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9)-

「天晴郊遊,雨天讀書,陰晦天氣最好是垂釣。」這句話是我常年奉行的座右銘。是日風和日麗溫度適中,這種天氣正是最佳的郊遊時機。拿起話筒撥電話邀約三、五好友,大家相聚一起去內雙溪踏青。一部休旅車載運我等到達目的地,下車之後從至善路直往前走,經過明德樂園旁側上山。

隨後再依照路標之指示,朝著那座歷史不久的禪林靈泉寺邁進。我等走過楓林橋之後,眼前綠樹連連嗆青醒目。橋下流水淙淙,游魚歷歷清晰肉眼可見,穿過一片竹林,眼前所見之景緻丕然一變。開採已久的白沙留跡處處,呈現景緻如似人在沙漠之中。

大夥停歩小憩十分鐘,喝口茶水歇歇酸腿,然後繼續前進,逕往目標靈泉寺。這座禪寺因為時常有些名人留歩,口口相傳於是出名啦。「打禪七」是該寺所特有,禪場清靜幽雅,廣納四方俗客來此靜心参禪。天時地利人和條件充足,加上寺眾禪客之宣揚,這座歷史短淺的禪道叢林,聲名遠播而引來偌多参禪者絡繹於途。

靈泉寺變為禪修叢林歷史不久,最多絕未超過四十年之光景。然因其地理位置靠近台北市,交通方便盛名在外,故爾成為北台灣著名的禪宗道場。寺內供奉佛祖釋迦牟尼,佛祖法相莊嚴肅穆,不論坐臥佛貌岸然。令人遠眺近望一眼,不禁打自內心肅然生敬。

我等透過關係想要晉見住持惟覺法師,可惜時機不對正逢他閉關悟禪之期。因是之故,吾等只好寄望下回有緣再見。當天和我們懷著相同目的者很多,她們有藝人、大學教授、有禪修大德,形形色色,但見緣慳一面滿臉失望。

我與禪佛無緣,所以這次的錯過,並未讓我耿耿於懷。難得寺中知客僧留飯,一頓素食喝杯山茶,令人回味無窮。平日大魚大肉進食習慣,如今遇上素食伺候,倒也別有風味哩。飯後享受山茶招待,芳香潤喉清爽洗胃。

根據山寺僧人告知:「這種山茶天然成長,每年春下之交採收曬乾,然後裝入瓷甕中存藏。由於茶葉在甕內繼續發酵,故爾存藏越久越為甘醇風味越佳。」通常,拿來招待的山茶茶葉,至少蘊藏三年以上才會拿出饗客。友人中有茶道之達者,他與山僧品論茶道甚久。

我對茶道無所興趣,因此和一位朋友離坐外出,站在廣場上觀賞山景。約模經過半盞茶功夫,友人談完之後我們繼續上路。走出靈泉寺不久,面前出現一條叉路,我們沿著左側那條叉路,漫步繼續向前走去。

這條山路清幽蒼翠,沿途風光明媚嵐山層疊。山邊嵐氣飄蕩追逐,蒼翠半掩時隱時現。再走不遠之處又見一橋,流水潺潺清澈見底。溪畔但見一群人脫鞋泡水,清涼舒適笑聲盈耳。我方有人建議何不如法泡治,但因趕路時間緊促,此人之建議只好作罷。

我們一夥人行行復行行,大夥說說笑笑前進。經過一個山路的小轉彎,眼前出現一片梯田景觀。層層疊疊剛除過草的梯田,水光潾潾十分亮眼。梯田面積雖然狹窄,但是錯落景緻十分好看。送走梯田景緻,大夥的腳步繼續向前未停。

眼前出現一幢色彩班駁的農舍,農舍古意盎然,曬穀場雞舍鴨寮歷歷在目。農舍週遭包圍著竹林,風吹竹葉颯颯聲響,儼然是一幅大自然的彩繪畫作。再過農舍又是一片梯田,田內新插秧苗鵝黃嫩綠。

梯田流水聲音嘩啦,老遠就可聽得清清楚楚。我們邊走邊停駐歩欣賞,有著這些風景的陪伴,旅途一點也不寂寞。路過一所迷你學校,有人叫喊腰酸背痛,於是大夥加緊腳步回寺,取車下山結束了這趟心靈之旅。

心靈之旅歸來,野放之新逐漸擴張。兩週後的週末之日,有人招呼說要去找茶。我雖不諳茶道,偶爾也會附庸風雅一番。人家好意招呼,這個人情總不好意思拒絕。於是滿口答應,決定參與其行。剋日隨同出發,首訪之目標是南港的茶山。

台灣果然是個寶島,一年四季茶葉青,春夏秋冬茶香各有特色,茶湯金液滿口芳香,滋味雋永百嚐不墜。夏茶淡潤秋茶甘香,春茶濃郁冬茶秀麗。四季茶香各有其死忠粉絲擁護者,他們愛得徹底永不離棄。我非茶道中人且非內行茶客,但卻與它不即不離說來也怪。這是善緣乎?惡緣乎?連我自己也搞不懂。

四季之茶我愛冬茶,原因為何我也說不上來,就是喜歡它的秀麗香氣嘛。冬茶因為季節關係,接受到日照的機會較少,因此,它的茶葉內之咖啡因與單寧酸寥少。或許因為這個原因之存在,所以,它的苦澀程度相對的減少了許多。

嚴格說來,因為它的苦澀度低,故爾它才擁有一股難以形容之秀麗香氣。因是之故,冬茶可以說是低發酵之茶類,茶香秀麗值得推廣。或許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它在沖泡之時,不論是茶壺茶杯或泡茶之用水,在在都得加以斟酌使用。

根據一位茶道中人告知,沖泡冬茶宜用密度高散熱快之薄胎茶杯,茶壺則要使用流水量大又快速之瓷壺。因為冬茶是低發酵茶葉,為了避免在高溫中停留過久,影響到它的茶湯品質,故於茶具使用上不得不挑剔些。

關於茶葉用量多少?則須按照使用人之習慣為基準加以調適。專家建議:「沖泡冬茶之茶葉用量以少較為適當。泡茶最重要的不在於茶葉用量之多寡,而是需要依賴用茶人之習慣去調整。」許多茶道行家都認為:「泡冬茶之茶葉用量寧可少些,以免傷及它的秀麗香氣,以及它那甘潤順嘴之茶味。」

泡茶之用水至為重要,它的水質會影響到香氣與口感。冬茶低發酵茶溫容易沁透,因此,金屬含量高的水質與混濁之水不可使用。山泉水會比平地泉水好,流動之溪水較佳於停流之井水。如果使用自來水,因其水中含高量之鈣鎂鈉元素,所以,還是盡可能的不去使用它。

泡茶水之溫度必須嚴格控制,因為它也會影響到茶湯之品質。水溫太高容易逼出茶葉之苦澀味,水溫太低則無法引出茶葉蘊有之香氣。水溫高低之拿捏,完全維繫於泡茶者之經驗。

為能留住冬茶之秀麗香氣,減少茶湯之苦澀滋味,茶水溫度超過攝氏100度之沸滾狀態,絕對不可貿然沖泡。根據茶道熟客之建議,水溫能夠維持在攝氏90度上下最為恰當。

茶壺之使用裝水容量,壺身之高低,材質之厚薄,還有壺嘴流速,全都是必須考量之重點。至於飲用茶湯,無論是淺飲或牛飲,它都不會傷及到它的茶香,它只是會給人一種啜飲的形象而已。

我家二弟與妹婿都是賣茶葉的商家,五弟是個資深的茶飲行家。他們相聚之時總是茶經茶話不離口,茶杯不離手,品茶論湯論茶葉,十足像是專家們的聚會。我這門外漢有自知之明,每每見到他聚飲之時,僅只旁觀不敢摻合其中。

因為他們談茶我無法融入話題,說茶湯我更是個籬笆外的過客,根本就不瞭解他們在說些啥麼。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耳濡目染之下,多多少少還是會受到感染。我雖茶道外行,但他們常說的泡茶道理總有多少心得收穫。不過,想要認真的去追究,這才知道那些都只是皮毛罷了。

「行家一開口,便知有沒有。」由於他們經常的聚會品茗論茶,湊巧我也經常的列席參與,所以,我也逐漸知道一些飲茶相關之術語。他們常說:「泡茶人瞭解茶葉特性,加上自己經驗之調整與運用,自然就可以泡出好茶了。」此話說得清楚明白,所以,我知道他們是在說些啥麼啦。[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