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9)-

曼徹斯特的阿爾泰夫人善於烹煮馬鈴薯燉牛肉,當商餘從肯特郡前去看她之時,她與女兒崔西一起下廚,烹煮馬鈴薯燉牛肉當主菜請我吃飯。這頓飯吃下來,我對馬鈴薯開始產生了興趣。

早先我只知道馬鈴薯可以炸薯條或炸薄片而已,其他用途非常少見。待至吃過這頓馬鈴薯燉牛肉之後,往昔觀念完全被推翻了。夫人更舉說不少馬鈴薯食譜,讓我收拾起對它輕視心態,更拉近我與它之距離。

馬鈴薯原產在南美洲的智利、秘魯。自古以來它就是印第安人的主食,後來經過西班牙人之殖民路線而傳入歐洲。它在三數百年前傳到中國,現在中國各地,都已普遍種植馬鈴薯當做主食或副食。

馬鈴薯本身營養豐富之外,它可當做輔助之糧食,且又可烹調出多樣美味的菜餚。阿爾泰夫人說過,馬鈴薯在歐洲被稱為「第二種麵包」。它可加工出四百多種主副食品。此外,它還可以當做蔬菜吃食。

春天蔬菜青黃不接之時,它就是最佳的蔬菜替代品。植物圖鑑中說:「馬鈴薯味甘平,它有益氣健脾與消炎解毒之功效。臨床上,適用於治療十二指腸潰瘍或慢性胃痛,以及一些習慣性的便秘和皮膚濕疹等症狀。」

初次與它接觸是在海賊仔田裡的試種,我與母親前去幫工栽種,所以,對於馬鈴薯之生態瞭解不少。雖然我與它接觸很早,但是對它產生興趣,卻是始於阿爾泰夫人之馬鈴薯燉肉。

圖鑑上記述:馬鈴薯的蛋白質屬於完全蛋白質,這種蛋白質能被人體完全吸收。它所含有的維他命C,比蘋果還要高出一至二倍之多。古時候人們出海遠航,為進免發生壞血病,都會隨身帶著馬鈴薯同行。」

圖鑑上還說:「一個人吃2-300公克之新鮮馬鈴薯,這就足夠補償他一晝夜裡所消耗的維他命C。」曾有資料報導,每天只吃全脂牛奶和馬鈴薯,便可獲得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

馬鈴薯燉牛肉我很喜歡吃,為了能夠時常吃到它,我還特別要求阿爾泰夫人給我食譜。食譜上的做法是這樣寫著:首先將素材馬鈴薯與牛肉切塊,洋蔥切絲,胡蘿蔔亦需切成塊狀備用。

前置作業完成後先熱油鍋,下洋蔥絲並翻炒至洋蔥稍微變色之後,加入肉塊一起翻炒至肉色變白。此時加入馬鈴薯和胡蘿蔔,一起翻炒約幾分鐘後加入調味料。味道調勻再以大火煮沸之後,轉以小火慢慢細燉約卅分鐘,湯汁收乾即可起鍋上桌。過程中放調味料調味自己可以斟酌,適合自己喜歡的味道最為重要。

有句老話說:「洋羹雖美,眾口難調。」各種料理口味要讓大家喜歡,絕對不是可能之事。西洋人喜歡在餐桌上擺放調味料,原因就是希望來客可依自己的習慣,適量調整食物甜鹹以符合自己喜歡的滋味。

多數人認爲馬鈴薯多吃會發胖,其實那是多餘的顧慮。因為馬鈴薯的含水量,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吃入胃內迅速化水排出,故爾多吃會讓人發胖,那是個以訛傳訛之說法。

至於它長期揹黑鍋之原因,那都是廚師在料理之時,喜歡加奶油添糖料所惹出來的禍事。馬鈴薯略有輕微之澀味,只要在調理前將馬鈴薯泡水就可解決。馬鈴薯在料理上老是擔任配角,但在速食界的薯條可是重要的角色呢。

全球半數以上的國家有栽種馬鈴薯,根據統計數字顯示:它的年產量可以舖滿一條,繞著地球六圈的四線道公路。馬鈴薯種類繁多,光是在德國就有兩千多種。它的形狀、大小、色澤各異,常見的是表皮為土黃色的,偶爾可見紅皮種。

在中國各地,馬鈴薯的稱呼各有不同。東北人稱它「土豆」,華北人稱「山藥蛋」。西北人稱做「洋芋」。江浙人則稱它洋番芋,而廣東人及香港人稱它為「薯仔」。
台灣人大多數稱它為「馬鈴薯」,也有人稱它叫「洋芋」。麥當勞在台灣設點之後,炸薯條曾在台灣獨領風騷甚久。

食品加工之酥炸洋芋片也不遑多讓,緊緊捉住大人小孩之胃囊,它在台灣食品界亦曾掀起爭鋒之浪潮呢。美國的緬茵州是馬鈴薯家鄉,每年七月盛產期間會舉辦「馬鈴薯節」。當地薯農熱烈慶祝之外,並還進行「馬鈴薯皇后」之選拔,由此可見,馬鈴薯在當地受到重視的一斑啦。

馬鈴薯葉與蕃薯葉,早年在農家是用來當做豬吃的飼料。尤其是蕃薯葉,人們很少會去吃它的。然而時過境遷,現在它已是營養學家心目中之佳餚,並還說明它有抗老作用,因此,引來大批民眾購買烹食。

鯉躍龍門身價百倍,被人遺棄之蕃薯葉,一夕翻身而變成為上等的蔬菜。君不見餐廳小攤供應番薯葉,不論是汆燙或快炒,小小一盤要價50元算是對您客氣了。有些叫價百元之上,還是司空見慣之行情,愛買不買各人自由。

常見小小的飲食攤上,老闆隨手抓起一把蕃薯葉,裝入燙燒麵條的撈籠內,往開水中汆燙幾秒至一分鐘,撈起放入小碟內澆上醬油膏麻油送上桌來,一盤卅、五十元有誰會叫說它貴呀?如此景象比比皆是,現代人早已見怪不怪啦。

然而這種景像落入古早人之眼裏,他們就會有著一種莫明奇妙之反應。這種遍地常見之蕃薯葉,閩南人稱呼它叫「過溝菜」,外省人則它為「地瓜葉」。儘管早年它一文不值,但它與我家卻有著一層密切關係。

那年我與母親搭乘火車北上,來至五分埔鐵路局宿舍與父親同住。當時父親在鐵路局松山機廠當養成工,微薄的薪水維持三口人生活費之外,還須抽出些許寄回家鄉奉養雙親。由於當時家家境況相同,生活雖然拮据但不覺得辛苦。待至其中有人攢錢買下田地之後,家父母也跟著潮流興起買田自耕之意念。

當時在鐵路宿舍裡流行一句話說:「攢錢存錢,先買水田。」,就在這句話裏帶動下,攢錢買田成為當時之熱潮。' 當我父母決定買田之後,我家開始過著節衣縮食的辛苦日子。大人一心想要買田穩定家中生活,我卻陪著母親渡過蕃薯葉沾鹽水的苦日子。

家父每天僅給五元供三人之三餐買菜錢,開支雖然非常緊湊,但一家三口同心協力朝著目標前進。每天三餐的配菜,母親僅買桌心之魚肉,蔬菜則是來自家栽種的蔬菜或蕃薯葉。

中午只有我和母親同餐,餐桌上僅有一碟水燙蕃薯葉和一小碟鹽水,蕃薯葉沾鹽水當配菜習以為常。初期總覺得無味嚥不下飯,可是吃久了習慣之後,反而覺得它的滋味清爽甘甜。

有時候母親格外開恩,倒些醬油膏替代鹽水,這時在我小小心靈內,將它視之如同加菜一般。不自覺裏,白飯自然又多吃了一碗。不過這種情形,每個月不會超過三次。母子倆的撙節,每天挪出五角錢跟宿舍之互助會。

此會三天開標一次,會腳每天繳交會錢五角,死會者則須加上標走之利息。會腳都是鄰居大家都是來自苗栗,所以倒會現象不曾發生過。一年經過之後,母親總攬會尾,一共獲得三百多元的會錢。

母親囑咐我不準洩漏消息,並將會款買回金飾項鍊保存起來。三年後,父親在鄉下看中一塊水田。他走看過多次很想買下來,奈何存款差個幾百元而無法圓夢。某晚他在睡前唉聲嘆氣,母親問他為何如此?

父親回答說地主給他最後通牒,至這個禮拜天為止若無消息,地主準備賣給他人了。母親問他欠多少?父親說只差五百元左右。母親聽了二話不說,當場拿出所存之金飾項鍊與手環,交給父親要他去換錢。

父親見到哪些金飾臉色丕變,開口大罵母親為何拿這些假貨跟他開玩笑。母親的好意得到如此回報,生氣的拉著父親一起去金店出售。金店老闆很乾脆,秤過重量查對金單之後,告訴母親價值1250元願不願意出售?父親被這筆數字嚇一大跳,立即改變態度向母親連連道歉不已。

這筆鉅款讓我家圓了買田之夢,事後父親詢問母親如何積攢下來的?母親望著我,滿臉歉意的對父親和盤托出整件事的來龍去脈。父親聽後激動的擁抱著我們母子倆,心中喃喃說出愧疚的道歉話語。

父親個性向來靦腆內向,這些道歉話對父親而言,是他一生難得出口的一次。尤其出身書香家庭的父親,一生都在大男人主義的教育下成長,能夠如此低頭道歉誠屬難得。母親與我感動之餘,竟然莫名其妙的流下淚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