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7)-
我與花東似乎緣深,印像中好像時常去探望親友。這日閒著搭上莒光號火車來到花蓮,下車之後試撥電話給一起當兵的朋友。自從退伍之後就無聯繫,時光一晃已過十餘年之久。手拿起聽筒要撥號碼之時,心中一陣猶豫遲遲不敢出手撥號。
經過一番掙扎之後提起勇氣撥號,一接即通,電話線的那頭傳來聲音。我說:「請問這裏是xxx的家嗎?」對方毫不猶豫的回說:「是的,請問……」我說:「我想請xxx聽電話。」對方回到:「我就是!」內心一陣悸動過後連忙喊出對方名字,對方也是驚呼我的名字。
半小時之後,我們已在吉安鄉的街道上閒逛。兩人安歩當車,邊走邊談著退伍十多年來的瑣事。有興奮有慨歎,兩人一股腦的想把這十餘年來的空白,一口氣迅速的予以補足起來。
可是話題一拉開來,總是在軍中那段歲月裏打轉。兩人沿著火車站前的馬路慢慢走下去,然後轉入勝安宮附近,五臟廟已經咕嚕咕嚕的喊餓矣!於是就在友人帶領之下,兩人走進廟旁一家沒有招牌的小吃店。
這家小吃店內的陳設樸實不華,一眼望過去只有幾張桌椅罷了。儘管是小小的一家小店,裡面卻是高朋滿座。店主人是福州佬,說話帶著福州客家與國語的混聲帶。他是友人家的親戚,所以,我們被安排在角落裏的座位上安坐。
但見友人和老闆竊竊私語一番,不一會就送上兩碗米粉炒與豬血湯,此外還有一大盤的滷豬腸。我以為他會有甚麼特別的招待,原來不過是簡單的食物而已。儘管如此,肚子餓了埋頭便吃。店家附帶送來一大盤滷豬腸,我伸出筷子挾塊入口,它的滋味與口感卻是讓我驚艷不已。
這頓飯雖然內涵很簡單,說實在的,饑腸轆轆也就無心計較。這家小吃店的米粉炒,雖然只是小小一盤,吃進嘴裏卻有著豐富的口感與滋味。米粉Q彈之外,佐料十分多元化以致無法仔細去挑剔它。友人勸我慢慢品嚐,因此,我便照話放慢速度好好的賞味。
其實米粉炒家家大同小異,Q彈也是家家一樣。而佐料之攪拌也無特殊,可是這家小吃店之佐料硬是不同。滋味絕佳口感特別,或許是他們的炒作技術高人一等吧?否則它如何的引來這麼多的食客呢。
據我所知福州料理非常特殊,煎炒煮炸經常與紅糟連結一起。福州人向以三把刀走遍江湖,剪刀剃頭刀與菜刀手藝不凡。或許這家小吃店老闆,就是繼承了福州人細膩的刀工與炒工,這才能夠炒出誘人上門的米粉炒吧?
友人點的那一大盤滷豬腸,端上桌來香味撲鼻,讓人忍不住口水直吞。筷子啟動之後,我就沒有停過。他家的滷大腸無腥味且又十分的入味,軟嫩可口,大有讓人一口接一口的食慾。
老友偷偷告知,此店每天賣出一百多斤的米粉炒,滷大腸也有四十餘斤之譜。至於豬血湯裏的豬血,每天消耗絕不少於八十多斤。倘若遇上假期,它的銷售量更是倍於平常咧。
老友說:「店老闆幾乎都沒睡覺,凌晨三、四點就得去豬灶拿回豬血豬內臟,接著將它整理好以便早上六點開賣。」這家小飲食店每天下午三點多準時關店,動作溫吞者只好改天再來。店小規矩多,恆久以來從未改變。
附近方圓十里之內的顧客們,都知道這家小店有此規矩。為了一飽口福,舊得˙尊守不誤。此外,遇上當地肉品市場的公休日,此店也不開門做生意。許多不知情之外客,即便是吃到閉門羹也毫無怨言。今天老友之請客讓我十分滿意,故爾留係此文以做誌念。
後山東台灣之文化屬於多元性,漢人與原民相處十分融洽。原民中之阿美族,人口眾多和易近人。由於他們很好相處且又熱愛朋友,所以置身其中毫無隔閡存在。他們的團結精神,以及互相照顧的義氣,十分值得我們平地人學習。推衣解食,互相扶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種葛天氏之民情,讓外人敬慕不已。
我的阿美族之友尤浪,這天帶我回到他的部落,參觀他們族裏的「巴拉告」活動。「巴拉告」是阿美族傳統的捕魚方法之一。大家一起出力分工合作,所有之魚獲也大家一起分享。這種活動歷史悠久,部落裡也會經常的舉行活動。
這天我們抵達溪邊,已有許多族人在那裡抓魚。他們抓魚的地點很特殊,在溪流的支叉分流處設置的魚池。這種生態魚池的設置,據其族長告知,乃是依著大自然魚蝦的棲息環境設計而成。
巴拉告魚池子之設置,大都挖掘近溪流之轉彎或支流處,將水中危險雜物清除,並設有進出水口,以便吸引水族入內棲息。魚池內放進許多樹枝或竹枝魚屋,最底層是中空的檳榔樹幹或筆筒樹幹。
這種樹幹樹枝是供土虱、鰻魚鱔魚與泥鰍居住。中層是木枝紮把而成的魚屋,專供蝦子藏身的處所。最上層是一把把的竹枝,讓小魚悠游其間,藉竹枝的掩護不被水鳥啄食,或者生蛋附著其上。
他們的族長對我說,巴拉告魚池在構築之時,都是由族長選定地點,然後由年輕人下水堆築。完工後水入內,等待一段時間之後才開持抓魚。因為同時設置很多,所以他們可以輪流進行活動。
就在族長當我說明的時候,在池內捉魚的族人突然一嘩然,有幾個年輕人口中大叫,滿臉驚恐之色,紛紛逃上岸去。原來他們站在水中移開魚屋之際,一條又長又大的水蛇,迅速的游過水面。他們敬蛇又怕蛇,有幾個人正用竹枝打蛇,喧嘩聲就是出自他們口中。
但見留在池子裏的年輕人,七手八腳唏哩嘩啦撲打一番,水蛇趁亂已經潛入水底不見了。這時入水口已被封死,出水口繼續出水。不一會池內的水位大降,上層的竹枝魚屋已露出水面。族人一把把移開同時,一人用三角網自底下撈捕小魚。
三角網是用兩支竹桿交叉固定成「V」型,超細目的尼龍網裝結成三角型斗狀。簡單好用,一人就可輕鬆搞定。池內的竹枝魚屋移完,接著是移動木枝魚屋。一人輕輕移開,一人則拿著三角網伺候在旁。
他們一邊移開樹枝竹把一邊撈捕,魚蝦入網跳躍不已,入網想要逃走,嘿嘿!門兒都沒有的。他們翻至底層更為簡單,只需將整段的樹幹撈出水面,趕快倒入三角網內。於是鰻、鱔、泥鰍或土虱、受不住顛簸牠就順著傾斜滑入網裡。
族裏的男人忙著捕魚,女人就在空地上準備炊具。她們找來許多檳榔葉柄寬闊處割下,然後折編成鍋形容器。一些婦女自溪中撿些適用的石頭,洗乾淨後堆放灶邊待用。還有一些婦女,她們則沿著小溪摘水菜。
萬事具備開始生火,接著將洗淨的溪石,投入火中燃燒至通紅備用。在一旁的其他人,將殺好的魚和水菜,一起放入容器內加水至八分滿。然後,將燒得通紅的石頭夾入容器內。滋啦啵囉水滾了起來,眼見菜熟肉變白色,加些山椒香椿和鹽巴就可上桌。
我與尤浪及他的妹婿,各分得一只檳榔葉柄做成的碗,還有用竹片折成的夾物筷。三人混入人堆之中,忙著撈魚夾菜舀湯,忙得額頭見汗不亦樂乎。我們蹲成一圈進食,兩三瓶開好的小米酒和市購的米酒,由族人不分男女大家輪流著喝酒。
大家邊吃邊喝融入大自然,肚子似乎比平日裝得更多。老族長怕我三人太客氣,額外夾給各人一條大鯽魚。吾友尤浪把我們帶來的兩條吐司送給族長,族長用他們的族語說明過後,接下來,大家便嘻嘻哈哈的搶食起來。
片刻功夫,兩條吐司便已被大夥搶光。飯後休息一小時,我們告別這群天之驕子返回豐濱。剛回到尤浪家裏,我的肚子又餓了,於是三人一起去附近的小攤子,各吃一大碗陽春麵之後,這才心滿意足的回尤浪他家。 [待續]。_
我與花東似乎緣深,印像中好像時常去探望親友。這日閒著搭上莒光號火車來到花蓮,下車之後試撥電話給一起當兵的朋友。自從退伍之後就無聯繫,時光一晃已過十餘年之久。手拿起聽筒要撥號碼之時,心中一陣猶豫遲遲不敢出手撥號。
經過一番掙扎之後提起勇氣撥號,一接即通,電話線的那頭傳來聲音。我說:「請問這裏是xxx的家嗎?」對方毫不猶豫的回說:「是的,請問……」我說:「我想請xxx聽電話。」對方回到:「我就是!」內心一陣悸動過後連忙喊出對方名字,對方也是驚呼我的名字。
半小時之後,我們已在吉安鄉的街道上閒逛。兩人安歩當車,邊走邊談著退伍十多年來的瑣事。有興奮有慨歎,兩人一股腦的想把這十餘年來的空白,一口氣迅速的予以補足起來。
可是話題一拉開來,總是在軍中那段歲月裏打轉。兩人沿著火車站前的馬路慢慢走下去,然後轉入勝安宮附近,五臟廟已經咕嚕咕嚕的喊餓矣!於是就在友人帶領之下,兩人走進廟旁一家沒有招牌的小吃店。
這家小吃店內的陳設樸實不華,一眼望過去只有幾張桌椅罷了。儘管是小小的一家小店,裡面卻是高朋滿座。店主人是福州佬,說話帶著福州客家與國語的混聲帶。他是友人家的親戚,所以,我們被安排在角落裏的座位上安坐。
但見友人和老闆竊竊私語一番,不一會就送上兩碗米粉炒與豬血湯,此外還有一大盤的滷豬腸。我以為他會有甚麼特別的招待,原來不過是簡單的食物而已。儘管如此,肚子餓了埋頭便吃。店家附帶送來一大盤滷豬腸,我伸出筷子挾塊入口,它的滋味與口感卻是讓我驚艷不已。
這頓飯雖然內涵很簡單,說實在的,饑腸轆轆也就無心計較。這家小吃店的米粉炒,雖然只是小小一盤,吃進嘴裏卻有著豐富的口感與滋味。米粉Q彈之外,佐料十分多元化以致無法仔細去挑剔它。友人勸我慢慢品嚐,因此,我便照話放慢速度好好的賞味。
其實米粉炒家家大同小異,Q彈也是家家一樣。而佐料之攪拌也無特殊,可是這家小吃店之佐料硬是不同。滋味絕佳口感特別,或許是他們的炒作技術高人一等吧?否則它如何的引來這麼多的食客呢。
據我所知福州料理非常特殊,煎炒煮炸經常與紅糟連結一起。福州人向以三把刀走遍江湖,剪刀剃頭刀與菜刀手藝不凡。或許這家小吃店老闆,就是繼承了福州人細膩的刀工與炒工,這才能夠炒出誘人上門的米粉炒吧?
友人點的那一大盤滷豬腸,端上桌來香味撲鼻,讓人忍不住口水直吞。筷子啟動之後,我就沒有停過。他家的滷大腸無腥味且又十分的入味,軟嫩可口,大有讓人一口接一口的食慾。
老友偷偷告知,此店每天賣出一百多斤的米粉炒,滷大腸也有四十餘斤之譜。至於豬血湯裏的豬血,每天消耗絕不少於八十多斤。倘若遇上假期,它的銷售量更是倍於平常咧。
老友說:「店老闆幾乎都沒睡覺,凌晨三、四點就得去豬灶拿回豬血豬內臟,接著將它整理好以便早上六點開賣。」這家小飲食店每天下午三點多準時關店,動作溫吞者只好改天再來。店小規矩多,恆久以來從未改變。
附近方圓十里之內的顧客們,都知道這家小店有此規矩。為了一飽口福,舊得˙尊守不誤。此外,遇上當地肉品市場的公休日,此店也不開門做生意。許多不知情之外客,即便是吃到閉門羹也毫無怨言。今天老友之請客讓我十分滿意,故爾留係此文以做誌念。
後山東台灣之文化屬於多元性,漢人與原民相處十分融洽。原民中之阿美族,人口眾多和易近人。由於他們很好相處且又熱愛朋友,所以置身其中毫無隔閡存在。他們的團結精神,以及互相照顧的義氣,十分值得我們平地人學習。推衣解食,互相扶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種葛天氏之民情,讓外人敬慕不已。
我的阿美族之友尤浪,這天帶我回到他的部落,參觀他們族裏的「巴拉告」活動。「巴拉告」是阿美族傳統的捕魚方法之一。大家一起出力分工合作,所有之魚獲也大家一起分享。這種活動歷史悠久,部落裡也會經常的舉行活動。
這天我們抵達溪邊,已有許多族人在那裡抓魚。他們抓魚的地點很特殊,在溪流的支叉分流處設置的魚池。這種生態魚池的設置,據其族長告知,乃是依著大自然魚蝦的棲息環境設計而成。
巴拉告魚池子之設置,大都挖掘近溪流之轉彎或支流處,將水中危險雜物清除,並設有進出水口,以便吸引水族入內棲息。魚池內放進許多樹枝或竹枝魚屋,最底層是中空的檳榔樹幹或筆筒樹幹。
這種樹幹樹枝是供土虱、鰻魚鱔魚與泥鰍居住。中層是木枝紮把而成的魚屋,專供蝦子藏身的處所。最上層是一把把的竹枝,讓小魚悠游其間,藉竹枝的掩護不被水鳥啄食,或者生蛋附著其上。
他們的族長對我說,巴拉告魚池在構築之時,都是由族長選定地點,然後由年輕人下水堆築。完工後水入內,等待一段時間之後才開持抓魚。因為同時設置很多,所以他們可以輪流進行活動。
就在族長當我說明的時候,在池內捉魚的族人突然一嘩然,有幾個年輕人口中大叫,滿臉驚恐之色,紛紛逃上岸去。原來他們站在水中移開魚屋之際,一條又長又大的水蛇,迅速的游過水面。他們敬蛇又怕蛇,有幾個人正用竹枝打蛇,喧嘩聲就是出自他們口中。
但見留在池子裏的年輕人,七手八腳唏哩嘩啦撲打一番,水蛇趁亂已經潛入水底不見了。這時入水口已被封死,出水口繼續出水。不一會池內的水位大降,上層的竹枝魚屋已露出水面。族人一把把移開同時,一人用三角網自底下撈捕小魚。
三角網是用兩支竹桿交叉固定成「V」型,超細目的尼龍網裝結成三角型斗狀。簡單好用,一人就可輕鬆搞定。池內的竹枝魚屋移完,接著是移動木枝魚屋。一人輕輕移開,一人則拿著三角網伺候在旁。
他們一邊移開樹枝竹把一邊撈捕,魚蝦入網跳躍不已,入網想要逃走,嘿嘿!門兒都沒有的。他們翻至底層更為簡單,只需將整段的樹幹撈出水面,趕快倒入三角網內。於是鰻、鱔、泥鰍或土虱、受不住顛簸牠就順著傾斜滑入網裡。
族裏的男人忙著捕魚,女人就在空地上準備炊具。她們找來許多檳榔葉柄寬闊處割下,然後折編成鍋形容器。一些婦女自溪中撿些適用的石頭,洗乾淨後堆放灶邊待用。還有一些婦女,她們則沿著小溪摘水菜。
萬事具備開始生火,接著將洗淨的溪石,投入火中燃燒至通紅備用。在一旁的其他人,將殺好的魚和水菜,一起放入容器內加水至八分滿。然後,將燒得通紅的石頭夾入容器內。滋啦啵囉水滾了起來,眼見菜熟肉變白色,加些山椒香椿和鹽巴就可上桌。
我與尤浪及他的妹婿,各分得一只檳榔葉柄做成的碗,還有用竹片折成的夾物筷。三人混入人堆之中,忙著撈魚夾菜舀湯,忙得額頭見汗不亦樂乎。我們蹲成一圈進食,兩三瓶開好的小米酒和市購的米酒,由族人不分男女大家輪流著喝酒。
大家邊吃邊喝融入大自然,肚子似乎比平日裝得更多。老族長怕我三人太客氣,額外夾給各人一條大鯽魚。吾友尤浪把我們帶來的兩條吐司送給族長,族長用他們的族語說明過後,接下來,大家便嘻嘻哈哈的搶食起來。
片刻功夫,兩條吐司便已被大夥搶光。飯後休息一小時,我們告別這群天之驕子返回豐濱。剛回到尤浪家裏,我的肚子又餓了,於是三人一起去附近的小攤子,各吃一大碗陽春麵之後,這才心滿意足的回尤浪他家。 [待續]。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