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8)-

拜受當兵服役之賜,在進入美軍顧問之前,我在金馬各駐防了半年。時間雖然不是很長,但對外島印象深刻腦海。即便我人退伍很久很久,午夜夢迴景象依然清新如昨。軍中生活雖然單調,可是趣事也不在少數呢。

我喜歡馬祖戰地的純樸無華,而戰地之嚴肅並未讓我產生恐懼。馬祖的四季風情各異其趣,春天可以欣賞到野地滿坡盛開的花朵。夏天海與島礁峭壁互為輝映,此際之景觀最漂亮。此外,在夏秋之嬌還可欣賞道燕鷗熱鬧情景。

秋季天候秋高氣爽,此時馬祖的空氣特別新鮮,吸入胸腔之內很舒服。郊野開滿山坡石蒜花,簇簇離離四處迎風招搖,此情此景最是令人難忘。我的駐防時間窗春冬季恰好去尾加頭,夏秋則是全額,故爾得有機會欣賞到她的四季風光。

馬祖的海洋生物豐富,魚類以迴游性及岩礁性為主。此外,馬祖也是許多過境渡冬,及前來繁殖的夏候鳥聚集地,其中以燕鷗在各無人島礁的繁殖更屬地區特色

每到一個地方留足,我很注重當地的美食小吃,馬祖海產之佛手貝是我喜愛之一。這種學名叫做「龜足」貝類,因其外觀神似人手五指併攏,故又被稱之為「佛手」。不過也有人稱它為「筆架」,那是因為它的形狀很像筆架而得名。

在台灣極為少見的鮮貝類,每年冬春間肉肥,其肉色淡紅,用白糖加少量紅糟油炒,味道鮮美,肉質脆嫩,清蒸或紅糟也都別具風味。食用佛手貝之時,就像啃瓜子一樣,將貝肉取出,但前端黑色部分不宜食用。馬祖民眾常拿佛手當作下酒菜,剝殼下酒,趣味無窮。

當地還有一種叫做「海鋼盔」的小型的貝類,在台灣難得一見。由於它的外殼形狀,看起來像是鋼盔,所以,當地人就給牠取名為「海鋼盔」。除了像一般海鮮的快炒料理以外,它還可以使用蒜頭、辣椒和醬油來醃漬後食用。鮮甜香辣的口感,一吃令人難忘。

當地海鮮還有淡菜,淡菜的學名叫做「貽貝」。它又名「芙蓉貝」,而俗稱則是叫做「殼菜」。殼外色黑微帶綠,有輪線紋。殼內則現真珠色,微帶紅,肉色則是黃白。它叢聚生長在淺海的岩礁區,族群龐大生生不息。

由於它含豐富蛋白質、碘、鐵、以及女性荷爾蒙,故爾被視為滋陰補陽之聖品。每年夏天是淡菜成熟季節,地區居民每利用退潮時,深入巉岩怪石間採集。馬祖的淡菜滋味絕佳,尤其做湯之時鮮甜可口。

記得剛下馬祖駐地次日,副班長招待我們三個新兵。當晚一大鍋的淡菜雞湯,吃得大夥眉開眼笑。儘管當時正好停電時間開始,我在那微弱的馬燈光下,渡過踏上南竿島的第二個夜晚。

曬乾的淡菜造型獨特,如同女孩M型裸坐。猛一瞧眼讓人嚇一大跳,因為它的夾處很像女性私處,纖毫畢露唯妙唯肖,十個新兵見了,準有十一個會發愣不已。

當地漁家說:「曝曬淡菜需要經驗,過乾雖然可以長久保存,待在熬煮之時需花加配時間軟化它。如果曝曬時間不夠,儲藏其間容易感染黴菌變質。」

早年馬祖淡菜都是野生之採擷,由於野生淡菜稀少,所以價值非常昂貴。尋常人家想要嚐鮮並不容易,而且價錢之貴出人意料之外。近年來市面上,已經有人工養殖之淡菜販售,從此開始,在馬祖食用淡菜就不再受到限制了。

馬祖之螺貝海鮮拎人難忘,從此我對螺貝產生興趣,只要聽聞友螺貝展覽,步論多忙我都會抽空前去參觀。人生之際遇有時候很難解釋,就以「鸚鵡螺」來說吧。一輩子除了知道美國有「鸚鵡螺號」核子動力潛水艇之外,腦袋裡對「鸚鵡螺」完全沒有任何的印象瓜葛。

那年我去秋田縣拜訪友人並木次郎。在他家中見過他的貝殼收集品之後,一顆外觀條紋亮麗,造型相當不錯的海螺標本,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目光。問過並木君之後,這才知道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螺貝類生物~「鸚鵡螺」。

並木君對我說,這種螺類十分稀少,目前所知,僅存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區。它的分布狀況北至日本南方,南至大堡礁。西至安達曼海域,東至斐濟等地區。其中鸚鵡螺最主要的產地,在法屬新喀里多尼亞。

這個地方我曾搭朋友遊艇去法屬波里尼西亞之時,曾經路過在此補填油料。它是屬於珊瑚礁島組合,包覆在蔚藍海洋之中,是個不錯的觀光勝地,歐洲來此渡假的觀光客多如過江之鯽。

鸚鵡螺基本上屬於底棲動物,平時多在100公尺深的水底層活動。它用腕部緩慢地匍匐爬行,它也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著在岩石或珊瑚礁上。它們能夠靠充氣的殼室在水中游泳,或以漏斗噴水的方式急流勇退。這類動物有夜出覓食之習性,主要食物為底棲的甲殼類,軟殼介貝類,特別是以小型之蟹類居多。

此螺之外觀很美麗,構造也頗具特色,故爾成為貝殼收集者追逐之對象。根據並木君的收集記錄顯示:這種螺之石灰質外殼大而厚,左右對稱,沿一個平面作背腹旋轉,呈螺旋形。

貝殼外表光滑,灰白色,後方間雜著許多橙紅色的波紋狀。殼有兩層物質組成,外層是磁質層,內層是富有光澤的珍珠層。殼的內腔由隔層分為卅多個殼室。動物藏身於最後一個隔壁的前邊,即被稱為「居室」的最大殼室之中。

其他各層之空室。則因充滿著氣體而被稱之為「氣室」。它的每一隔層凹面向著殼口,中央有一個不大的圓孔,被體後引出的索狀物穿過,彼此之間以此相聯繫。觀察被截剖的鸚鵡螺剖面,可以見到它的內部像是旋轉的樓梯,又像一條百褶裙。它是由一個個隔間,由小到大順勢旋開。

這些間隔氣室,它決定了鸚鵡螺的沉浮。而它的作用,正是打造潛艇構想的標本。美國科學家結足先登,率先將此理論用於核能潛水艇之製造上。世界上第一艘蓄電池潛艇和第一艘核能潛艇,它就是拷貝自此理念,故爾它就被命名為「鸚鵡螺號」(Nautilus Nuclear Submarine)。

並木君早年興趣是集郵,專門收集貝殼主題郵票,我們是在吉隆坡亞展上認識的。當時我是被他的「太平洋深海與近海螺貝專集」引注目焦,然後向他詢問一些相關訊息。這次的互動裡,兩人結下深厚的郵誼。

嗣後我有螺貝類郵票,我便會主動的寄贈給他。若是他有蛇類郵品,他也會交流主動寄給我,我們雙方之間友誼越來越深,最後就成為無所不談的至交啦。

1982年我去熊野探望商友澤渡老先生,拜會結束之後還有空閒時間,於是藉道去秋田探望並木君。就在那次的會面裡,我與鸚鵡螺有了初次的邂逅。同時在那次的會面中,我見到難得一見的「翁絨螺貝」,它就是名震遐邇的「龍宮貝」。

並木君之貝殼收集非常豐富,當日我與鸚鵡螺邂逅之外,還在他的及藏室內見過許多聞名而未見面的螺貝標本。他告訴我說,台灣過去也有發現過「鸚鵡螺化石」,它潛藏在南投中寮的中新世地層裏。

「921地震」之後,中寮附近曾震出土二十多顆。雖然其狀況不是很好,年代上也只有一千多萬年罷了,不過聽說轉手價碼,每顆開出二十多萬的天價。儘管叫價高,仍有各方人士前來搶購呢!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