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岡城故事[1]英語
To Kill a Mockingbird
,,舊譯《殺死一隻知更鳥》,中國大陸譯《殺死一隻反舌鳥》,是美國作家哈波·李1960年發行的小說,榮獲當年度普立茲獎。此書甫出版便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並成為美國現代文學的經典。小說的劇情與人物部分取材自作者對其家人與鄰居的觀察,以及一起發生在1936年、哈波·李十歲時,鄰近她的故鄉的事件。
雖然《梅岡城故事》題材涉及了種族不平等與強暴等嚴肅議題,其文風仍溫暖風趣。小說以第一人稱著成,敘述者的父親亞惕·芬鵸在書中扮演著道德端正的角色,亦是正直律師的典範。一名評論家曾為小說的巨大影響力解釋道:「在二十世紀,《梅岡城故事》大概是美國最廣為閱讀的種族相關書籍,而它的主角亞惕·芬鵸則塑造了種族正義最不朽的小說形象。」
做為一部南方哥德小說教育小說,《梅岡城故事》的主題涉及了種族歧視與濫判無辜。學者並指出哈波·李亦著墨於階級、勇氣、同理心,以及美國南部諸州性別角色議題。在英語系國家,《梅岡城故事》常被納入學校教材中,教育學生寬恕並譴責偏見。

這個成長的故事由珍·路易斯·「思葛」·芬鵸講述,語言風格在開始時十分兒童化、幽默、懷舊、天真,但隨著情節的發展,逐漸變得晦暗、預兆性和批判社會性。小說多次運用到哥德式細節描寫。故事背景發生在1933年1935年大蕭條時期。思葛的父親亞惕·芬鵸(Atticus Finch)是美國南部阿拉巴馬州Alabama)的小鎮梅岡鎮Maycomb)裡一名受過高等教育的律師。主人公和她哥哥傑姆(Jem)目睹了他們的父親為黑人湯姆·魯賓森(Tom Robinson)辯護的過程,在這個種族主義社區裡,湯姆被誣告強姦了一個白人女孩。

這個故事探討了各種不同形式的偏見,也探討了關於童年和成熟的過程。因為故事由一個孩子(Scout)的角度來講述,作者可以在講述事情時不帶有明顯的個人意見,把它們留給讀者去理解和作出結論。但是,很明顯作者堅信書中角色帶有偏見的那些行為是錯誤的,儘管大多數人以及掌權者都認同這些行為。
這本書的名字來自亞惕給用氣槍打鳥的孩子們的忠告:「鶼鳥(bluejays)你們盡可以打,但是要記住,殺死模仿鳥(mockingbird,但在眾多中文媒體中被誤稱為知更鳥)則是一種罪過。」鶼鳥是北美很常見的一種鳥,通常被認為是殘忍的害鳥,而模仿鳥則只是用「它們的心唱歌給我們聽」。從比喻的意義上說,書中的幾個角色可以被看成是模仿鳥,並沒有做過任何壞事卻被人攻擊。模仿鳥代表著純潔無辜的人,當你殺死它的時候,就好像在殺死無辜的人。

這本書被改編為一部1962年的獲獎電影,由羅伯特·木雷根(Robert Mulligan)執導,格萊哥雷畢克(Gregory Peck)飾演亞惕·芬鵸,布洛克·皮特斯(Brock Peters)飾演他的被辯護人湯姆·魯賓森。這部電影也是演員羅伯特·杜瓦(Robert Duvall)的首次上鏡。它獲得了包括「最佳男主角」在內的三項奧斯卡獎。它被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認可為「文化上非常重要」的一部電影,並在1995年被選入國家電影目錄(National Film Registry)保存。
2004年美國電影學會評選「AFI百年百大英雄與反派」,由,格萊哥雷畢克扮演的亞惕·芬鵸作為一名普通的律師成為最偉大英雄,力壓詹姆斯·邦德印地安納·瓊斯

[*]英國著名樂隊「布·芮德」(The Boo Radleys)的名字來源於小說中的神秘鄰居「Boo Radley」,他被迫單身居住在自己陰暗的房子裡,令得當地的孩子們都害怕他。
[*]黛米·摩爾(Demi Moore)和布魯斯·威利斯(Bruce Willis)也將他們的女兒命名為Scout。
[*]此書於北美高中多所學校作為10年級教科書,以激勵學生們對種族歧視的了解,並且加強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對三K黨的黑暗之處毫無保留的批]維基百科

註:
哥德小說:
哥德小說Gothic fictionGothic horror),十八世紀開始的英語文學流派。
一般認為哥德小說的濫觴是霍勒斯·渥波爾Horace Walpole, 4th Earl of Orford1717年1797年,也譯作賀瑞斯·華爾波爾)所寫的《奧托蘭多城堡》。哥德小說可以說是恐怖電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們今天習慣地將哥德式(Gothic)與黑暗、恐怖聯繫在一起。
顯著的哥德小說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運、死亡、頹廢、住著幽靈的老房子、癲狂、家族詛咒、吸血鬼狼人等。

「哥德」被用於文學流派主要因為這種流派的主題探討這種極端感情及一些黑色話題, 並且哥德小說的背景通常是哥德式的:廢棄的搖搖欲墜的城堡,修道院。他們關注哥德式的相關建築、藝術、詩歌(見墓園詩人),甚至園藝。
瓦爾波爾的小說產生於他對中世紀的迷戀。小說中再也不是他始稱的偽造建築而是真正的中世紀傳奇故事。《奧特蘭圖城堡》起初名為傳奇故事,有教養的階層認為傳奇故事是庸俗的文學樣式,甚至因為其中迷信的元素而認為不適合兒童閱讀,但華爾波爾更新了其中的元素,使中世紀的傳奇故事有了新的形式。基本的情節是其它哥德小說中的必要元素,一個威脅性的秘密,一個古老的詛咒,以及無數的困擾:隱藏的走廊,經常昏倒的女主角。但真正確立哥德式小說標準樣式的是 安·萊德克利夫(Ann Radcliffe)。萊德克利夫使揮之不去的哥德式惡人進入文學領域,這一角色後來發展成了拜倫式英雄。與華爾波爾的小說不同,她的小說是英國膾炙人口的暢銷書。萊德克利夫掀起了一陣熱潮,身後模仿者如雲;她的影響在簡·奧斯汀的《諾桑覺寺》也可見。書中一個人物由於閱讀了哥德式小說,夜半微小的聲音也帶給她無限的恐懼。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是哥德式小說在其經典時代

英國,哥德小說到1840年已衰敗。這主要是由於廉價作者的過飽和(他們的作品後來以一便士恐怖形式的廉價恐怖小說形式存在)以及在世紀之交時像《和尚》這些暴露過份的性、暴力(至少在當時人們認為已接近色情文學)的作品的問世大大降低了哥德小說的地位。但哥德小說對於維多利亞時代文學樣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它掀起了維多利亞時代短篇鬼故事的熱潮,並且使艾倫·坡的以死亡為主題的故事得以出現。狄更斯少年時代就閱讀哥德式小說並將其中陰鬱的氣氛、戲劇的張力融入了他自己的作品,只不過變換到了他自己的時代。哥德小說的陰鬱對崇尚哀悼儀式銘記永生及長生不老的維多利亞時代人來說有著特殊的吸引力,這也使得它對文學有了更為廣泛的影響力。

1880年,哥德式小說作為半正統文學樣式復興的時間到來了。這時期的作者有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亞瑟·米堪奧斯卡·王爾德,1897年哥德式最著名的惡人在布拉姆·斯托克的《德拉庫拉》中誕生。雖然評論家用哥德來代稱所有的相關流派,哥德式小說已開始認真考慮讓位給現代恐怖小說。恐怖小說作家有些繼承了哥德式的情感如安妮·萊斯(Anne Rice)有些如史蒂芬·金則沒有。哥德式也將自己的領域擴展到電影音樂,甚至以網際網路這一新形式為載體。]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