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6)-

說到黎三仔的木屐手藝,不禁的讓我想起故鄉阿霖舅公的細竹工藝。阿霖舅公高老年邁,但他走路依然挺直腰桿。每天早晚時候,依舊喜歡去自家的竹林裏打轉。收拾一些枯竹斷枝回家當柴火,或者挖幾根竹筍加加菜。

忙碌不休,讓他幾乎忘記自己年紀高老。他家的桂竹林面積約半甲之多,竹齡依坡度之平陡分成三段。

前段在兩年前砍伐,現在新竹已然成長放綠。中段竹齡超過十年,今年的年初已經標售出去。得標者預定今年七月砍伐,到時候山坪又將會是熱鬧滾滾的場所。

後段全都是高齡老竹,枝葉錯綜交生儼然成窩。因為水土保持之需要,阿霖舅公並不準備標售出去。當然這是他家的事兒,旁人無從置喙的。

這日阿霖舅公的長子要回來,一大早就見到他的勾嶁身影出現在竹林前。他的背後帶把伐竹用的老柴刀,步履健邁的在尋找適合利用之竹枝。我還以為他老人家,準備替我孫兒製作蝦籠,因為這是他上回答應給我孫兒們的承諾嘛。

他在林內尋找了很久,這才讓他找到兩株適用之竹子。但見他用力砍倒之後,不勞他人之幫忙,迅速的去除杈枝之後綑綁頭尾,往肩上一擱漫步走出竹林。

在竹林外道路上我與他相遇,問他是不是要為我孫兒們編蝦籠?老人家回說不是,他要編織一個蒸籠送給自家媳婦使用。我和他一起回到他家的曬穀場上,幫他破竹削篾片備用。竹篾片削好之後他又繼續削好籐片,材料齊全它便在曬穀場的角落裏開始編製蒸籠。

阿霖舅公早年是以編織蝦籠、蟹龍、與製作蒸籠維生。由於他的竹片編織技巧精良,編織出來的蝦籠蟹龍與蒸籠堅實耐用,所以,遠近顧客紛紛找上門來委製。我家飯桌上的蓋籠以及蒸籠,全都是他的巧手作品,使用長久至今依然牢固不變形貌。

手工製作蒸籠手續繁雜,首先必須經過砍竹、削篾片與削籐片、與削檜木片之工序。然後再經綁籐片、修平緣口、編織竹篾穿耳等程序。此外,蒸籠內還需要一個竹製底盤。全盤之工序繁雜且反反覆覆,製作人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這才能夠順利的完成作品。

蒸籠蓋子需要小心製作,一個不小心會變形之外,有時還會產生蒸籠蓋與蒸籠身不合之窘境咧。遇上這種情形讓人大傷腦筋,要丟棄也不是想修改也不是。一組好蒸籠用上十年八載不稀奇,但是製作不好之蒸籠,用上一次就報銷者不在少數,製作技術之良劣在此判明矣。

竹木為材料製作之手工蒸籠,因為竹木容易吸濕散熱,所以,蒸出來之食物不會帶水或者產生異味。另一個好處是用它蒸出來之食物,還會帶著一股淡淡的竹木香氣。

阿霖舅公早年就此行業成家的,因其產品之品質信用可靠,故爾塑造出一個不錯的口碑。許多鄉親近鄰將孩子送去他家學藝,來者不拒是他的收徒之原則。儘管如此寬待,但能夠吃苦耐勞至出師者十分寥少。

自從機器製作之金屬蒸籠出現後,它以便宜之價格將手工蒸籠驅逐出市場主流。市場地位受到打擊,阿霖舅公遂轉作蝦籠蟹籠,以及其他竹製器具之製作。除非有人訂製蒸籠,否則他絕不去碰觸蒸籠製作。

歪打正著,洽逢復古熱潮通過,阿霖舅公之捕魚籠具熱賣暢銷。她自我嘲笑說是事業的第二春,其實,他是高興自己的技術有所寄託。這會兒他要製作蒸籠,實在是疼惜媳婦之親情表現也。

阿霖舅公與二姑是鄰居,兩家雖然隔著兩份田,一是田舍一是街屋。二姑家是小吃店,阿霖舅公的蒸籠竹工作品,一概交由二姑空屋擺放販賣。因為這層關係,二家關係密切來往十分頻繁。

近日二姑家的一座空房子租出去了,房客是一個手打棉被的大家庭。租金多少不知道,但見二姑團臉上的笑容,可以意會出她收入的租金一定相當滿意。

這個家庭共有五人,外帶一位打棉師父和兩個學徒,這間空房子容納人與設備依然綽綽有餘。

棉被店的老闆生活奢侈,每隔三兩天便要二姑,幫他們殺隻大閹雞加菜。主人喜歡吃下水湯,師父愛吃封雞,一隻六、七斤重的閹雞,總是要分成多種做法。

儘管手續繁雜人工耗費,但因有利可圖,二姑仍是笑臉常開,嘴裏未曾發出過半句怨言。斯時我已自松山轉學回山村就讀,遇上寒暑假我都會去二姑家打工。劈柴生火或是運送茶水,不管輕重雜事我都一手包辦。

二姑雖然沒有給我豐厚之報酬,但我從未怠忽我的職守。或許就是因為這份勤快與不計較,二姑才會讓我長久打工而不另找他人吧?

手工彈打棉被的生財設備很簡單,只有一付牛筋彈弓、保齡球瓶狀之彈槌、三個木製圓輪押棉盆、以及一張八尺見方的工作台。此外,就是一些勾拉棉線用的箭竹桿與棉線架。

如此簡單的生財設備,它就可讓一家多口溫飽有餘。在當時的狀況而言,它是一行吃香喝辣的好行業。據說在最風光的時候,三天出清一床棉被之收入,足夠一家五口買米買菜綽綽有餘。因此,在當時它是令人羨慕的行業。

打棉被的工序一目瞭然,工作開始是將舊棉被秤重量,補足客戶要求重量之新棉。然後將使用過貼實之舊棉絮撕散,與添加之新棉一起放讚在工作台上。一切準備就緒,彈棉師父背上插好竹枝結合彈弓,左手執彈弓右手握彈槌,槌敲弓上之牛筋發出「蹦,蹦,蹦」的聲音。

壓低弓弦彈起棉絮,四面八方彈鬆棉絮之後,勾拉棉線縱橫交錯貼於棉絮上,翻面再彈鬆另面之棉絮。彈棉工作看似簡單,工作起來可不輕鬆。滿屋都是棉絮飛揚五味雜並,當時並無戴用口罩,因此彈棉師傅罹患肺病者甚多。

槌彈牛筋發出之蹦蹦聲,與棉絮接觸之後發出「ㄆ一ㄚ,ㄆ一ㄚ」聲音。「蹦,蹦,ㄆ一ㄚ,ㄆ一ㄚ」聲音交錯,韻律起伏有緻聽入耳裏非常和諧。

打工空閒之時,我常在一旁觀看他們工作情形。耳濡目染結果,我常不自覺的從嘴裏發出「蹦,蹦,ㄆ一ㄚ,ㄆ一ㄚ」聲音。

每當彈棉工作開始,「蹦,蹦,ㄆ一ㄚ,ㄆ一ㄚ」之聲不絕於耳,經常圍繞大群孩子在旁觀看。

有些大人害怕孩子肺部受到污染,所以,常將自家孩子拖離現場。儘管如此的管束,可是家家孩子仍然會覷空前去圍觀。因是之故,每天都可看見父母和子女拉拉扯扯的場景。

死黨阿喜子最調皮,見我輕鬆自在的自由行動,他也來個東施效顰學我模樣。結果被他老爹狠揍一燉,之後他再也不敢亂來了。

打好勾拉好棉線之新棉被,厚度甚高必須利用人力旋動木盆按押,直到棉絮貼實蓬鬆恰到好處才算完工。那時候還沒有塑膠包裝袋,只能用特訂之牛皮紙包紮成品。顧客按照約定日子親自提貨,銀貨兩訖皆大歡喜。

手工打棉被的行業盛行甚久,嗣後因為化工纖維推出,以及機器製造棉被之產品上市,物美價廉,故爾手工棉被因此走入夕陽之中。如今市面能見到之手工棉被,已經是寥寥無幾矣。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