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4)-
話說在偏僻的山鄉聯外道路旁,有家祖傳三代,開業長達六十多年的肉粽店。這家店面很小,但其肉粽滋味奇美,不但在台灣名傳南北,就是在國外也小有名聲。這些頗受好評的肉粽,一顆顆都是出自一對漂亮的姐妹花之手。因此,「肉粽姐妹花」的名頭,比那些肉粽更被叫得響亮。
這家肉粽店創業於民國初年,第一代主人是以挑擔街頭叫賣起家。她們家的肉粽,歷經改良,並且廣集各家之長,創出皮Q餡香的肉粽實體。加上祖傳醬料的揮灑,遂使這家肉粽,幾已成為天下絕味。它與桔仔醬和柿子乾同列為山鄉之名產,海外遊子探親後返回居地,必然大包小包的帶回去餽贈朋友。
肉粽姐妹花,從小在老祖母的薰陶下,各個練就一手包粽子的好手藝。她們包粽子的速度相當驚人,有人用碼表計時測試速度,曾創下一小時包五百個粽子的紀錄。她們包出的粽子品質非常穩定,內餡絕對不會厚此薄彼。許多吃過三代的顧客們說,她們代代的口味都沒改變。
近十餘年在姐妹花手上,其口味更上層樓。讓人吃過都還忍不住想再吃它。老闆娘一提到這兩個女兒,福泰的臉上笑顏逐開。她說:「從前家窮僱不起工人,兩姊妹自五、六歲起就被強迫學習包粽子。在別人家這種年歲孩子,都還在父母跟前撒嬌賣乖的年紀,我們家孩子就已學會包粽子。」
她們的母親歇口氣,喝口茶接著驕傲的又說:「她們兩姊妹分工合作,有的放餡料有的拌絞肉。任何工作輪流著做,從未有偷懶的情形發生。有的時候還負責蒸粽子,洗粽葉和洗米她們也都搶著做。反正兩人一體,從未有誰會想偷偷的去摸魚打混。
肉粽姐妹花不但吃苦耐勞,而且個個手腳敏捷。學生時代,每逢端午節都會向學校請假三天,天天在家幫忙父母包肉粽。老師懷疑她們的能力,偷偷跟蹤到她們家突擊檢查,這才發現事實無訛,並還被她們包粽子的速度和技術所懾服。從此之後,在端午節之前,老師都會自動的讓她們請假在家幫忙。
老大廿二歲結婚,先生是外地來山鄉某部隊當兵。當時他被姐妹花的美麗煞到,天天故意買肉粽回去當三餐,一連年餘天天猛K肉粽,差點都要變成肉粽臉啦。有趣的是每回到店裡買粽子,他都編個理由當藉口。一下子說是替輔導長買的,一會兒有說幫連長買。
姐妹花父母知道這小夥子的心理,故意裝做不知,讓事情去自由發展。姐妹花之大姐對他不錯,每回他前來購買之時,她們都會送他一個或兩個當做「沙必死」(Service)。皇天不負苦心人,就在他的鋸磨功夫與殷勤的表現之下,大姐終於將他收歸帳下當小弟,部隊中每有放假,他都會過來店裡幫忙。
扛米洗米樣樣來,任何工作搶著做。現在他已是這家肉粽店的門官大人,專門負責外賣之收單與配達工作。他的努力頗受好評,於是有人打趣的問那位尚未出閣的妹妹,將來她選郎的條件是甚麼?
她瞇起鳳眼笑著回答說:「如果有人想追我,很簡單!請他先把包粽子的技術學會再說吧!」咦!奇妙的答案奇妙的條件,卻是引來店面門前長龍般的顧客,大家都想學學大姐夫那套磨功,試試看自己的運氣如何咧!
肉粽與碗粿都是台灣通俗隻小吃,肉粽有南北之分,碗粿也是一樣。北台灣之碗粿是蒸熟之後加入佐料,南台灣之碗粿則是佐料混入米漿同蒸。若說它們的代表,北碗粿我喜歡吃客家碗粿。至於南台灣之碗粿,當然是麻豆碗粿最具代表性囉。
台南麻豆雖然在當兵時去過兩次,但是對她的印象還算不錯。尤其是當地的碗粿,記憶更是深烙心版。提起碗粿這通俗小吃,相信大家都知道它是啥麼。它是用小瓷碗裝乘米漿,放入蒸籠內蒸熟的民間小吃。經濟實惠又可溫飽,早年還是小市民的早餐咧。
我們客家人將它稱做「水粄」,可能就是因為米水漿蒸熟之緣故而給名吧?客家水粄與麻豆碗粿雖屬同物,但其外觀與做法上小有差別。客家水粄之香料,係在蒸熟出蒸籠之前放在粄面上,香料內容包括有韮菜或蘿蔔乾、豆干丁和蝦皮。
麻豆碗粿之佐料,則是混入米漿內一同上蒸,佐料內容包括豬肉條與紅蔥酥。客家水粄外觀潔白如玉,而麻豆之碗粿外觀沉黃近棕。至於口感與滋味嘛,則是各有千秋各具勝場,而且也各有其大批的擁護者。這兩種食物放在面前,若是要我選擇其一,說實在的,兩種我都喜歡實在難以抉擇。
山村有位叫筠姑的寡婦,當她先生在山場被巨木壓死之後,為了一家五口之生計,她向隔壁村的文桂婆婆學習蒸水粄。她想藉此手藝做點小生意,賺些小錢餬口養家。她的學習期間正好是孩子們放暑假,我常去文桂婆婆家找她的孫子阿清玩,所以時常有機會與筠嫂見面。
見到她非常認真的在學習,我大受感動而經常幫她推石磨磨米漿。從這工作之中,我才知道蒸水粄一定要使用在來米。文桂婆婆說,在來米漿蒸出來了水粄口感最棒,而且最好是用陳年之在來米。
我與阿清常被婆婆拉公差,幫助筠姑磨米漿或做些打雜工作。文桂婆婆給我們的報酬是紅龜粄或水粄,數目之多讓我吃飽還可帶些回家。由於蒸水粄的技術不複雜,所以,筠姑很快便可以上手蒸賣啦。這日我幫筠姑磨好米漿,因為多出一小桶,筠姑要我幫她提回家去。阿清正好不在家,我便幫她提著一起回她家。
我與筠姑已經很熟,兩人一路談談笑笑走回家並不覺得辛苦。半路上筠姑的女兒春蘭前來接應,三人一起更加熱鬧了。春蘭低我一年級教室卻是兩隔壁,下課玩耍都在同處操場,因此我們之間也很熟。三人一路說說笑笑十分融洽,不知道的人還會以為我們是一家人呢。
米漿提回筠姑家中,春蘭先去老灶下生火。或許是草結有點濕潤不好生火,草煙滿屋嗆鼻難受。生火是我的專長,於是我便幫她將火生好煮水備用。一切停妥之後,我又回到灶頭後方幫助筠姑。
此時她正在米漿內,放入一些鹽巴調味。米漿鹹度非常重要,太鹹太淡都會影響口感。我見筠姑在忙,鍋水熱度已夠,於是幫她漿蒸隆放上並將粄布舖入蒸籠內。然後將小瓷碗一個個擺入蒸籠內燻蒸。米漿調味完成,筠姑將它打入小碗內。
每個小碗裝漿八分滿,裝完蓋上蒸籠控好火候。半小時經過功德圓滿,揭開蒸籠上蓋粄香氤氳滿屋。此時,趁熱將蝦皮、韮菜或蘿蔔干丁、豆干丁與蔥香醬油炒好的香料,均勻的加在熟粄之上。每碗一小湯匙,不多不少恰到好處。香料填完待其稍微冷卻,滋味香美之客家水粄完工。
接著,筠姑將水粄一碗一碗的擺入挑籃內,然後挑去四處叫賣。通常叫賣有剩,她會挑去市場人多地方擺賣。一碗一元,每天約有百來元的收入。筠姑就是靠此微薄收入,拉拔出一個博士兒子與兩個醫生女兒。年前她還被選為模範母親,並代表縣裡北上接受表揚咧。[待續]。
話說在偏僻的山鄉聯外道路旁,有家祖傳三代,開業長達六十多年的肉粽店。這家店面很小,但其肉粽滋味奇美,不但在台灣名傳南北,就是在國外也小有名聲。這些頗受好評的肉粽,一顆顆都是出自一對漂亮的姐妹花之手。因此,「肉粽姐妹花」的名頭,比那些肉粽更被叫得響亮。
這家肉粽店創業於民國初年,第一代主人是以挑擔街頭叫賣起家。她們家的肉粽,歷經改良,並且廣集各家之長,創出皮Q餡香的肉粽實體。加上祖傳醬料的揮灑,遂使這家肉粽,幾已成為天下絕味。它與桔仔醬和柿子乾同列為山鄉之名產,海外遊子探親後返回居地,必然大包小包的帶回去餽贈朋友。
肉粽姐妹花,從小在老祖母的薰陶下,各個練就一手包粽子的好手藝。她們包粽子的速度相當驚人,有人用碼表計時測試速度,曾創下一小時包五百個粽子的紀錄。她們包出的粽子品質非常穩定,內餡絕對不會厚此薄彼。許多吃過三代的顧客們說,她們代代的口味都沒改變。
近十餘年在姐妹花手上,其口味更上層樓。讓人吃過都還忍不住想再吃它。老闆娘一提到這兩個女兒,福泰的臉上笑顏逐開。她說:「從前家窮僱不起工人,兩姊妹自五、六歲起就被強迫學習包粽子。在別人家這種年歲孩子,都還在父母跟前撒嬌賣乖的年紀,我們家孩子就已學會包粽子。」
她們的母親歇口氣,喝口茶接著驕傲的又說:「她們兩姊妹分工合作,有的放餡料有的拌絞肉。任何工作輪流著做,從未有偷懶的情形發生。有的時候還負責蒸粽子,洗粽葉和洗米她們也都搶著做。反正兩人一體,從未有誰會想偷偷的去摸魚打混。
肉粽姐妹花不但吃苦耐勞,而且個個手腳敏捷。學生時代,每逢端午節都會向學校請假三天,天天在家幫忙父母包肉粽。老師懷疑她們的能力,偷偷跟蹤到她們家突擊檢查,這才發現事實無訛,並還被她們包粽子的速度和技術所懾服。從此之後,在端午節之前,老師都會自動的讓她們請假在家幫忙。
老大廿二歲結婚,先生是外地來山鄉某部隊當兵。當時他被姐妹花的美麗煞到,天天故意買肉粽回去當三餐,一連年餘天天猛K肉粽,差點都要變成肉粽臉啦。有趣的是每回到店裡買粽子,他都編個理由當藉口。一下子說是替輔導長買的,一會兒有說幫連長買。
姐妹花父母知道這小夥子的心理,故意裝做不知,讓事情去自由發展。姐妹花之大姐對他不錯,每回他前來購買之時,她們都會送他一個或兩個當做「沙必死」(Service)。皇天不負苦心人,就在他的鋸磨功夫與殷勤的表現之下,大姐終於將他收歸帳下當小弟,部隊中每有放假,他都會過來店裡幫忙。
扛米洗米樣樣來,任何工作搶著做。現在他已是這家肉粽店的門官大人,專門負責外賣之收單與配達工作。他的努力頗受好評,於是有人打趣的問那位尚未出閣的妹妹,將來她選郎的條件是甚麼?
她瞇起鳳眼笑著回答說:「如果有人想追我,很簡單!請他先把包粽子的技術學會再說吧!」咦!奇妙的答案奇妙的條件,卻是引來店面門前長龍般的顧客,大家都想學學大姐夫那套磨功,試試看自己的運氣如何咧!
肉粽與碗粿都是台灣通俗隻小吃,肉粽有南北之分,碗粿也是一樣。北台灣之碗粿是蒸熟之後加入佐料,南台灣之碗粿則是佐料混入米漿同蒸。若說它們的代表,北碗粿我喜歡吃客家碗粿。至於南台灣之碗粿,當然是麻豆碗粿最具代表性囉。
台南麻豆雖然在當兵時去過兩次,但是對她的印象還算不錯。尤其是當地的碗粿,記憶更是深烙心版。提起碗粿這通俗小吃,相信大家都知道它是啥麼。它是用小瓷碗裝乘米漿,放入蒸籠內蒸熟的民間小吃。經濟實惠又可溫飽,早年還是小市民的早餐咧。
我們客家人將它稱做「水粄」,可能就是因為米水漿蒸熟之緣故而給名吧?客家水粄與麻豆碗粿雖屬同物,但其外觀與做法上小有差別。客家水粄之香料,係在蒸熟出蒸籠之前放在粄面上,香料內容包括有韮菜或蘿蔔乾、豆干丁和蝦皮。
麻豆碗粿之佐料,則是混入米漿內一同上蒸,佐料內容包括豬肉條與紅蔥酥。客家水粄外觀潔白如玉,而麻豆之碗粿外觀沉黃近棕。至於口感與滋味嘛,則是各有千秋各具勝場,而且也各有其大批的擁護者。這兩種食物放在面前,若是要我選擇其一,說實在的,兩種我都喜歡實在難以抉擇。
山村有位叫筠姑的寡婦,當她先生在山場被巨木壓死之後,為了一家五口之生計,她向隔壁村的文桂婆婆學習蒸水粄。她想藉此手藝做點小生意,賺些小錢餬口養家。她的學習期間正好是孩子們放暑假,我常去文桂婆婆家找她的孫子阿清玩,所以時常有機會與筠嫂見面。
見到她非常認真的在學習,我大受感動而經常幫她推石磨磨米漿。從這工作之中,我才知道蒸水粄一定要使用在來米。文桂婆婆說,在來米漿蒸出來了水粄口感最棒,而且最好是用陳年之在來米。
我與阿清常被婆婆拉公差,幫助筠姑磨米漿或做些打雜工作。文桂婆婆給我們的報酬是紅龜粄或水粄,數目之多讓我吃飽還可帶些回家。由於蒸水粄的技術不複雜,所以,筠姑很快便可以上手蒸賣啦。這日我幫筠姑磨好米漿,因為多出一小桶,筠姑要我幫她提回家去。阿清正好不在家,我便幫她提著一起回她家。
我與筠姑已經很熟,兩人一路談談笑笑走回家並不覺得辛苦。半路上筠姑的女兒春蘭前來接應,三人一起更加熱鬧了。春蘭低我一年級教室卻是兩隔壁,下課玩耍都在同處操場,因此我們之間也很熟。三人一路說說笑笑十分融洽,不知道的人還會以為我們是一家人呢。
米漿提回筠姑家中,春蘭先去老灶下生火。或許是草結有點濕潤不好生火,草煙滿屋嗆鼻難受。生火是我的專長,於是我便幫她將火生好煮水備用。一切停妥之後,我又回到灶頭後方幫助筠姑。
此時她正在米漿內,放入一些鹽巴調味。米漿鹹度非常重要,太鹹太淡都會影響口感。我見筠姑在忙,鍋水熱度已夠,於是幫她漿蒸隆放上並將粄布舖入蒸籠內。然後將小瓷碗一個個擺入蒸籠內燻蒸。米漿調味完成,筠姑將它打入小碗內。
每個小碗裝漿八分滿,裝完蓋上蒸籠控好火候。半小時經過功德圓滿,揭開蒸籠上蓋粄香氤氳滿屋。此時,趁熱將蝦皮、韮菜或蘿蔔干丁、豆干丁與蔥香醬油炒好的香料,均勻的加在熟粄之上。每碗一小湯匙,不多不少恰到好處。香料填完待其稍微冷卻,滋味香美之客家水粄完工。
接著,筠姑將水粄一碗一碗的擺入挑籃內,然後挑去四處叫賣。通常叫賣有剩,她會挑去市場人多地方擺賣。一碗一元,每天約有百來元的收入。筠姑就是靠此微薄收入,拉拔出一個博士兒子與兩個醫生女兒。年前她還被選為模範母親,並代表縣裡北上接受表揚咧。[待續]。