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8)-

退休後,每天早上九點整,陪著太太上傳統市場已成了我的主要課程。這是一種紓活筋骨的好辦法,天天走上一趟,回到家裏冷水沖涼後,夫妻一起討論著今天的菜單,甜蜜生活不過如此罷了。

從員山路入口處,可以直達傳統市場的中心區。這座傳統市場,供應兩大社區千把人口之小型市場。每逢假日週休,四巷八弄人口齊出,市場通道人群擁擠,簡直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它。

市場內的供貨,從自家栽種的蔬菜至魚肉雞鴨,或者滷味炸物,或者牛羊鵝肉,南北乾濕貨色應有盡有。從最傳統食物至高貴的鮪魚鮭魚,乃至您想得到的在此市場內幾乎都可以找得到。供輸之方便遠近馳名,物美價廉更是有口皆碑。

傳統市場由於地位適中,範圍夠大,近鄰遠里的主婦們,寧可多跑幾步路到此買菜。原因無他,乃因市場的攤販們開價克己,絕不會在斤兩上耍花樣。還有那濃濃的人情味兒,長久的來往,買主賣煮熟絡得有如家人。即便是沒有買菜,聊個小天,問候問候亦無不可。況且在這裡買到的東西,保證物超所值。

話雖如此,但還是會有不入流的買客,習慣以霸王式的硬闖進去。在這擁擠不堪的巷道上,他們目中無人的騎著腳踏車,或者摩托車橫衝直闖。這干白目駭客洋洋自以為了得,管他人多我行我素。還有更低級者,因為人擠還一路上猛按喇叭不停。如有熱心人事好言相勸,她反給以白眼回應,甚或惡言相向。

有時候,我想用「瑕不掩瑜」來形容傳統市場的不合理狀況。但看到那班自以為是的騎車買客,禁不住就想冒起火來。他們的機車永不停火,汽油機油不完全燃燒所造成之污煙廢氣四處飛揚。倘若他們停車買物,管你塞路多遠她都不管。除非她以買好所需,否則別想人車之塞獲得紓解。

中元節前幾天,市場人山人海爭相購買拜拜用品。生意忙碌攤販高興,老闆個個眉開眼笑,顧客卻擠得汗流浹背。整座市場熱鬧滾滾,天熱人多擠得七葷八素。這時路中有兩機車主人在罵街,各不相讓口水猛噴。大熱天只為小事爭吵不休,罔顧大夥曬著太陽無法移動,她們卻是越罵越起勁。

這時一位少婦非常生氣,捋起衣袖站在二車之間,嘴裏吼道:「二位有種就到空地上去理論,這裡是菜市場不是你家,XXX……。」婦人言簡意賅,應是將二車之人壓制下去。最後二人二車閃過一旁,阻塞之交通遂順暢起來。

另位女騎士更為誇張,她的機車受阻猛催油門。整個周遭受其排煙荼毒,嗆鼻咳嗽令人難過。當時沒人出面干涉她更得意,狠狠油門連催至催。但聞「啪!」的一聲響亮過處,她的號腦杓挨了一記巴掌。她受不了疼痛,竟然撒潑擺起潑婦罵街之姿態。

這婦人出口成髒,三字經五字經連綿出口。有位男人看不過去,跨步向前再賞兩個巴掌。婦人還想再開口罵人,一見來人是自己的丈夫,硬生生的將快出口的髒話又給縮回去了。嘿嘿!潑婦遇著流氓這下可沒戲唱了。但見她摸摸鼻子走人,數秒內人車跑得無影無蹤,於是菜市場內恢復了忙碌,吆喝聲音此起彼落。

我這人的個性像鹹菜,搭這搭那都無所謂。我喜歡逛地攤逛夜市,我也喜歡陪伴妻子上市場,林林總總,古怪唐突。之所以會有這種漂溢個性,全都可以歸功於高三斑導之薰陶與栽培。

我們的班導福州人,個性隨和平易近人。他常說:「天地多寬廣,學問驗小處。」與「處處多留意,學問在其中。」這兩句話是班導和我們第一天見面所給的訓話。其用意希望我們做事,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這樣用功才會收到宏大之效益。

印象中第一天在課堂上,老師在黑板上寫著:「一樂也,兩兄妹,三結義,四維……。」唏哩嘩啦的從一寫到十為止,全班無人知道老師在搞啥麼名堂?稍頃,他問同學對這些數目字有何高見?課堂上一片寂靜,鴉雀無聲。

老師見大家滿頭霧水,於是笑笑說:「這些數目字,是羅斯福路與信義路上的商店招牌啦。」老師知道我們都是粗枝大葉的傢伙,對這些小地方不會去注意的,乾脆就將謎底直接揭曉,好讓大家死心。

老師在黑板上寫出來的是:「一樂也理髮廳」,「兩姊妹檳榔攤」,「三結義水果行」,「四維膠帶」,以及「五仁冰果室」……。經過老師這番陶冶之後,我們走路也好搭車也罷,對於經過之店家招牌都會掃瞄一下。時間一久養成習慣,這時我們真正體會到,仔細欣賞店招的許多趣事。

上學途中經過許多商店,家家都有塊招牌藉以招睞。而招牌上的店名光怪陸離,所賣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有些趣味雋永有些則稀奇少見。有的招牌拗口難念,有的字眼未曾見過,更有一些阿里不搭招牌。這一涉入才知道,課本以外的許多常識來自招牌一蹴可得。

那時候美援台灣方興未艾,台北街頭常可見到老美的踪跡。許多商店爲招攬生意,招牌上中英文並列,自從投入辛思之後,從這裡學習到不少英文生字。而在下個人的英文,能有小小之成就,或許就是這些招牌的功勞也。

記得班上以耍寶出名的鬍子邱,他在一次的英文作文課上,竟然用街頭招牌當做文章骨幹,連結一起竟然完成一篇文章。老師看了他的作文讚不絕口,同學們也爭相傳誦。一夜之間,鬍子邱成為學校名人。

然而就在他洋洋得意之際,考試卷分發回來,鬍子邱的文章得「C」,全班同學還為此事,與英文老師辯論個老半天。不過,班上的同學從那時候開始,全班一起做個口頭上的約定:「不管是誰看到有趣的或古怪的店招,就得記下拿去學藝股長那裡登記。」

此事進行得非常積極,台北東南區域內各街之店招,幾乎被我們收羅殆盡。不久,學藝股長將它門影印彙編成册。班上同學人手一册,各自用功默記。閱讀之後覺得趣味盎然,俯仰誦讀趣味成堆。

他們的名字有如:「苟不理包子」、「鴨肉扁」、「陸槁薦」、「吃不厭」、「剖腹肚」、「怕定愗」……一大串的故怪店招,族繁不及備載。長久以來,這些古怪有趣的招牌名字,在我的腦海裏始終盤旋不去。直到今天回想起來,暗中都會覺得好笑。

在當時的確有許多店招用字貼切,再笨的人一眼望之,就曉得她們是在賣甚麼東西。有許多需要費神去猜測,有些則揣摩半天也不知道,他葫蘆裏賣的是啥麼東西。上學坐火車途中,沿著和平東路,羅斯福路,遠至臥龍街一帶,甚麼樣的店招應有儘有,花樣多得一塌糊塗。

商店招牌最大的作用,無非是用來廣告週知招徠顧客罷了。然而許多投入商界的老闆們,對於店招莫不慎重其事,用盡心思注入精神仔細的推敲,就是希望店招名堂能夠一炮打響,開門大吉且能顧客雲集。

今天看見電視上有一則專訪,他們提到招牌「正對麵」與「麵對麵」等詼諧名詞。看過這則專訪之後,內心不禁的掀起了一抹會心的微笑。這種玩意兒,早在數十年前我們就已玩過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