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精神溯源--作者:史作檉
這本書如何買到?有心人請進入博客來網站訂購即可。
筆者之所以想為各位介紹此書,最大的用意是想讓各位詩寫手明白「文字」對我們的影響,現代人在長期習慣用文字的思考下,早覺得它與呼吸空氣一樣自然,它如何左右我們的思維我們毫無察覺。就算是現代語言哲學的德西達解構理論或者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研究,幾近探觸到語言與思維的核心問題時,也總是差那麼臨門一腳。這本書總算探觸到這個核心問題,讓我們體悟到文字如何混亂了人類的思維。而且它是台灣人寫的,讀來比翻譯著作容易,作者是史作檉先生,在中國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社」喻之為華人世界唯一活著的哲學家。
從詩的角度而言,我想最大的啟示應該在,這本書讓我們覺悟到我們總是陷在文字的形式操弄中而無法自拔,無法真正接近「心中的真實」。詩之所以很重要,在此可以清楚的看出,它就是在突破文字本身既有的限制,達到「更接近真實」的表達。當然,這是基於詩的立場而言,於哲學而言,讀者應該可以體會到更多,卻是筆者無法言喻的,就端看各位的哲學修養了。對哲學有興趣的讀者而言,能了解此書其中的真義,往後對浩瀚的哲學著作,就更能有所取捨,想要迷失也難。
此書有三個重要角色:「人的思維、文字、自然」。這三者的交互作用,作者把它放在中國上古時代的歷史中來考察,讀者花點心思讀完(筆者認為讀了四分之一後,就會有所領悟)一定有所領悟。此書並非在言詩,但筆者既然是說詩則在「詩」的方面,筆者建議多多注意以下幾點:
一、更真實體驗到「詩」不要落於文字的操作,也就是在玩弄文字技巧。更真切地說是,絕大部份的詩寫手都或多或少會反被文字所玩弄而不自知。簡單的地說,詩要能直指「意象」。「意象」是用「體悟」的,不是用文字「說明解析」的。詩之所以為詩,就是儘量把文字的「說明功能」消除到最少,而達到如「一幅畫」,甚至短如一個「樂句」一般,所能整體表達而文字難以容者。
二、重新了解「意象」的內容為何?以往所謂「意、象、言」的組合與關係,在這裏可能要被重新檢討,這點是提供給對「詩文學」有深入研的讀者作參考。
另,筆者思及讀者若真能用心讀出此書之韻味,必會對「自然」這一概念更有所追逐,尤其網站上有多位詩家極具對「詩形式」與「詩內容」之思考潛力,且具有對文字之純熟的操作技巧,然常混於「形式」與「內容」之間。寫一首好詩,並不見得要有文字的操作技巧,有天賦或可得,或不小心而得之亦不在少數。絕多數的詩家,是在於對文字技巧的操作、及詩結構安排的純熟而有穩定的詩質。然而要更上一層樓,有些關鍵因素是必須要知道的。於此建議劉其偉之「藝術人類學」或可參考,了解藝術的真正源頭或可觸及其「本質」與「自然」之相承,往後自不再筆者多言,讀者應可自行延伸了。
筆者並不擅詩作,然從事建築計設多年,於「空間意象」思考甚多,其幾近與「詩意象」同體,唯異於「表達之形式」而已。一為空間、一為文字之不同表達形式而已。而相似之處,建築乃立於人實用基礎上而有「意象」內容之表達,或可視之以科學理性為基而為人文藝術之內容表現。及於詩則如有「表達形式」上純熟的操作技巧,而立「內容」於不敗之地。行筆至此,讀者不吝指教。
這本書如何買到?有心人請進入博客來網站訂購即可。
筆者之所以想為各位介紹此書,最大的用意是想讓各位詩寫手明白「文字」對我們的影響,現代人在長期習慣用文字的思考下,早覺得它與呼吸空氣一樣自然,它如何左右我們的思維我們毫無察覺。就算是現代語言哲學的德西達解構理論或者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研究,幾近探觸到語言與思維的核心問題時,也總是差那麼臨門一腳。這本書總算探觸到這個核心問題,讓我們體悟到文字如何混亂了人類的思維。而且它是台灣人寫的,讀來比翻譯著作容易,作者是史作檉先生,在中國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社」喻之為華人世界唯一活著的哲學家。
從詩的角度而言,我想最大的啟示應該在,這本書讓我們覺悟到我們總是陷在文字的形式操弄中而無法自拔,無法真正接近「心中的真實」。詩之所以很重要,在此可以清楚的看出,它就是在突破文字本身既有的限制,達到「更接近真實」的表達。當然,這是基於詩的立場而言,於哲學而言,讀者應該可以體會到更多,卻是筆者無法言喻的,就端看各位的哲學修養了。對哲學有興趣的讀者而言,能了解此書其中的真義,往後對浩瀚的哲學著作,就更能有所取捨,想要迷失也難。
此書有三個重要角色:「人的思維、文字、自然」。這三者的交互作用,作者把它放在中國上古時代的歷史中來考察,讀者花點心思讀完(筆者認為讀了四分之一後,就會有所領悟)一定有所領悟。此書並非在言詩,但筆者既然是說詩則在「詩」的方面,筆者建議多多注意以下幾點:
一、更真實體驗到「詩」不要落於文字的操作,也就是在玩弄文字技巧。更真切地說是,絕大部份的詩寫手都或多或少會反被文字所玩弄而不自知。簡單的地說,詩要能直指「意象」。「意象」是用「體悟」的,不是用文字「說明解析」的。詩之所以為詩,就是儘量把文字的「說明功能」消除到最少,而達到如「一幅畫」,甚至短如一個「樂句」一般,所能整體表達而文字難以容者。
二、重新了解「意象」的內容為何?以往所謂「意、象、言」的組合與關係,在這裏可能要被重新檢討,這點是提供給對「詩文學」有深入研的讀者作參考。
另,筆者思及讀者若真能用心讀出此書之韻味,必會對「自然」這一概念更有所追逐,尤其網站上有多位詩家極具對「詩形式」與「詩內容」之思考潛力,且具有對文字之純熟的操作技巧,然常混於「形式」與「內容」之間。寫一首好詩,並不見得要有文字的操作技巧,有天賦或可得,或不小心而得之亦不在少數。絕多數的詩家,是在於對文字技巧的操作、及詩結構安排的純熟而有穩定的詩質。然而要更上一層樓,有些關鍵因素是必須要知道的。於此建議劉其偉之「藝術人類學」或可參考,了解藝術的真正源頭或可觸及其「本質」與「自然」之相承,往後自不再筆者多言,讀者應可自行延伸了。
筆者並不擅詩作,然從事建築計設多年,於「空間意象」思考甚多,其幾近與「詩意象」同體,唯異於「表達之形式」而已。一為空間、一為文字之不同表達形式而已。而相似之處,建築乃立於人實用基礎上而有「意象」內容之表達,或可視之以科學理性為基而為人文藝術之內容表現。及於詩則如有「表達形式」上純熟的操作技巧,而立「內容」於不敗之地。行筆至此,讀者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