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
初中時代,一位住在瑞芳的余姓同學,曾對我提到過「三貂角」這個地名。他說那裡的風景優美,還有一座漂亮的老燈塔,於是引起我的好奇與興趣。為此我特地到附近的圖書館,開始查閱一些與它相關的背景資料,俾以對這個地方有更深一層之認識。
根據資料記載:這座矗立於東北角的老燈塔,興建於民國24年(1935)。這個時候我尚未出生,故於心中對此歲月有著一股遙遠的感覺。此塔之燈光遠射光域擴大,默默的守護著北台灣海域之航行安全。長年以來,不分天候好壞,風霜雨露之襲擊,屹立至今已有70餘年之久。
相傳在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年,西班牙的新航路探險船隊,經過菲律賓北上,繞行至三貂角附近,發現此處的地形與風景和故鄉聖地雅各很相似,故爾將它取名為「San Diego」,當地人便以閩南發音「三貂角」直譯為地名。又因此地之地形屬於岬角,所以「三貂角」之名便一直沿用迄今。
1993年春,居住基隆的商友邀我出遊東北角。這是我的首次東北角之旅,滿心期待的抽空參與。是日恰逢春假期間,人車皆多,對於旅程之安排煞費苦心。經過多次之協調與磋商之後,終於決定各出一部休旅車啟程。
我們約定的會合地點是淡水,因為友人建議,順帶的沿途做個北海之旅銜接,兩天一夜之行,準備夜宿金山另商友之農莊別墅。北海公路以淡水為起點,沿著北海岸走勢興築,一路蜿蜒抵達基隆。經過的地方如錫板、三芝、石門、老梅、八斗子等地都留有我們的足跡,特別是在淡水與三芝之逗留時間最長。
由於高中畢業至大一期間,我曾在三芝一家露天戲院,當過電影放映助理。淡水是我每天接運影片必到之處,舊地重遊,景色風光備感親切。當時,雖然天天以公路局車子為交通工具,沿途景緻蒼翠搶眼,一點也不覺得疲累。
至於石門老梅與土地公坡地段,則是我們電影廣告車必經之路。當時每次更換新的影片,師傅和我就須踩著三輪廣告車深入山區,到處去宣傳廣告消息以招睞觀眾。這種生活足足有一年多之久,其間之辛苦,現在回味起來眼眶還帶點苦澀呢。
談到金山就讓我想起,從前被電台派往活動中心接受訓練之往事。我的廣播技術與要領,全都在這裡受業學成的。雖然只有半個月期間,但金山人的人情風味,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們兩部休旅車八個人,一路邊走邊看又邊吃,既是休旅又是賞味,走走停停,簡直就是做了一次北海與東北角深度之旅嘛。
沿途各地的名產料理,如三芝之茭白筍料理、石門之粽子、金山蕃薯與鴨肉、八斗子漁港之海鮮、以及福隆車站之火車便當等等,在在都讓我們念念不忘。我們一路賞味到底,待至基隆廟口之小吃都未放過。吃吃停停,喝喝嚐嚐,真乃人生一大樂事也。
夜宿金山一夜到天明,翌日起個大早,用過早餐之後上路,一路疾馳直抵三貂角。停好車子,走進風景區內的人行道上,參觀燈塔之觀光客已相當的多。大夥人群嚷嚷不休,領隊的喊叫聲此起彼落。參觀者就在導遊人員的帶領下,遍遊整個塔區各個角落,並聆聽到許多有關燈塔之趣事逸聞。
導遊說:就在千禧年日出的前一天晚上,從四面八方湧進許多看日出的愛好者,當晚差點就將三貂角風景區擠爆。還有一些前日之燈塔參觀者,參觀完也賴著不願離開。於是偌大一票要欣賞日出者,想求得一席之地,簡直比登天還難。
他又說:三貂角地處偏僻,風景有如世外桃源。燈塔管理員生活單純愉快,因為難得外出,夫婦生活極為安定,所以家家多產多子,在這裡一家三、四個孩子並不稀奇。由於導遊解說之眼光曖昧,加上風趣之調調兒,還有臉部豐富的表情,一說完便引來轟然大笑。
這裡的空間開曠,笑聲哈哈也不會干擾到別人,所以參觀者都裂著嘴盡情的哈哈大笑。參觀完畢我們立即回程,一路順風直抵三芝。停車小憩半小時之後,理不休旅車平安進入淡水。約好下次出旅時間之後,結束了這趟北海與東北角之旅,於是兩車分成兩路`,在高速公交流道前分道揚鑣而去。
金瓜石、九份仔、這兩個北台灣的地名,不停的在我的腦海裏盤旋著。緣因是我的童年玩伴阿芬,她們就是自九份搬回江子翠的。而她的爸爸在金瓜石的挖金落磐中,被那落磐壓成扁平的人狀,至今記憶猶然深刻難忘。
阿芬曾對我說過,從金瓜石的煉銅廠後山高處,引眼眺望水濂洞方向的海面,可以清楚的看到陰陽海奇景。水色黑黃分明,在陽光照射下景象更為清晰。這種特有的景象,她說是煉銅廠排出的污水所造成的。
金瓜石的金脈探勘,相傳起自劉銘傳開闢鐵路之時。當時有位自海外僱來的華工,偶在基隆河的八堵橋下發現金沙。於是他沿沙探索金跡,終於在九份的金瓜石山發現裸露的金脈,其地點就是今日的茶壺山附近。
百餘年來,這裡的金脈已有多處被開發過。因此,在這附近的地底下,佈滿著縱橫交錯的通道,總加一起超過六百公里以上。由於這些土地的泰半,屬於顏氏家族所經營的「台陽煤礦」所有。所以,金礦的開採權全都歸該公司所有。
電影「無言山丘」、「悲情城市」與「第八番坑道」等等,都是以金瓜石為背景拍成的鉅作。因它的故事寫實場景逼真,故於推出後立即獲得熱烈的返響。就在這些名劇的推動下,金瓜石才有第二春的再生,要不,金瓜石之名,可能就要淹沒於歷史之中矣。
其實金瓜石的悲情,受難者不祇台灣人而已。太平洋戰爭日本失利,為求戰爭之需而打著挖金瓜石礦產。他們驅策大批台胞下坑挖礦,並將東南亞俘虜趕入坑內賣命。為此而犧牲的人命不知凡幾,血跡斑斑罄竹難書。甚至許多異國冤魂,至今猶找不到歸所。
阿芬她爸也是被迫入坑者之一,在一次的落磐中與百多位胞陷難坑內。挖掘十日後才找到屍體,但個個已成扁平的人乾。於是家庭破碎,從此開始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其實,在當時類似阿芬的家庭很多。就我所知,像阿丁嫂、林老倌和歹鐵仔嫂的家,其慘比阿芬過之而無不及。
審觀這些辛酸往事,總讓人覺得老天不公平。然而換個角度來看,人們該省悟這是大地的反撲。人們對大自然的糟蹋無所不在,這些反撲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若再繼續下去,相信下回的反撲將倍於現在。
今天,我們重返這座幾被遺忘的黃金城市。站在山頭眺望著陰楊海面,可曾想到當年的開採,有多少性命犧牲在地底?有多少土地已被人們所糟蹋?而那些存留下來的器材設備,在那夕陽的照射裏,顯得是那麼的無奈與蒼涼。
遺跡中的「黃金神社」、廠房、遍佈滿山的風管,還有紀念碑,以及日據時期為其太子來訪而興建的「皇太子賓館」,依然保留著當初的風采。可惜人們不知文化遺產的可貴,任由風吹雨打不予保養。看樣子十數年一過,人們早把這座黃金城給忘光了。 [待續]。
初中時代,一位住在瑞芳的余姓同學,曾對我提到過「三貂角」這個地名。他說那裡的風景優美,還有一座漂亮的老燈塔,於是引起我的好奇與興趣。為此我特地到附近的圖書館,開始查閱一些與它相關的背景資料,俾以對這個地方有更深一層之認識。
根據資料記載:這座矗立於東北角的老燈塔,興建於民國24年(1935)。這個時候我尚未出生,故於心中對此歲月有著一股遙遠的感覺。此塔之燈光遠射光域擴大,默默的守護著北台灣海域之航行安全。長年以來,不分天候好壞,風霜雨露之襲擊,屹立至今已有70餘年之久。
相傳在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年,西班牙的新航路探險船隊,經過菲律賓北上,繞行至三貂角附近,發現此處的地形與風景和故鄉聖地雅各很相似,故爾將它取名為「San Diego」,當地人便以閩南發音「三貂角」直譯為地名。又因此地之地形屬於岬角,所以「三貂角」之名便一直沿用迄今。
1993年春,居住基隆的商友邀我出遊東北角。這是我的首次東北角之旅,滿心期待的抽空參與。是日恰逢春假期間,人車皆多,對於旅程之安排煞費苦心。經過多次之協調與磋商之後,終於決定各出一部休旅車啟程。
我們約定的會合地點是淡水,因為友人建議,順帶的沿途做個北海之旅銜接,兩天一夜之行,準備夜宿金山另商友之農莊別墅。北海公路以淡水為起點,沿著北海岸走勢興築,一路蜿蜒抵達基隆。經過的地方如錫板、三芝、石門、老梅、八斗子等地都留有我們的足跡,特別是在淡水與三芝之逗留時間最長。
由於高中畢業至大一期間,我曾在三芝一家露天戲院,當過電影放映助理。淡水是我每天接運影片必到之處,舊地重遊,景色風光備感親切。當時,雖然天天以公路局車子為交通工具,沿途景緻蒼翠搶眼,一點也不覺得疲累。
至於石門老梅與土地公坡地段,則是我們電影廣告車必經之路。當時每次更換新的影片,師傅和我就須踩著三輪廣告車深入山區,到處去宣傳廣告消息以招睞觀眾。這種生活足足有一年多之久,其間之辛苦,現在回味起來眼眶還帶點苦澀呢。
談到金山就讓我想起,從前被電台派往活動中心接受訓練之往事。我的廣播技術與要領,全都在這裡受業學成的。雖然只有半個月期間,但金山人的人情風味,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們兩部休旅車八個人,一路邊走邊看又邊吃,既是休旅又是賞味,走走停停,簡直就是做了一次北海與東北角深度之旅嘛。
沿途各地的名產料理,如三芝之茭白筍料理、石門之粽子、金山蕃薯與鴨肉、八斗子漁港之海鮮、以及福隆車站之火車便當等等,在在都讓我們念念不忘。我們一路賞味到底,待至基隆廟口之小吃都未放過。吃吃停停,喝喝嚐嚐,真乃人生一大樂事也。
夜宿金山一夜到天明,翌日起個大早,用過早餐之後上路,一路疾馳直抵三貂角。停好車子,走進風景區內的人行道上,參觀燈塔之觀光客已相當的多。大夥人群嚷嚷不休,領隊的喊叫聲此起彼落。參觀者就在導遊人員的帶領下,遍遊整個塔區各個角落,並聆聽到許多有關燈塔之趣事逸聞。
導遊說:就在千禧年日出的前一天晚上,從四面八方湧進許多看日出的愛好者,當晚差點就將三貂角風景區擠爆。還有一些前日之燈塔參觀者,參觀完也賴著不願離開。於是偌大一票要欣賞日出者,想求得一席之地,簡直比登天還難。
他又說:三貂角地處偏僻,風景有如世外桃源。燈塔管理員生活單純愉快,因為難得外出,夫婦生活極為安定,所以家家多產多子,在這裡一家三、四個孩子並不稀奇。由於導遊解說之眼光曖昧,加上風趣之調調兒,還有臉部豐富的表情,一說完便引來轟然大笑。
這裡的空間開曠,笑聲哈哈也不會干擾到別人,所以參觀者都裂著嘴盡情的哈哈大笑。參觀完畢我們立即回程,一路順風直抵三芝。停車小憩半小時之後,理不休旅車平安進入淡水。約好下次出旅時間之後,結束了這趟北海與東北角之旅,於是兩車分成兩路`,在高速公交流道前分道揚鑣而去。
金瓜石、九份仔、這兩個北台灣的地名,不停的在我的腦海裏盤旋著。緣因是我的童年玩伴阿芬,她們就是自九份搬回江子翠的。而她的爸爸在金瓜石的挖金落磐中,被那落磐壓成扁平的人狀,至今記憶猶然深刻難忘。
阿芬曾對我說過,從金瓜石的煉銅廠後山高處,引眼眺望水濂洞方向的海面,可以清楚的看到陰陽海奇景。水色黑黃分明,在陽光照射下景象更為清晰。這種特有的景象,她說是煉銅廠排出的污水所造成的。
金瓜石的金脈探勘,相傳起自劉銘傳開闢鐵路之時。當時有位自海外僱來的華工,偶在基隆河的八堵橋下發現金沙。於是他沿沙探索金跡,終於在九份的金瓜石山發現裸露的金脈,其地點就是今日的茶壺山附近。
百餘年來,這裡的金脈已有多處被開發過。因此,在這附近的地底下,佈滿著縱橫交錯的通道,總加一起超過六百公里以上。由於這些土地的泰半,屬於顏氏家族所經營的「台陽煤礦」所有。所以,金礦的開採權全都歸該公司所有。
電影「無言山丘」、「悲情城市」與「第八番坑道」等等,都是以金瓜石為背景拍成的鉅作。因它的故事寫實場景逼真,故於推出後立即獲得熱烈的返響。就在這些名劇的推動下,金瓜石才有第二春的再生,要不,金瓜石之名,可能就要淹沒於歷史之中矣。
其實金瓜石的悲情,受難者不祇台灣人而已。太平洋戰爭日本失利,為求戰爭之需而打著挖金瓜石礦產。他們驅策大批台胞下坑挖礦,並將東南亞俘虜趕入坑內賣命。為此而犧牲的人命不知凡幾,血跡斑斑罄竹難書。甚至許多異國冤魂,至今猶找不到歸所。
阿芬她爸也是被迫入坑者之一,在一次的落磐中與百多位胞陷難坑內。挖掘十日後才找到屍體,但個個已成扁平的人乾。於是家庭破碎,從此開始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其實,在當時類似阿芬的家庭很多。就我所知,像阿丁嫂、林老倌和歹鐵仔嫂的家,其慘比阿芬過之而無不及。
審觀這些辛酸往事,總讓人覺得老天不公平。然而換個角度來看,人們該省悟這是大地的反撲。人們對大自然的糟蹋無所不在,這些反撲只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若再繼續下去,相信下回的反撲將倍於現在。
今天,我們重返這座幾被遺忘的黃金城市。站在山頭眺望著陰楊海面,可曾想到當年的開採,有多少性命犧牲在地底?有多少土地已被人們所糟蹋?而那些存留下來的器材設備,在那夕陽的照射裏,顯得是那麼的無奈與蒼涼。
遺跡中的「黃金神社」、廠房、遍佈滿山的風管,還有紀念碑,以及日據時期為其太子來訪而興建的「皇太子賓館」,依然保留著當初的風采。可惜人們不知文化遺產的可貴,任由風吹雨打不予保養。看樣子十數年一過,人們早把這座黃金城給忘光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