正,一條條鐵枝排在窗前,鐵枝內是監獄裏日復一日永恆不變的時間,馴養了匱乏又勤勞的兩代人。我和父親從這裏逃出去,各自逃到另一個一樣的公共屋邨。
今早與弟弟相約,拜託他下午帶相簿到樓下餐廳。我實在不想觸動母親,無論是為了我難得回家,抑或為了翻開舊日的記憶。翻閱照片,弟弟也幫忙找,厚厚一大本,許多照片於他是沒有印象,而我還能一一說明:這些照片大多是我拍的。我與父親的照片卻只有兩張,一張是在游泳池外面,我穿着泳褲,父親穿短褲,大概是五歲,我還未長成貌似父親的模樣,父親的樣子卻與現在差不多,只在額上少了兩道皺紋,笑容依然爽朗,笑出了難得休假的暢爽。另一張是一家四口坐在沙化,有父親,有母親,有弟弟和我,我們穿着睡衣。弟弟訕笑着說,難看死了,我也跟着笑。拍照時弟弟還在襁褓,記不清是新買了照相機,或是去完買照相機後的一次家庭旅行,父親在大家入睡前匆忙提出要拍照。看照片裏的我,眼簾沉沉的,快要闔上,旁邊的父母弟弟好像也因失焦而模糊起來,定睛再看,照片裏似有水聲傳來,滴答,滴答。我對弟弟說,那時候應該在下雨,不然怎麼感覺照片的色調濕濕的。
找到了照片,喚不回記憶,隱約有點感受,淺淺的劃了一道在心頭。匆匆告別了弟弟,懷着比來時更大的情感飢渴回家。家門才打開,孩子便奔到面前,嚷着爸爸回來了。我忽然不知如何回應他的熱情,只是蹲下看着他,父子四目交投,他也茫無頭緒。
六歲之前,我有過這樣的熱情嗎?甚麼時候開始,我們丟失了對着鏡頭開懷歡笑的熱情,然後慢慢走遠,慢慢地,一個一個,走到各自的人生路口上,道別也不說一句,就分頭走了。想到總有一天,因為世故,因為長大,我們會獨立,明白我與他者,忍不住抱着孩子:「爸爸回來了,拍一張好不好?」
孩子又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