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4)-
古早的台灣有許多傳統的技藝陣頭,由於受到社會生活群態之改變,很多古老之技藝陣頭,逐漸走上沒落或消失之路。其中之一的「竹馬陣」,因礙於傳統內傳不傳外的規矩,延傳至今已面臨到絶傳之境地。
儘管態勢面臨如此之嚴峻,碩果僅存的十餘位老師傅,決定遵照不傳外之規矩不向外傳授。他們認為:「即便是會因此而斷絕,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這干長老巨頭如此堅持,可以預測竹馬陣之消失,只是時間上之問題罷了。
傳統上的竹馬陣設計十分平民化,它是屬於傳統的文陣之一,以民間傳統之十二生肖為主角。參與演出者身穿竹編戲裝,外表糊以白紙,再彩繪勾勒出十二生肖之圖紋造型。正因為它們以竹為裝,故爾稱之為「竹馬陣」。
竹馬陣有另一血緣關係之「布馬陣」同病相憐,它「布馬陣」之區別,就是在它們的戲服結構上之差別。不過,現代化之竹馬陣戲服,亦有以布衣取代之趨向矣。通常這種陣容係由老鼠帶隊,依照生效順序出陣,沿途表演各種陣式。
就在鑼鼓喧天的鼓動下,各個扮演生肖拿出看家本領,表示出祂們的能力足以驅逐邪魔,保護合境居民之安寧。戲碼簡單,花招不少,在那娛樂空乏時代裏,竹馬陣之演出相當吸睛之節目。
國內竹馬陣之根據地,在南台灣新營之土庫鄉下。由於竹馬陣之內涵異於其他陣頭,因此有許多鄉間廟宇派人前來土庫,希望聘請土庫師傅下鄉教練。但是礙於古早設陣師傅之遺囑,嚴謹恪守這種傳統不外傳之誓言,這些前來求技者全都吃上閉門羹,個個無不失望而歸。
民國八十四年,教育部正如火如荼展開傳統技藝教育。全省所有先民留下之傳統技藝,文武陣頭、地方傳統戲劇、以及一些瀕臨滅絕之藝術等等,全都受到延攬併納入輔導範圍。土庫國小學生們,全都加入竹馬陣之訓練。土庫國小人數不滿百人,竹馬陣需卅人始可成陣。因人數之不足,差點就無法延續香火。
嗣後在校方到處奔走找人湊足,還有地方賢達全力支持之下,人力問題逐漸獲得改善。於是在眾志成城之決心裏,土庫國小之竹馬陣得以延續至今。當初人數問題獲得解決,陣容恢復正常之後,老師傅們和學生都賣力的授藝和學習。
風中之燭,終於重新點燃希望之火。為史陣容維持固定,大家分奔走求才,成陣人數之問題終於獲得解決。接踵而至的是老師傅的凋零,因此,青黃不接或中途斷鏈之問題浮出檯面。
然而,校方擔心問題成真導致燭馬陣失傳,未雨綢繆的徵求老師傅之同意,完整的將竹馬陣內容,演練實態與陣頭點滴予以錄影存檔,以作為日後傳承根據。這份努力在將來,即便沒有師傅之傳授,竹馬陣亦可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而陣頭之傳承亦將無斷炊之虞矣。
傳統之「宋江陣」,它比竹馬陣幸運許多。它不但生氣蓬勃,而且也已成為地方之特色。那年阿昆和我第二次去內門鄉探訪,此行之目的依然是採訪當地「宋江陣」之表演。阿昆是某電台的採訪主任,因為他的愛將採訪921震災」時受傷,所以,老將只好親自出馬啦。老將久未臨陣皮皮挫,這才要我陪他跑一趟。
是日,我們從旗山進入內門之後,沿途遇見「宋江陣文武會」的旗幟迎風飛颺。可能是風力強大關係,每面旗子在風中獵獵作響,聲傳遙遠入耳清晰。我們問清楚會場之方向,立即直奔會場紫竹寺,準備晚間大會師之時開始採訪。
這座歷史悠久的寺廟,間築宏偉五色燦爛。牌樓上裝飾的的燈光,入夜燦爛耀眼,將廣場照耀得如同白晝。祂室內門人的信仰中心,每年觀音聖誕之日,信徒不遠千里趕來膜拜。香火鼎盛,人氣高揚,臨鄉旁陣人士,皆知此廟靈驗無比法力無邊。神誕日廟方都會出動陣頭,護送神衹遶境驅邪,保護地方上的平安。
當我們抵達會場,恰巧有隊伍在廣場上演練。團員個個年輕力壯,一身武打裝扮神采奕奕。旗幟鮮明,服裝耀眼!在場的鑼鼓匡噹聲響,一陣急過一陣,好像是在催促團員趕快出陣。
果如猜測,但見團員一個接一個的,連番帶滾的快速上場。另組人馬陸續登場,他們揮舞著大紅旗,旗面迎風飛舞,動作俐落,啪啪作響,令人嘆為觀止!此時鼓聲咚咚鑼聲噹噹,團員配合著鑼鼓點子,耍刀弄槍,舞盾迴旋。長棍霍霍進退,或滾或跳,動作十分紮實。
手刀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照耀嗆眼令人眼花撩亂。表演之團員個個馬步穩固,陣型拉開進退有序。之間激烈的相互對打,動作伶俐拳風霍霍,贏得在場參觀者熱烈的掌聲。各隊呼哈口號整齊,配合著伶俐的武術動作,喝聲震天撼動全場!
據說:內門一地之民俗藝團六十餘團,宋江陣就有廿一陣,約佔三分之一強。近年因為政府大力提倡,民俗藝術之再生運動,而內門鄉之「宋江陣文武會」,遂成為每年民俗藝術嘉年華會之主角。來自全省各地的宋江陣,在此以陣會友,比賽競技,為民俗藝術之再生揭開新頁。
阿坤訪問當地一位老人家,見其溫文儒雅,想必是一個飽學之鄉老。阿昆問老人有關宋江陣之淵源,老人家解釋說:「『宋江陣』源自水滸傳說,梁山泊結義之108條好漢就是主角。這干英雄豪傑,乃應36天罡72地煞星君之降世。其頭領宋江,為人急公好義,善為陣謀,故其所創下之攻城陣容,就被稱為『宋江陣』。」
老人略停換口氣,接著繼續說:「完整之宋江陣需人108員,礙於地方大小以及陣容龐大,邇來以出現小陣36人者居多。另有一說,梁山泊108兄弟皆死於非命,所以沒人願意組織108人之大陣。」其實,「宋江陣」是早年地方上的團練,他們職責以保護地方之寧靖為主,故其團員都以年輕力壯之青年人擔當。
主題採訪完畢,老人家邀請我們去他家用餐。「恭敬不如從命」,老人之善意難拂,隨收拾起工具,尾隨老人去他家叨擾一頓。走進他家的三合院,看見牆角堆疊許多桌椅碗盤,我們以為這家要「辦桌」大請客。老人回頭看見我們在嘀咕,並還指指點點那些餐具。
老人笑著對我們說:「哈哈!我們家是『辦桌總舖』之家啦,三個兒子都領有廚師執照的啦!」聽完老人之解釋,我和阿昆感到怪不好意思的。不過這次的漏氣,讓我們知道,為何內門鄉被稱作「總舖師之鄉」之原因啦。據說:當地每五家人,就有一家是幫人家「辦桌」的師傅之家哩!
[待續]。
古早的台灣有許多傳統的技藝陣頭,由於受到社會生活群態之改變,很多古老之技藝陣頭,逐漸走上沒落或消失之路。其中之一的「竹馬陣」,因礙於傳統內傳不傳外的規矩,延傳至今已面臨到絶傳之境地。
儘管態勢面臨如此之嚴峻,碩果僅存的十餘位老師傅,決定遵照不傳外之規矩不向外傳授。他們認為:「即便是會因此而斷絕,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這干長老巨頭如此堅持,可以預測竹馬陣之消失,只是時間上之問題罷了。
傳統上的竹馬陣設計十分平民化,它是屬於傳統的文陣之一,以民間傳統之十二生肖為主角。參與演出者身穿竹編戲裝,外表糊以白紙,再彩繪勾勒出十二生肖之圖紋造型。正因為它們以竹為裝,故爾稱之為「竹馬陣」。
竹馬陣有另一血緣關係之「布馬陣」同病相憐,它「布馬陣」之區別,就是在它們的戲服結構上之差別。不過,現代化之竹馬陣戲服,亦有以布衣取代之趨向矣。通常這種陣容係由老鼠帶隊,依照生效順序出陣,沿途表演各種陣式。
就在鑼鼓喧天的鼓動下,各個扮演生肖拿出看家本領,表示出祂們的能力足以驅逐邪魔,保護合境居民之安寧。戲碼簡單,花招不少,在那娛樂空乏時代裏,竹馬陣之演出相當吸睛之節目。
國內竹馬陣之根據地,在南台灣新營之土庫鄉下。由於竹馬陣之內涵異於其他陣頭,因此有許多鄉間廟宇派人前來土庫,希望聘請土庫師傅下鄉教練。但是礙於古早設陣師傅之遺囑,嚴謹恪守這種傳統不外傳之誓言,這些前來求技者全都吃上閉門羹,個個無不失望而歸。
民國八十四年,教育部正如火如荼展開傳統技藝教育。全省所有先民留下之傳統技藝,文武陣頭、地方傳統戲劇、以及一些瀕臨滅絕之藝術等等,全都受到延攬併納入輔導範圍。土庫國小學生們,全都加入竹馬陣之訓練。土庫國小人數不滿百人,竹馬陣需卅人始可成陣。因人數之不足,差點就無法延續香火。
嗣後在校方到處奔走找人湊足,還有地方賢達全力支持之下,人力問題逐漸獲得改善。於是在眾志成城之決心裏,土庫國小之竹馬陣得以延續至今。當初人數問題獲得解決,陣容恢復正常之後,老師傅們和學生都賣力的授藝和學習。
風中之燭,終於重新點燃希望之火。為史陣容維持固定,大家分奔走求才,成陣人數之問題終於獲得解決。接踵而至的是老師傅的凋零,因此,青黃不接或中途斷鏈之問題浮出檯面。
然而,校方擔心問題成真導致燭馬陣失傳,未雨綢繆的徵求老師傅之同意,完整的將竹馬陣內容,演練實態與陣頭點滴予以錄影存檔,以作為日後傳承根據。這份努力在將來,即便沒有師傅之傳授,竹馬陣亦可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而陣頭之傳承亦將無斷炊之虞矣。
傳統之「宋江陣」,它比竹馬陣幸運許多。它不但生氣蓬勃,而且也已成為地方之特色。那年阿昆和我第二次去內門鄉探訪,此行之目的依然是採訪當地「宋江陣」之表演。阿昆是某電台的採訪主任,因為他的愛將採訪921震災」時受傷,所以,老將只好親自出馬啦。老將久未臨陣皮皮挫,這才要我陪他跑一趟。
是日,我們從旗山進入內門之後,沿途遇見「宋江陣文武會」的旗幟迎風飛颺。可能是風力強大關係,每面旗子在風中獵獵作響,聲傳遙遠入耳清晰。我們問清楚會場之方向,立即直奔會場紫竹寺,準備晚間大會師之時開始採訪。
這座歷史悠久的寺廟,間築宏偉五色燦爛。牌樓上裝飾的的燈光,入夜燦爛耀眼,將廣場照耀得如同白晝。祂室內門人的信仰中心,每年觀音聖誕之日,信徒不遠千里趕來膜拜。香火鼎盛,人氣高揚,臨鄉旁陣人士,皆知此廟靈驗無比法力無邊。神誕日廟方都會出動陣頭,護送神衹遶境驅邪,保護地方上的平安。
當我們抵達會場,恰巧有隊伍在廣場上演練。團員個個年輕力壯,一身武打裝扮神采奕奕。旗幟鮮明,服裝耀眼!在場的鑼鼓匡噹聲響,一陣急過一陣,好像是在催促團員趕快出陣。
果如猜測,但見團員一個接一個的,連番帶滾的快速上場。另組人馬陸續登場,他們揮舞著大紅旗,旗面迎風飛舞,動作俐落,啪啪作響,令人嘆為觀止!此時鼓聲咚咚鑼聲噹噹,團員配合著鑼鼓點子,耍刀弄槍,舞盾迴旋。長棍霍霍進退,或滾或跳,動作十分紮實。
手刀在陽光下閃閃發亮,照耀嗆眼令人眼花撩亂。表演之團員個個馬步穩固,陣型拉開進退有序。之間激烈的相互對打,動作伶俐拳風霍霍,贏得在場參觀者熱烈的掌聲。各隊呼哈口號整齊,配合著伶俐的武術動作,喝聲震天撼動全場!
據說:內門一地之民俗藝團六十餘團,宋江陣就有廿一陣,約佔三分之一強。近年因為政府大力提倡,民俗藝術之再生運動,而內門鄉之「宋江陣文武會」,遂成為每年民俗藝術嘉年華會之主角。來自全省各地的宋江陣,在此以陣會友,比賽競技,為民俗藝術之再生揭開新頁。
阿坤訪問當地一位老人家,見其溫文儒雅,想必是一個飽學之鄉老。阿昆問老人有關宋江陣之淵源,老人家解釋說:「『宋江陣』源自水滸傳說,梁山泊結義之108條好漢就是主角。這干英雄豪傑,乃應36天罡72地煞星君之降世。其頭領宋江,為人急公好義,善為陣謀,故其所創下之攻城陣容,就被稱為『宋江陣』。」
老人略停換口氣,接著繼續說:「完整之宋江陣需人108員,礙於地方大小以及陣容龐大,邇來以出現小陣36人者居多。另有一說,梁山泊108兄弟皆死於非命,所以沒人願意組織108人之大陣。」其實,「宋江陣」是早年地方上的團練,他們職責以保護地方之寧靖為主,故其團員都以年輕力壯之青年人擔當。
主題採訪完畢,老人家邀請我們去他家用餐。「恭敬不如從命」,老人之善意難拂,隨收拾起工具,尾隨老人去他家叨擾一頓。走進他家的三合院,看見牆角堆疊許多桌椅碗盤,我們以為這家要「辦桌」大請客。老人回頭看見我們在嘀咕,並還指指點點那些餐具。
老人笑著對我們說:「哈哈!我們家是『辦桌總舖』之家啦,三個兒子都領有廚師執照的啦!」聽完老人之解釋,我和阿昆感到怪不好意思的。不過這次的漏氣,讓我們知道,為何內門鄉被稱作「總舖師之鄉」之原因啦。據說:當地每五家人,就有一家是幫人家「辦桌」的師傅之家哩!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