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你不是所謂的文青,連華人世界最家喻戶曉的《紅樓夢》,現在想來,你都無法確定是否讀過;連金庸的武俠世界,也是經由港劇一窺究竟的。僅存的閱讀記憶是,由松本清張開始的一連串日本推理小說,以及一套拜大學女友之賜的拉丁美洲漫畫書《娃娃看天下》。
這樣的你,在投入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成人世界後,竟有一段時期會偶爾逛逛書店,甚至跟流行,陸續買了當時在台灣掀起風潮的村上春樹的數本小說,也買了少量的中外文學作品,而且不是買回家擺在簡陋的書櫃而已。但,這一段接觸文學作品的時期卻如同夏日雨後乍現的彩虹般短暫,至於原因,你一直分不清是因為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更有趣,還是本質上你就是個沒有文學基因的人。
無聲無息的時間對你的作用,與其對芸芸眾生一樣,慢慢地改變了你的面貌、生活型態及社交圈,沒想到後兩項的變化,冥冥之中又將你推向文學的天地,且奇特的是,是先從想寫小說開始,再變成喜歡閱讀。這樣的變化,談不上什麼心路歷程,但如果有人問起,你倒是可以講出一段出乎大家意料的故事,但你可能只會扼要地說,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人、發生一些事,而這其中,有的會一直存留於我們的記憶中,甚至催化得我們好像非得趁記憶尚鮮明時,以文字記錄下來不可。
在嘗試寫小說後,你彷彿變身成一位正在創作新作品的兼職作家,可你畢竟只是素人,總是力不從心,於是你從書櫃拿出以前讀過且非常偏愛的一位日本作家的小說,重新讀了起來,企圖從中攝取寫作養分。後來,你覺得除了「溫故」還得「知新」,因此而走進書店。就從那樣的時間點起,你又開始買書與閱讀。至今,你閱讀過的,大多數是小說,少許散文;有已作古的、老年的、壯年的作家的作品;有中文創作的也有翻譯的;有新書也有已絕版的二手書。
你會到二手書書店買書,起因是有人邀請你參加《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網路讀書會。雖然你以前不是文青,但是這本文學名著你聽過,是以前聽相聲時留下的深刻印象,《罪與罰》也是在那時知道的。也許是年代真的久遠了,也許是其他原因,一般書店沒賣,你轉到二手書書店尋找,卻只有《戰爭與和平》之類的舊書,而沒有《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你在網路上找到了電子書,讀了一小段就讀不下去了,因此而懷疑自己沒慧根品味這一類像中國章回小說的長篇文學名著。
這一重啟的偶爾逛書店、經常性閱讀的習慣,持續至今已四五年了,你蠻訝異的,加上網路資訊,讓你吸取了不少文學方面的知識,激發了想讀一些與你同世代且文青過的人絕對閱讀過的作品。一開始,一般書店沒賣,二手書書店則是碰運氣。後來,不知怎麼回事,你每一回到一般書店逛時,總會看到這些書被重新出版了,你也總是如獲至寶地翻閱,可是,無論是西方還是日本的,這些在台灣曾經蔚為風潮被重新出版的名家之作,例如卡繆的《異鄉人》,你都是翻閱後又擺回,連在二手書書店瞧見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與《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你也只是翻了翻而已。這些錯過的,理當現在會想補讀的作品,你卻只從二手書書店買了朱天心的《古都》珍藏版與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還有從一般書店買的褚威格的遺作《行向昨日的旅程》。
你想不透原因為何。你看電影的取向是多面向的,純粹娛樂性的也好,藝術取勝的也罷,甚至新近還看了以前沒聽過、堪稱大師級的成瀨巳喜男的黑白電影,那為何不會想讀《異鄉人》之類的作品呢?
如果不是讀到唐諾於一篇導讀性文章中提到名家波赫士說過,有些書得趁年輕的時候讀,好比波特萊爾或愛倫•坡的作品,等年老時讀將不會那麼有趣了,你可能還會一直納悶,或者乾脆買一本回家看看能否讀出趣味。後來,你看到你的孩子讀你現在完全不會想讀的金庸的小說讀得津津有味,甚至隨情節落淚或發笑時,你百分之百信服了,即便再怎麼被評論人稱讚的文學名著,對於一般讀者而言,還是得於適當年齡閱讀才不失其味。
那你到底錯過了哪些文學名著的最佳品味期?
你想起孩子讀過兒童版《簡•愛》後告訴你:「簡愛好可憐哦。」而你只以「是喔」來回應;一時興起買給她的三大冊《悲慘世界》的全新中譯本(你問過孩子好不好看?她說有些地方看不懂);你好奇地讓孩子試讀並得到其回覆「好像很複雜」的《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第一部,你覺得理所當然的,一些故事性強烈的、場景是西方十七八世紀的小說,沒在作夢的青春期閱讀就錯過了。
過了青春期之後,不再思考什麼存不存在、人性的善與惡的問題之前(也許你不曾這樣過),那你錯過的應該比青春期還多。
現在的你腦袋能想到的寥寥無幾像波特萊爾、聶魯達、艾略特、普希金或鄭愁予這樣的詩人的作品,是甭提了,因為你到現在一直也都無能讀現代詩。
小說呢?一直都愛看電影的你,最近才看了《魂斷威尼斯》,兩三年前看了一部導演聲稱改編自卡夫卡的《城堡》的電影。你再努力地往記憶的深處挖掘,喔,《布拉格的春天》、《玫瑰的名字》、《現代啟示錄》、《白鯨記》、《羅生門》、《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你都看過,沒看過《愛在瘟疫蔓延時》。此時此刻,你忽然想起高中時還是大學時,書架上好像有一本《金閣寺》,那是不是你唯一買過的志文出版社出版的書呢?如果你由志文出版的圖書目錄去找,是不是就能找出錯過閱讀的書呢?
不過,如果你把這樣的感嘆訴說給老友們聽,他們極有可能回你:「老兄,你想太多了,就算你以前讀了不少文學名著,那又怎樣?你會變成另外一個人,過著不同於現在的生活嗎?」是啊,即便「文以載道」,作者隱藏於作品的中心思想,你能領悟嗎?會被有所啟發嗎?你大一時不是曾質疑為何還要上國文課嗎?可你又想,生活不是只有課業、工作與娛樂啊,還有其他,其他像你的孩子現在常做的閱讀小說,從而能獲得某種程度的心靈飽滿感之類的事啊。
於是你想,你真的錯過一些閱讀了。
這樣的你,在投入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成人世界後,竟有一段時期會偶爾逛逛書店,甚至跟流行,陸續買了當時在台灣掀起風潮的村上春樹的數本小說,也買了少量的中外文學作品,而且不是買回家擺在簡陋的書櫃而已。但,這一段接觸文學作品的時期卻如同夏日雨後乍現的彩虹般短暫,至於原因,你一直分不清是因為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更有趣,還是本質上你就是個沒有文學基因的人。
無聲無息的時間對你的作用,與其對芸芸眾生一樣,慢慢地改變了你的面貌、生活型態及社交圈,沒想到後兩項的變化,冥冥之中又將你推向文學的天地,且奇特的是,是先從想寫小說開始,再變成喜歡閱讀。這樣的變化,談不上什麼心路歷程,但如果有人問起,你倒是可以講出一段出乎大家意料的故事,但你可能只會扼要地說,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人、發生一些事,而這其中,有的會一直存留於我們的記憶中,甚至催化得我們好像非得趁記憶尚鮮明時,以文字記錄下來不可。
在嘗試寫小說後,你彷彿變身成一位正在創作新作品的兼職作家,可你畢竟只是素人,總是力不從心,於是你從書櫃拿出以前讀過且非常偏愛的一位日本作家的小說,重新讀了起來,企圖從中攝取寫作養分。後來,你覺得除了「溫故」還得「知新」,因此而走進書店。就從那樣的時間點起,你又開始買書與閱讀。至今,你閱讀過的,大多數是小說,少許散文;有已作古的、老年的、壯年的作家的作品;有中文創作的也有翻譯的;有新書也有已絕版的二手書。
你會到二手書書店買書,起因是有人邀請你參加《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網路讀書會。雖然你以前不是文青,但是這本文學名著你聽過,是以前聽相聲時留下的深刻印象,《罪與罰》也是在那時知道的。也許是年代真的久遠了,也許是其他原因,一般書店沒賣,你轉到二手書書店尋找,卻只有《戰爭與和平》之類的舊書,而沒有《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你在網路上找到了電子書,讀了一小段就讀不下去了,因此而懷疑自己沒慧根品味這一類像中國章回小說的長篇文學名著。
這一重啟的偶爾逛書店、經常性閱讀的習慣,持續至今已四五年了,你蠻訝異的,加上網路資訊,讓你吸取了不少文學方面的知識,激發了想讀一些與你同世代且文青過的人絕對閱讀過的作品。一開始,一般書店沒賣,二手書書店則是碰運氣。後來,不知怎麼回事,你每一回到一般書店逛時,總會看到這些書被重新出版了,你也總是如獲至寶地翻閱,可是,無論是西方還是日本的,這些在台灣曾經蔚為風潮被重新出版的名家之作,例如卡繆的《異鄉人》,你都是翻閱後又擺回,連在二手書書店瞧見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與《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你也只是翻了翻而已。這些錯過的,理當現在會想補讀的作品,你卻只從二手書書店買了朱天心的《古都》珍藏版與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還有從一般書店買的褚威格的遺作《行向昨日的旅程》。
你想不透原因為何。你看電影的取向是多面向的,純粹娛樂性的也好,藝術取勝的也罷,甚至新近還看了以前沒聽過、堪稱大師級的成瀨巳喜男的黑白電影,那為何不會想讀《異鄉人》之類的作品呢?
如果不是讀到唐諾於一篇導讀性文章中提到名家波赫士說過,有些書得趁年輕的時候讀,好比波特萊爾或愛倫•坡的作品,等年老時讀將不會那麼有趣了,你可能還會一直納悶,或者乾脆買一本回家看看能否讀出趣味。後來,你看到你的孩子讀你現在完全不會想讀的金庸的小說讀得津津有味,甚至隨情節落淚或發笑時,你百分之百信服了,即便再怎麼被評論人稱讚的文學名著,對於一般讀者而言,還是得於適當年齡閱讀才不失其味。
那你到底錯過了哪些文學名著的最佳品味期?
你想起孩子讀過兒童版《簡•愛》後告訴你:「簡愛好可憐哦。」而你只以「是喔」來回應;一時興起買給她的三大冊《悲慘世界》的全新中譯本(你問過孩子好不好看?她說有些地方看不懂);你好奇地讓孩子試讀並得到其回覆「好像很複雜」的《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卷第一部,你覺得理所當然的,一些故事性強烈的、場景是西方十七八世紀的小說,沒在作夢的青春期閱讀就錯過了。
過了青春期之後,不再思考什麼存不存在、人性的善與惡的問題之前(也許你不曾這樣過),那你錯過的應該比青春期還多。
現在的你腦袋能想到的寥寥無幾像波特萊爾、聶魯達、艾略特、普希金或鄭愁予這樣的詩人的作品,是甭提了,因為你到現在一直也都無能讀現代詩。
小說呢?一直都愛看電影的你,最近才看了《魂斷威尼斯》,兩三年前看了一部導演聲稱改編自卡夫卡的《城堡》的電影。你再努力地往記憶的深處挖掘,喔,《布拉格的春天》、《玫瑰的名字》、《現代啟示錄》、《白鯨記》、《羅生門》、《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你都看過,沒看過《愛在瘟疫蔓延時》。此時此刻,你忽然想起高中時還是大學時,書架上好像有一本《金閣寺》,那是不是你唯一買過的志文出版社出版的書呢?如果你由志文出版的圖書目錄去找,是不是就能找出錯過閱讀的書呢?
不過,如果你把這樣的感嘆訴說給老友們聽,他們極有可能回你:「老兄,你想太多了,就算你以前讀了不少文學名著,那又怎樣?你會變成另外一個人,過著不同於現在的生活嗎?」是啊,即便「文以載道」,作者隱藏於作品的中心思想,你能領悟嗎?會被有所啟發嗎?你大一時不是曾質疑為何還要上國文課嗎?可你又想,生活不是只有課業、工作與娛樂啊,還有其他,其他像你的孩子現在常做的閱讀小說,從而能獲得某種程度的心靈飽滿感之類的事啊。
於是你想,你真的錯過一些閱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